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盆栽 微型盆景制作与养护

掌上盆栽 微型盆景制作与养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三和 著
图书标签:
  • 盆栽
  • 微型盆景
  • 园艺
  • 植物养护
  • DIY
  • 手工
  • 绿植
  • 桌面摆件
  • 家居装饰
  • 植物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53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5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28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小巧精美的掌上盆栽,让你一眼就喜欢。这是一种制作成本低、创作周期短的盆景形式,新手也可以快速上手,轻松拥有美丽的掌上小花园。

内容简介

《掌上盆栽——微型盆景制作与养护》介绍了微型盆景制作、养护与欣赏的知识,以分步骤图解的方式介绍造型设计的主要模式、常用树种,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用品准备、树材准备、艺术构思,制作步骤、技法与特技处理,八个各式盆景的制作实例,微型盆景再创作,盆景养护环境、水肥管理、翻盆、病虫害防治要领,盆与摆件,作品题名等,并展示了部分制作与养护错误实例,以及近年来的盆景佳作欣赏。

作者简介

林三和,二十多年来潜心钻研微型盆景的创意与制作,历年来创作微型盆景上百件,曾获上海市盆景精品展微型盆景一等奖、第四届上海国际花卉节优胜奖等奖项。近年来创作的微型盆景(尤其指上盆景)更受青睐,多次见诸专业刊物,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曾先后报道了其中《群猴闹春》等顽猴系列小品。

