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良是中国青年摄影师中少有的坚持大型专题纪实摄影的拍摄者,其代表作《垃圾围城》通过对北京周边几百座垃圾场的走访和调查,用影像纪录了垃圾包围北京城的严重态势,并帮助这种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动员作用。与此同时,王久良本人也成为世界垃圾问题领域的关注者和研究者。2016年年底其拍摄的纪录片《塑料王国》获得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新人单元大奖,在举国遭受雾霾侵袭的当口再次引爆国人关于消费经济和粗放经营的深入思考,该片及社会反响再次催促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到来。
本书为“正青·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之一,是汇集优秀的青年摄影师、社会工作者王久良近年来拍摄作品的作品集。从“城边”到“垃圾围城”,再到“塑料王国”,记录了作者利用影像手段追寻消费社会背后深层社会问题的足迹,更将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垃圾问题触目惊心地和盘托出,警醒世人保护环境的同时,更反思消费时代的发展歧路。此外,书中还有来自多家媒体对于作者创作的评论或采访,以及业界名家的高见。全书图文呼应书彰显了当此时代艺术家、摄影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艺术命题和视觉责任。
王久良,1976年出生于山东安丘,200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现为自由摄影师及纪录片导演,工作并居住于北京。
2007—2008年,创作完成有关中国民间传统鬼神文化信仰的系列摄影作品:《往生》《礼魂》与《极乐》。
2008—2011年,创作完成旨在反映北京周边垃圾污染状况的大型摄影调查项目,并最终呈现“垃圾围城”系列摄影作品及同名纪录片。
2012—2016年,从事“世界范围内的塑料垃圾在中国”议题的深度调研,并最终创作完成《塑料王国》纪录长片。
2015年至今,旨在关照中国全境范围内环境与生态议题的大型航拍项目创作进行中。
总 序 3
前 言 5
《垃圾围城》之后 7
( 代自序)
城 边 10
垃圾围城 22
塑料王国 56
极乐·礼魂·往生 68
视觉责任与艺术家立场—从“垃圾围城”系列 82
摄影作品说起/王春辰
消费时代的求证与影像传播/柴 选 87
王久良:我不是旁观者/马 勇 92
王久良:逼你直视垃圾围困之城/罗 屿 100
王久良:中国开始痛定思痛/陈 默 107
《垃圾围城》之后(代自序)
从2008年8月开始策划与拍摄,到2010年8月完成对所拍摄垃圾场的调查与回访,“垃圾围城”项目已进行了整整两年时间。这期间我走访了北京周边400多座垃圾场,行程13000多公里,总共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以及超过60小时的纪录片素材。相对于做一名艺术家,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所以我的目标不单是获得满意的艺术作品,而更加在乎的是,自己所有的努力是否会对现实起到预期的改良作用。所以我想凭借自己的劳动,用影像去呈现北京周边的垃圾污染状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垃圾围城的基本事实,以期引起公众的注意。
作品的完成仅仅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播,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传播的范围我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艺术这个领域,更希望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出它们应有的声音。事实上,在鲍昆老师对展览
的精心策划下,以及在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100多家中外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垃圾围城》的确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首先反映在政府层面,在作品拍摄初步完成之后,借助新华社内参稿件的参与,这个专案得到政府高层的认可和支持,并最终回馈到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于垃圾处理政策的密集出台。此外,这个项目在宋庄美术馆展览期间,北京市政协时任主席阳安江率领70多名常委的参观,并要求印制画册下发各区委、镇委的决定,也将直接对北京周边垃圾无序堆放现状的改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而在社会层面,更多的人也因此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并展开了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积极探讨。
在我近期的回访与调查中发现,作品所取得的显著效果首先之前的很多垃圾场已经得到有效地整治和取缔。比如,原来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官牛坊村的垃圾场,现在不但看不到从前那种奶牛在垃圾场上觅食的景象,而且之前堆积的垃圾也得到了全部清除,被运至就近的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再就是令更多的垃圾步入正规的处理管道,初步实现了杜绝垃圾无序堆放的目标。再如,位于丰台区长辛店镇永定河西岸那个巨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在图片传播之后,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对垃圾场进行了关闭处理,并严令禁止再在此处倾倒垃圾。另外一个成果是,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把陈腐垃圾的处理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是对之前已经存积的陈腐垃圾重新进行有效处理,而所选择的黑石头、北天堂、三海子作为三个试点垃圾场的处理工作也已开始。
垃圾处理任重而道远,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取得显著改善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垃圾问题的确引起了人们普遍的重视,在垃圾的处理以及减量工作上开始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最突出的表现是,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民
众,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宣导和实践。当所有垃圾获得了相对精确的分类之后,就给分类处理以及回收利用创造了积极的前提条件,这当然可称得上是一项垃圾减量排放的有效对策。但这也只是局限于垃圾问题的末端,也就是垃圾在已然产生之后所采取的被动的策略。
真正的垃圾减排应当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做起。如果不对长久以来市场经济主宰下的商品社会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如果不对当下日益泛滥的消费主义进行彻底地反思,那么垃圾问题将永远是人类的梦魇!作为一名以文艺为手段的社会工作者,我想借助自己对垃圾问题的思考,通过能够切实作用于普遍群体的艺术形式,提出对此问题的个人解决方案。这将最终反映在我的下一个继续以垃圾废品为题材的创作项目中。
……
总 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摄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出更多表现人民大众、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着力培育推出更多艺文兼备、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又恰逢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60 年。为了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继承传统、展望未来,中国摄协围绕推出更多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出版“口述影像历史”丛书、《中国摄影大师》、“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60 位老摄影家的宝贵经历和丰富影像,展现了新中国发展的影像轨迹和摄影史进程。15 位中国摄影大师的作品集,是中外出版机构首次联手合作,将中国摄影师推向国际。10 位青年摄影师的丛书,是中国摄协第一次规模性地为青年摄影师出版个人作品集,昭示着中国摄影新生力量的蓬勃发展。
