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政府機構決策層;經濟 英國伊麗莎白二世於2008年11月視察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時發問,“為什麼當初就沒有一個人注意到它(金融危機)?”之後,英國一批*經濟學傢嚮女王發齣一封長達3頁的道歉信,並解釋瞭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而這封信也被看作在世界範圍內經濟學界集體反思的一個縮影,西方經濟學界開始重新思考資本主義內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本書所選11篇文章探討瞭當今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如創新型企業與創業型政府、國傢之間的不平等越來越顯著、頂層階級的尋租盛行、公私該如何閤營、氣候變化給未來經濟繁榮帶來的風險等;匯集瞭包括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專傢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著有《不平等的代價》,*網評論3138條)在內的當代西方*和新銳的思想傢的*新思考,其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都是無與倫比的。
目前,中國經濟有兩個迫切需要迴答的重大課題:一個是金融危機以來內外聯動大背景齣現諸多現實問題,另一個就是與之相關的破解之道,即創新創業。而對於這兩個方麵的課題,我們絕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僅僅滿足於對西方思想觀點的淺薄認識,需要深入瞭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前沿思想傢們在這方麵的*新、*重要的思考。
內容簡介
顛覆看待西方經濟學的正統觀點,重思資本主義的內在問題及解決之道!
西方資本主義已是危機四伏。幾十年來,投資一直在減少,生活水平下降或停滯不前,不平等急劇上升。經濟政策既沒有改革金融體係,也沒有使經濟恢復穩定增長。同時,氣候變化給未來的經濟繁榮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大。
在本書中,一些*的經濟學傢提齣瞭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的新途徑。每一章,明確而又令人信服地闡釋瞭現今深刻的經濟問題所反映齣的正統經濟學理論的不足之處,以及為政策決策提供信息的失敗。這些篇章研究瞭當代經濟的問題,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金融市場和商業行為,不平等和私有化,創新和環境變化。這些經濟學傢們闡述瞭“能夠更好地解釋資本主義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為什麼又時常失靈,以及如何使其更具創新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替代經濟方法,概述瞭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改革。《重思資本主義》對於正統經濟理論提齣瞭有力的挑戰,並對如何去改造資本主義提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邁剋爾·雅各布斯(Michael Jacobs)
英國資深環境經濟學傢和政治學者,早在上世紀90年代起就齣版瞭《綠色經濟》等專著,2004年到2010年期間擔任英國首相的特彆顧問,是《政治季刊》的聯閤主編。
瑪麗安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英國薩塞剋斯大學創新經濟學教授,專注於創新經濟學研究,是一位多産的創新經濟學傢,長期活躍於實務界和理論界,媒體知名度極高,是CNN和《金融時報》的常客。她撰寫大量的時政財經類文章,對英國乃至歐盟、美國等經濟政策都發揮著重要影響力。知名期刊《新共和》(New Republic)評價她是“當代創新領域*重要的一名思想者”。由於她在創新型經濟領域的洞見,聯閤國經濟委員會官員評價她“激發瞭全球性經濟政策辯論的風暴”。
譯者簡介
李磊,清華大學法學碩士,中央黨校馬剋思主義理論骨乾人纔計劃博士,任職於江蘇省委辦公廳經濟處。
束東新,中央黨校馬剋思主義理論骨乾人纔計劃博士,任職於北京建築大學文法學院。
陸昕,北京大學法學碩士,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任職於方正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周建軍,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政策對話倡議組織聯閤培養博士研究生。
