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美随笔”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全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闲情偶寄》是清代人李渔所撰写的一部养生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共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涉及了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该书表现了作者高雅的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容斋随笔》全书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内容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在朝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历代的文人学者也对它赞誉有加。大家普遍认为该书可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笔》有如此评价:“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以及一些文人所编,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遗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很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本有八卷,现流传下来只有三卷。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陶庵梦忆》是明朝遗民张岱的一部人生回忆录,也是大明王朝三百年繁华景象的缩影。作者通过细致描述明朝江南百姓吃穿住行等生活风俗、追忆故国家园来反思个人,表达对明朝兴亡的感叹之情。
《东坡志林》是苏轼自元丰至元符二十年间的杂说史论,该书内容广泛,无所不谈,不但记载了许多的朝野大事,也融入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传说。其文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后世小品文的风格。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是一本集合儒释道智慧精粹的小品文集。全书共有十二集,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文字清雅,格局高远,处处可见作者砥砺操守中的看破生死、名利的超然智慧,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幽梦影》是一部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笔记》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昀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涉及的对象,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精鬼魅,几乎无所不包。《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晚年心灵世界的写照。
沈复(1763—1825年后)
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著有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至今未发现有关沈复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沈复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夫妻俩感情甚笃,然命途多舛,历经坎坷。妻子病故后,沈复前往四川充当幕僚,此后的情况便不得而知了。
李渔(1611—1680年)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他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他曾设立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作品。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大师。
洪迈(1123—1202年)
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六经文史,素有“知古莫如洪景卢”的说法。绍兴末年,洪迈奉命出使金国议和,因为不肯受屈而被扣留,后释放。洪迈一生多任文职,官至端明殿学士。除《容斋随笔》之外,还著有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及其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至今流传的佳作。
刘义庆(403—444年)
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八年,政绩颇佳,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为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
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公认成就*高的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文学素养,又是生活杂家,能体察百姓生活,为后世读者生动描绘出一幅江南百姓《清明河上图》般的风俗画卷。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三不朽图赞》。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青年时代的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二十二岁便中进士,仕途上一帆风顺。后遇王安石变法他夹在新旧两党派之间接连被贬,仕途极其坎坷。他在垂暮之年,被贬至岭南惠州和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内徙,次年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陈继儒(1558—1639年)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 人,晚明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山人”领袖,有“山中宰相”之誉,“四方求文者,履日满户外”,名重一时。信奉“不做官主义”,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著有《小窗幽记》《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张潮(1650—?)
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其著作等身,主要包括《幽梦影》《虞初新志》《花影词》等,也曾刻印《檀几丛书》《昭代丛书》等。
纪昀(1724—1805年)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沧州)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纪昀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1.《浮生六记》的“浮”有沉浮之意;六记,是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归纳为六类;而浮生,也隐含着这六类记事的跌宕起伏。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倾注了作者这一生的情感。 2.作者感情丰富、性格洒脱、才华横溢,能于平常的生活中营造出高雅的情调,发现独特的趣味,所以虽贫贱坎坷,却能乐观处之。
1.《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今天,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仍可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2.《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在传统修建房舍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喜欢创新,*忌讳照搬别人的创意。这种精神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为学术界所重视。 2.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只要有了自己的见解,就立刻写下来,感觉就像在书中做的批注,但这正是吸引人的地方,让人看到作者灵光一闪时发自心性的想法。
1.《世说新语》大致描写了名士的道德修养、智能才能、情感个性、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等,加上书中的文字清丽有趣,使得本书极富文学价值与学术价值。 2.《世说新语》这本书凝结着多人的智慧,讲述了近三百年的人物故事,是经过了岁月洗涤却毫不被人忘却的经典书籍。
1.《陶庵梦忆》向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凡是亲身所历并心有所感的,作者都极尽所能地描摹他们的声色光影。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奇人逸事、还是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食饮膳、花木竹石、甚至击技博戏,无不跃然纸上。 2.在现代人看来,《陶庵梦忆》中所描写的生活颇有“高级小资”的味道。作者的生活是充满贵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莳花弄草、松风听雪、春水煎茶,处处体现着晚明士子的风流,但是又chaoyue了一般的风花雪月而蕴含了无尽的人生哲理。
1.想了解苏轼,应吟东坡诗,食东坡肉,读东坡志林。《东坡志林》为我们了解苏轼人性的闪光点与阴暗面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东坡志林》是一部小品,此小品非彼“小品”,不是娱乐节目上那些越来越没劲的东西,此小品乃小品文也。此书中的小品文字简洁,却玲珑透彻,给人以涤肠荡气之感。
1.《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出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2.《小窗幽记》以观世间荣辱、品人生苦乐为主线,以文辞优美、意蕴高雅为特点,是一本修身处世的格言书。书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读来有神思优游、流连忘返之感,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1.《幽梦影》以优雅的心胸、眼光去发现美,可以说是求美的著作。书中没有强烈的、尖锐的批评,只有不失风度的冷嘲热讽。而这些不平、讽刺的表现形式也都是温和的。可以说此书内容积极、感人至深。 2.古人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吗?不要急着说没有,看完此书,你就会明白作者是名副其实的大V,他的每一条帖子下都有赞赏和评论,据统计,共有120多位大学者参与互动!
