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1
本书由中医学专家编写,著名画家绘图,在第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分6章,先行文字解说,再随文插入相应图表。前5章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针灸基本理论图解,十四经穴、经外穴和微刺系统穴位图解。十四经每条均单独绘有概观的经络与穴位图;头部及躯干正背侧则有总图。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头针、耳针)均为分解图,以单色平涂法描绘,穴位均用不同颜色的彩点表示,力求符合人体解剖,定位准确精美.第6章为常见病症处方例,并有指针应急处方,供临床应用参考.本图解以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 《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为依据,致力于腧穴的规范统一.本书具有检索容易、图文相配、便于理解、一目了然等优点,是针灸、按摩、外治等医疗、教学、科研的工具书,适合医学生、教学人员、临床工作者、研究者及针灸、推拿爱好者学习使用,亦是各医学图书馆珍贵的典藏书。
靳士英男,1927年生。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春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毕业,从医60余载.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组组长、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史杂志》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热衷振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潜心研究针灸、四诊、杂病、草药、医史,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有《新编中医学概要》(全国科学大会奖)《舌脉诊法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治法》等专著30余部.在针灸方面,编有《针灸穴位挂图》(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针灸经络穴位图》《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实用头针穴线挂图》《实用耳针穴位挂图》《图说针灸经络穴位》等,主要致力于人体三维结构穴位解剖定位及临床研究。部分著作已有英、法、德文版全球发行.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医学大百科全书》有关传统医学词条的撰写.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及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贡献奖.因医教研卓有成绩,曾立二、三等功数次;广州军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和成就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邓铁涛序
我从事中医六十余年,临床常针药并施,往往取得较好疗效,因此对针灸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深有体会。从历史言,针灸之始,不晚于中药;从功效言,针灸治病,亦不亚于中药。是以有“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之名言。推察针灸,实为一种重视整体,调动与调整自身防御能力之微或无损伤疗法,又具简、验、便、廉之特点,所以近代又为世界医家所重视,许多国家已纳入正规的医疗教学范围,加之WHO的提倡,今已风靡全球,广为流传应用。
唐·孙思邈谓:“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入,难以测量。欲将指取其穴,非图莫可”,说明中医在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明堂图之应用。汉代已出现如《中诰孔穴图经》插图的针灸专著,隋唐以前又有多种明堂专图的传世。其中以刘宋??秦承祖(5世纪)、唐??甄权(540-643)图为最有名,吴人知聪也曾携明堂图于561年赴高句丽、562年渡日本传播医学,惜均早佚。其后针灸挂图、插图针灸专著不断涌现,而且愈来愈重视脏腑即内景图之描绘,其着眼点不外明确脏腑与腧穴之关系,更有益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宋代王惟一之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布全国,范铸铜人,勒石刻碑以广传播,实是一次全国统一规范针灸经络腧穴的重要举措。宋、元、明、清代,我国针灸之学均有进步,晚清道光之废止针灸,实令人惋惜。
靳士英教授等专攻针灸与经穴图多年,20世纪60年代末即有针灸专著与穴位挂图出版,发行百万余套,90年代又有头针、耳针挂图之作。今则应人民军医出版社之邀,以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为依据,以彩绘与单色平涂之法,广为搜罗,细心整理,认真厘定腧穴位置,精心绘制十四经穴、经外穴及微刺系统,形成图解。体现了携带与使用方便、整体图与分解图配合、腧穴与解剖互相对照之优点,可为初学者、医教研者之良好工具书与参考书。值得提出的是图谱增加了针灸发展史略部分,引用专著、杂志相关文物照片与自己积累研究的资料,使读者可以见到一些珍贵的文物影像,如久佚不见的隋代《产经??妊妇脉图》,五代《烟萝图》,宋代《欧希范五脏图》、丁德用《井荥俞经合原图》、杨介《存真环中图》、朱肱《内外二景图》之部分文字解说《朱提点内境论》等,实是一件快事,乃医史界共襄之盛举。这不能不感谢医史界知名学者李经纬、傅维康、何中浚、刘小斌、郑遇悦、小曾户洋、长野仁等教授或研究员;广州、上海、成都、陕西中医药大学(学院)医史博物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绵阳博物馆、日本森之宫医疗学园、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等单位。我希望医史界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在各专科著作中恢复医史应有之地位,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总结历史经验,找出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中医学术之振兴。