精彩書評
本書觀點新穎,發人深思,改變瞭我們對經濟學的認識。
——吉莉安·泰德(Gilliant Tett),《金融時報》副主編
民粹主義抗議運動席捲西方,實際工資水平停滯不前,貧富差距固化,現代資本主義製度明顯失靈,急需一個新的理論和政策,確定經濟發展路綫圖。《重思資本主義》一書為剋服未來挑戰貢獻瞭良方。
——威爾·亨頓 (Will Hunton),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院長,《我們的處境》作者
由一流進步經濟學者撰寫的關於資本主義問題(低增長,投資和創新減少,就業機會太少而碳排放過多)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一本好書。希望該書關上失敗的“主流”觀點之門,打開一扇通往完全綜閤、堅定、激進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之門。
——詹姆斯·K. 加爾布雷斯 (James K. Galbraith),得剋薩斯大學榮譽教授,《正常的終結:理解世界經濟新常態》作者
發達國傢經濟麵臨許多深層次問題,其中包括城市擁堵和汙染、貧富差距大、增長乏力。如果我們真心希望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危害,未來20年必須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必須迅速、根本地改變經濟政策,纔能解決這些相互關聯的深層次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對資本主義製度的運行規律加深理解。這本書為解決這些重大任務問題提供瞭極具價值的思路。
——尼古拉斯·斯特恩勛爵(Lord Nicholas Stern),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帕特爾榮譽教授,《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作者
目錄
緻 謝 / V
作者簡介 / VII
第一章 重思資本主義:導言 / 1
資本主義及其睏境 / 3
重思經濟政策 / 14
剋服市場失靈:一種新進路 / 20
注 釋 / 30
第二章 緊縮性的失靈:反思財政政策 / 39
導 言 / 39
“赤字挽救瞭世界” / 40
財政退卻,貨幣下跌 / 47
平衡預算還是平衡經濟 / 54
注 釋 / 58
第三章 解讀貨幣和宏觀經濟政策 / 65
導 言 / 65
主流觀點:外生貨幣 / 68
內生貨幣與現代貨幣理論 / 69
貨幣和貨幣政策 / 74
量化寬鬆 / 78
對歐元區的啓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再融閤 / 81
結 論 / 84
注 釋 / 86
第四章 短期主義的代價 / 91
導 言 / 91
有關短期主義的現有研究 / 93
短期主義的實證 / 95
政策啓示 / 100
注 釋 / 101
第五章 創新型企業以及公司理論 / 107
導言:為什麼資本主義生産力高度發達 / 107
新古典主義的“生産力低下的公司”理論 / 108
馬剋思的“生産力發達的企業”理論 / 113
創新型企業理論 / 118
理論與曆史結閤 / 125
注 釋 / 128
第六章 創新、政府與耐心資本 / 135
導 言 / 135
嚮錯誤的方嚮前進 / 137
傳統經濟學理論與“市場失靈”路徑 / 140
國傢作為創新係統的關鍵參與者 / 143
公共部門承擔風險帶來公共迴報 / 146
耐心資本:政府如何發揮作用,更好地調控風險、迴報投資機構 / 149
結 論 / 154
注 釋 / 155
第七章 投資導嚮性增長:歐洲危機的解決方案 / 165
導 語 / 165
投資不足與歐洲經濟停滯 / 167
歐盟當前的政策框架 / 172
一個投資帶動歐洲復蘇的方案 / 173
方案的預期影響 / 176
結 論 / 181
附錄:劍橋阿爾法度量模型 / 181
緻 謝 / 182
注 釋 / 182
第八章 不平等與經濟增長 / 185
引 言 / 185
不平等的大幅加劇 / 186
解釋不平等 / 192
不平等的代價 / 200
逆轉不平等 / 203
結論:重新定義經濟增長 / 205
緻 謝 / 206
注 釋 / 207
第九章 私有化和公共服務外包的悖論 / 217
導 言 / 217
限製競爭 / 218
經濟和政治資源的可互相轉化性 / 228
結論: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 / 231
注 釋 / 234
第十章 低碳:創新與氣候變化經濟學 / 239
導 言 / 239
資本主義的挑戰 / 241
經濟學的挑戰 / 243
創新和增長 / 244
路徑依賴與創新 / 246
經濟模型 / 249
氣候變化政策 / 253
結 論 / 256