1.《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晚年所著的一部短篇志怪小说。本书由许多简短有趣的小故事组成,大多以神怪狐鬼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也有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批判与讽刺。
2.《阅微草堂笔记》叙事简要、说理透辟、文笔朴素,非常受人喜爱。鲁迅先生对本书也评价颇高。
《浮生六记》
卷一?闺房记乐?/?001
卷二?闲情记趣?/?059
卷三?坎坷记愁?/?093
卷四?浪游记快?/?145
卷五?中山记历?/?229
卷六?养生记道?/?311
《闲情偶寄》
卷一?词曲部
结构第一??????????????‖003
词采第二??????????????‖040
音律第三??????????????‖055
宾白第四??????????????‖079
卷二?演习部
选剧第一??????????????‖089
变调第二??????????????‖096
授曲第三??????????????‖103
教白第四??????????????‖110
卷三?居室部
房舍第一??????????????‖121
窗栏第二??????????????‖133
墙壁第三??????????????‖142
联匾第四??????????????‖154
山石第五??????????????‖157
卷四?器玩部
制度第一??????????????‖167
位置第二??????????????‖189
卷五?饮馔部
蔬食第一??????????????‖199
谷食第二??????????????‖214
肉食第三??????????????‖223
卷六?种植部
木本第一??????????????‖243
卷七?颐养部
行乐第一??????????????‖263
止忧第二??????????????‖287
调饮啜第三?????????????‖293
却病第四??????????????‖301
疗病第五??????????????‖307
《容斋随笔》
随笔
六十四种恶口 ‖003
文烦简有当 ‖005
乐天侍儿 ‖007
乐天新居诗 ‖008
长歌之哀原文 ‖010
周亚夫 ‖012
孟舒魏尚 ‖014
秦用他国人 ‖016
灌夫任安 ‖018
李太白 ‖020
三女后之贤 ‖022
送孟东野序 ‖024
晋文公 ‖025
南夷服诸葛 ‖027
晋之亡与秦隋异 ‖029
韩信周瑜 ‖031
韩退之 ‖033
韩柳为文之旨 ‖036
魏郑公谏语 ‖038
虞世南 ‖040
诸葛公 ‖042
陶渊明 ‖046
治生从宦 ‖048
陈轸之说疏 ‖050
颜率儿童之见 ‖052
朋友之义 ‖054
范增非人杰 ‖056
爰盎小人 ‖058
玉蕊杜鹃 ‖060
徐凝诗 ‖062
临敌易将 ‖064
将帅贪功 ‖065
谊向触讳 ‖068
何进高叡 ‖071
汉景帝忍杀 ‖074
燕昭汉光武之明 ‖077
晁错张汤 ‖079
曹操用人 ‖081
刘公荣 ‖084
曹操杀杨修 ‖086
萧房知人 ‖088
拔亡为存 ‖091
孙吴四英将 ‖093
虫鸟之智 ‖096
士之处世 ‖098
光武仁君 ‖100
任安田仁 ‖102
范晔作史 ‖104
苏子由诗 ‖106
世事不可料 ‖108
王卫尉 ‖110
治盗法不同 ‖112
真假皆妄 ‖116
续笔
戒石铭 ‖121
晋燕用兵 ‖124
汤武之事 ‖126
张于二廷尉 ‖129
汉文帝受言 ‖131
东坡明正 ‖133
无望之祸 ‖135
栽松诗 ‖137
窦贞固 ‖139
弱小不量力 ‖141
田横吕布 ‖143
相六畜 ‖145
汉唐二武 ‖147
盗贼怨官吏 ‖149
朱温三事 ‖151
周亚夫 ‖154
女子夜绩 ‖157
萧何绐韩信 ‖159
彭越无罪 ‖161
蜘蛛结罔 ‖163
深沟高垒 ‖165
汉景帝 ‖168
萧何先见 ‖170
曹参不荐士 ‖172
民不畏死 ‖174
孙坚起兵 ‖177
贼臣迁都 ‖179
无用之用 ‖181
下第再试 ‖183
郭令公 ‖185
民俗火葬 ‖187
帝王训俭 ‖190
陈涉不可轻 ‖193
孔墨 ‖196
杨子一毛 ‖198
李林甫秦桧 ‖200
酒肆旗望 ‖205
唐二帝好名 ‖207
三笔
汉宣帝不用儒 ‖211
刘项成败 ‖213
介推寒食 ‖215
赵充国马援 ‖218
