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法、军事、警察院校产生巨大影响, 同样对于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安全保卫、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研究人员、实践工作者、相关专业学生 恐怖主义有着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特点,从反人类的滥杀无辜,到孤注一掷的自杀式攻击,以及以卵击石的暴力抗争,都在给我们安定的社会造成伤痛的同时不断激发着我们探寻其思想与行动的好奇心。恐怖主义的渊源几乎与人类文明相同步,事实上成为一种历史现象,对它的解构涉及宏观的人类学、哲学,中观的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而微观的心理学解释可能是
贴近“人心”的取向。鉴于我们国家近30年来也频受恐怖主义行为之扰,为寻求对该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获得控制恐怖主义蔓延的他山之石,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入也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心理学来提高我们对恐怖主义以及反恐怖主义的认识,以促进反恐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本书旨在对恐怖分子心理进行一系列科学客观的解读: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参与到恐怖组织中?最终什么力量有可能终结他们的恐怖活动?其次,本书重点关注如何应对恐怖主义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为短期内反恐的战术性策略(例如,谈判)提供了相关资料信息,而且还探讨了如何使恐怖活动最终销声匿迹的长期战略性策略。最后,对于卷入恐怖主义的个体,需要整个社会更为立体综合地应对,而非仅仅是以暴制暴。若相信对恐怖分子不准确且带有误导性的特征刻画,不仅不会达到反恐政策所期望的理想效果,反而还可能促进暴恐势力的繁殖,助长暴恐活动的猖獗。因此,本书还关注反恐研究人员以及反恐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怎样科学地遵循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真实客观的心理特征,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恐怖主义。
作者简介
安德鲁;西尔克教授,荣誉理学学士,英国心理学会副研究员,特聘科学家,犯罪心理学家,博士。在恐怖主义特别是恐怖主义心理学领域,被视为国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他有法律心理学和犯罪学背景,而且既在学术界工作又在政府部门任职。已在学术书籍、学术期刊、相关从业者的杂志和大众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关于恐怖主义和反恐主题的论文和报告。
目录
第一章反恐心理学:问题与挑战
安德鲁·西尔克
第二章认识恐怖分子的心理
兰迪·博鲁姆
第三章暴力极端主义心理
布鲁克·罗杰斯
第四章人们为何支持恐怖主义?
理解恐怖主义及对恐怖主义态度的心理学研究
里纳·库玛丽
第五章恐怖主义的进化逻辑
理解恐怖主义为何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选择
里克·奥格尔曼
第六章互联网与恐怖主义
通向恐怖主义与反恐的路径
洛林·鲍曼·格里夫
第七章媒体对恐怖主义和反恐的影响
黛博拉·布朗,安德鲁·西尔克
第八章脱离恐怖主义
尼尔·弗格森
第九章监狱中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
狱内管理和改造的心理学问题
安德鲁·西尔克
第十章审讯策略和恐怖分子嫌犯
一个分类的过程
约翰·皮尔斯
第十一章恐怖分子策略和反恐
格雷姆·史蒂芬
第十二章威慑恐怖主义?
