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

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羅世東 劉振標 著
圖書標籤:
  • 橋梁工程
  • 鋼箱梁
  • 組閤梁
  • 斜拉橋
  • 鐵路橋
  • 結構工程
  • 有限元分析
  • 橋梁設計
  • 新型橋型
  • 橋梁力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鐵道齣版社
ISBN:97871132275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96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4
字數:76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論述瞭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發展和應用的曆程,以及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技術思想、結構體係特點與技術經濟性;涵蓋瞭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對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的適應性和列車走行的影響分析,以及如何實現混閤組閤梁斜拉的目標成橋狀態與整體剛度條件;著重闡述瞭鐵路斜拉橋混閤組閤加勁梁及其結閤段結構設計計算分析方法等。

作者簡介

羅世東,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男,生於1957年1月,湖南衡南人,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本科,1982年8月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曆任鐵四院橋梁處副總工程師、橋梁處總工程師、鐵四院副總工程師。
劉振標,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男,大學本科,橋梁工程專業。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概論1

1.2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主要結構形式13

1.3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荷載與結構體係特點15

1.4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技術經濟性47

1.5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對鐵路列車走行性影響52

1.6高速鐵路無砟軌道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適應性59

第2章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布置66

2.1閤理的邊跨跨徑與主跨跨徑之比值範圍66

2.2邊跨輔助墩設置70

2.3鋼混結閤段部位的設置75

2.4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目標成橋狀態82

2.5鐵路混閤梁斜拉橋整體剛度條件87

第3章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加勁梁結構設計98

3.1鋼箱混閤組閤加勁梁結構特點98

3.2鋼箱混閤組閤加勁梁結構截麵形式100

3.3加勁梁結構構造特點110

3.4加勁梁結構分析計算125

3.5鋼混結閤段162

第4章鋼箱加勁梁疲勞受力特性與模型試驗172

4.1鋼箱加勁梁的疲勞與荷載172

4.2正交異性鋼橋麵闆的受力體係與理論方法175

4.3鋼箱梁頂闆加勁肋受力特性分析研究176

4.4考慮道砟鋪裝的正交異性鋼橋麵闆受力特性分析201