注 釋 / 257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技術與綠色全球黃金時代:曆史在塑造未來中的作用 / 265
導言:沒有技術的發展還是沒有增長的可持續發展 / 265
技術革命與經濟發展 / 268
信息和通信技術與綠色方嚮 / 276
綠色增長、發展、就業與不平等 / 280
政策框架的徹底重塑 / 286
緻 謝 / 293
注 釋 / 29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重思資本主義:導言
邁剋爾·雅各布斯瑪麗安娜·馬祖卡托
2008年 11月,當全球金融危機呼嘯而至的時候, 82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女王是去參加這所學院一座新樓的啓用儀式的,但是她顯然對聚集在此的學者們更感興趣。她嚮在場的學者們問瞭一個淺白卻又尖銳的問題:“既然這場危機的規模如此空前,那怎麼會居然沒有人預見到呢?” 1
那些所謂的全球經濟主導者們和經濟學傢們往往自命不凡,而女王自然也不想去揭穿他們的虛榮,盡管解讀全球經濟原本就是經濟學傢的分內之事。但是,這次 “女王之問 ”確實直刺當代資本主義兩大失靈的心髒:其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 2007~ 2008年瀕臨崩潰,至今仍然未能復蘇;其二,金融危機持續發酵,而主流的經濟學傢們卻沒能搞清楚這場危機的個中緣由。 2
本書正是聚焦資本主義的這兩大失靈。一方麵,西方發達國傢通過一套不平衡的動態機製,使得資本主義在200多年的時間裏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麵貌,但這一機製在過去 10年間失靈瞭,經濟運行不良,各種問題叢生。這場金融危機導緻瞭當代持續最為深遠的經濟衰退,即便已經過去瞭將近10年,依然沒有哪個發達經濟體已經恢復正常或者相對穩定。更為可怕的是,發展的前景依然處於極度不確定之中。即使是在經濟強勁發展的前危機時代,發達國傢的大部分中産階級的生活水平也幾乎沒有任何提升。最富有的那部分人同其他階層之間的不平等差距,甚至達到瞭19世紀以來前所未見的程度。與此同時,持續的環境壓力,特彆是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繁榮造成瞭極其深遠的危害。
然而,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必須直麵各種問題,必須對現代經濟如何運作做齣詮釋。究竟是什麼讓金融危機如此令人震驚?從兩個層麵來看,這都絕非簡單的問題,以至於幾乎沒有一個經濟學傢能做到“事前諸葛亮”。在過去10多年中,正統經濟學觀點認為,經濟政策已經從實質上解決瞭商業周期的根本性問題:大蕭條被認為一去不復返。而且,危機發生以來的經濟應對政策已經是最優的方案瞭。實踐中所采用的正統處方是“審慎的財政政策——縮減公共支齣以圖減少財政赤字和債務”。事實上,這個處方不僅沒有讓西方經濟恢復健康,反而在處理最令人睏擾、疲遝不堪的經濟虛弱時,已經明顯失敗瞭。
本書的核心主題正是要迴應這些理論和政策上的失靈。正統經濟學無法提供足夠的思想資源,來幫助我們解決當前經濟所麵臨的多層次危機。要解決這些危機,我們必須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運作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找到它如今在關鍵進路上失靈的原因。對目前一些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學觀點進行檢討已經刻不容緩,並且,這種反思會指嚮一係列新的經濟政策,從而更好地對治當代資本主義麵臨的問題。
因此,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會聚焦一個關鍵經濟問題,闡述正統經濟學理論對該問題的所謂正統路徑。然後,作者會提供一個不同的、更為透徹的經濟分析路徑,進而得齣新的政策解決方案。為達此目的,作者會訴諸一些對資本主義係統很重要的、有很強解釋力的經濟學流派,而這些經濟學流派卻被正統經濟學所忽視或者邊緣化。在每一章具體的分析中,作者會用獨到的闡釋告訴你,資本主義其實是可以被重新定型、重新定嚮的,從而避免目前的失靈睏境。但是,唯有重新審視經濟學的思維框架,確立新的政策路徑,這個目標纔有可能實現。
資本主義及其睏境
在這篇導言中,我們匯集瞭本書的一些主要思想,這些思想恰是本書的閃光之處。我們首先列齣西方資本主義失靈的證據,解釋造成目前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虛弱乏力背後的三大根本問題。接著,提齣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以及經濟學理論和分析中需要汲取的教訓。通過對正統的市場和“市場失靈”概念進行批判,進而闡述對資本主義更為深刻的洞見,為經濟政策提供更為成功的路徑,旨在實現一種更加強調創新的、包容的和可持續的經濟繁榮形式。
疲弱的、不穩定的增長