北狄俘虏之苦 ‖221
公孙五楼 ‖223
三竖子 ‖225
孔子正名 ‖228
蕨萁养人 ‖231
贤士隐居者 ‖234
白公夜闻歌者 ‖238
韩苏文章譬喻 ‖240
周武帝宣帝 ‖242
五代滥刑 ‖244
朱梁轻赋 ‖246
老子之言 ‖248
桃源行 ‖250
汉文帝不用兵 ‖253
曾晳待子不慈 ‖255
人当知足 ‖257
渊明孤松 ‖259
杯水救车薪 ‖261
神臂弓 ‖262
多赦长恶 ‖264
四笔
孔庙位次 ‖269
诏令不可轻出 ‖271
鬼谷子书 ‖273
城狐社鼠 ‖275
李太白怖州佐 ‖277
祝不胜诅 ‖280
吕子论学 ‖282
治药捷法 ‖284
燕非强国 ‖286
水旱祈祷 ‖289
栾城和张安道诗 ‖291
饶州风俗 ‖293
徙木偾表 ‖295
草驹聋虫 ‖297
久而俱化 ‖298
莆田荔枝 ‖300
欧阳公辞官 ‖302
魏冉罪大 ‖304
《浮生六记》
一
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画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此吾父稼夫公垂帘宴客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一日,芸问曰:“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体,陆贽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芸曰:“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妾稍有领悟耳。”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余笑曰:“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已。”芸笑曰:“妾尚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感于怀,未尝稍释。”余曰:“何谓也?”芸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余笑曰:“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余适字三白,为卿婿,卿与‘白’字何其有缘耶?”芸笑曰:“白字有缘,将来恐白字连篇耳(吴音呼别字为白字)。”相与大笑。
余曰:“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芸曰:“《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余戏曰:“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复相与大笑而罢。
译?文
当时是六月,室内就像是蒸炉一样闷热,幸好我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面的屋子,板桥内有一间临河的轩室,名叫“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即水清则洗冠带,水浊则洗足的意思。屋檐前有一棵老树,枝繁叶茂,把窗户都遮住了,绿荫照得人的脸看起来也是绿的。对岸人来人往,那是我的父亲垂下帘幕宴请宾客的地方。我求得母亲的允许后,带芸来此地避暑。并且因为天热,我让她放下刺绣活计,整日陪伴我读书,谈论古今,品月评花。芸不善于喝酒,最多能喝三杯,我又教她投壶射覆的游戏。当时只觉得人间的快乐,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
有一天,芸问我:“各种古文学派,学习哪一家才好呢?”我回答说:“学习《国策》《南华》的灵快,匡衡和刘向的著作的高雅,司马迁和班固的著作的博大,韩愈作品的浑厚,柳宗元作品的峭立,欧阳修作品的跌宕,三苏作品的雄辩,贾谊和董仲舒的策对、庾信和徐陵的骈体以及陆贽的上奏和议论,能够学习的东西不胜枚举,关键在于人们对他们学问的理解和领会。”
芸说:“古代的文章全在于见识高远,气魄雄伟,女子学习起来很难深入而精通,只有诗这种文体,我稍微有点儿领悟罢了。”我说:“唐代以诗赋选拔人才,而写诗的人中最有名的要数李白和杜甫了,你推崇哪一位呢?”