4.5鋼箱梁正交異性鋼橋麵頂闆疲勞模型試驗217

第5章梯形填充前後承壓闆式鋼混結閤段試驗研究235

5.1鋼混結閤段研究特點235

5.2鋼混結閤段剛度匹配研究237

5.3鋼混結閤段傳力途徑241

5.4鋼混結閤段承載力模型試驗256

5.5鋼混結閤段疲勞模型試驗291

5.6鋼混結閤段研究結論與技術創新318

第6章鋼箱梁索梁錨固受力特性與模型試驗321

6.1斜拉橋索梁錨固結構構造形式321

6.2斜拉索疲勞試驗索力取值324

6.3雙挑式鋼錨箱計算模型應力分析328

6.4雙挑式索梁鋼錨箱力學行為分析332

6.5雙挑式索梁鋼錨箱疲勞試驗研究333

6.6本章總結343

第7章鐵路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施工控製345

7.1概述345

7.2混閤梁斜拉橋施工技術特點348

7.3鋼箱梁製造及節段拼裝要求357

7.4鋼箱梁拼裝施工358

7.5主跨閤龍施工技術361

7.6施工監控技術363

第8章實橋結構荷載試驗370

8.1概述370

8.2試驗內容375

8.3靜載試驗方法378

8.4動載試驗方法379

8.5試驗結果分析方法380

8.6荷載試驗結果383

8.7實橋荷載試驗結論392

第9章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工程實例394

9.1寜波甬江鋼箱混閤梁斜拉橋394

9.2四綫鐵路穗鹽路鋼箱混閤梁麯綫斜拉橋403

9.3潭江鋼箱混閤梁獨塔斜拉橋409

9.4贛江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418

9.5單綫鐵路嶽口漢江鋼箱混閤梁獨塔斜拉橋426

第10章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發展研究431

10.1主跨480 m公鐵同層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方案研究431

10.2主跨766 m分離式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方案研究434

10.3不等跨(798+588+798)m公鐵鋼箱混閤組閤桁梁斜拉橋方案研究441

10.4主跨3×840 m公鐵鋼箱混閤組閤桁梁斜拉橋方案研究457

10.5主跨2×1 260 m公鐵鋼箱混閤組閤桁梁斜拉橋方案研究462

10.6鐵路混閤組閤梁斜拉橋應用展望466

參考文獻470

精彩書摘

  《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
  理論分析及模型試驗錶明,荷載經承壓闆將力分配到鋼箱梁和混凝土梁,鋼箱粱上的力通過鋼混結閤設置的剪力釘、PBL剪力鍵以及鋼箱梁和混凝土梁之間的摩擦作用傳至混凝土梁,再逐漸由變化的混凝土斷麵傳遞至標準段混凝土箱梁。在鋼混結閤段鋼箱梁與混凝土梁共同受力,鋼箱梁受力逐漸減小,混凝土梁受力不斷增大,最終完全由混凝土梁獨自承擔活載作用。
  ③鋼格室的傳力模型試驗錶明,距離端承壓闆端1000~1500 mm時,鋼格室的頂、底及側闆軸嚮應力綫形減小至已與混凝土基本相當,說明鋼結構與混凝土之間的內力傳遞趨於均勻;鋼格室頂、底闆剪力釘存在群釘效應,前幾排剪力釘應力稍大,其他剪力釘應力水平較低。鋼混結閤段疲勞模型試驗中PBL受力情況模型同剪力釘受力情況一緻,也呈兩端大、中間小的趨勢,並且整體應力水平都較低。剪力釘和PBL剪力鍵布置閤理,荷載作用下鋼和混凝土結閤麵相對滑移量較小,兩種材料近乎完全結閤,共同承擔作用力。
  ④鋼混結閤段的承載力理論分析及模型試驗錶明,在分級及超載工況作用下,混凝土和鋼結構各測點均處於受壓狀態,壓應力及位移近似呈綫性增加趨勢,混凝土和鋼闆之間未發生滑移,結閤段區域整體變形平滑,應力傳遞平順,結構的剛度和強度均錶現為綫彈性,結構安全可靠。混凝土和鋼結構的橫嚮應力變化平緩,剪力滯效應並不顯著。鋼結構經承壓闆後1.5~2.5m距離,各測點應力水平急劇下降並趨於穩定,說明內力基本已傳遞均勻;當荷載繼續增加至384.8 kN(即附加破壞工況作用)時,結構齣現塑性,鋼混結閤段局部齣現開裂導緻應力重分布,造成應力增加緩慢;當荷載繼續增加至444 kN時,此時測點處混凝土發現裂縫,測點應力急劇增加,應力齣現重分布。
  ……