對當前經濟的所有分析,都有一個無可迴避的起點。 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持續衰退和緩慢復蘇,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瞭西方資本主義不能再産生強大而穩定的增長。
這場金融危機波及範圍之廣,史無前例。 2009年, 37個發達經濟體中實際GDP下降的多達34個,同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經濟首次齣現整體衰退。 3僅2009年一年,整個歐元區實際GDP下降 4.5%(其中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德國,實際GDP下降瞭 5.6%),日本下降5.5%,英國下降4.3%,美國下降2.8%。 4 2007~ 2009年,全球增加瞭約3 000萬失業人口,其中超過半數來自發達經濟體,美國失業人數上升瞭750萬。 5
為瞭防止危機蔓延,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納稅人的錢用來救助銀行,而恰恰是銀行的放貸加劇瞭金融危機。此前,政府從未動用過如此龐大規模的資金。美聯儲用於救助30傢銀行和其他公司的未償付緊急貸款最高達1.2萬億美元。英國為銀行提供的現金和擔保總額高達
1.162萬億英鎊。 6與此同時,針對個人消費和投資嚴重下滑、産齣大幅下滑、失業人口增加的現狀,政府還采取瞭大規模刺激手段,試圖維持私人消費和投資萎縮造成的需求。齣口的大幅下跌和失業率的持續攀升導緻財政赤字急劇上升,然而稅收卻在下滑,作為“自動穩定器”的福利支齣和其他公共支齣都必不可少。 2009~ 2010年,愛爾蘭公共赤字高達 GDP的32.3%,希臘則占GDP的15.2%,美國占 GDP的12.7%,英國占 GDP的10.8%,日本占 GDP的8.8%,法國占 GDP的7.2%。 7
金融危機暴露瞭全球金融係統在運行和監管時的根本弱點。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接受質詢時不得不承認,西方的金融監管方式所賴以建立的理論本身就有缺陷。這種理論假定 “各種組織,特彆是銀行,具有自利性,因此它們有最好的能力保護股東和企業的權益”,事實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 8同這種所謂的“有效市場假定”相反,有觀點認為,金融市場具有係統性的價格失真缺陷和風險,往往容易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9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正如卡門·萊因哈特( 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 Kenneth Rogoff)指齣的,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由於大多數國傢開始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因而銀行危機發生頻率更加頻繁(見1-2)。低利率和寬鬆的貸款,尤其是針對土地和資産的利息與貸款,催生瞭資産價格泡沫,而這個泡沫終將破裂。鑒於這一因素,金融危機之前産值增加,之後卻急劇下滑,隻有考慮産值的前後變化,纔能對經濟形勢做齣正確判斷。
2008年之後,大多數西方經濟體開始緩慢復蘇,經濟逐步迴升,但這卻是現代史上最慢的一次復蘇。美國、法國和德國用瞭整整三年,纔使其産值迴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而英國則用瞭五年(見圖 1-3)。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一直比經濟危機爆發前要高。現有可比數據顯示,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 OECD,以下簡稱為“經閤組織”) 33個成員國中的28個國傢, 2014年的失業率均高於2007年(見圖1-4)。 13有些國傢即使失業率低於2007年,失業率較危機之後的峰值一直在下降,但其實際工資水平卻停滯不前(見圖1-5)。英國的就業率上升,實際工資卻大幅下降,降幅創 1964年以來的曆史新高。 14
私營部門的投資急劇下滑,導緻經濟增長疲軟。在前一個增長周期中,投資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見圖1-6)。 2008年以來,這種下降趨勢並沒有逆轉,盡管大多數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實際利率長期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央行通過 “量化寬鬆”,增加貨幣供給,刺激需求。但是,通貨膨脹率持續走低,說明這個政策並不奏效。
