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1986年,原广司带领研究室的学生完成“明尼阿波利斯模型”等模型之后,开始在堆满哲学书籍的办公室
撰写文字,以求将在项目中间探寻可能的空间模型用语言记录下来,通过项目去追求具有唤醒力的语言和理论。其成果就是本书《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该书于1987年3月出版,自出版以来,在日本学术界反响强烈,并于2007年再版,在日本畅销40年!
本书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与黒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有共同之处,西欧哲学与东洋思想都能在书中感受到,是认清从近代到现代建筑的转化点的好书。
建筑是一种得了失语症的哲学。原广司曾毫不犹豫地预言——以建筑为代表的艺术,将会取代哲学,因为21世纪,是“空间的时代”。在书中,原广司立足于“空间是一种权宜的解释”的立场,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辩证法”和“非而非”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东西,创造出无限的理论装置,与之相辅相成。
作者花了近20年的时间,走遍世界的聚落,终于参出“形态”这一词,得以汇成此书。《建筑的可能性》一书讲的是关于“关系”的理论,而本书将阐述“形态”理论。这其中的对比,直观展现了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差异。
本书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6个小论文构成。本书中,作者将“空间”以哲学思维进行阐述,描写了探索“空间”语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场”的概念,以建筑学、数学及图形学为基础,以哲学为躯干,研究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原广司去了40个国家调查聚落,设计了约15座建筑,也进行了少量的数理研究,曾写下了相当大量的文字,可以说,他撰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为了探求“形态”这一词汇的概念。
“均质空间理论”一章,像是深处谷底的一种抗议,他从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反复论述书写过的关于“万物皆为整体”,还有定家的诗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选择了一些相对概括的内容,融汇到本章。
“关于部分与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一章以叫作“关于表现方式和学问之间——部分和整体的逻辑”这篇论文为基础,阐述部分和整体的理论缘何如此重要这一问题,并点缀了一些曾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边界论”一章,以边界自身为主题所做著述。聚落论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边界的解读,它无法统一于一个意义。对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记述聚落形态之艰辛,基于这样的体验撰写了这篇论述。
“空间图式论”曾收录于《场·空间·时间》,它指出了空间图式的所在之处。本章只是题目发生变更。
“从功能到形态”这篇小论专为本书撰写,但从内容上来看,算是对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的汇总。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筑展展出的方案、具体设计为轴心,主要对多层构造进行了论述。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一章中,他将空间特性的意义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描述。
原广司:
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为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曾获日本建筑学会作品奖、西德柏林中央公园国际都市设计竞图优秀作品等多项建筑奖项。
设计代表作品:大和国际会馆、饭田市美术博物馆、游喜庵等。
张伦:
毕业于华侨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至今从事日语翻译工作。
其中对于建筑是可以严格基于某种规则而展开的‘理论’感染了我。这本书帮助我们思考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是一本必读之书。
——日本建筑师 平田晃久
02 中文版序
04 序
020 均质空间论(1975 年)
072 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1980 年)
108 边界论(1981 年)
146 空间图式论
172 从功能到形态(1986 年)
200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1986 年)
1我在世界各处的偏僻之地,寻访聚落,目睹了许多令人感动的风景。如果说我在伊纳盆地窥到了一束光,那这些风景可以说是那一束光普照后的一幅图卷。