前言/序言

自20世紀50年代末鋼箱梁應用於公鐵兩用斜拉橋以來,全世界範圍內應用不到十座橋梁,特彆是鐵路專用鋼箱梁斜拉橋的應用僅有一座前南斯拉夫薩瓦河(Sava River)雙綫鐵路主跨254 m斜拉橋。為什麼鋼箱梁斜拉橋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呢?究其原因,也許是人們認為鋼箱梁為薄壁結構,鐵路斜拉橋鋼箱加勁梁難以承受鐵路列車荷載振動、疲勞的影響。因此,一直以來世界鐵路基本上都是采用鋼桁梁斜拉橋,鋼桁梁杆件的闆厚、構件尺寸都是可以隨心所欲,使得鋼桁梁斜拉橋技術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混閤梁斜拉橋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可是應用於鐵路斜拉橋直到1993年烏剋蘭纔建成第伯聶河主跨為271 m的獨塔公鐵兩用鋼箱混閤梁斜拉橋,它是世界上首座公鐵兩用混閤梁斜拉橋。雖然隨後又有塞爾維亞新薩瓦河主跨376 m的鋼箱混閤梁公軌兩用斜拉橋建成,但是,建成的鐵路鋼箱梁或鋼箱混閤梁斜拉橋屈指可數,並沒有得到大力推廣和發展,說明人們對建造鐵路鋼箱梁斜拉橋的顧慮依然存在。
混閤梁斜拉橋是當今世界超大跨度斜拉橋的發展方嚮,這是由混閤梁斜拉橋的特點所決定的。混閤梁斜拉橋的主跨結構輕而邊跨結構重,可以充分發揮邊跨梁的錨固作用,邊跨後錨索間距較密且與梁體的夾角較大,減少瞭在斜拉橋中常常齣現遠索區拉索疲勞的影響,大大地增強主跨跨越能力;邊跨是一種連續且跨徑較小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邊跨加載對主跨加勁梁影響較小;邊跨對斜拉索及主跨加勁梁都能起到很好的穩固作用,顯著改善斜拉橋扭彎頻率比和主跨加勁梁風緻動力響應。
基於混閤梁斜拉橋的上述主要特點,提齣在鐵路大跨度橋梁中應用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技術,因此,通過研究與試驗開創性地解決瞭幾個主要關鍵技術。
(1)利用混閤梁斜拉橋的特點采用預加力剛度法,實現鋼箱混閤梁“塔偏梁拱”的目標成橋狀態,改善瞭結構內力,減少瞭主跨加勁梁下撓變形,使大跨度鋼箱梁斜拉橋具有更強的剛度條件來滿足鐵路列車運行安全性、平穩性和舒適性的要求。
(2)對薄壁鋼箱結構正交異性鋼橋麵闆采用V形肋加勁技術。在橋麵闆同模型條件下,通過同麵積V形與U形加勁肋局部應力及560萬次疲勞循環加載試驗後的疲勞應力測試對比分析,結果證明V形加勁肋能夠顯著改善鋼橋麵闆敏感點疲勞性能而不齣現裂縫。
(3)對加勁梁鋼混結閤段提齣梯形填充混凝土前後承壓闆鋼混結閤段技術。采用混凝土、鋼混、鋼格構室等結構過渡措施,經結閤段局部應力分析與模型試驗及結閤段模擬疲勞試驗,結果證明結閤段各個過渡段截麵形心變化引起的附加彎矩值都很小,說明鋼混結閤段截麵剛度過渡平順,滿足鐵路列車運行要求。
在鐵路大跨度鋼箱混閤梁斜拉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齣將鋼箱混閤梁斜拉橋的主跨加勁梁采用鋼箱與鋼筋混凝土橋麵闆組閤技術,鋼筋混凝土橋麵闆雖然增加瞭加勁梁的重量,但增加瞭斜拉橋柔性索結構的重力剛度,有益於增強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整體結構剛度。不僅如此,鋼筋混凝土橋麵闆有益於減少加勁梁受溫度變形的影響,加強與無砟軌道闆底座混凝土的連接,使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適應於高速鐵路動車組運行的要求。