目标强化、监控及恐怖主义的预防
彼得·菲塞
第十三章如何应对恐怖主义造成的心理影响
国土安全的挑战
安东尼·理查斯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是一方瓦解了另一方继续战斗的意愿。即便战败一方已经投降,在他们的领地上往往依然存在残余的武装力量并拥有可供抵抗的资源。的确,与发生冲突的早期阶段相比,这些武装力量和资源确实损失惨重,但在升起投降的白旗前,抵抗的士兵并未被全部消灭或被俘,敌方的每一座城池也未被全部占领。之所以选择投降,是由于抵抗者已经失去了获胜的信念,或者说已经失去了顽强抵抗的精神。因此,战争的胜利或失败,最终取决于信念和精神因素,就这一心理因素而言,反恐斗争与其他形式的斗争没有区别。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能领会(即便仅凭直觉)——恐怖主义暴力蕴含着一种其他类型的暴力行为中并不多见的心理效应。恐怖主义暴力不是制造简单的生理痛苦,它是希望给受众施加心理影响,它不仅追求制造更广泛的恐怖感,更希望赢得人心之战。如果这种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发挥了效应,那么我们在应对恐怖主义时必须直面这一影响。若忽视反恐中的心理效应则无疑是忽略了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恐怖主义行为并不单纯针对它的直接受害者,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恐怖活动向更广泛的受众施加心理影响。关于什么是恐怖主义行为,还存在激烈的争论。这个词汇最初是用以描述政府对公民进行的暴力镇压——始见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恐怖统治”。当时40 000名法国公民几乎在一年时间内被屠杀。“恐怖”的主要制造者,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译者注(Maximilien Robespierre)曾简洁地总结了其目的:
我们必须遏制或消灭共和国内部和外部的敌人;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政策的首要准则应该是通过理智引导人民,通过“恐怖”镇压人民的敌人。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这个词汇渐渐不再用以指代国家暴力,而是被越来越多地指代由较小的有组织集团实施的“运动”式的暴力事件。例如,早在1868年,许多美国报纸就经常将萌芽阶段的三K党(Ku Klux Klan)所实施的暴力事件描述为“恐怖主义”(Hurst,1993)。此后,公众迅速接受了恐怖主义并非政府行为的观点,20世纪末,公众使用这个词汇几乎仅仅限于非政府组织。
关于什么是恐怖主义,谁是恐怖分子,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巨大争议。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广泛一致,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任何定义都无法得到普遍认同”(Shafritz et al�保�1991)。“恐怖主义”之所以未能形成一个广为认同的定义,与其自身和政治生态的密切联系有关。从根本上说,“恐怖主义”是一个与一系列负面含义相关的贬义词。基于此,许多媒体机构诸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Reuters),在报道中并不喜欢称呼任何个人或群体为“恐怖分子”,反而比较喜欢使用如“武装分子”“叛乱分子”或“游击队”等词汇。这些问题囿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道理,即“一方认定的恐怖分子,在另一方则是自由斗士”。例如,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等人被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多年,然而,后来他成为一位在国际上广受尊敬的政治家。同时,需关注奥黛丽·库尔特·克罗宁(Audrey Kurth Cronin,2009)的研究,她通过对450个恐怖组织的研究发现,在与国家的对抗中,只有6%的恐怖组织获得了斗争的胜利。
吉尔蒂(Gearty,1991,p��6)总结了定义恐怖主义所遇到的主要挑战,他指出:
标签本身不可避免地承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它的含义是由政府、媒体以及大众文化所共同塑造的,而并非来源于学术机构。由于经常使用这种标签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就官方与其他人而言,该词汇与道德谴责亦步亦趋。
我们不会对定义进一步争论(尽管接下来的一些章节会再次讨论到这一点),但是为了给本书的讨论范畴进行一定的界定,我们将遵循克伦肖(Crenshaw,1992)提出的简洁定义。他将恐怖主义描述为“一种独特的政治暴力形式,为了影响更广泛的受众,而去攻击少数受害者”。这一定义似乎与“维权”行为异曲同工,但仍然差别很大。我们所关注和认为的恐怖主义“叛乱者”,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弱者的策略,它适用于描述那些试图影响政治和社会变革,但是在人员数量、物质力量和直接的政治力量上均较为弱势的群体(Friedland,1992)所实施的行为。
实际上,恐怖分子“叛乱者”是数量少且隐蔽的组织成员,他们参与到有组织的暴力运动中。他们所实施的这种暴力通常是极端且不加选择的。恐怖分子本身倾向于孤立且有压力的生活,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追求更广泛的支持。与该模式相吻合的团体包括爱尔兰共和军(IRA)、埃塔(ETA)、赤军(the Red Army Faction)、意大利红色旅(the Italian Red Brigades)和“基地”组织(al-Qaeda)。
……
反恐心理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