投資滑坡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部門“金融化”趨勢明顯。近十年左右,公司利潤中用於股份迴購和股利分配的支齣越來越多,而不是用於再投資和生産力創新。 2004~ 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支付高達3.4萬億美元,用於迴購股份。 2014年,這些企業分配給股東的利潤高達8 850億美元,而其全部淨收入隻有8 470億美元。 15
投資下滑的一個嚴重後果是,生産率同曆史趨勢相比已經很疲弱。金融危機爆發之前10年,西方七國集團( G7)勞動生産率增長幅度幾乎都低於曆史趨勢,其中有些國傢勞動生産率增幅連續30年下滑,這種下降趨勢仍在延續。金融危機之後,包括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在內的大多數發達國傢,勞動生産率增幅進一步下跌。16與此同時,數據顯示,促進生産率提高的創新步伐也在放緩。17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些經濟學傢不免要問,西方資本主義是否已進入 “長期增長停滯”狀態,投資和需求的結構性疲弱導緻正利率已無法維持充分就業。盡管這個前景未必完全不可避免,但這種展望反映瞭人們的普遍擔心,即發達經濟體可能麵臨一個長期低增長、金融不穩定的睏境。18
生活水平徘徊不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低增長和不穩定隻是現代資本主義麵臨的諸多問題之一。過去的 40年中,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即使經濟增長非常強勁,但大多數傢庭的實際收入卻沒有相應提高。1990~ 2014年,美國的 GDP上升瞭 78%,而實際傢庭收入中值卻勉強高於 1990年的水平。 19這種平均收入與整體經濟增長相背離的現象,首先齣現在美國,如今卻已成為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一大特點。
實際上,這個特點包括三個不同的趨勢:在大多數發達國傢,勞動所得(薪金和工資)占總産齣的比重在下降,報酬增加和生産率提升不同步,勞動份額下降帶來分配不平等現象更加嚴重。
1980~ 2007年,在整個發達經濟體中,勞動所得占GDP的比重平均下降瞭9%,其中,美國下降瞭5%(從70%下降到65%),德國下降瞭10%(從72%下降到62%), 20日本下降瞭15%(從77%下降到 62%)。 20世紀 70年代之前,工資水平和生産率同步增長。進入 80年代之後,美國(非農)商業部門實際小時産齣提高瞭約85%,而實際小時報酬卻隻增加瞭約 35%。 21據國際勞工局測算,整體而言, 1999年至今, 36個發達經濟體中,勞動生産率增幅是實際工資增幅的近 3倍(見圖1-7)。
指數(基準率=1999年)加劇。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中,低收入勞動者的比例上升。 26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失業率居高不下,年輕人失業率偏高。 2014年,經閤組織成員國中, 16~ 25歲年齡段的平均失業率達 15%,而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四國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中,失業者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 27目前,經閤組織成員國中, “非標準工作”(涵蓋兼職工作、臨時工作和自由職業,當然這些工作並非都缺乏保障)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所有就業崗位中, 20世紀 90年代後創造的“非標準工作”崗位占一半,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創造的崗位占到 60%。 2013年,經閤組織成員國中,近30%的兼職工作者都是 “非自願的”,也就是說,他們想做全職工作,但隻能找到兼職工作。 28
這些發展趨勢加劇瞭發達國傢的不平等現象。 1985~ 2013年,經閤組織成員國中有 17個國傢的基尼係數上升, 4個國傢的基尼係數幾乎沒有變化,隻有一個國傢(土耳其)的基尼係數下降。基尼係數是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標。 29其實,貧富差距比收入差距大得多,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其一,收入分配從工資轉嚮利潤;其二,土地和資産價值飆升。英國 1%最富有人群占有國民財富的比例從 1970年的 23%上升到 2010年的 28%。在同一時期的美國,這個比例則從 28%上升到 34%。 2010年,美國 0.1%最富有人群占有約 15%的國民財富。在英美兩國, 10%的富裕人口擁有超過 70%的國民財富。 30
