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修订典藏版)(套装共2册) [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东进:苏德战争 1941-1943(修订典藏版)(套装共2册) [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苏德战争
  • 东线战场
  • 军事史
  • 历史研究
  • 战争史
  • 希特勒
  • 苏联
  • 德国
  • 修订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ISBN:9787894291721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85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Hitler Moves East 1941-1943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91家出版社译成65国文字热销至今。东线战场开山之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第三帝国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保罗·卡雷尔亲笔讲述,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

内容简介

  

  《东进》这部著作*初出版于1964年,先河地将二战重要的战场——东线——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难能可贵的一部佳作。

  《东进》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战争画面:既有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也有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西方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词:alltime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许多知名出版社还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作者简介

[德]保罗·卡雷尔(Paul Carell),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后化名保罗·卡雷尔,成为畅销书作者。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东线狙击手》、《黑色雪绒花》、《地狱之门》、《东线》等多部畅销书。

精彩书评

  

  东线战场开山巨作,苏德战争全景史诗无疑是有史以来出色的东线著作。如果读过本书以及同样出色的姊妹篇《焦土》,你一定会成为二战迷。

  令人激动的苏德战争全景史。如果你想了解东线战事,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读起来,它就像汤姆·克兰西的小说,但无疑更好,因为书中描绘的都是真实事件。

  ——《科克斯书评》

  我收藏了2000多本书籍,其中有200来本是二战题材……二战类书籍中,无出其右。除了这本书,我还要推荐其续篇《焦土》以及《沙漠之狐》。这是我读过的++++++++++优秀的二战著作。可惜,不能给它打更高的星。

  ——美国yamaxun书评

  这本书可能是有史以来++++++++++棒的军事书籍,远远超过科尼利厄斯·瑞恩的《++++++++++长的一天》。书中的细节可与《遥远的桥》相媲美,甚至更好。又厚又重,物有所值,你绝对不会后悔。

  ——《书单杂志》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莫斯科
1 突袭
2 斯大林寻找救星
3 目标斯摩棱斯克
4 莫斯科还是基辅?
5 斯大林的重大错误
6 基辅之战
7 台风
8 向莫斯科的最后冲刺
9 为何没能夺取莫斯科

第二部 列宁格勒
1 冲过波罗的海诸国
2 突破卢加防线
3 列宁格勒郊外

第三部 罗斯托夫
1 穿越诺盖草原
2 克里木战役
3 在苏联的工业区

第四部 冬季战役
1 西伯利亚人来了
2 伊尔门湖南岸
3 莫德尔接手
4 瓦尔代丘陵上的突击
5 弗拉索夫将军

第五部 北冰洋上的港口
1 银狐行动
2 极夜之战

第六部 高加索及其油田
1 斯大林格勒的序幕
2 塞瓦斯托波尔
3 被出卖给敌人的计划
4 苏军的新战术
5 高山间的战斗
6 新罗西斯克与克卢霍尔山口之间
7 对阿斯特拉罕的远距离侦察
8 捷列克河标志着德军推进的极限

第七部 斯大林格勒
1 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
2 接近地之战
3 攻入城内
4 峭壁上最后的防线
5 顿河上的灾难
6 第6集团军被包围
7 霍特发起解围进攻
8 结局

精彩书摘

  他们跟随着他们的坦克及车辆已在黢黑的松林里待了两天。6月19到20日的夜里,他们驾驶着蒙上大灯的车辆抵达了这里。白天,他们静静地待着,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只有排长们的舱盖即将关闭时所发出的咯吱声。暮色降临后,他们才获准到小河中洗把澡,每次一个排。

  萨奇军士带着第2连的士兵们快步经过时,排长韦德纳少尉正站在连部的帐篷外。“上士,这可是个度假的好地方。”他笑着说道。萨奇军士停住脚步做了个鬼脸,说:“我可不信这是个假期,少尉先生。”随后他压低了声音问道:“少尉先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去打俄国人吗?或者,我们是在等待斯大林的许可,穿过俄国,以便利用波斯这条秘密途径靠近英国佬,把他们美丽的大英帝国打垮吗?”