芸议论道:“杜甫的诗语言锤炼精准,李白的诗洒脱自由;与其学习杜诗的格律严谨,还不如学李诗的性情活泼。我说:“杜甫为诗之集大成者,学者大多崇拜他。而你为什么独独喜欢李白的诗呢?”芸说:“论格律严谨、用词老练,这些固然是杜甫所擅长的,但是李诗宛如神仙妃子,有一种落花流水的韵味。并不是杜甫的诗歌没有李白的诗好,只不过我个人更加喜欢李诗罢了!”
我笑着说:“我真没想到淑姐是李白的知己呢!”芸说:“我的启蒙老师是白居易,我常常感念于怀,从不曾放下。”我问:“这怎么说呢?”芸说:“他不是写了《琵琶行》吗?”我笑着说:“这也太神奇了,李白是你的知己,白居易是你的启蒙老师,我恰好字‘三白’,也是你的夫君,你与‘白’字可真是有缘啊!”芸笑着说:“与‘白’字有缘,可能将来会‘白’(别)字连篇啊!”我们便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我说:“你既然理解诗歌,也应当了解赋的取舍之处吧?”芸说:“《楚辞》是赋的鼻祖,我学识浅薄,不能理解。就汉朝和晋代的辞调高雅、语言精练来说,我觉得司马相如的赋最好。”我开玩笑说:“当初卓文君会嫁给司马相如,大概不是因为琴,而是因为司马相如写的赋好吧?”我们又大笑不止。
评?析
炎炎夏日,作者和妻子居住在河柳临窗的阁楼之上,远看舟船行人,风景如画,自是人间一乐。时光长河中,从古代走到现代,夫妻之间没有名利之心,且能够一起谈诗论文的能有几人?他们的话题从《战国策》到《史记》,从《汉书》到《离骚》,从唐宋诗词到两汉文赋,诗情雅趣让人羡慕不已。
二
离余家半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回廊曲折,小有园亭。每逢神诞,众姓各认一落,密悬一式之玻璃灯,中设宝座,旁列瓶几,插花陈设,以较胜负。日惟演戏,夜则参差高下,插烛于瓶花间,名曰“花照”。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司事者或笙箫歌唱,或煮茗清谈,观者如蚁集,檐下皆设栏为限。余为众友邀去,插花布置,因得躬逢其盛。
归家向芸艳称之,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于是易髻为辫,添扫蛾眉,加余冠,微露两鬓,尚可掩饰,服余衣,长一寸又半;于腰间折而缝之,外加马褂。芸曰:“脚下将奈何?”余曰:“坊间有蝴蝶履,大小由之,购亦极易,且早晚可代撒鞋之用,不亦善乎?”芸欣然。
及晚餐后,装束既毕,效男子拱手阔步者良久,忽变卦曰:“妾不去矣,为人识出既不便,堂上闻之又不可。”余怂恿曰:“庙中司事者谁不知我,即识出亦不过付之一笑耳。吾母现在九妹丈家,密去密来,焉得知之。”芸揽镜自照,狂笑不已。
余强挽之,悄然径去,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或问何人,以表弟对,拱手而已。最后至一处,有少妇幼女坐于所设宝座后,乃杨姓司事者之眷属也。芸忽趋彼通款曲,身一侧,而不觉一按少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法乃尔!”余欲为措词掩饰,芸见势恶,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与愕然,转怒为欢,留茶点,唤肩舆送归。
译?文
距离我家半里路的醋库巷,有一个洞庭君(即太湖神)祠堂,当地老百姓都叫它“水仙庙”。里面回廊曲曲折折,还有小园亭。每次到了太湖神的诞辰日,各姓宗族都在此各占一角落,密密悬挂清一色的玻璃灯,中间设有宝座,两旁各摆放一几案,案上摆放插花花瓶,大家都暗中比赛,看谁家布置得最好看。白天只是演戏,晚上则在花瓶间插上蜡烛,美其名曰 “花照”。花光灯影,宝鼎香浮,就好像在龙宫里设宴。主事的人或笙箫歌唱,或煮茶聊天,观看的人就像蚂蚁聚集在一起,屋檐下设置了围栏作界限。我被朋友遨请去帮助摆放插花,所以才有荣幸亲眼看到里面的盛况。
回到家后,我对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芸说:“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去啊!”我说:“你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女扮男装就可以去了啊。”于是,我让她把发髻编成长辫,又画粗了眉毛,戴上我的帽子,虽稍露鬓角,但这样就可掩饰过去了。然后,她穿我的长衫,长了一寸半,就在腰间打个折再缝起来,外边套上一件马褂。芸又问:“那下边的小脚可怎么办?”我说:“作坊里有蝴蝶鞋卖,大小号都有,买来十分方便,而且早晩还能够当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吗?”芸高兴地同意了。