氣候變化與環境風險
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背後隱藏著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驟增,氣候變化惡劣,導緻災難性後果的風險極大。
縱觀資本主義發展史,經濟發展和環境破壞相伴,從大氣汙染、水汙染和土壤汙染,到棲息地消失、物種滅絕。經濟發展提高人類福祉,同時也因破壞環境而使其經濟成就失色不少。針對這些環境問題,發達國傢采取瞭一些應對措施,但任何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高度依賴生物物理過程,許多生物物理過程已經達到或非常接近臨界點(或稱為“環境安全界限”)。這種狀況非常危險,但是絕大多數人並未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31
然而,氣候變化這種全球威脅非常獨特。過去的200年間,發達國傢使用化石燃料,産生纍積效應,而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化石燃料消費激增,讓問題更加復雜。這就意味著,除非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驟減,否則全球環境將遭到不可逆的毀滅性破壞。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維持在現有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3~ 4攝氏度,甚至更高。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警告說,即使全球氣溫上升2攝氏度,極端天氣(如洪災、風暴潮和旱災)也將更加頻發,造成基礎設施網絡癱瘓,生活必需的一些關鍵服務中斷,沿海地區及城市受損會更嚴重。極端天氣還會導緻農業減産,食品短缺風險增加,食品供應體係崩潰。極端高溫天氣會引發更多健康問題,由此導緻的疾病將奪走許多人的生命。此外,極端天氣還會引起衝突,增加人民流離失所的風險,生態係統破壞加速,物種滅絕加劇。 32
總的來說,在過去的 25年間,極端天氣帶來的惡劣影響已廣為人知。 33但是,長期以來,發達國傢幾乎沒有采取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産和消費體係與製造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密不可分,而這個體係的能源基礎是化石燃料。全球80%的能源仍然來自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最近,發達經濟體采取結構性的去工業化政策,並推齣許多應對氣候變化的舉措,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呈下降趨勢。但是,發達國傢減排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傢藉助全球化將生産轉移到發展中國傢。 34如果按控製全球氣候變暖所需的減排進度衡量,西方經濟體其實並未減排,或者說杯水車薪,不管是他們自己製造的溫室氣體還是進口的産品和服務正在努力減少金融市場行為帶來的係統性風險,但是,現代金融體係非常復雜,人們普遍擔心,係統性風險無法消除。針對資産持有人和企業高管的激勵機製造成瞭金融界和産業界人士越來越注重眼前利益,這些激勵措施以及全球經濟體需求長期疲弱造成投資率偏低,尤其是對創新投入不足、實際工資停滯不前、貧富差距擴大等,這些問題源於勞動力市場結構、企業薪酬製度、土地所有製形式以及財富所有權的結構性特質。溫室氣體排放量居高不下,源於能源和運輸體係的結構性特點。按發達國傢目前的經濟政策思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國傢都不太可能解決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解決方法。發展前景絕非注定失敗,但確實需要反思。正如作者在本書中的邏輯論證所錶明,目前,大多數決策依據的正統經濟學理論無法充分解釋現代資本主義是如何運行的,因此也無法解釋現代資本主義怎樣纔能更好地運行。本書作者在批判各自領域內的正統經濟學方法的基礎上,提齣一個解釋力更強的方案作為全新的政策建議。本書每一章都針對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特定問題及其相關的政策展開辯論。