我们希望借此系列摄影图书的出版,继承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摄影家们的崇高精神和职业道德;重温60 年来几代摄影人自觉承担历史重任,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潜心创作、辛勤耕耘的光辉历程;传承几代摄影人共同营造的宝贵的优良作风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书写和记录人民伟大实践、时代进步的要求中彰显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发掘、培养、造就摄影新人,为青年摄影人提供崭露头角、展示才华的舞台。
无论在峥嵘岁月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要拍出优秀的作品并不容易,它往往需要有理想之光的指引,有使命担当的支撑,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脚踏实地的苦心钻研,有求真求新的勇气。
时代成就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彪炳时代辉煌。摄影人应牢记总书记“创作是自己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无愧于伟大民族、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广阔空间,摄影人大有可为。
王瑶(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
前 言
青年是新生力量,是行业的新兵,孕育着今天与未来的更多可能。在摄影领域,青年摄影师的接力奋斗是摄影行业蓬勃且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动力。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青年摄影师助推计划、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拍照吧少年、青年摄影师工作坊等等,近年来围绕发现和培育中国青年潜力摄影师的活动、评比,甚至热词,都昭示着中国青年摄影新生力量的蓬勃发展。
相对于老一辈的中国摄影家,今天的青年摄影师们享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摄影在这个读图、制图的时代已被公众广为认知和使用,然而也正因如此,影像的全民狂欢终结了摄影的“英雄时代”。
青年摄影师如何不惧前人的高山,又如何泅渡于影像的汪洋而勇立潮头,依靠的是他们对于摄影的执着,对被摄者的真诚,对影像解决自身以及社会问题的不舍意志和不断实践。
这里收录的10 位青年摄影师,他们只是广大中国优秀青年摄影师中的冰山一角,但他们有的用坚硬的报道图片扛起摄影的视觉责任,有的用或温情或戏谑或操纵的影像记录和回顾着时代背景下的人与物。他们中有人已经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摄影脉络,有人还在不断变化之中,“坚定”说明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变化”则证明他们身上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青年摄影师们的创作,已经不再仅仅是记录现实,而是在尝试与现实进行对话,甚至是批判。他们用镜头去审视那些社会问题,去挖掘那些被掩盖的真相。“痛定思痛”这个主题,也让我看到,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而是选择直面它,然后从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性。我记得一位摄影师,他拍摄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污染的组照,画面中,工厂的烟囱直冲云霄,天空被染成了不自然的颜色,河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墨绿色。这些画面,充满了视觉的压迫感,让我感到一种窒息。然而,在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吁,看到了他希望通过摄影,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这种将艺术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青年一代的担当和思考,他们不仅仅是摄影师,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
评分这本书中的摄影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我原以为“痛定思痛”会是沉闷、压抑的基调,但实际上,许多作品中都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是在描绘痛苦的场景,摄影师们也总能找到那些微小的、闪烁着希望的光点。例如,有一位摄影师,他拍摄了一系列关于失落的工业区的故事。画面中,老旧的厂房,生锈的机器,都显得破败不堪。但是,在其中一张照片里,一只小鸟栖息在一根废弃的金属管上,它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生命的色彩。这张照片,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却充满了力量,它仿佛在诉说着,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命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这种对生命力的捕捉,让我在感受到“痛定思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希望的传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光明,也看到了痛苦中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关于“看见”的全新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摄影就是记录,就是捕捉。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真正的摄影,是“看见”,是看见那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是看见那些被忽略的情感,是看见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痛定思痛”这个主题,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深刻的思考和创作,往往源于痛苦的经历。那些经历,并没有将摄影师击垮,反而成为了他们创作的养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更加敏锐地捕捉世界。我记得其中有一位摄影师,他的作品大部分是黑白的,画面充满了纪实感,但又有着一种诗意的忧伤。他记录的是一些底层人物的生活,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疲惫,但也有着坚韧的光芒。这些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让我开始反思,我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究竟还有多少这样被忽视的角落,还有多少这样不被看见的故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看见”的意义。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它并非简单地将摄影作品罗列出来,而是通过文字与图片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位摄影师的介绍,都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简介,更是他们创作理念、心路历程的深度剖析。其中有几位摄影师,他们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与我曾经的某些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我看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带有“痛定思痛”印记的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比如,有一位摄影师,他记录了自己家乡的变迁,画面中充满了拆迁的痕迹和老建筑的消逝,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变化的无奈,在他的镜头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失落,读到他的文字,看到他的照片,让我感觉不再孤单,仿佛找到了共鸣。