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分综合篇、产业篇、区域篇。综合篇介绍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创新创业、国际化等发展回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外政策研究;产业篇介绍了“十二五”时期节能服务、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宽带运营、物联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互联网、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3D打印、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物生质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回顾;区域篇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是全面介绍我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发展现状的图书,对关心这个产业领域的广大读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综合篇
案例1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二、助力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发展成果大幅改善民生福祉
五、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案例2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回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重要发展主体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上市公司总体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社会发展贡献愈发突出
案例3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情况回顾
一、若干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二、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人术资金储备比较雄厚
三、创新创业有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新增长点
持续涌现
四、新技术研发转化加快,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
五、大众创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效应持续扩大
六、大量社会资金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
案例4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外政策研究
一、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概述
二、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的战略部署
三、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比较分析
案例5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情况回顾
一、多数技术领域进出口增幅明显
二、重点产品出口实现多个“首次”
三、外资企业不断加码中国市场 ·
四、跨境并购步伐加快
五、海外投资建厂升温
六、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增长步伐明显加快
七、高端服务外包业务不断拓展
八、国内外联合研发成效显著
九、技术成果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十、重点领域技术输出取得突破
案例6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情况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情况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产业发明专利情况及典型案例分析
三、“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特点
产业篇
案例1“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回顾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创新
……
区域篇
后记
前言/序言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只要选准发展方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持续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
未来5-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三五”时期,必须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10万亿元级规模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十三五”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我们编辑出版《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旨在向全社会介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树立信心.凝聚力量,启迪未来。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开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时期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21世纪全球制造业的脉动 一、 导言:范式转移下的新工业图景 进入21世纪,全球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场变革不再仅仅是技术迭代的线性发展,而是一场由能源结构转型、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地缘政治格局重塑共同驱动的系统性范式转移。传统制造业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以可持续发展、高效能和高柔性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体系。本书旨在全面剖析这场工业图景的演变历程、核心驱动力、关键技术路径以及各国在这一转型浪潮中的战略布局与实践成效。我们将聚焦于“绿色化”与“智能化”两大主轴,深度探讨它们如何重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乃至国家竞争力。 二、 绿色浪潮:低碳经济对生产方式的重塑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性,使得“脱碳”成为全球共识与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深刻地影响了材料科学、能源系统和生产流程的设计理念。 1. 能源革命与工业能源结构调整: 本书将详细梳理可再生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及其对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的替代效应。重点分析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特别是绿氢制备技术在脱碳炼钢和合成燃料中的突破。同时,探讨“虚拟电厂”和“工业园区能源互联网”等分布式能源管理模式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电网的韧性。 2. 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最大化: 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能源替代,更是对资源消耗模式的根本性挑战。本书将阐述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过渡的具体实践。这包括:先进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塑料化学回收、城市矿山开采)、工业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的构建案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如何指导更可持续的设计决策。我们还将深入研究生物基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在包装、纺织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商业化障碍与前景。 3. 绿色制造标准与国际贸易壁垒: 随着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推行,环境合规性正演变为新的贸易标准。本书将分析这些标准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地理分布和企业的竞争格局,并探讨发展中国家在适应高标准绿色要求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三、 智能驱动:信息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 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成熟标志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化。智能化不再局限于自动化,而是实现决策的自主化、生产的柔性化和系统的透明化。 1. 工业物联网(IIoT)与数据治理: 本书深入探讨了IIoT在工厂车间、供应链管理和产品服务化中的部署。重点分析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如何解决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处理难题,以及5G/6G技术如何为高精度远程控制和协同作业提供可靠的网络基础。此外,工业数据的安全、隐私保护和互操作性标准是实现跨企业数据价值的关键议题。 2. 人工智能在复杂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我们着重分析AI在以下高价值场景的应用:预测性维护(PdM)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设备运维策略;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如何实现对物理系统的实时仿真、优化和远程干预;以及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在产品设计、材料筛选和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初步探索。 3. 柔性制造与按需生产的实现: 面对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崛起,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为趋势。本书将展示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特别是金属和复合材料打印的工业级应用,如何打破传统模具的限制,实现复杂结构和快速迭代的生产。同时,探讨基于AI的生产调度系统如何协调高度柔性的生产线,确保效率不被牺牲。 四、 战略竞争与区域生态系统构建 工业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和区域协同的体现。各国正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夺未来工业标准的话语权。 1. 供应链的韧性与重构: 近年来全球性冲击暴露了过度集中的供应链的脆弱性。本书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地理趋势,以及关键战略物资(如半导体、稀土、关键医药原料)的本土化或多元化布局策略。构建更具韧性、透明度和分散性的供应链网络是当前全球产业政策的共同目标。 2. 跨界融合与新兴产业集群: 新一代的产业领导者往往诞生于跨学科的融合地带,例如生物制造、太空经济与先进材料的交汇。本书将考察成功的工业创新集群(如欧洲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东亚的电子信息生态圈)是如何通过大学、科研机构和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加速技术商业化的。 3. 人才与技能的代际更迭: 智能制造和绿色转型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书将探讨传统蓝领工人如何通过再培训转向“数据标注员”、“机器人协调员”或“能源审计师”,以及教育体系如何改革以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工业人才结构的深刻变化。 五、 结论:迈向可持续的工业未来 全球制造业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传统效率驱动的模式正在被可持续性与智能化双重驱动的模式所取代。本书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工业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空前的协同努力,不仅要掌握前沿技术,更要构建适应新环境的组织文化和监管框架。未来的工业竞争力,将属于那些能够率先实现能源、资源与信息流高效整合,并能快速响应环境与社会需求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