上述創新技術經過理論分析和模型試驗驗證,已經在寜波甬江斜拉橋、廣州鐵路樞紐穗鹽路麯綫斜拉橋及廣東江門潭江斜拉橋等多座鐵路橋梁中成功應用獨塔或雙塔大跨度鐵路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技術,特彆是在建的贛州贛江高速鐵路橋梁已經應用瞭大跨度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技術。這些鋼箱混閤組閤梁鐵路斜拉橋不僅技術先進、經濟效益顯著,同時還為推進鐵路專用斜拉橋技術進步作齣瞭貢獻。
本書重點論述瞭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發展和應用曆程,以及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技術思想、結構體係特點與技術經濟性;涵蓋瞭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對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的適應性和列車走行的影響分析,以及如何實現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目標成橋狀態與整體剛度條件;著重闡述瞭鐵路斜拉橋混閤組閤加勁梁及其結閤段結構設計計算分析方法;重點論述瞭薄壁鋼箱梁正交異性橋麵闆采用V形加勁肋、鋼混結閤段采用梯形填充混凝土前後承壓闆方式、雙挑索梁錨固箱等重要結構在鐵路列車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和疲勞問題;通過理論分析承載能力與疲勞循環加載模型試驗研究,充分論證瞭這些創新技術的可靠性與優良的受力性能。施工與控製技術是使橋梁順利建成的關鍵技術之一;驗證橋梁建成後的安全性所做的實橋結構試驗連同前者都是創新成果應用於實際工程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最後本書展示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工程應用實例,展望瞭超大跨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應用前景。
本書的目的旨在傳遞鐵路傳統鋼桁梁斜拉橋以外的一種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全新的設計技術概念,期望更多地瞭解、認識、信任和推廣這種鐵路大跨度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創新技術。
本書第1、2章及第4章至第8章和第10章由羅世東編寫,第3章和第9章由劉振標編寫,全書由羅世東統稿。
本書以寜波鐵路樞紐貨車外繞綫跨甬江的鐵路鋼箱混閤梁斜拉橋工程項目所作研究內容為背景,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工程項目,世界上首次成功應用瞭鐵路大跨度鋼箱混閤梁斜拉橋技術,建成通車兩年多以來,長大貨物列車在橋上運行狀況良好,該橋於2016年9月獲得FIDIC 2016年度工程項目奬,為全球21個項目中唯一的鐵路橋梁項目。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瞭許多技術專傢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支持和幫助,高文軍、嚴愛國、饒少臣、曾甲華、曾敏、李的平、張曉江、夏正春、嚴定國、馬明、黃納新等同誌提供瞭寶貴資料,在此一並錶示緻謝。
特彆感謝西南交通大學蒲黔輝教授、施洲副教授、高玉峰博士、伍星高級工程師等提供瞭寶貴的試驗、施工控製和實橋結構試驗資料,中南大學郭嚮榮教授提供瞭車橋動力響應分析資料,中鐵四局李鵬程、陳平等提供瞭寶貴的施工技術資料。
限於編者水平,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期望不吝賜教。




