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①胡适是中国20世纪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
②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成长自传。
③豆瓣读书评分高达8.2分。
内容简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为一段,归国以后为一段。”这是胡适先生在序言中自己的总结。
胡适四十自述可谓是中国自传文学的“破天荒”之作。这是胡适生前亲笔撰写的自传,从“我的诞生(母亲订婚)”出发,接着年少求学、海外留学,学识不断精进,思想上也越来越成熟,终于在四十之前“逼上梁山”,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拥有鲜明的胡式风格,整本书行文冷静,不煽情,不夸张,不做作,不隐瞒,不回避。追随胡适先生的笔触,看他和自己的少年对话,他与自己的青年博弈,他为自己的未来指导,让我们从书中感悟生命的美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现代知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先后出版了《说儒》、《中国哲学史大纲》、《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红楼梦考证》、《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儒学、哲学、古典文学学、禅宗、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在1939年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精彩书评
胡适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斗士
——鲁迅
适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誉满士林。我觉得,他一生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偬奔波,作为一个“过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身陷怪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这个怪圈确实存在,而且十分严重。
——季羡林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100年!
——熊培云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历史学家唐德刚
他(胡适)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张颐武
四十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四十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李敖
目录
自 序
序 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附 录 逼上梁山
台湾版自记
一个狄克推多
胡适年谱简表
精彩书摘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一九一○至一九一七)为一段,归国以后(一九一七至一九三一)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最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时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化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 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记,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经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最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一天,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最关重要又最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土诒先生,我很诚恳地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恶;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最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此外,我还劝过蔡元培先生、张元济先生、高梦旦先生、陈独秀先生、熊希龄先生、叶景葵先生。我盼望他们都不要叫我失望。
前几年,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我读了很感动,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至今引为憾事。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个阶段,留学以前为一段,留学的七年(一九一○至一九一七)为一段,归国以后(一九一七至一九三一)为一段。我本想一气写成,但因为种种打断,只写成了这第一段的六章。现在我又出国去了,归期还不能确定,所以我接受了亚东图书馆的朋友们的劝告,先印行这几章。这几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发表过,现在我都从头校改过,事实上的小错误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兰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矫正我的错误,都是我最感谢的。
关于这书的体例,我要声明一点。我本想从这四十年中挑出十来个比较有趣味的题目,用每个题目来写一篇小说式的文字,略如第一篇写我的父母的结婚。这个计划曾经得死友徐志摩的热烈的赞许,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这个方法是自传文学上的一条新路子,并且可以让我(遇必要时)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写一些太亲切的情绪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时体裁,回到了谨严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这一变化颇使志摩失望,但他读了那写家庭和乡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赞许; 还有许多朋友写信来说这一章比前一章更动人。从此以后,我就爽性这样写下去了。因为第一章只是用小说体追写一个传记,其中写那“太子会”颇有用想象补充的部分,虽经堇人叔来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动了。但因为传闻究竟与我自己的亲见亲闻有别,所以我把这一章提出,称为“序幕”。
我的这部《自述》虽然至今没写成,几位旧友的自传,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传的风气似乎已开了。我很盼望我们这几个三四十岁的人的自传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兴趣,可以使我们的文学里添出无数的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来。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文明的脉络: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型与重塑》 导言:在巨变中探寻现代性的原乡 本书《文明的脉络: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型与重塑》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人物的生命轨迹,而是旨在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文明巨大冲击时,所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思想版图重构过程。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耳熟能详的个体叙事,转而深入探究那些驱动整个时代思潮涌动的宏大“脉络”——科学理性、民主理念、民族主义精神,以及对传统价值的重新审视与定位。 本书的叙事视角立足于“观念史”的梳理,它关注的不是谁说了什么,而是“思想如何生成、传播、演化,并最终塑造了社会实践”。我们相信,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必须理解那些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反复争辩、最终被不同阵营所采纳或弃置的思想框架。 第一部分:西学东渐的初潮与迷惘(1890s - 1910s) 本部分追溯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思想体系的初步渗透及其引发的知识结构震荡。 第一章:器物到制度的转向:早期思想的碰撞 本章细致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如何催生了对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的呼唤。我们重点分析了早期译介的西方文献,如何将“富强”的诉求,逐渐导向对政治组织形态的关注。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的论述,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特定时代对“国民性”改造的集中表达。本章着重讨论了自由、权利、国家主权等概念,在翻译和本土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初的语义漂移。 第二章:启蒙的幽灵:科学与人权的反思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清王朝政治结构的瓦解,但思想领域的阵痛才刚刚开始。本章聚焦于“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的早期倡导者。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从达尔文主义的社会达尔文色彩中抽离出来,努力将科学理性建构为一种超越政治党派的普世价值。同时,对人权和个体解放的探讨,如何与传统宗法观念产生剧烈摩擦,揭示了早期启蒙者在理论构建上的不彻底性与内在矛盾。 第二部分:观念的激荡与光谱的拉伸(1920s - 1930s) “五四”运动后的十年是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和多元的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形成了复杂的光谱。 第三章:实用主义的路径选择与批判 本章深入分析了实用主义(Pragmatism)在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但视角侧重于它作为一种“方法论”而非单纯的哲学流派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探讨了部分学者如何试图运用实用主义来调和传统伦理与现代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调和方案在面对社会革命诉求时,所暴露出的理论上的“温和陷阱”。与此相对,本章也呈现了对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倾向的全面反思,以及对纯粹观念论的警惕。 第四章: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潮与内部张力 面对激进的文化重构,文化保守主义的力量在二十年代后期显现。本章考察了那些主张维护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知识群体。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区分“民族精神”与“僵化传统”,试图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本土文明寻找一个不可让渡的“精神高地”。这种努力既包含了对西方过度物化倾向的警惕,也蕴含着一种对民族身份的焦虑。这种回潮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带有现代性意识的自我辩护。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理论的专业化 本部分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重点在于其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吸收和改造。我们不再将之视为一个外部灌输的教条,而是考察了其在中国的“理论生态”中的位置——即它如何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分析,成功地切入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本章关注不同学派对阶级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差异,以及这种理论如何从精英阶层的讨论,逐渐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动员。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时代的重量(1930s - 1940s)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思想的探讨不再是纯粹的学术游戏,而成为了决定国家命运的严肃抉择。 第六章:知识分子的困境:介入与超然的辩证 在国家危机面前,知识分子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是退守象牙塔进行纯粹的知识探索,还是投身社会洪流参与政治实践?本章通过分析不同群体在抗日战争前后的立场变化,揭示了这种“介入”与“超然”之间的永恒张力。我们研究了那些试图保持学术独立性,却又不得不面对政治压力的学者的思想路线,探讨了他们的著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深层关切。 第七章:对“整体性”的追求:社会科学的整合尝试 本章关注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领域试图建立本土理论体系的努力。面对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碎片化倾向,一些学者试图建立一种能够整合中国历史经验和当代现实的“整体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寻求打破纯粹的西方理论模型,强调历史的特殊性与地域性,目标是为民族发展提供一套既现代又符合国情的理论工具箱。 结语:未竟的遗产与新的起点 《文明的脉络》总结了近代中国思想界在短短数十年内所完成的艰难跨越。我们看到,思想的转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断裂、妥协与重复。本书力图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自我辩驳与重塑的知识场域,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思想基础,提供了清晰而细致的地图。我们所探讨的每一个观念,无论最终是否被历史选中,都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叙事中不可磨灭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