内页插图

目录


微景观与生态瓶:打造指尖上的自然世界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微景观(Terrarium)和生态瓶(Ecosphere)制作、维护与美学实践的详尽指南。我们旨在带领读者跨越传统盆栽的界限,进入一个由玻璃容器构筑的微缩生态系统,亲手创建出可以自我维持、充满生命力的袖珍自然景观。 第一部分:微景观世界的构建基石 1.1 认识微景观的科学原理 微景观并非简单的植物摆设,而是一个基于水循环、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的微型封闭(或半开放)生态系统。本章将详细解析密闭容器内的湿度平衡、碳氧循环以及微生物在土壤生态中的关键作用。理解这些基础原理是成功制作长期稳定微景观的前提。我们将探讨不同气密性对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初始设计来预设系统的运行模式。 1.2 容器的选择与处理 玻璃容器是微景观的舞台。我们将系统介绍各种容器的特性,包括透明度、开口大小、形状对光线分布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从广口玻璃缸到窄口试管,每种容器都有其适宜的生态类型。此外,书中会提供详细的清洗、消毒指南,以确保容器内没有残留的有害物质,为植物的健康生长打下干净的基础。 1.3 介质的分层艺术:地基的构建 一个成功的微景观,其“土壤层”需要精确的结构支撑。本章将聚焦于多层介质系统的构建: 排水层(Drainage Layer): 介绍陶粒、火山石或碎石的选择,以及其厚度对防止根部积水的重要性。 隔离层(Barrier Layer): 探讨使用尼龙网或活性炭层作为屏障的作用,防止土壤细颗粒堵塞排水层,同时净化水质和吸收异味。 栽培层(Growing Medium): 详细配制适合不同植物需求的基质配方。例如,针对苔藓的酸性配方、多肉植物的透气沙质配方,以及热带雨林植物的腐殖质富集配方。 1.4 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哲学 微景观植物的选择是决定其长期生存能力的关键。本书将分类介绍最适宜在受控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物种: 耐湿性植物(如蕨类、苔藓、一些小型兰花): 详细介绍火焰苔、白发藓、铁线蕨、椒草等物种的习性与养护要点。 耐阴性与低维护植物: 推荐适合办公环境的草履虫草、纽扣藤等。 避免使用的植物: 明确指出哪些常见室内植物因生长速度过快、对湿度要求极高或容易滋生病虫害而不适合微景观环境。 美学布局: 讲解黄金比例、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层次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高度、纹理和颜色创造视觉深度和趣味点。 第二部分:生态瓶的进阶挑战与维护 2.1 活体生态瓶(Ecosphere)的自持系统 生态瓶追求的是近乎完全的自循环。本部分将深入讲解如何在一个密封环境中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物链: 水体的选择与平衡: 介绍蒸馏水、雨水与自来水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盐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底栖生物与水草的选择: 推荐适合微小水体生态的物种,如莫斯水草、鹿角苔,以及螺类、丰年虾卵等初级消费者,用以控制藻类生长。 气体交换的临界点: 分析光照强度与水体耗氧量的关系,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微调光照来避免系统因缺氧而崩溃。 2.2 造型艺术:硬景观与装饰 成功的微景观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本章侧重于“硬景观”(Hardscape)的运用: 石材的选择与处理: 介绍火山岩、青龙石、溪石等不同质地石材的特性,及其在模拟山体或河床时的应用技巧。 枯木与苔藓的结合: 讲解如何使用沉木、杜鹃根等材料,通过“树桩”或“枯木桥”的设计,增强景观的故事性和年代感。 微缩模型的融入: 探讨如何巧妙地使用微缩人物、小屋等元素,使景观在不显得突兀的前提下,增加趣味性和意境。 2.3 常见问题的诊断与干预 即使是最精心的设计,也可能遭遇挑战。本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故障排除手册: 湿度管理: 识别过度潮湿(如玻璃壁持续起雾、霉菌滋生)和过于干燥(植物萎蔫)的信号,并给出调整通风口或浇水的精确指南。 病虫害防治: 针对微观环境中易发的蚜虫、白粉病和根腐病,提供非化学、低干预的生态治理方案,如利用捕食螨或控制环境参数来抑制虫害。 植物的修剪与更新: 教授如何进行“植物手术”,包括打顶、去除病叶和根系修剪,以维持植物的微小形态和系统的整体平衡。 第三部分:美学与实践应用 3.1 风格流派的探索 介绍几种主流的微景观设计风格:日式枯山水风格(追求禅意与留白)、欧式自然风格(强调植被的茂盛与野性)、以及现代极简风格(侧重几何形状和单一植物的突出)。 3.2 创意与主题设计 激发读者的创造力,提供一系列主题灵感,例如“迷失的沼泽”、“森林中的古堡废墟”、“苔藓花园”等,指导读者如何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来整合植物、石材与装饰元素。 本书旨在成为读者手中一本实用、美观且富有科学深度的参考书,帮助每一位爱好者在方寸之间,留住一片永恒的绿色和自然的宁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小制作”的书兴趣不大,总觉得那些精美的成品图都是靠后期P出来的,或者需要极其昂贵的材料才能实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偏见。它的材料选择极其贴近生活和大众可获取性。作者非常实在地列出了很多替代方案,比如用碎陶片代替昂贵的园林小摆件,用厨房里常见的粗砂代替进口的火山岩。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低成本维护”的讲解非常到位。很多盆景都需要精心的浇水和光照控制,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懒人养护法”。它根据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半自动化”浇水系统,甚至包括如何利用室内湿度来辅助植物生长。我试着按照书上说的,用一个底部有排水孔的深碟子,里面铺一层厚厚的陶粒来保持水分,结果我出门旅行一周回来,我的那盆小松树依然生机勃勃。这种“既要美观,又要省心”的设计思路,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忙碌的上班族量身定做的,太贴心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拿到手里就感觉质感非凡,完全不像是一本工具书,倒像是一本艺术画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审美哲学”上所花费的心思。他不仅仅是在教授“如何做”,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关于日式枯山水盆景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侘寂(Wabi-Sabi)的美学思想,解释了留白和不对称在微缩景观中如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使得我的制作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变成了一种带着思考和情感的创作。我发现,当我在挑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或者剪裁一小段匍匐生长的植物时,脑海里会自动浮现书中的理论指导,懂得取舍和平衡。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园林大师的轶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深度,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我甚至可以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偶尔翻阅,既能给自己带来灵感,也能提升家居的格调。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制作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微小事物感受宏大自然”的哲学启蒙读物。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高冷的艺术形式,转化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充满疗愈感的日常活动。作者的笔调非常温和,充满了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关怀。他不止一次强调,微型盆景制作的核心在于“观察”和“耐心”。我记得有一段写道,当你面对一个巴掌大的世界时,你的心境也会随之慢下来,去关注那些平时忽略的细节,比如叶片上微小的露珠,或者苔藓边缘的嫩芽。这种心灵层面的触动,是其他很多工具书无法给予的。这本书里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根据季节和心情来调整盆景的布局和点缀物,比如春天加入小小的花苞造型,秋天则用红色的叶片来营造氛围。这让我意识到,我手中的不仅仅是一个盆栽,而是一个可以随着时间流转、与我心境互动的“活的艺术品”。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那种专注和宁静,强烈推荐给所有感到生活节奏过快、渴望片刻心灵栖息的朋友们。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植物杀手”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梦想着能在家里弄点绿意,但每次买回来的小绿植总是活不长久,心里那个挫败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又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园艺理论,结果完全不是!里面的图片质量高得惊人,那种细腻的光影和色彩搭配,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尤其是关于“微缩景观”的介绍,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简单地教你怎么把植物塞进一个小盆里,而是教你如何构思、如何布景,如何用苔藓、石头、甚至是一些小摆件来营造出那种“一花一世界”的意境。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利用不同高度的材料来制造视觉上的层次感,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立马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我赶紧去翻了翻我那些闲置的咖啡杯和漂亮的玻璃罐,感觉我马上就能变身为“掌上园林大师”了。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光是里面详细的土壤配方和病虫害防治图鉴,就比我之前在网上搜罗的零散信息要系统和可靠得多。它真的让我这个园艺小白看到了希望,迫不及待想动手实践一下那种把大自然浓缩在掌心的魔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逻辑清晰到令人赞叹。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开篇从最基础的工具介绍和容器选择入手,非常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材质的盆体如何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整体视觉效果。然后,它循序渐进地进入到主题制作,比如“苔藓世界的营造”、“多肉组合的搭配艺术”等,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图解,甚至连使用镊子夹取微小碎石的角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最绝妙的是,它在讲解完一个主题制作后,立刻会附带一个“常见失败案例分析”和“问题排查速查表”。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做过一次,因为透气性不好导致根系腐烂,翻开这本书,立马找到了对应的“烂根自救指南”,按照步骤操作,我的小植物真的被抢救回来了。这种预判读者会遇到的困难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的做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读者的极大尊重。它不是高高在上地展示成果,而是真诚地拉着你的手,一步步陪你走过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