晚饭后,穿戴好,芸模仿男子拱手阔步走了很久。忽然她变卦了,说:“我不去了,要是叫人认出来多不方便,让父母亲知道了也不好。”我一直鼓励她说:“庙里掌事人都认识我,即使他们认出你来也不过笑笑就好了。我母亲现在在九妹夫家里,我们悄悄出去,再悄悄回来,她怎么会知道呢?”芸拿着镜子照着自己大笑不止。
我强挽着她的胳膊悄悄出去了,在逛庙的时候,没有人看出她是个女子。有的人问起是谁,我就说是我的表弟,芸只需要拱手回礼就好了。最后走到一个地方,有一个年轻夫人和一个小女孩坐在宝座的后面,她就是杨管事的家眷。芸突然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身子一侧,不由地按了一下年轻夫人的肩膀,旁边的丫鬟立刻生气地站起来骂道:“哪家小子,这么不懂规矩?”我正想为芸遮掩道歉,芸看对方态度恶劣,立即脱下帽子,翘起三寸金莲给她们看,并说:“我也是女子呀!”对方看了看,感到很是惊讶,最后转怒为欢,挽留我们吃了茶水和点心,并唤轿子把我们送回家了。
评?析
这里写的是洞庭盛会,沈复童心未泯,让妻子陈芸女扮男装一起去逛庙会,夫妻两人率性而为,哪管什么世俗的目光。
三
余勉强慰之曰:“卿病八年,恹恹欲绝者屡矣,今何忽作断肠语耶?”芸曰:“连日梦我父母放舟来接,闭目即飘然上下,如行云雾中,殆魂离而躯壳存乎?”
余曰:“此神不收舍,服以补剂,静心调养,自能安痊。”芸又欷歔曰:“妾若稍有生机一线,断不敢惊君听闻。今冥路已近,苟再不言,言无日矣。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由妾故,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言至此,痛肠欲裂,不觉惨然大恸。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宇,忽发喘口噤,两目瞪视,千呼万唤已不能言。痛泪两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渐微,泪渐干,一灵缥缈,竟尔长逝!时嘉庆癸亥三月三十日也。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承吾友胡省堂以十金为助,余尽室中所有,变卖一空,亲为成殓。
呜呼!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辩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
译?文
我强忍着悲伤说:“你患病已经八年,病得快要活不下去有多次了,可还是挺过来了,今天怎么忽然说起这些伤心断肠的话呢?”芸说:“连日来,我梦见我父母派船来接我,闭上眼睛便感觉身子在上下漂浮,像是在云雾中行走。大概是魂魄已经离开,而只留下了躯壳了吧?”我说:“你这是魂不守舍,服用补药,靜下心来休养,自然就能够痊愈。”芸又哭着说:“要是我还有一线生机,我也不敢让你受惊听到这些话。如今我的死期将至,要是现在还不说,以后就没有机会对你说了。你得不到父母的喜欢而颠沛流离在外,都是我造成的。我死后,他们的心自然可以挽回,你也就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公公婆婆岁数大了,你应该早些回家尽孝。如果夫君没有能力把我的遗骨带回去,可以暂时浅埋在这里,以后再想办法。希望你再续娶一个德貌兼备的女子,以侍奉父母双亲,把我的孩子抚养成人,这样我死也可以瞑目了。”说到这里,我俩悲痛欲绝,大哭起来。我说:“如果你真的半路离开我,我断然没有续娶的道理,何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啊!”芸拉着我的手像是还有话说,但只是断断续续重复着“来世”二字。突然,她发出喘息声,紧闭着嘴,瞪起两眼紧紧看着我,任凭我怎么呼唤她,她也无法出声。只有她脸上悲痛流下的两行眼泪,接着,她的喘息声减弱,眼泪也渐渐干了,而她的灵魂已经飘然离去,她就这么离开人世了!那时正是嘉庆癸亥年(1803年)三月三十日。当时,我孑然一身,只有孤灯相伴,举目无亲,两手空空,寸心欲碎。我内心的痛苦绵绵不绝,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
多亏了朋友胡肯堂资助我十两银子,我将室内所有的东西变卖一空,亲自为芸入殓丧事。呜呼!芸虽是个女子,却有着男子的胸襟和才识!自从她嫁到我家,我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缺衣少食,可她却毫不介意。我在家的时候,也只是跟我互相辩论欣赏诗文罢了。最后她身患重病,颠沛流离,带着遗憾去世,这是谁造成的呢?我对这位闺中良友的亏欠,又怎能说得完呢?我劝人世间的夫妻,固然不能相互仇视,但也不能过于深情。俗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像我这样,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啊!