《結構力學基礎與應用》 本書是一部麵嚮土木工程、橋梁工程、建築工程等相關專業的綜閤性教材,旨在係統闡述結構力學的基本原理,並著重於其在實際工程問題中的應用。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復雜結構的分析方法,力求為讀者構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結構力學基本理論 本部分首先從緒論開始,介紹結構力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基本假設以及在土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隨後,深入講解結構的靜力學分析,包括力的概念、力的閤成與分解、力係的平衡方程、靜定結構的受力分析等。在此基礎上,引入材料力學的基礎知識,闡述應力、應變、彈性模量、泊鬆比等基本概念,以及杆件的軸嚮受力、剪切與扭轉、彎麯等基本構件的受力分析和強度、剛度校核。 接著,本書詳細介紹超靜定結構的分析方法,包括虛功原理、位移法、荷載法等經典方法,並講解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求解更為復雜的結構內力。對於梁、剛架、桁架等典型結構,會進行深入的力學分析,提供詳細的計算步驟和實例。 第二部分:結構動力學基礎 在靜力分析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引入結構動力學。首先介紹單自由度體係的自由振動和受迫振動,包括自振頻率、阻尼、共振等現象的解釋和計算。然後,擴展到多自由度體係的動力學分析,介紹振型、固有頻率的計算方法,以及動力學方程的建立與求解。 本部分還將討論結構在地震、風荷載等動力作用下的響應,介紹重要的動力分析概念,如反應譜、阻尼比等,並初步探討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結構分析的數值方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值分析方法在結構工程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本書將詳細介紹有限元方法(FEM),解釋其基本原理,包括單元劃分、形函數選取、剛度矩陣的建立、載荷嚮量的形成以及求解過程。通過實例演示,展示如何運用有限元軟件進行結構分析。 此外,本書還會介紹其他常用的數值方法,如邊界元法(BEM)等,並闡述其適用範圍和特點。 第四部分:特殊結構與工程應用 本部分將結構力學的理論與實際工程問題相結閤,重點關注幾種特殊的結構形式。 薄殼結構與空間結構: 介紹薄殼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力學特性,分析其受力機理,並探討其在大型建築、體育場館等工程中的應用。 高層建築結構: 探討高層建築在重力、風荷載、地震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特點,介紹剪力牆、框架-剪力牆體係等結構形式的力學分析方法。 橋梁工程中的結構分析: 深入分析各種橋梁類型(如梁橋、拱橋、斜拉橋、懸索橋)的力學特性,講解靜載、動載分析,並探討橋梁結構的穩定性與動力響應。 地基與基礎的相互作用: 闡述土體與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介紹彈性地基梁模型,分析樁基礎、筏闆基礎等受力情況。 第五部分:結構設計原則與實例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結構力學分析與結構設計緊密聯係起來。 結構可靠性理論: 介紹結構可靠度的概念,包括概率設計方法、荷載組閤、分項係數等,以及基於可靠度的設計理念。 極限狀態設計法: 闡述極限狀態設計法的基本原則,包括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校核。 工程實例分析: 提供多個不同類型的結構工程實例,從荷載確定、結構選型、力學分析到最終的結構設計,進行詳細的步驟演示和講解,幫助讀者鞏固所學知識,並將理論應用於實際。 本書的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有嚴謹的理論推導,又有豐富的工程實例,幫助讀者理解抽象概念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 內容全麵深入: 涵蓋瞭結構力學從基礎理論到先進數值方法的廣泛內容,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的學習框架。 邏輯清晰,循序漸進: 內容組織閤理,從易到難,層層遞進,便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圖文並茂,易於理解: 配備大量示意圖、計算圖錶和工程照片,使復雜的力學概念更加直觀易懂。 緊扣工程實際: 關注現代工程中的熱點問題和先進技術,幫助讀者瞭解行業發展動態。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土木工程、橋梁工程、建築工程、結構工程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結構設計、施工、谘詢等工作的工程師。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 掌握結構力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能夠獨立進行各種結構的靜力與動力分析。 熟悉結構分析的數值方法,並能應用於實際工程。 理解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為進一步學習更高級的結構工程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樣一本專業性極強的著作,我最期待的內容是它能夠係統地梳理和闡述這種新型橋梁結構的設計理念、關鍵技術以及工程實踐。我一直對橋梁工程,尤其是大型橋梁的建造過程感到著迷,而斜拉橋因其優美的形態和巨大的跨越能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書中提到的“鋼箱混閤組閤梁”,這個組閤的概念立刻吸引瞭我,它暗示著一種材料和結構的優化融閤,試圖在鋼材的輕質高強與混凝土的耐久性、成本優勢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這種混閤結構在鐵路斜拉橋設計中的具體應用。例如,梁體斷麵是如何設計的?鋼箱和混凝土部分如何連接?這種組閤結構在承受鐵路列車運行帶來的復雜荷載(包括靜載、動載、衝擊載等)時,其力學性能如何?書中是否會提供詳細的計算方法和分析手段,比如如何進行精細化的有限元分析,如何評估結構的疲勞壽命,如何進行抗震、抗風設計?更重要的是,作為一本麵嚮鐵路工程的書籍,我非常想瞭解這種設計在應對鐵路行業特殊需求方麵的優勢,例如如何提高橋梁的承載能力,如何降低維護成本,如何縮短施工周期。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工程案例的分析,介紹其設計過程中的難點、創新點以及施工中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那將對我理解和學習這種先進的橋梁建造技術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一下子就抓住瞭我這個對現代工程技術,尤其是大型橋梁建設有濃厚興趣的讀者的眼球。斜拉橋本身就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宏偉的姿態聞名於世,而“鋼箱混閤組閤梁”這個概念,則預示著一種在材料和結構設計上的創新融閤。我迫切想知道,這種“混閤”的方式究竟帶來瞭哪些優勢,它如何與斜拉橋的整體結構完美結閤,以應對鐵路運輸特有的高強度、高頻率的動荷載。 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闡述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理念和技術要點。例如,鋼箱梁和混凝土部分在結構中的具體組成和連接方式是怎樣的?它們如何共同承受來自列車和環境因素的復雜荷載?書中是否會提供詳細的力學分析方法,比如有限元分析的應用,如何精確地計算齣結構的應力、應變、變形以及整體穩定性?特彆是對於鐵路橋梁,我非常關注其動力響應特性,包括抗震和抗風性能,希望書中能有這方麵的深入探討。此外,作為一名讀者,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這種創新設計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情況,包括其經濟性、耐久性以及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和解決方案。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工程案例,詳細介紹其設計過程中的挑戰與創新,那將非常有啓發性。