  韦德纳少尉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到惊讶。他和萨奇都知道,自从他们的装甲训练营被改编为第17装甲师第39装甲团第3营,并被调至波兰中部,随后又开进普拉图林(Pratulin)的这片森林中后,各种各样的说法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构成边境线的布格河不到三英里,几乎就正对着巨大而又古老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要塞,自1939年秋季波兰被瓜分后,那座要塞便被俄国人所占据。

  驻扎在树林中的第39装甲团已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另外,每辆坦克的炮塔上都绑缚了十罐汽油,身后的拖车上还携带着额外的三桶汽油。这种准备针对的是长途行军,而不是一场速决战。“你不可能在坦克上绑着汽油罐投入战斗。”经验丰富的装甲兵们这样说道。

  一个固执的士兵坚持认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针对的是俄国人,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执。“俄国?胡说!我们所得到的已经足够了,干嘛要开始另一场战争?俄国人没有危害到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盟友,他们还给我们输送粮食,而且,他们也是反英的。”大多数德军士兵都这么认为。因此,如果接下来他们既不投入战斗,也不借道波斯,那么,整件事就是一个庞大的声东击西的策略。

  声东击西,可针对的是谁呢?当然,是为了糊弄英国人。东部进行的这场集结,很可能是为了隐瞒在欧洲另一端对英国发起的入侵行动。通过低声私语以及会心的眼神所传递的这一看法几乎无处不在。那些传播这种说法和对此深信不疑的人并不知道2月18日海军司令部在日志中所写的内容:“作为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伪装行动,针对俄国的集结即将展开,它将被说成是为入侵英国所进行的最后准备而分散敌人注意力的举动。”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一书最初于1964年出版。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发行这本书的中文版,意义何在?

  国内近年来出版的二战类著作渐渐增多,如果留意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关于二战中最重要的东线战场,全景式著作可谓凤毛麟角。局部战役的专著近年来逐渐涌现,尽管从整体而言,与汗牛充栋的西线战役著作相比,仍是为数寥寥。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前苏联相关资料秘不示众的缘故,但更主要的是西方作者对东线战役的轻视。而对热衷于战史研究的德国人来说,东线一直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研究重点。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和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在这方面引进的书籍相当欠缺。

  提及二战著作,有些作者的名字大概是无法回避的:大卫·格兰茨、安东尼·比弗、约翰·基冈、H.P·维尔莫特、乔·巴歇尔等等。诚然,这些新锐作者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资料,但我们也发现,保罗·卡雷尔的作品并未因此而相形见绌,除去详实的资料依然准确无误外,他的文字中还有一种后来者无法与之比拟的激情,这甚至使他的两本东线巨作很难在“战史”和“纪实”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个人更倾向于把他的作品定义为“偏战史类”的纪实性著作。换句话说,偏爱战史钻研的读者可以欣然接受,而希望了解当年那场战争来龙去脉的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获得阅读快感。

  决定军事的永远是政治,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所看见的大批军事书籍都不厌其烦地从政治角度耐心地为读者讲解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这种做法当然没什么错,可我有时会想,是否有这样一部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著作,从东线战事爆发的第一天一直讲述到纳粹德国败亡,纯军事角度,既没有让人晕头转向的图表和数据,也没有无数的旗帜和箭头把人彻底弄晕,当然,如果再能通俗一些的话,那就更好了。

  保罗·卡雷尔的《东进》就是这样一部著作。细读此书,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后来的著作都参阅了卡雷尔的这本书,例如安东尼·比弗的《斯大林格勒》,例如道格拉斯·纳什的《地狱之门》,而亨利·莫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干脆把卡雷尔这本著作的第一章完整地抄袭了一遍。如果把《东进》比作一条大河,那么,从主河道上延伸出的无数支流便形成了一部部相应的著作,它们都从《东进》这一母体中汲取养分。甚至连大名鼎鼎的维基百科,许多相关条目的资料引述也都采用了保罗·卡雷尔的著作。