评?析
陈芸知书达理,沈复重情重义,夫妻俩相敬如宾,可惜恩爱夫妻不长久。芸娘之逝,令人伤悲,儿女不得见,客死异乡,犹自遗言切切,令人心酸难耐,而沈复则是举目无亲,最后得到朋友的帮助,才将妻子安葬。这其中的悲伤与无奈,岂“前车之鉴”四字了得?
《闲情偶寄》
密针线
原典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映处,胜彼一筹。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长全不在此也。若以针线论,元曲之最疏者,莫过于《琵琶》。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再取小节论之,如五娘之剪发,乃作者自为之,当日必无其事。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终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者也。然不剪发,不足以见五娘之孝。以我作《琵琶》,《剪发》一折亦必不能少,但须回护张大公,使之自留地步。吾读《剪发》之曲,并无一字照管大公,且若有心讥刺者。据五娘云:“前日婆婆没了,亏大公周济。如今公公又死,无钱资送,不好再去求他,只得剪发”云云。若是,则剪发一事乃自愿为之,非时势迫之使然也,奈何曲中云:“非奴苦要孝名传,只为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此二语虽属恒言,人人可道,独不宜出五娘之口。彼自不肯告人,何以言其难也?观此二语,不似怼怨大公之词乎?然此犹属背后私言,或可免于照顾。迨其哭倒在地,大公见之,许送钱米相资,以备衣衾棺椁,则感之颂之,当有不啻口出者矣,奈何曲中又云:“只恐奴身死也,兀自没人埋,谁还你恩债?”试问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对埋殓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将置大公于何地乎?且大公之相资,尚义也,非图利也,“谁还恩债”一语,不几抹倒大公,将一片热肠付之冷水乎?此等词曲,幸而出自元人,若出我辈,则群口讪之,不识置身何地矣!予非敢于仇古,既为词曲立言,必使人知取法,若扭于世俗之见,谓事事当法元人,吾恐未得其瑜,先有其瑕。人或非之,即举元人借口,乌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请举所长以盖短。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此其针线之最密者。瑕不掩瑜,何妨并举其略。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元人所长者止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吾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②而已矣。
译 文
编戏就像缝衣服一样,起初是把整块的布料剪碎,然后是把剪碎的布料缝成衣服。把布剪碎十分容易,再缝合成衣服就很难了。缝合的功夫,全在于针线紧密;一处偶然的疏忽,整篇戏曲的破绽就显露无疑。每编一折戏,都必须既要照顾到前面几折,又要照顾到后面几折。照顾前面几折,是为了能让后面的能照应前面的;照顾后面几折,是为了使前面几折能为后面做好埋伏。照应和埋伏,不只是照应、埋伏一个人、一件事,这个戏中有名字的所有人和涉及的所有事,以及此前和此后说的所有话,样样都要想到。宁可使想到的不用照应,也不要使应该照应的被忽略。我看到现在的一些传奇,各个方面都不如元代作者,仅仅在埋伏照应方面比元代作者强一些。并非现在的作者太工巧,而是元代人所擅长的并不在此。若用缝衣服的针线来做比喻,元曲中最粗疏的莫过于《琵琶记》,情节无论大小,乖违荒谬的地方很多,比如,儿子中了状元已经三年,而家人却不知道;赵伯喈入赘相府,享受所有的荣华富贵,却不能派遣一个仆人,而是请路人给家人带信;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一人,无人做伴,不清楚她能否保全节操,谁能为她证明?诸如此类,都是特别明显地有违常理和人伦的地方。再从小的情节来看,比如,赵五娘剪头发的事,是作者杜撰的,以当时的情节发展来看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是因为有仗义疏财的张大公在场,他受人之托,一定会忠人之事,不可能坐视不管,而让五娘剪发的事情发生。