2语言,仅仅承担着对空间的把握,其发挥的作用着实有限,但是,它同时也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号召力。我们设计了一个建筑,同时,它会给我们下一个建筑的构想带来灵感。
3说到底,设计就是空间与语言的捉迷藏。也正因此,对于自己选定的言语也会有感情。
4许多美丽聚落散落于世界各地,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世界的风景”的形态。
5讲空间,抛开建筑一样行得通,但是,若能学会通过建筑,将对空间的阐述融入日常生活中,也不失为一件便利的事情。
……
我生长于父母的故乡——长野县伊纳盆地。饭田市位于天龙河沿岸的小河阶上。在那里,傍晚时分,最美的景致要属黎明苏醒的地方——东方。此刻的南阿尔卑斯群山(赤石山脉),会在时间流逝中,幻化成一片红色的余晖,而白天,那洒满阳光的后方群山,又会让人不禁回头观赏。山谷的地形,带给人们的是独特的光线引导和方向定位。我在世界各处的偏僻之地,寻访聚落,目睹了许多令人感动的风景。如果说我在伊纳盆地窥到了一束光,那这些风景可以说是那一束光普照后的一幅图卷。我愿站在那2500米深的谷底,群山之上的夕阳,看它推移变幻。若能力超然,这光景在我眼眸哪怕仅停留一分钟,我都感觉自己能挥卷三百幅,吟诗三百首,筑楼三百座。
然后,相比于回忆中那美丽的黄昏美景,我的所作所为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夕阳的光辉洒向群山,这般景致该用何种语言来阐述才更加贴切?自我推出上本书《建筑的可能性》(学艺书林,1967年)以来,我一直在探求一个精准的词汇。后来花了近20年的时间,我才终于参出“形态”这一词。不过也得益于此,我才得以汇成此书。上一本书讲的是关于“关系”的理论,而本书将阐述“形态”理论。这其中的对比,就如在“从功能到形态”一章中提及的那样,直观展现了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差异。这两个词语的搭配组合,其实洛克早已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明确提及,并在对空间进行解说时写出,我后悔自己竟然没有早点儿发现。可能是因为洛克在书中列举的是关系、形态和实体三个要素,导致我一时陷入了迷惑吧。想来自己真是糊涂至极。
总之这20年来,我去了40个国家调查聚落,设计了约15座建筑,也进行了少量的数理研究;文字撰写方面,就我自己而言,也算写下了相当大量的东西。这些文字的累积中,如果多少对“形态”等词汇有所言及,那我想应该会形成一种有力的论证吧。而“均质空间理论”一章,则更像是深处谷底的一种抗议,本章的完成在形式上多少有些奇特。可以说,我撰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为了探求“形态”这一词汇的概念。无论是《论题篇》(亚里士多德)、“甜甜圈化现象”,还是“万物皆为整体”,还有定家的诗歌、“非而非”、《方丈记》
的缩小理论等,关于这些,我曾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反复论述书写过。我在这期间书写的文章中,选择了一些相对概括的内容,融汇到本书中。
哲学的任务并非扭正世间的谬论,而在于对世界的开拓。就此而言,马克思是完胜康德的。而关于建筑方面的言论,也是完全一样的道理。语言,仅仅承担着对空间的把握,其发挥的作用着实有限,但是,它同时也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号召力。我们设计了一个建筑,同时,它会给我们下一个建筑的构想带来灵感。我们要想把某种构想,换言之某个空间的平面图鲜明地表现出来,贴切的语言表达会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任何表达者都一样,仿佛永远画不完的图稿,担心着也许这一次就真的完不成了。但终究还是会完结。在完成之际也会落下某些语句。而试图将它们替换为更精准的表达的意志则使我趋向下一张图稿。说到底,设计就是空间与语言的捉迷藏。也正因此,对于自己选定的言语也会有感情。比如“首先存在封闭的空间”“将住宅埋藏在城市中”“跳出进而站立”等。如果我们已共享了一座建筑的拓展,在此基础上,这些措辞就显得有些隐喻了,不如“均质空间”“部分和整体”等更为一般化的概念,或者说“边界模糊化”“覆盖/重合”等具体的方法概念,来得更为贴切。但是,语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言论一旦出口,如果我创造的建筑不够好,作为表达者的我的言论必然不会被信任。即便我不是表达者,情况也是一样。我对西田几多郎及和辻哲郎怀有畏惧感,但就他们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而言,我觉得他们的言论所折射的巨大构想中泛着
一层阴影。世间是存在混沌和无序的。南阿尔卑斯群山(赤石山脉)的晚霞并未让我窥见整个世界,于是我将脚步踏向撒哈拉沙漠、安第斯山脉、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岸。聚落调查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让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愉快的冒险。我们确实奔走了许多地方。谒见部族首领;遭遇武装村民的包围;夜间横渡死海。一会儿遭遇狙击,一会儿又被军队抓获。之后又躲避雷击,更在世界级大型汽车的袭击下,四处逃窜,多的时候,一天曾遇到三次尸体。当时伊朗正处于革命前夕。在中美诸国,在伊拉克,在加纳,都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当然,旅途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善良的哲学家。他们建造出的聚落建筑是那样的完美,足以说明
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之深。