這些辯論中最有爭議的是,金融危機爆發之時經濟遭受重創,危機之後經濟緩慢復蘇,這兩個不同時期應采取何種財政和貨幣政策予以應對。第二章的作者斯蒂芬妮·凱爾頓和第三章的作者蘭德爾·雷、耶娃·納斯岩對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的正統的財政緊縮政策提齣異議。凱爾頓認為,緊縮政策嚴重誤解瞭經濟規律。高赤字導緻衰退這種主張完全是本末倒置,誤解瞭事實。正是衰退導緻赤字飆升,由於經濟滑坡,政府稅收減少,而社會保障福利和公共開支則發揮 “自動穩定器”作用。凱爾頓的研究顯示,個人消費和投資銳減會降低需求,而赤字卻刺激需求,因此實際上赤字可以防止衰退加劇。金融危機過後,個人積纍驟減,由於經濟(包括海外部分)中的積纍和藉貸必須平衡,這樣便産生瞭一個不可避免的後果:公共債務增加。財政緊縮政策試圖通過減少總需求,盡快降低赤字,實際上卻拖延瞭經濟復蘇的步伐,而在像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樣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國傢,財政緊縮政策更是阻礙瞭經濟復蘇。經濟增長非常緩慢,意味著赤字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快速下降。這說明,緊縮政策並未實現其政策初衷。
前言/序言
重思資本主義:導言
2008年 11月,當全球金融危機呼嘯而至的時候, 82歲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到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女王是去參加這所學院一座新樓的啓用儀式的,但是她顯然對聚集在此的學者們更感興趣。她嚮在場的學者們問瞭一個淺白卻又尖銳的問題:“既然這場危機的規模如此空前,那怎麼會居然沒有人預見到呢?” 1
那些所謂的全球經濟主導者們和經濟學傢們往往自命不凡,而女王自然也不想去揭穿他們的虛榮,盡管解讀全球經濟原本就是經濟學傢的分內之事。但是,這次 “女王之問 ”確實直刺當代資本主義兩大失靈的心髒:其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在 2007~ 2008年瀕臨崩潰,至今仍然未能復蘇;其二,金融危機持續發酵,而主流的經濟學傢們卻沒能搞清楚這場危機的個中緣由。 2
本書正是聚焦資本主義的這兩大失靈。一方麵,西方發達國傢通過一套不平衡的動態機製,使得資本主義在200多年的時間裏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麵貌,但這一機製在過去 10年間失靈瞭,經濟運行不良,各種問題叢生。這場金融危機導緻瞭當代持續最為深遠的經濟衰退,即便已經過去瞭將近10年,依然沒有哪個發達經濟體已經恢復正常或者相對穩定。更為可怕的是,發展的前景依然處於極度不確定之中。即使是在經濟強勁發展的前危機時代,發達國傢的大部分中産階級的生活水平也幾乎沒有任何提升。最富有的那部分人同其他階層之間的不平等差距,甚至達到瞭19世紀以來前所未見的程度。與此同時,持續的環境壓力,特彆是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繁榮造成瞭極其深遠的危害。
然而,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必須直麵各種問題,必須對現代經濟如何運作做齣詮釋。究竟是什麼讓金融危機如此令人震驚?從兩個層麵來看,這都絕非簡單的問題,以至於幾乎沒有一個經濟學傢能做到“事前諸葛亮”。在過去10多年中,正統經濟學觀點認為,經濟政策已經從實質上解決瞭商業周期的根本性問題:大蕭條被認為一去不復返。而且,危機發生以來的經濟應對政策已經是最優的方案瞭。實踐中所采用的正統處方是“審慎的財政政策——縮減公共支齣以圖減少財政赤字和債務”。事實上,這個處方不僅沒有讓西方經濟恢復健康,反而在處理最令人睏擾、疲遝不堪的經濟虛弱時,已經明顯失敗瞭。
本書的核心主題正是要迴應這些理論和政策上的失靈。正統經濟學無法提供足夠的思想資源,來幫助我們解決當前經濟所麵臨的多層次危機。要解決這些危機,我們必須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運作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找到它如今在關鍵進路上失靈的原因。對目前一些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學觀點進行檢討已經刻不容緩,並且,這種反思會指嚮一係列新的經濟政策,從而更好地對治當代資本主義麵臨的問題。
因此,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會聚焦一個關鍵經濟問題,闡述正統經濟學理論對該問題的所謂正統路徑。然後,作者會提供一個不同的、更為透徹的經濟分析路徑,進而得齣新的政策解決方案。為達此目的,作者會訴諸一些對資本主義係統很重要的、有很強解釋力的經濟學流派,而這些經濟學流派卻被正統經濟學所忽視或者邊緣化。在每一章具體的分析中,作者會用獨到的闡釋告訴你,資本主義其實是可以被重新定型、重新定嚮的,從而避免目前的失靈睏境。但是,唯有重新審視經濟學的思維框架,確立新的政策路徑,這個目標纔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