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超凡,孙彩珍,程红霞 等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45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5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3
字数:11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是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周超凡先生临证用药经验的总结,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药的临证应用,临证选用中药可参考现代病名,辨证用药与中药截断扭转疗法,常用量与超大剂量,中药经典用法与经验用法,抗肿瘤中药的临证应用,以及抗肿瘤中药的合理应用等内容。各论介绍了周先生临证常用的150味中药的功能、药化药理研究、重要质量标准与含量测定、用量用法、临证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内容系统、论述简明、编排规范,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是广大临床中医师、中药师和中西医结合医师及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总论
一、中医治疗思想决定中药的临证应用
二、临证选用中药可参考现代病名
三、辨证用药与中药截断扭转疗法
四、常用量与超大剂量
五、中药经典用法与经验用法
六、抗肿瘤中药的合理应用
(一)中药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
(二)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及功效,应掌握一药多用的技巧
(三)辨证治疗抓主证,巧用药对,使用药更精练,减少大处方
(四)抗放射性损害,防治白细胞降低,减轻药物毒性,轮换服用抗肿瘤食品饮品
(五)对一些中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初步归纳
(六)重视中药心理学的积极作用

各论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麻黄(MnhuQng)
桂枝(Guizhi)
紫苏叶(Zisuye)
生姜(Shengjiang)
荆芥(Jingjie)
防风(Fangfeng)
羌活(Qinnghuo)
白芷(Baizhi)
细辛(xiXin)
辛夷(xinyi)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Bohe)
桑叶(Sdngye)
菊花(Juhua)
柴胡(Chaihu)
葛根(Gegen)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Shigao)
知母(Zhimu)
栀子(Zhizi)
夏枯草(Xiakucao)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Huangqin)
黄连(Huanglian)、
黄柏(Huangbo)
苦参(Kushen)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Jinyinhua)
连翘(Lianqiao)
穿心莲(ChuanXinIian)
板蓝根(Banlan'gen)
蒲公英(Pugongying)
土茯苓(Tufuling)
鱼腥草(YuXingcao)
金荞麦(JinqiQomni)
败酱草(Baijiangcao)
山豆根(Shandougen)
半边莲(Banbianlian)
白花蛇舌草(Baihuasheshecao)
山慈菇(Shancigu)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Shengdihuang)
玄参(Xuanshen)
……

精彩书摘

  3.治疗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以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临证时发现胃脘痛的发生发展与“热毒”有关,而消化性溃疡又以胃脘痛为主症之一,所以常常用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黄芩为主药组方治疗。黄芩能直接杀灭幽门螺杆菌,使胃黏膜屏障得以恢复,防止氧离子和胃蛋白酶反渗,促使溃疡愈合。临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掌握使用黄芩的指征十分重要,一般所见的证候以胃脘灼痛、饭后痛不解、嘈杂泛酸、舌红苔黄、脉数为主。临证施治时,可用黄芩配栀子、牡丹皮为主组方。若见泛酸较多,可加吴茱萸、瓦楞子;若见便秘,可加制大黄;胃脘疼痛较明显,可加延胡索、三七粉。
  消化性溃疡之热的盛衰对临床辨证用药遣方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此热的盛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种“热象”的诊断又不是以体温表所示的体温升高为标准,而全凭医者的临证经验。若热不盛,则在清热解毒药方面,单用黄芩即可;但若热盛,则要配栀子、蒲公英等。所以在临证时可以参考化验指标,以及各种实验结果,但仍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黄芩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是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幽门螺杆菌的有无与多少,只能供临证参考而已。因为。热毒”不等于幽门螺杆菌的活动,其内涵较广。初学者有时会认为既然病名为消化性溃疡,则治疗上应以治“疡”为主,但更应根据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原则以确定治则。对于热毒蕴酿成“疡”,即消化性溃疡,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为主。清热解毒可以黄芩为主,敛疮生肌可用七厘散(每次1g,每日2次)。
  4.治疗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婴幼儿多见,冬末春初多发。临证主症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皮肤斑疹及颊内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为特征。麻疹分为三期:疹前期、出疹期和疹回期,对于这三期中如何应用黄芩,简介如下。
  (1)疹前期:一般是指从开始发热至出疹阶段。一般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恶寒、咳嗽、鼻塞,以及眼结膜急性炎症:眼皮浮肿、眼结膜充血、泪水泛泛。口腔两侧黏膜可见科氏斑。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此时以解表透疹、清泄肺胃为治。解表透疹,以葛根、升麻、柴胡、薄荷、蝉蜕为主;清泄肺胃则以黄芩为主。明代缪希雍认为“痧疹如肺胃热邪之所致”“唯与治本”,黄芩功能清肺热、泄胃火,故用黄芩正可达此目的,但在疹前期用黄芩,应以小量(3~6g)为宜,以期祛毒彻离肺胃两经。疹前期用黄芩,必须十分注意量和度。一是不可过量,二是不可过度,以免凉遏,对透疹不利。
  (2)出疹期:可见以下诸症,如高热不退,鼻流黄涕,咳嗽加剧,烦躁不宁,皮疹由较疏而逐渐密布于胸、背、腹、四肢,循此序而遍及全身,疹色红润,微隆起,最后疹点见于足心,舌苔干黄,脉数。此时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宣肺透疹为主。清热解毒可以黄芩(10~12g)为主。
  ……

前言/序言

  我们有幸拜入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周超凡先生门下。周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医师、研究员,在中医与中药两方面均有杰出成就。他出身于中医世家,长期奋斗在临证与科研第一线,在安全合理用药及老药新用方面,都有显著成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特别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副主编,周师为中药的规范与发展呕心沥血,2010年12月23日,国家药典委员会授予周超凡“《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作为《中国中药杂志》和《中国执业药师》杂志副主编,他又对中药的安全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周师既熟悉传统中药理论,又掌握中药的科属、药化、药理毒理等有关知识,因而在医药结合方面有独到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我们在学习中医临证用药中,也研读过许多中药专著,大多数中{药著作都是以中医病证名为主阐述中药的应用。但在现今临证中,病人往往用的是现代病名,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气管炎,而不是传统病证名,如头痛、眩晕、消渴、咳嗽,这就给文献学习与临证实践带来了矛盾与困难。我们向周师提出,能否在讲解时,参考现代病名,结合选用中药,以利于临证,周师欣然答应。他指出,在临证时用现代病名有可能会给中医辨证论治带来某些不便,因为高血压病不等于眩晕,糖尿病不等于消渴,支气管炎也不等于咳嗽。但由于周师多年来对参考现代病名而选用中药治疗有所研究,在临证时还是可以做到广泛应用的。周师还将中医辨证与现代病名相结合,并重视参考中药药理科研成果,比如用生黄芪、黄连为主药治疗糖尿病,就是周师的一种临证探索。
  中医辨证遣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我们在学习周师临证用药经验中,发现他往往在疾病的某个阶段用中药截断扭转疗法,而且常常获取奇效。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学习周师在临证中如何灵活应用中医辨证遣药与中药截断扭转疗法,这对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非典”及疑难杂症,有时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周师精于中医学与中药学两门学科,我们在学习周师临证用药经验时,特别注意周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用常用量,或用超大剂量,这正是周师临证应用中药的微妙之处与精华所在。周师用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理论遣药在“非典”防治中表现十分突出,如他发表的《抗击“非典”要注意三因制宜》-文,就是很好的临证用药学习材料。我们尚注意学习周师个人临证用药的特色,这些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配套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与《中药学》教科书中没有的。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