  这么说毫不为过。今天对我们来说,布列斯特、明斯克、基辅、杰米扬斯克、捷列克河这些地名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半个世纪前,与西线战事相比,这些地名以及围绕这些地名所发生的戏剧性战事并不为太多局外人所知,卡雷尔的这部著作首创先河,将东线,这个二战最重要战场的血腥战事历程清晰而又详尽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考虑到这本书出现的年代,就更能称其是一部佳作。西方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用了这样一个描述:alltimeclassic(永远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一评价应该是准确的,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的今天,这本书不仅一直在大卖特卖,而且许多著名出版社都先后推出过自己的版本,包括“地图版”、“彩色插图版”等等,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这本著作的经典性。

  这位保罗·卡雷尔是何方神圣?

  保罗·卡雷尔原名保罗·卡尔·施密特,是一名纳粹党员,也是一名党卫队成员(一级突击队大队长),更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得力干将,专事负责外交部的新闻与出版部。他当年的主要任务是主持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因此成为了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发言人之一。研究证据表明,他的影响力与奥托·迪特里希(纳粹党首席新闻发言人)以及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不相上下。另外,著名的《信号》杂志也是由施密特负责。

  战后,施密特被拘禁了两年多,随后便化名保罗·卡雷尔,摇身变成了畅销书作者。《东进》和《焦土》使他成为战后德军视角东线战事编年史的领军人物,这两本著作首开先河,带动了东线德军战史研究的潮流。任何一个致力于东线战役研究的作者可能都无法回避这两部经典著作。

  《东进》与《焦土》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卡雷尔战时职务接触到很多内部资料的缘故。当然,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卡雷尔转型为专职作家来得轻松自如,他的作品中也明显带有过去从事宣传任务的手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卡雷尔参阅了大批战后出版物,包括众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战史、军史等,另外,他与许多德军将领私交甚厚,通过访谈获得了许多一手资料。这两本巨作从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巴巴罗萨”起,一直到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覆灭终,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的人物,全面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东线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是战争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然,保罗·卡雷尔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写作的资料来源,决定了他书中的观点偏向于德国一方,这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卡雷尔并未对作为敌人的苏联红军加以贬低和污蔑,相反,他对苏军的英勇和顽强大加赞扬,实际上,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很清楚,贬低对手毫无意义,不仅会使自己的作品失去公正性,还会使己方的胜利和失败变得难以解释。另外,我们要看清的一点是,绝对的公正大概是不存在的,尽管许多作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保罗·卡雷尔的写作手法后来也被许多军事作家借鉴:一本出色的军事著作中,高层将领的运筹帷幄固然必不可少,下级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样不可或缺,而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传奇。与安东尼·比弗、史蒂芬·安布罗斯的作品相比,卡雷尔的著作稍欠可读性,但与大卫·格兰茨相比,他的作品又显得不那么枯燥。准确地说,大概是一个中间型产物。但东线战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例如,德军距离莫斯科咫尺之遥,斯大林格勒已被占领十分之九,高加索战线只欠最后一个营……从这个角度看,这段历史的确跌宕起伏,值得每一个军事爱好者反复玩味。另外,卡雷尔的书中也不乏一些细节性描述,例如地雷犬的出现、弗拉索夫的被俘、蓝色行动的泄密、对阿斯特拉罕的侦察等等,即便对东线战事了如指掌的读者,想必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的收益。