评分

這本《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的名字一聽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和技術流的專業氣息,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橋梁工程,特彆是鐵路工程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窗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簡約而又不失力量感的綫條,仿佛勾勒齣瞭斜拉橋宏偉的身姿。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嚴謹的學術語言和精密的圖錶,這讓我立刻意識到,這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琢磨的專業著作。 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鋼箱混閤組閤梁”這一結構的解析。在我的印象中,鋼箱梁以其輕質高強、整體性好而備受青睞,而組閤梁則在跨越不同地質條件或荷載要求時展現齣極大的靈活性。將兩者結閤,並在鐵路斜拉橋這一對結構穩定性、承載能力和動力響應都有著極緻要求的工程領域進行應用,這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和創新性。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混閤結構的優勢所在,例如它如何有效地應對鐵路車輛帶來的動荷載,如何優化材料的利用率,以及在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難點和相應的解決方案。我想象中的內容,會涵蓋結構選型、力學分析、節點設計、疲勞壽命評估等多個方麵,甚至可能還會涉及一些數值模擬和試驗驗證的案例,這些都是我渴望瞭解的,能夠幫助我從更深層次理解這種復雜結構的工程意義和技術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名稱《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橫跨江河湖海、承載著滾滾車流的宏偉橋梁。我是一名對工程建設,尤其是橋梁工程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對於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總是充滿好奇。斜拉橋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優越的跨越能力,在現代橋梁工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鋼箱混閤組閤梁”這個概念,則讓我對這種結構形式在材料應用和性能提升方麵所做的創新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鋼箱混閤組閤梁”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優勢。例如,它如何將鋼箱梁的輕質高強與混凝土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巧妙地結閤起來,以滿足鐵路運輸對橋梁承載能力、剛度和疲勞壽命的苛刻要求。在斜拉橋的整體受力體係中,這種混閤梁的力學行為是怎樣的?它如何與斜拉索、主塔等構件協同工作,共同抵抗來自列車運行的巨大動荷載以及復雜的外部環境因素?書中是否會深入介紹相關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以及先進的分析技術,例如如何進行精確的有限元分析,如何評估結構的動力響應和疲勞性能?我特彆想瞭解,這種設計在實際工程應用中,是如何解決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例如鋼與混凝土的連接、斜拉索的張拉等,以及它在經濟性和耐久性方麵能帶來哪些顯著的效益。

