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谢谢你选我做妈妈

孩子,谢谢你选我做妈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倾城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母爱
  • 成长
  • 绘本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温馨
  • 感恩
  • 礼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16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356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爱是一次共同成长,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华语文坛温暖系作家叶倾城

十年写就育儿感悟

抚慰你的养育焦虑


孩子给母亲的,才是无条件的爱。

全书主题:“我的爱有很多瑕疵,但不会有人爱她比我更多。” “看见”孩子,“看见”自我,期待父母孩子之间不断调试下的爱与从容,希望能给我们凡人,以反思,抚慰,告诉自己“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不断前行,耐心等待懵懂孩童的每一步。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叶倾城以自己陪伴女儿十年成长的切身感悟为灵感源泉,写就的一部短篇文集,是她由两性情感转向亲子关系领域的转型力作。

本书中,女儿小年常常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无限的爱,童言稚语令人忍俊不禁;作为母亲,作者尝试从女儿的内心世界出发,给予她足够的时间与耐心,陪伴她慢慢长大,并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满怀感恩之心,逐渐完善自我。

我见过太多寂寞的母亲,生活中有无数的失意,事业不得志,婚姻过不下去,外面的世界向你板起晚娘脸,只有孩子,给你温暖的笑容和拥抱。

母亲就这样对孩子上瘾,你的心伤,依赖孩子治愈。被爱多么幸福,被全心全意信任依托让人错觉自己是全天下重要的人。你乐意长成矮树,让荏弱的孩子如青藤般依赖。

只是,你若是树,来自你血脉的孩子,也是一棵树,也要从地面重新出发,用自己的树根枝丫吸取天地精华,用自己的满头绿叶完成光合作用。如果一直生长在母树的阴影下,只会因为接触不到阳光而发育不良,矮瘦枯干。

分离注定要来到。一个人的至爱,本来就不应该是母亲。就像江河注定要离开白雪皑皑的山顶,头也不回奔向大地。如果你的一生,爱的是某个异性(或同性)与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是。


作者简介

叶倾城,作家,主持人,湖北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发行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著有《爱我少一点,爱我久一点〉〈三十八周零四天》《再多不舍也要勇敢向前》《爱是一生的修行》《倾城十年》等多部散文集,《原配》、《心碎之舞》《麒麟夜》等多部长篇小说,译有《走出非洲》《谁动了我的奶酪》(幼儿版)等诸多译作。