这种通过摄影作品引发的情感共鸣,是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放下”与“前行”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过去的痛苦所束缚,无法前进。而这本书中的摄影师们,他们通过“痛定思痛”,并非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然后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我被其中一位摄影师的故事所打动,他曾经因为一次创作事故而身心俱疲,一度想要放弃摄影。但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重新拿起相机,并且将那段经历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浴火重生的力量,画面中,有挣扎,有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种坚韧和希望。他用镜头记录了灾后重建的家园,记录了人们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这种“痛定思痛”后的蜕变,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艺术的韧性。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经历再大的痛苦,我们也能从中找到力量,然后继续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暗调的底色,搭配上烫金的“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痛定思痛”这几个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那种“痛定思痛”的字眼,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究竟是什么样的“痛”才能孕育出“思”?又是什么样的“思”能被如此庄重地记录下来?我本身并非摄影专业人士,对摄影的了解也仅限于欣赏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但对于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我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钩子,巧妙地勾起了我的求知欲,让我想要透过镜头,去感受青年摄影师们眼中的世界,去理解他们所经历的那些,或许是挣扎、或许是蜕变、或许是启迪的时刻。这种标题的运用,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它不仅仅是书名,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艺术、关于现实的深层对话之中。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一些直击心灵的画面,以及那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属于青春的,深刻的烙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给了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传统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白恰到好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仿佛拥有了独立的呼吸空间。这种设计,使得读者在欣赏摄影作品时,能够更加专注于画面本身,而不会被过多的干扰所打扰。尤其是那些“痛定思痛”主题下的作品,通过精心的排版,更加凸显了画面的情绪张力。一些作品的色彩运用,也是我从未想过的,它们并非追求视觉上的绚丽,而是通过一种克制的、内敛的色调,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幅作品,画面主体是一个被遗弃的旧玩具,但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这个玩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的眼神里充满了故事,诉说着被遗忘的时光和曾经的陪伴。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情感的挖掘,让我由衷地佩服这位青年摄影师的功力。这种“痛定思痛”不仅仅体现在摄影师自身的经历,也可能体现在他们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和反思之中,这本书,无疑打开了我理解摄影的新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摄影师们,在对待“痛定思痛”这个主题上,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有的摄影师选择了直接而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有的摄影师则选择了更加内敛和抒情的方式,通过细腻的光影和构图,传递出一种沉淀之后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一位女性摄影师的作品,她用柔和的色彩和温暖的镜头,记录了她在经历一场重大疾病后的生活。她的作品中,没有绝望,没有颓废,只有对生命的重新感知和对平凡日常的珍视。一张照片中,她记录了病床旁的一束阳光,那束阳光,照亮了她的脸庞,也仿佛照亮了她内心的希望。这种“痛定思痛”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反而让她更加懂得珍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青年摄影师们,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如何在痛苦中汲取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书脊的材质,有一种独特的触感,摸上去温润而有质感,而非市面上常见的廉价纸板。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是恰到好处,既有现代感,又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那种“痛定思痛”的意境,在字里行间得到了很好的传达。我开始翻阅,并没有急于去看具体的摄影作品,而是先浏览了目录和前言。目录的设计,就已经显得颇具匠心,并不是简单的作品列表,而是带有某种叙事性的划分,似乎暗示着摄影师们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心路。前言部分,则更加深入地阐述了“痛定思痛”这一主题,作者用一种非常真诚的笔触,描绘了当代青年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挑战中找到自我、实现突破。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技巧的展示,更是关于人生哲学和艺术追求的探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摄影师们的世界,去感受他们如何用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如何将那些沉重的经历,转化为富有力量的视觉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和深刻的。将“痛定思痛”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主题,与中国青年摄影师的创作相结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展现了不同摄影师对于这个主题的多元解读。有的摄影师侧重于个人经历的内省,有的则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的则是在艺术创作中寻找自我救赎。这种多样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记得其中一位摄影师,他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画面中的意象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挣扎。他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痛定思痛”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青年摄影师们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者,更是思想的探索者。这种对艺术边界的拓展,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