评分

對於《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樣一本專注於特定工程領域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前沿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應用指導。我一直對斜拉橋的整體設計理念和結構體係的演變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鐵路運輸這一特殊場景下,對橋梁的承載能力、剛度和動力特性提齣瞭更為苛刻的要求。書中關於“混閤組閤梁”的設計,讓我産生瞭極大的好奇。這種設計理念是如何兼顧鋼梁的輕質高強與混凝土的耐久性、整體性,並在斜拉橋這一復雜受力體係中發揮齣最佳性能的?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關於其結構形式的詳細介紹,比如梁體斷麵如何優化,鋼與混凝土的連接方式有何創新,以及這種組閤結構在承受鐵路列車運行時的荷載傳遞機製。 此外,對於斜拉橋本身,它的空間受力特性、索力分配、主梁與塔架的連接方式等都是非常吸引我的部分。而加入“混閤組閤梁”的設計,無疑會增加結構的復雜性,也帶來瞭更多的設計變量和控製要點。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力學分析方法,例如有限元分析的應用,如何精確計算結構的應力、變形和動力響應,尤其是在考慮鐵路動載、風載、地震等不利因素時。同時,對於施工技術,我也充滿瞭疑問。如何保證鋼箱梁與混凝土部分的精確對接?如何進行斜拉索的安裝與張拉,以實現精確的索力分配?書中若能包含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並深入剖析其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那將對我理解和學習這座宏偉的橋梁工程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

评分

《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技術創新的強烈興趣。我一直對橋梁工程,尤其是那些在復雜地形和嚴苛環境下建造的宏偉工程充滿敬意。斜拉橋本身就代錶著現代橋梁工程的尖端技術,而“鋼箱混閤組閤梁”這個詞組,更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在材料應用和結構設計上的巧妙融閤。我非常想知道,這種“混閤”的設計理念,究竟是如何在鋼材的輕質高強和混凝土的耐久性、整體性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以適應鐵路運輸對橋梁性能的特殊要求。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原理和關鍵技術。例如,鋼箱梁在結構中的作用是什麼?混凝土部分是如何與鋼箱梁結閤的?在斜拉橋這種受力復雜的結構體係中,這種混閤梁的整體力學性能如何?它如何有效地抵抗鐵路列車運行帶來的巨大動荷載,以及風、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提供詳細的計算方法和分析工具,例如如何進行精密的結構動力分析,如何評估結構的疲勞壽命和安全性?我尤其關注的是,在實際工程建設中,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和施工會遇到哪些獨特的技術挑戰,以及有哪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權威的工程案例,深入剖析其設計理念、技術難點、施工工藝和經驗總結,那對我理解這項先進的橋梁技術將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评分

《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充滿瞭科技感和工程的厚重感。我一直對橋梁工程,特彆是那些兼具美學與實用性的現代橋梁結構非常著迷。斜拉橋那種優雅而有力的姿態,總能讓我心生贊嘆。而“鋼箱混閤組閤梁”這個提法,更是勾起瞭我對結構設計中材料優化和性能提升的好奇心。我想知道,這種“混閤”的組閤方式,究竟是如何在鋼材的輕盈和混凝土的穩重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並應用於對結構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鐵路斜拉橋上。 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詳細地解析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原理和技術細節。例如,它如何有效利用鋼箱梁的抗拉性能,同時又通過混凝土的填充或組閤,來增強結構的整體性和抗壓能力?在斜拉橋的整體受力體係中,這種混閤梁的受力特性是怎樣的?它如何與斜拉索、主塔等構件協同工作,以抵抗鐵路列車運行所帶來的巨大動荷載以及復雜的環境作用?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嚴謹的力學分析方法,例如如何運用先進的數值模擬技術,對結構的內力、變形、振動特性以及疲勞壽命進行精確的評估。此外,對於鐵路工程而言,經濟性和耐久性同樣是關鍵。我希望書中能探討這種混閤組閤梁在降低工程造價、延長使用壽命以及減少後期維護成本方麵的優勢。如果能有具體的工程案例分析,介紹其在實際建設中的技術亮點和創新舉措,那對我理解這項技術將非常有價值。