然而不剪发便不足以表现五娘的孝心,即便是我来写《琵琶记》,《剪发》这一折也绝对不能少,但是我一定会照应回护张大公,使情节留有余地。我在读《剪发》一折的曲辞时发现,并没有一个字照应回护张大公,而且仿佛还有讽刺他的心思。据赵五娘说:“前些日子婆婆死了,多亏张大公周济。现在公公又死去,没有钱出葬他,不好再次去求大公,只能把头发剪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剪发这件事,就是五娘自愿为之,而不是情势逼迫她这样做;那为何曲辞中还要说“不是奴家苦求孝名流传,只因上山擒虎容易,开口求人难”这样的话呢?这两句话虽然说是常言,谁都能说,只是不适合赵五娘来说。是她自己不肯告诉别人自己需要帮助,为什么又要说“告人难”呢?看这两句话,难道不像是怨恨大公的言辞吗?然而,这两句话还可以算是她私底下说的,或许可以免于照应。等到她哭倒在地上,大公看到她,许诺送钱送米资助,以供(出葬的)衣服和棺木,那么此时五娘应该有说不完的感激赞扬的话了,为何曲辞中还要说:“只怕奴家死了也没有人埋,谁来偿还你的恩情债啊?”那么试问:五娘的公公死后是谁出钱埋葬的?婆婆死后又是谁出钱埋葬的?面对出钱埋葬自己公婆的人,还说自己身死没有人埋,这是将大公置于何地呢?而且张大公出钱相助,是崇尚大义,而不是贪图自己的私利啊!“谁还恩债”这句话,不是几乎把大公一笔抹杀,给大公的一片热心上泼冷水吗?这样的词曲,幸好是出自元代人,如果出自我们这辈人,那必定会被众人嘲笑,不知道该置身何地了!我并不敢轻视古人,既然我要为词曲立论,就一定要让人知道怎样取法;倘若拗不过世俗之见,认为各个方面都要效法元代作家,我恐怕还没有学到它的优点,就先学到了它的缺点。有人可能非难我,说我举元代作家的不足来说事,却不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做的事,仍有不能完全效法的,何况别的人呢?《琵琶记》中能拿来效法学习的地方原本有很多,我列举它的长处来掩没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中秋赏月》一折中,面对同样一轮明月,牛氏之口所说的每一句都是欢乐喜悦;蔡伯喈之口所说的每个字都透露出凄凉之感;同处一座,却有两种情绪,两种情绪都来自于同一种事物,这就是其针线最密之处。《琵琶记》瑕不掩瑜,何不一起列举出其瑕瑜的大略呢。然而,作传奇是一件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项:曲词,念白,前后穿插联络的情节。元代作者所擅长的只占其中一项,就是曲词,而念白和前后穿插联络的情节,元代作者并不擅长。对于元人的作品,我们只需要遵守其曲词创作的法则就行了。
评 析
密针线是一个极妙的比喻。可以数一数世界名牌服装的缝线,每一寸缝几针的数目都是相同的,并且丝毫不差。这也印证了李渔的“编戏如缝衣”的理论。“缝衣”有一个“剪碎”“凑成”的过程,然而,“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不然“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其实,这个道理普遍适用。无论是工作,做事,一个环节就是过程,每个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当事人用心地设计,精心地去做。这就是说工作的好坏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个人的名誉也是一事一事地树立起来的。
厅壁
原 典
厅壁不宜太素,亦忌太华。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须浓淡得宜,错综有致。予谓裱轴不如实贴。轴虑风起动摇,损伤名迹,实贴则无是患,且觉大小咸宜也。实贴又不如实画,“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自是高人韵事。予斋头偶仿此制,而又变幻其形,良朋至止,无不耳目一新,低回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画止空迹,鸟有实形,如何可蓄?曰:不难,蓄之须自鹦鹉始。
从来蓄鹦鹉者必用铜架,即以铜架去其三面,止存立脚之一条,并饮水啄粟之二管。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务使极固,庶往来跳跃,不致动摇。松为着色之松,鸟亦有色之鸟,互相映发,有如一笔写成。良朋至止,仰观壁画,忽见枝头鸟动,叶底翎张,无不色变神飞,诧为仙笔;乃惊疑未定,又复载飞载鸣,似欲翱翔而下矣。谛观熟视,方知个里情形,有不抵掌叫绝,而称巧夺天工者乎?