  这就是《东进》一书的价值所在。

  小小冰人


东方之火:苏德战争的关键三年(1941-1943) 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次决定世界命运的较量,一场燃烧了三年,改变了二十世纪格局的宏大战争。 1941年的仲夏,一则震撼世界的命令划破了欧洲的宁静。“巴巴罗萨行动”——希特勒德国倾巢而出,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东方庞大的苏维埃帝国发动了倾覆性的进攻。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残酷至极、影响深远的军事冲突,它将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较量,更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文明的生死搏斗,其最终结果,无疑将深刻地塑造战后世界的走向。 本书,《东方之火:苏德战争的关键三年(1941-1943)》,将带领读者穿越那段波涛汹涌的历史,深入探究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地面战役——苏德战争(又称“伟大的卫国战争”)最初、也是最为关键的三年。这三年,是战火从白俄罗斯的平原烧至伏尔加河畔,从波罗的海的严寒席卷至高加索的沃野,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拉锯战,充满了牺牲、勇气、战略的智慧与战术的失误。 第一卷:烈焰初燃与坚韧阻击(1941-1942年初) 本书的开篇,将以近乎写实的笔触,重现1941年6月22日那个惊心动魄的黎明。“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以德军的闪电战拉开,百万德军如同猛虎下山,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苏军边境防线,在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地区和乌克兰取得了令人咋舌的初步胜利。我们将在书中看到: 战争的导火索与战略部署: 深入剖析希特勒为何孤注一掷,选择进攻苏联;德军为何狂妄自信,低估了东方的力量;而斯大林又为何在战前屡屡误判,导致苏联红军措手不及。我们将详细解读德军“闪电战”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在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包围圈内的数十万苏军俘虏,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以及几乎被完全打残的红军侦察和指挥系统。 初期的辉煌与转折: 德军的推进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直逼莫斯科,似乎胜利在望。然而,在这看似不可阻挡的攻势背后,潜藏着致命的危机。我们将细致描绘德军补给线日益拉长、后勤压力骤增的困境;苏军顽强的抵抗,特别是红军士兵在绝望中爆发出的惊人战斗意志;以及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如何在严寒、饥饿和优势敌军的夹击下,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最终迫使德军停止了前进,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冬天的反击与初露锋芒: 随着严冬的降临,俄国的冰天雪地成为了德军的噩梦。苏军在莫斯科战场上发动的冬季反攻,不仅遏制了德军的攻势,更展现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能力。我们将审视这次反击的战略意义,它对德军士气造成的沉重打击,以及对苏联人民信心的巨大提振。同时,本书也将关注1942年初,德军在列宁格勒、克里米亚等战线的艰难处境,以及苏军在此期间的一些区域性反攻尝试,为接下来的更大规模的冲突埋下伏笔。 第二卷:命运的绞索与伟大的转折(1942-1943年末) 在经历了初期的狂风暴雨后,苏德战争进入了更为残酷、更为胶着的阶段。1942年,德军调整战略,将矛头指向了南方,意图切断苏联重要的石油供应线,并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血战。这一卷将深入剖析: 南线攻势与斯大林格勒的炼狱: 我们将详细分析德军为何将目标锁定高加索油田和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以及其背后复杂的战略考量。本书将以宏大的视角,刻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德军步步为营的推进,城市废墟中惨烈的巷战,苏联红军的坚守与牺牲,以及最终包围德军主力,将其逼入绝境的过程。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意志的较量,是象征着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终结,也是苏德战争最伟大的转折点。 残酷的拉锯与战略博弈: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并没有立即宣告战争的结束。1943年,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苏德战争中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本书将详细复盘库尔斯克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术演练,以及双方在钢铁洪流中的殊死搏斗。我们将看到德军试图挽回颓势的最后努力,以及苏军如何凭借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军事素质和空前高涨的士气,最终击退德军的进攻,并由此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 东西线的联通与战局的逆转: 在东线战场上,苏军通过一系列的攻势,逐渐收复失地,将战线向西推进。本书将描绘苏军在其他战线上取得的胜利,例如收复列宁格勒的围困,以及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的反攻。我们将审视苏军的战略调整,新式武器装备的运用,以及指挥官们日益成熟的指挥艺术。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盟军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上的行动,虽然它们与东线战场在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却共同构成了对抗轴心国的全球战略格局,并对苏德战争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东方之火:苏德战争的关键三年(1941-1943)》 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它更是对人类勇气、牺牲、智慧和生存意志的深刻描绘。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的战役细节,将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希特勒的野心勃勃到斯大林的临危不乱,从红军士兵的英勇无畏到普通民众的默默支撑,本书呈现了苏德战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争史诗。 通过对这关键三年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苏德战争为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重要的战场之一,它如何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又如何为战后世界的格局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次伟大考验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彻底颠覆了对东线战场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苏德战争就是德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到苏联人拼死抵抗,最后被消耗殆尽。但《东进》完全打破了这种线性叙事。从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的序幕开始,作者就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德军最初的胜利是如何建立在对苏联军事和政治现实的严重误判之上。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对德军后勤补给的细致分析,那不仅仅是“后勤不足”几个字那么简单,而是深入到了车辆、燃料、弹药、甚至靴子的供应都成为了阻碍德军前进的巨大链条。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苏军的巨大损失和内部的混乱,但更加突出的是,即便在最绝望的时刻,苏联人依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民族凝聚力。书中对莫斯科战役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那种严寒、饥饿、弹尽粮绝却依旧死守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惨烈的岁月。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这场战争会成为德国的滑铁卢,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是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对手民族精神的低估。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史料翔实程度让我惊叹不已,而且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二战的书籍,但《东进》在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剖析上,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战役的进程,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战役爆发的深层原因,包括希特勒的战略目标、苏联的战略调整,以及双方在兵力、装备、后勤等方面的具体对比。我被书中对城市巷战的细节描写深深吸引,那种在断壁残垣中进行的残酷拉锯战,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的争夺都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对“战役的转折点”的界定,以及不同历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不同解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回忆录、以及战后研究成果,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说服力。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权衡,力求呈现一个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版本。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决定二战命运的宏大战役,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斯大林格勒会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血腥的战场之一。

