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芮明杰 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24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1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字数:468000
正文语种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本丛书研究我国如何走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陷阱或中等收入陷阱并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新理论、新战略与新政策,探索中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与新型产业结构构建以及新体系、新模式、新动能等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重大的理论成果与政策创新成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是“中国产业新体系、新模式、新动能研究”丛书策划的基本构想。这也将是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科创一流学科的标志性成果。本研究系列将形成六本著作,具体包括: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策略》
  ·《新型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新企业、新管理模式研究》
  ·《“工业4.0”与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新一代平台与平台经济发展研究》
  ·《大国产业论》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带有中国社会制度文化、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消费需求倾向、技术发展路径、生态环境等特色的,基于新的比较优势基础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自我发展、信息技术复合、价值链优化、内外向结合、开放先进等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国产业体系的现状进行多方面的实证分析。(2)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欧美发达国家自2008年开始的“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对未来产业体系的构建设想与政策导向,希望勾勒出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轮廓。(3)新型产业体系理论构建研究。(4)新型产业体系中关键产业发展与宏观对策研究,包括我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研究、未来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我国未来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以及我国从现行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为新型产业体系的主要对策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是由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批准号11&ZDl42;)终期报告内容构成。四年多来,在课题主持人芮明杰教授的努力推动下,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芮明杰工作室研究人员的配合下,课题组成员先后出访英国、美国、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深入调研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以及中国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湖南、贵州、青海等省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体系演化方向,取得许多一手资料,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扎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芮明杰教授的主持下反复深入研讨,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认真思考,大胆进行理论创新;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在芮明杰教授的主持下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商务部、国家教育部等委托的多项中国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既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芮明杰,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等职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管理学著作一等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芮明杰工作室领军人物、《中国工业经济》理事会副理事长、多家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本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思路

第二章 产业体系演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分析
2.1 全球产业分工变迁与产业体系动态演化的代表性观点
2.2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演化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2.3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体系发展的主要影响及作用机制
2.4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判断
3.1 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3.2 传统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3.3 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第四章 中国产业体系与结构的问题及原因
4.1 中国产业体系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
4.3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
4.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问题
4.5 中国现行产业体系的结构问题成因

第五章 中国现行产业体系的供需衔接:流通产业分析
5.1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 中国流通产业与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比较分析
5.3 中国流通产业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5.4 新常态条件下中国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6.1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
6.2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6.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6.4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基于面板数据SFA方法
6.5 分析结论

第七章 中国现行产业体系的区域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7.1 长三角经济社会总体态势
7.2 上海产业体系与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7.3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7.4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7.5 小结

第八章 “再工业化”的本质及中国的应对
8.1 “去工业化”的负面性
8.2 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思想
8.3 中国对“再工业化”的应对之策

第九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展示的产业变革趋势
9.1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了吗?
9.2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两条途径
9.3 可能的三大革命方向

第十章 “工业4.0”与生产服务智能互联系统
10.1 “工业4.0”的本质
10.2 生产服务智能互联系统的定义
10.3 生产服务智能互联系统的层次、本质与发展路径
10.4 生产服务智能互联系统的发展现状:德国与美国的经验
10.5 生产服务智能互联系统的发展战略

第十一章 影响中国产业体系动态演化的中长期要素
11.1 影响产业体系的消费需求分析
11.2 影响产业体系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创新
11.3 产业体系约束性外生因素分析

第十二章 现代产业体系的动态演化模型:分工演进与价值网络重构
12.1 问题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阻碍
12.2 “瀑布效应”的成因:一个价值网络的分工模型解释
12.3 依托新比较优势实现产品分工,构建自主发展型价值网络

第十三章 中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13.1 新工业革命时代构建中国新型产业体系的挑战
13.2 中国未来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模式
13.3 建立中国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路径
13.4 中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路径与重点

第十四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
1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
1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14.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十五章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15.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工互动
15.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15.3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成长的模式与路径

第十六章 中国流通产业在未来产业体系中发展的战略
16.1 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16.2 中国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16.3 中国现代流通业发展的产业升级
16.4 培育现代流通的市场主体——“链主”企业
16.5 推进中国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演化的战略路径

第十七章 中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战略对策
17.1 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政府角色定位
17.2 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17.3 “互联网+”助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17.4 企业发展实现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全球资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信息化、技术进步快速和劳动力成本加大等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与产业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低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业严重不足,中国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调整。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发生。按照德国人对“工业4.0”的说法,人类社会即将面对的恰恰是以信息物联系统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业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已经处于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过去30多年的发展,深刻规划未来如何科学发展。研究构建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新型产业体系及其科学发展模式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奠定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谋求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意义十分重大。
  一、本书写作出版的缘由
  本书内容由芮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批准号11&ZDl42;)终期报告构成。4年多来,该课题研究在课题主持人芮明杰教授的努力推动下,课题组成员先后出访英国、美国、巴西、新加坡,调研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体系演化方向;先后在北京、南京、湖南等国内省、市进行调研,特别是对上海产业体系的未来进行研究分析,取得许多一手资料,收获很大,为完成课题、获得优秀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与写作过程中,课题组积极努力地先后召开了5次学术讨论会、3次专家圆桌座谈讨论会,还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10余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在课题组同仁的合作下,用了4年多的时间,归纳了一系列中期与最终研究成果,形成最终报告一份(25万字);发表国际SSCI论文2篇、国内顶级刊物3篇、CSS(:I高等级论文17篇;发表研究报告4篇以及成果专报6篇;出版著作一部。其中,有的重要成果已经被政府采纳,成果完成超过原来计划预期,为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顺利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在课题研究与写作的4年多时间里,课题主持人敏锐地抓住3个重要的研究命题:①再工业化与中国现代产业体系问题;②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问题;③工业“4.0”与中国产业体系转型发展的问题。课题主持人针对这几大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一)在社会重大影响方面
  (1)由芮明杰撰写的论文《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叩门,中国怎么办?》发表于《当代财经》2012年第8期;2012年6月,此论文以成果专报的形式报送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简称“上海市哲社规划办”),得到韩正市长的批示。
  (2)2012年7月,芮明杰撰写的文章《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简称“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第52期发表;《欧美“再工业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启示》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专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3月6日B07版发表。
  (3)2012年9月11日,芮明杰在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上作了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的报告。其文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于2012年9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副刊《文汇学人》,随后在全国社科规划办的《社科文库理论》及《新华文摘》2012年第22期全文转载。这些成果还被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并转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4)2014年,芮明杰先后在《文汇报》、《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等媒体上发表《“工业4.0”与CPS的战略、路径与本质》、《“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工业4.0”与CPS战略、路径下的上海准备》等文章。这些文章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工业4.0”与中国产业体系转型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在理论创新方面
  本书反映的课题研究成果除最终报告、子报告外,总计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评分

商品满意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