评分

閱讀《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本書,我的主要動機是對現代工程技術前沿的探索,特彆是對於那些能夠顯著提升基礎設施性能和經濟性的創新設計。提到“鋼箱混閤組閤梁”,我首先聯想到的是材料科學的進步以及結構力學在實際工程中的深度融閤。在鐵路建設領域,對於橋梁的承載能力、耐久性和經濟性的要求是極其嚴苛的,而斜拉橋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跨越能力,在現代鐵路綫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對“混閤組閤梁”的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這種混閤結構的設計原理,包括鋼箱梁在承受拉力方麵的優勢,以及混凝土部分如何提供壓縮強度和整體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在斜拉橋的整體受力體係中,這種混閤結構是如何與其他構件(如主塔、斜拉索)協同工作的?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先進的數值模擬技術,用來分析在各種荷載工況下,鋼箱混閤組閤梁的應力分布、變形規律以及疲勞壽命?對於我這樣對結構安全和經濟性都十分關注的讀者來說,能夠瞭解這些細節,理解其背後的設計邏輯,將是非常有益的。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施工技術方麵的探討,例如鋼箱梁的製造與吊裝,混凝土澆築的工藝,以及鋼與混凝土連接部位的可靠性保證,這些都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關鍵環節。

评分

《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本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技術含量和工程的厚重感,這正是我作為一名對工程建設充滿求知欲的讀者所渴望的。我一直對現代橋梁工程,特彆是那些集技術創新與藝術美學於一體的斜拉橋情有獨鍾。當我在書中看到“鋼箱混閤組閤梁”這一概念時,我的好奇心便被徹底點燃瞭。我想知道,這種“混閤”的設計,究竟是在哪些方麵進行瞭創新?它如何結閤鋼箱梁的輕質高強和混凝土的整體性、耐久性,以滿足鐵路運輸對橋梁提齣的嚴苛要求?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混閤結構的力學性能。在斜拉橋這樣一個復雜的空間結構體係中,鋼箱混閤組閤梁的受力特點是什麼?它如何與斜拉索、主塔等構件協同工作,共同承受來自列車運行的巨大動荷載以及其他環境荷載?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相關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和分析技術?例如,如何進行結構動力分析,如何評估其疲勞壽命,如何進行抗震、抗風設計?我尤其想瞭解,在實際工程應用中,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獨特的技術挑戰,以及有哪些創新的解決方案。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權威的工程案例,並對其設計理念、技術難點、施工工藝以及運營維護等方麵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闡述,那將對我理解和學習這種先進的橋梁技術具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看到《鐵路鋼箱混閤組閤梁斜拉橋》這本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宏偉壯觀的現代化鐵路橋梁景象。我一直對工程技術,特彆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創新設計充滿好奇,而這本書記名中所包含的“鋼箱混閤組閤梁”和“斜拉橋”這兩個關鍵詞,無疑點燃瞭我對技術細節探索的興趣。我非常想瞭解,這種“混閤組閤梁”的設計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核心優勢是什麼?為什麼要在斜拉橋這樣的結構體係中采用它? 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析鋼箱梁和混凝土部分如何協同工作,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在斜拉橋的整體受力框架下,這種組閤梁如何有效地傳遞和分散荷載,尤其是在應對鐵路運輸所帶來的巨大且變化的動荷載時,其結構穩定性、剛度和耐久性是否得到瞭顯著提升?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供具體的結構設計參數、力學計算模型,以及一些先進的分析方法,例如如何進行精密的有限元建模來模擬梁體的應力分布、變形以及在各種極端工況下的響應。此外,對於鐵路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是至關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這種混閤組閤梁在提高橋梁承載能力、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以及優化施工效率方麵的實際效益。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國內外實際工程的案例研究,分享其設計理念、技術挑戰及解決方案,那我將感到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