目录

第一章 被抱抱,一定很舒服

爱是最好的老师  ........... . 003

妈妈,就是用来擦眼泪的  ........... . 006

被抱抱,一定很舒服  ........... . 009

拥有自己的隐秘世界  ........... . 012

白马寺的乌龟,龙门石窟的白鹭  ........... . 015

57 分美人儿  ........... . 020

小年想要个小妹妹  ........... . 023

天上的外公  ........... . 028

一个母亲的祈祷  ........... . 033

童子偈  ........... . 037

下一次,还是要勇敢试试  ........... . 040

我的孩子,赤胆忠心地护卫我  ........... . 044

有爱,有温饱,有亲人相伴的地方就是家  ........... . 048

我与你最深情的对望  ........... . 051

把父母拽下神坛吧  ........... . 056

母亲,不能对孩子上瘾  ........... . 062

第二章 我只能陪你到这里

我只能陪你到这里 ........... . 067

我一定会继续前进 ........... . 069

我终将一步一步失去她 ........... . 072

第1002 夜,山鲁佐德好寂寞 ........... . 076

小棕熊城市历险记 ........... . 080

上学的头一周 ........... . 083

白尔依山尽 ........... . 087

耐心,是唯一的雨露甘霖 ........... . 090

站在不远处,看她落泪 ........... . 093

谢谢你每星期送我上校车 ........... . 096

不会爱上怪物 ........... . 100

送伞的幸福 ........... . 103

她的小书包 ........... . 106

分床 ........... . 109

我只能陪你到这里 ........... . 113

所有无用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 . 116


第三章 接受世界的不圆满

女王的教室 ........... . 121

只要在工作,就不会破产 ........... . 124

用三十年等你长大 ........... . 126

孩子,你要了解人生的残酷吗? ........... . 131

童年即将来 ........... . 134

不要试图阻挡真实 ........... . 138

接受世界的不圆满,犹如这世界接受你 ........... . 141

爱的国度不需要智力 ........... . 145

如何对待熊孩子 ........... . 148

最后还在你身边的人 ........... . 151

自由不能来得太早 ........... . 155

妈妈得活着,才能救孩子 ........... . 158


第四章 你是女生,不能掉队

纵有金玉良言,不说也罢 ........... . 163

楚门的世界 ........... . 168

像小红帽一样 ........... . 171

世界是不上锁的诗廊 ........... . 174

在我的范围你给你尽量多的选择 ........... . 178

普通的父亲 ........... . 183

我的母亲走出了山外 ........... . 187

摘果子的小猴子 ........... . 191

把你觉得最好的书放在孩子眼前 ........... . 196

知识的自行车 ........... . 203

我支持你的每个选择与弯路 ........... . 206

九个月的时间够做什么 ........... . 209

你是女生,不能掉队 ........... . 213

遗忘之书 ........... . 216

你希望你的孩子怯懦畏缩吗 ........... . 220

爱儿爱女大不同 ........... . 227


精彩书摘

被抱抱,一定很舒服


大姐的女儿出世那年,我还年轻,看着个小肉球球,只觉得好玩儿,肉球球居然还会打哈欠、打喷嚏,小嘴粉红。我正爱不释手,肉球球哭将起来,紧闭双眼,扯开嗓子哭号,比电钻电锯还刺耳,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她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真烦人,烦死个人。

大概是肉球球一岁上下,一个半夜,她突然的哭声把全家人从梦中惊起。给奶不要,给水摆手,只是哭得肝肠寸断。量体温正常,摸周身上下,都不见有痛点,她管自踢腿伸手哭个不休,她爸她妈行将崩溃,只差和她一样痛哭流涕。我爸,也就是肉球球的外公把她接过去,抱在怀里。

一被拥在臂弯,她身子立刻向门的方向探,身体语言清晰可辨:出去玩儿。我们试着和肉球球做思想工作:白天再玩儿,现在是凌晨两点。肉球球哪里管这些,固执地手指门口,哭得越来越悲怆。万般无奈,外公只好抱着她在楼梯上上下下,拍着哄着,一层层的路灯应声而亮,又应声而息。

那一晚,不知坑了多少邻居。

折腾了至少一小时,才声渐不闻哭渐消,外公累坏了吧?外公还抱着肉球球,在客厅里踱着步,脸上带着温柔笑意,轻轻地说:“被抱抱,一定很舒服。”

肉球球伏在外公怀里,头抵在他肩上睡得屁是屁、鼾是鼾,用姿势表示:同意。

我的女儿小年,比肉球球小十岁。感谢天感谢地,这样的大闹天宫夜间版,不曾上演过。

这些年,家里人丁稀少,所以我们抱小年,抱得不太多。很早就跟她说:“姥姥腰不好。”我妈已经七十,经不起劳累。

两岁多,带她出门,她就会说:“年年不走妈妈抱,姥姥走姥姥把车(婴儿车)。”我先是把她竖着抱,体力不支后把她横过来,她说:“妈妈,我像是在天上睡觉。”又试着把她夹在腋下。总之,就是,变着法儿,让身体各部分均匀疲劳。

她再大一些,我们就千方百计灌输给她自力更生的理念:“年年,我们是大宝宝了,不要人抱。”她有时候坐在路边的石墩上哭闹:“累、脚疼、不不。”我勉为其难抱她起来。

她其实是个乖孩子,抱不了几步——往往就是到最近的电线杆或者广告牌,就说:“放我下来,就到这里。”抱是很珍贵的事物,如同糖,她早知道不可多吃,于是只追求偶尔的一甜,片刻被抱的愉悦。