若四壁尽蓄鹦鹉,又忌雷同,势必间以他鸟。鸟之善鸣者,推画眉第一。然鹦鹉之笼可去,画眉之笼不可去也,将奈之何?予又有一法:取树枝之拳曲似龙者,截取一段,密者听其自如,疏者网以铁线,不使太疏,亦不使太密,总以不致飞脱为主。蓄画眉于中,插之亦如前法。此声方歇,彼喙复开;翠羽初收,丹晴复转。因禽鸟之善鸣善啄,觉花树之亦动亦摇;流水不鸣而似鸣,高山是寂而非寂。座客别去者,皆作殷浩书空,谓咄咄怪事,无有过此者矣。
译 文
厅堂的墙壁不应该太朴素,也忌讳太奢华。名人的字画,自然是不可少的,但也应当浓淡得宜,错落有致。我觉得把字画裱成图轴不如直接贴在墙上。考虑到画轴被风吹动会损坏了名人的手迹,直接贴在墙上就不必有这个担心了,而且大大小小的字画都适合这样做。直接贴在墙上又不如直接画在墙上,顾恺之曾经在沧州满壁作画,这自然是高人的风雅韵事。我书房里面曾经仿照过这个方法,又变化了形状,朋友来到看见了,无不感觉耳目一新,流连不忍离去。
因为我生性喜欢养鸟,却又极讨厌用鸟笼,这事很难两全。于是终年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一个好办法。我请来四位名家高手,在厅屋的四面墙上画满各种颜色的花草树木,又加上缭绕的云烟,再把我喜爱的鸟养在盘曲的老树干上。画是假的,鸟却是真的,怎么能喂养呢?我说这不难,要养就先从养鹦鹉开始。
从来养鹦鹉的人一定要使用铜架,我把铜架三面去掉,只留下鹦鹉立脚的一条,和喝水啄食的两条管子。先在所画的松枝上,钻一个小孔,再把铜架挂上去,一定要把它插牢固了,使鹦鹉在跳动时,铜管不至于摇动。松树是着了颜色的松树,鸟是有了颜色的鸟,互相映衬,有如一笔画成的。好朋友来我家里,抬头看壁画,突然看到枝头有小鸟在跳跃,叶子底下有翅膀在扇动,无不神飞色变,惊叹为神笔,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鸟又开始飞翔鸣叫,仿佛想要从墙上飞下来。再仔细观察,才看明白其中的情形,哪有不拍掌叫绝,赞称巧夺天工的呢?
如果四面墙上养的都是鹦鹉,为了忌讳雷同,其间一定兼养一些其他的鸟。鸟儿当中画眉是最擅长鸣叫的。可是养鹦鹉的笼子可以除去,想要养画眉的笼子也可除去,这可怎么办呢?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找一根像蜷曲的树枝,截取一段,枝叶密集的地方,听其自然,稀疏的地方用铁丝编成网,不要让它太稀也不要太密,总之鸟飞不出去就可以了。像前面所说的把它插在墙上,把画眉鸟养在里面。这只鸟的叫声刚停下来,那只鸟又开始鸣叫了;这里小鸟刚刚收起翅膀,那儿小鸟又探出头来。由于小鸟喜欢叫喜欢啄,让人觉得花树似乎也在摇摆不定,流水不发出声音好像也在流动而发出声音,高山本是寂静的好像也不那么安静。离去的客人,无不惊叹不已,都说这真是怪事,没有什么比这更奇妙的了。
评 析
在厅屋的四面墙上画满各种颜色的花草树木,加上缭绕的云烟,再把鸟养在盘曲的老树干上。画是假的,鸟是真的,这可以说是妙造自然了。有情致的人一定会叹服李渔的神奇想法吧,是不是看过这篇文章,都会有动手改造自己的居室的冲动呢?
......
定位 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评分应该是正版吧?感觉纸张像是做旧是的,有一种淡黄色的样子。话说那么多年的语文功底没浪费,看原版小意思。
评分价格便宜实惠,质量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收到货了。书还不错。
评分季羡林:“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评分不错挺好的,早就想买了,搞活动价格优惠,果断入手,不错不错,价格美丽,发货又快,好!
评分orwry热rosy嘻嘻嘻我搜模糊规模后膜起疑心都铎or误会了多户8哦了特flog哦
评分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正是需要的东西,感觉不错,挺好的,强烈推荐大家也试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