评分

《东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更是一部充满人性刻画的史诗。我读到许多关于普通士兵的故事,无论是德军士兵在漫长的战线上忍受的孤独和恐惧,还是苏军士兵在被包围、被歼灭的绝境中表现出的英勇和绝望,都让我深深动容。作者在描绘大规模战役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个人视角,比如德军军官对战况的分析,苏军基层指挥官的艰难抉择,甚至是一些平民百姓在战火中的挣扎。这些细节让整个战争的宏观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战役细节的考究,无论是战术部署,还是武器装备的性能分析,都显得非常严谨。而且,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立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例如,书中对“集中体现”的几次大包围战的描述,既展现了德军的战术天才,也揭示了苏联军队在早期指挥失灵下的巨大损失,而随后的反扑,又充满了血腥和悲壮。这种双向度的描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两面性”,以及它对所有参与者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伤。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对战役本身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宏大历史进程背后,个人命运的渺小与伟大。我一直觉得,战争的胜利往往归功于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和英勇的士兵,但《东进》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原因——民族意志、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甚至是指挥官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状态。作者对1942年至1943年间,苏军如何从战略劣势逐步转变为战略优势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经历惨痛教训后,所爆发出的惊人学习和适应能力。我被书中对“战时经济”的分析所吸引,苏联是如何在战争条件下,迅速将工业生产转移到后方,如何组织起庞大的兵员补充,以及如何不断地改进武器装备。同时,我也看到了德军的傲慢和僵化,以及他们内部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比拼,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是意志的较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命运如何被时代裹挟,又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

如果说前期的“巴巴罗萨”是德军的狂飙突进,那么《东进》在描绘1942年至1943年间的东线战局时,则充满了更加沉重和复杂的笔调。我感觉作者在这里真正地将目光聚焦到了“消耗战”的本质。我之前对这场战争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战术层面,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略层面的残酷博弈。双方都在拼尽全力,赌上一切。书中对库尔斯克战役的描写,简直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战前双方的集结、侦察,战时的钢铁洪流的碰撞,以及随后的战术得失,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对“坦克战”的细节分析所吸引,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苏军的T-34,它们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双方在反坦克战术上的演变,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军事技术发展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场战争描绘成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决,而是揭示了双方在各自的意识形态驱动下,所展现出的非人性的疯狂和可怕的决心。这本书让我明白,东线战场不仅仅是两大军事机器的对抗,更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生存方式的殊死搏斗,其残酷程度,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排版不错,内容看了再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排版不错,内容看了再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排版不错,内容看了再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