一次我们出门,遇到邻居小姑娘,全家人前呼后拥着,小姑娘被爸爸高高地举在天上,众王之王般,居高临下向我们招手。小年看着,不作声。我也不说话,因为,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昨天,她要求在电脑上看绘本故事,我为她设置好,就去了厨房,结果她跑到厨房门口喊我:“妈妈,来和我一起看。”我犹豫一下:算了,饭晚点儿吃也不会死。

我坐在电脑椅上,她立刻蹭上来,偎我腿上,在我与键盘之间的小小空当里存身。她乐滋滋地说:“我就喜欢挤在妈妈这里看。”

我忍不住,伸出手来环住她。耳边仿佛听见:“被抱抱,一定很舒服。”

这一生,我见过很多人,明知道是一场爱断情伤,却不能自抑地飞蛾扑火。所为的,不过就是被抱抱,被亲亲,被爱爱。

每一桩事物都有价钱,可悲的是,这价格永远随行就市,水涨船高。有些人不屑一顾的,对其他人来说得耗尽一生。

唯一免费的拥抱,大概就是来自家人吧。很抱歉,也许我给小年的拥抱,很不足够。但我必须保存体力,来陪她至少半生。

我拥着小年,想起我爸当年抱着肉球球上楼下楼的样子。那年,他快六十。而他,在小年出生之前四年,已经去世。



《在时光的角落里,我们静静地成长》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成长和记忆的散文集。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或某段轰轰烈烈的人生经历,而是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闪烁着微光的片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缓缓展开一幅幅关于成长的画卷,那些画卷或许模糊,或许斑驳,但都承载着时光的温度和生命的痕迹。 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作者在某个寂静的午后,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方的云朵,或是回味着一段被遗忘的旋律时,突然涌上心头的一段思绪。它不是为了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为了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经意间触动心灵的瞬间。 关于成长的片段: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华丽蜕变,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悄然发生的点滴改变。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许多关于成长的侧面。比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世界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充满了未知的好奇和无尽的惊喜。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每一次对新事物的探索,都记录着稚嫩的身影在时光中的印记。当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秘密,那些曾经紧密的拥抱,也渐渐有了更宽广的空间。作者并不急于去定义“成长”的模样,而是用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记录下这些变化,那些在父母眼中,既欣喜又略带失落的,属于孩子独立的信号。 书中有一章,可能描绘了孩子第一次独自出门买东西的情景。那份小小的独立,在孩子眼中是勇敢的探险,而在父母眼中,则是迈向远方的第一步。那份夹杂着紧张和兴奋的心情,透过作者的文字,变得生动而真实。又或者,描述孩子第一次因为某种挫折而流下的眼泪,那不是软弱,而是生命在学习如何面对困难时的阵痛。作者没有去说教,也没有去过度渲染,只是静静地记录,然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心疼和骄傲。 书中还可能包含着作者对自身成长的回顾。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然后被现实打磨,最终成为如今的模样。那些曾经的迷茫,曾经的执拗,曾经的欢笑和泪水,都化为了岁月的沉淀,在笔尖下流淌。作者可能描写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些梦想,那些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天真,却又无比闪耀的梦想,以及它们如何被时间改变,又如何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时光的沉淀: 时光,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也最残酷的雕刻家。它不紧不慢,将一切都变得不同。作者在书中,试图抓住那些被时光“雕刻”过的痕迹。 可能有一段文字,描绘了老宅的变化。那些曾经熟悉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墙壁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老旧的家具散发着淡淡的陈年气味。曾经热闹的场景,如今只剩下回忆。作者不会去怀旧,而是用一种平静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变化,去感受时光带来的沧桑感。那是一种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现实的接受。 书中可能还会描绘一些季节的变迁,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天的丰收喜悦,冬天的寂静沉思。作者可能会将这些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相联系。比如,在秋天落叶纷飞的时节,作者可能会写下对生命短暂的感悟,对收获的感恩,以及对来年春天的期盼。 作者也可能记录一些被时间遗忘的物件。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已经不再使用的玩具,一本被翻旧的书。这些物件,虽然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功能,但却承载着一段段故事,一段段被时间珍藏的记忆。通过这些物件,作者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忆,让那些被遗忘的时光重新鲜活起来。 关于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对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的捕捉。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寻常巷陌,寻常人家,以及寻常的情感。 也许是一段关于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的描写。那声音,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或者,是一段关于夕阳染红天际的描绘。那温暖的色彩,可能勾起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温暖回忆,也可能给人带来宁静和力量。 