当今针灸学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理论与临床研究日益深化,相信在推广发展针灸学术中《针灸经络穴位图解》必将做出一定贡献。故乐为之序。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邓铁涛
2004年6月
第1版前言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项重大发明。它的特点是: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选用无创性、微创性的针刺、灸灼、拔罐等温和刺激,扶正祛邪,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状态获得新的相对平衡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它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又可用于亚健康及疾病各种状态。由于它具有简、验、便、廉的特点,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传统医学,向全球推荐43种疾病可用针灸治疗;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等多个单位举办合作中心;发布国际标准针灸穴名;成立世界针灸联合会并在北京召开了数次学术大会,大大推动了针灸学走向世界的进程。现在,不少国家接受了针灸疗法,纳入其国家医疗、教学、科研的内容之中。
为了弘扬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方便海内外开展针灸疗法,我们应人民军医出版社之邀,以3年的时间编绘了《针灸经络穴位图解》,供向海内外发行。全书包括针灸发展史略、针灸基本理论、十四经穴、经外穴、微刺系统、临床常见病证处方例6章,在文字论述适当部位插入照片、解剖图、单色平涂彩图;最后载总图6幅:以皮肤、内脏、骨骼、肌肉、神经、血管为背景,以正、侧、背三人图5幅描绘十四经及其腧穴、经外穴;以1幅描绘头针、耳针及面针、鼻针、手针、足针、腕踝针等微刺系统的穴位,以方便对照研究理解。本书除较系统地介绍针灸发展史略及基本理论外,着重论述了十四经穴、经外穴及微刺系统的腧穴,包括名称、编号、取穴、主治、针灸法等。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及《耳穴名称与部位》、世界卫生组织《针灸穴名国际标准》的发布,规范了十四经穴、经外穴、头针穴位、耳针穴位的名称、编号与定位,使我们的描绘与论述有了依据;其他微刺系统因应用不多,正处于发展积累经验之中,其规范尚待时日,但考虑到海内外同道使用方便,本书也做了权宜编号。
我国有重视针灸穴位图(明堂图)的优良传统,正如孙思邈的名言“欲将指取其穴,非图莫可”。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附图的针灸著作,如《中诰孔穴图经》;三国时期又有了明堂图,如曹翕《曹氏十二经偃侧人图》;公元5世纪有著名的秦承祖《明堂图》,561年吴人知聪渡高句丽,1年后渡日本,携《明堂图》在两国传播针灸。到了唐代有甄权图、孙思邈图、王焘图,并已用彩色。宋代重视解剖,将经络穴位图称为明堂图或外景图,脏腑图则称为内景图,如杨介《存真环中图》、朱肱《内外二景图》,但一直分列。现代针灸穴位图,与人体解剖结合紧密,十分重视经络走行与腧穴定位及解剖的关系。本图解体现了携带方便、检索容易、图文配合、易于理解等特点,在编绘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我们数十年临床与治图的实践,借鉴十余年前通过香港商务印书馆专门出版并向国外发行的经验,始得完成。
在写作中曾得到师友邓铁涛、李经纬、傅维康、何中浚、刘小斌、郑洪等学者和绵阳博物馆等的指导帮助或赠图允许引用。国外有韩国郑遇悦、日本小曾户洋教授的赠图与资料;英国维尔康医史博物馆的20世纪70年代赠书《中国医药》。特别是2003年10月应伊藤良博士之邀请访问日本,曾去著名的森之宫医疗学园参观,看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森秀太郎先生历数十年艰辛搜集的古针灸铜人、明堂图、医学典籍和诸多文物,安云和四郎校长所赠的相关资料;并和参与研究整理、撰著解说和出版专集的长野仁、横山浩之、井上悦子诸先生交流经验,表态可以引用,实受益匪浅。在友人生驹邦夫先生的帮助下,又参观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所珍藏的古铜人形,得到了丁义忠先生和鹫塚麻季主任研究员陪同讲解并赠予资料。这些使本书增加了许多珍贵的新内容。在技术层面上,我校魏辉、陈兴兴、张建娜同志给予了甚多支援。在此特向上述诸师友及藏图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针灸疗法已经逐渐被全球所接受,针灸学也正处在弘扬发展、走向世界的过程之中,我们希望本图解能在学习、医疗、教学、研究中有所贡献,成为有用的工具书。不足之处,尚祈同道指正。
靳士英
2004年6月于羊城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针灸经络穴位图解(第5版)-名医世纪传媒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