于是,我便去探求这些哲学家的祖先们留下的话语,但收获甚微。这些话语将会在“关于部分与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一章中有所介绍。而对语言的探索固然有趣,但它若能让我享受到从聚落调查中得到的一半乐趣,说不定我就可以挖掘到更多藏在聚落背后的话语诉求。我就可以挖掘到更多藏在聚落背后
的话语诉求。若将来能有机会撰写《聚落论》,也许我将做一名语言探索者。但是同时,为了那些不知名的哲学家,我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建筑是一种得了失语症的哲学。我敢毫不犹豫地预言——以建筑为代表的艺术,将会取代哲学,因为21世纪,是“空间的时代”。
伟大的数学家黎曼曾说过类似这样一段话,“空间是一种权宜的解释”。这句话亦在“空间图式论”的记述中重复出现。在它的推动下,文艺复兴时期,曾全然淡出的亚里士多德理论也得以重生。同时,这句话也让古今中外所有的空间论者得到救赎。就我所知,黎曼是唯一一位面对所有人都能说出“你很伟大”这句话的思想家。“我最伟大”,有此发言的思想家、学者、艺术家、建筑师比比皆是,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伟大”也就不过如此。黎曼曾提及几何学,其实这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意识的解放。意识的解放、想象力的自由,这些都
为相对论奠定了基础,并助其拉开了序幕。构建根植于相对论的人类学体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尝试,而这个尝试也正是“空间的时代”的意义所在。人们要承认黎曼几何的存在,相信这位创始人的话语。言论者必须要站在黎曼的立场,切身体会黎曼。只要坚持贯彻这样的态度,艺术、建筑终能将哲学取而代之。多美丽聚落散落于世界各地,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世界的风景”的形态,我将其寻访,从中参悟出了上述道理。
我探访国外聚落,研究隐藏在这些聚落背后的语言,同时也走访了日本的聚落,试图倾听它的话语。这个课题十分有趣。因为外国的空间论历史、空间概念史著书中,几乎没有提到日本的空间论、空间概念。将来某天,应该会有一个人著书撰写日本的空间史,他的书中,想必会出现各种各样关于空间的解释吧。我希望能把这其中最具支配地位,最核心的概念明确阐述。就我有限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这个概念就存在于“吸音”空间的背后。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存在于“吸收性”空间中。而在“‘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一章中,
我将空间特性的意义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描述。
真正意义上来讲,本书的参考文献当属各式各样的建筑、都市、聚落。但是这些资料并不能呈现出来,要想读此书,也并不需要这些知识。讲空间,抛开建筑一样行得通,但是,若能学会通过建筑,将对空间的阐述融入日常生活中,也不失为一件便利的事情。设计师会通过具体的建筑事例,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观点。我们脑中存在着一种意识,它会促使这样的交流不断持续下去,而这层意识所酝酿出的图稿,才是我最关心的地方。然而,它并不仅存在于建筑领域,更隐藏于日常生活中,奠定着我们每一个行动的根基。我们会在意识中,构建一个空间,形成图稿,首先,我们要确认这份图稿的存在,这是先决条件。
我曾在阿尔卑斯和安第斯仰望高山,从当时的视角来看,高度也不过4000米,与南阿尔卑斯群山(赤石山脉)并未相差太远。然而在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在6000米的高度上就已高耸入云。若再将这幅情景与南阿尔卑斯群山(赤石山脉),做一个相同程度的图式化处理,那便可以随时回想起它的姿态。当时,我以“山谷式建筑”为目标,设计了几款住宅。后来我想,如果将来基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不得不把目标转为山脉式建筑的话,应该以云霞式的建筑为主攻方向。从此我开始关注当时尚未形成语言概述的“形态”。
回想起来,让我回忆起自己曾置身于撒哈拉沙漠这种感受的,正是撒哈拉本身。横穿撒哈拉,堪称当今社会最棒的一项运动,因为它可以让你在不需要任何训练的状态下,体验到达终点的境界。撒哈拉,如其字面所感,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如达利在画作中展现的那样,沙漠变成绿洲;又如马格利特描绘的那般,恍若岩石飘浮在宇宙中。时而,又在帆船舰队朦胧摇曳的画卷中,隐约出现图瓦雷克人的骆驼队。撒哈拉昼夜温差50℃,黄昏时分的寒冷,仿佛让人体验到了位于日本中世美学顶点的冰冷的意蕴,这种感觉想必人人都能理解。撒哈拉,堪称通往宇宙之门。
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不错,又想买的图书的可以来
评分是了解日本建筑师原广司的资料
评分有活动购买的京东价格便宜,书的质量不错还没看
评分很适合学习和实践应用,对思维训练很有帮助
评分书面灰尘很多。没有爱惜书。干脆转行,别卖书。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书挺好的,推荐
评分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多读书,读好书,专业书当然要纸质版的哦。
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