作者可能会写下一次偶然的街角相遇,一次与陌生人的简短交流,一次在公园里观察孩子们玩耍的场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它们如同散落在生活中的珍珠,闪烁着温润的光芒,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 书中可能还有对食物的描写。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一块刚出炉的面包,一杯清茶。这些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着家的味道,温暖的记忆,以及平凡生活中的慰藉。作者可能通过对这些食物的描写,来展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当下,对细节的珍视。 关于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焦虑和疲惫。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的角落,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港湾。它倡导一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 作者可能在书中分享一些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时刻。那些独处的时间,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那些内心的审视,可能带来一些痛苦,但最终也会导向一种更深刻的平静。 书中可能还有一些关于坚持与放弃的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选择。作者不会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那种力量,不是来自外部的鼓励,而是来自内心的觉醒。 它鼓励读者去感受,去体验,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那些不那么完美,甚至有些痛苦的时刻,也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值得被珍视。通过对这些片段的记录,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结语(非直接结论,而是风格暗示):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醍醐灌顶的道理。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像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与你分享那些关于时光、成长和生活最真实的感受。翻开它,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原来都蕴藏着如此动人的力量和不为人知的美丽。它会让你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重新发现,在时光的角落里,我们是如何静静地成长,又是如何被生活温柔地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触动,它像是一阵温柔却坚定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积攒已久的迷茫与尘埃。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描摹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本能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握,它不是那种急于抛出高潮的直白,而是像老电影的胶片,一点点地,带着恰到好处的停顿和回味,将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微小瞬间,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比如书中对于“等待”这个状态的刻画,它没有直接定义等待的意义,而是通过主角在不同场景下的肢体语言和细微的呼吸变化,让我们切实体会到时间流逝中蕴含的重量与希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审视过去那些被我匆匆略过的片段,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副新的眼镜,世界因此变得更清晰、色彩也更加丰富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魔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深邃的情感共鸣,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整理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浪潮。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源于它对“身份认同”这一宏大命题的细腻解构。作者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去探讨“我是谁”,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其微观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让我们看到“身份”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动、微小的自我欺骗和外界的投射中被不断塑造和重塑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充满了张力与依恋,每一次关系的靠近与疏远,都伴随着对自我边界的一次重新划定。书中的对话场景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们不是为了推动情节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揭示人物内心隐藏的动机和渴望。很多时候,你以为角色在谈论天气或琐事,但实际上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权力博弈或情感试探。整本书的氛围是沉静的,但内在的能量却极其充沛,它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万花筒,当你转动视角时,那些原本熟悉的事物会立刻呈现出完全陌生的结构和意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端详,思考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事,反而像是一张被打散又重新拼接起来的记忆碎片图。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有些许不适应,但一旦适应了作者设定的这种“非线性”的节奏,就会发现其背后的匠心独运。它迫使读者去主动地建立各个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书中对环境的描写,尤其令人称道,那些景物的选择并非单纯的背景板,而是作为人物心境的投射,甚至是情节发展的隐性推动力。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被雨水打湿的街道,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陈旧书页的气味,这种沉浸感极强,几乎让我感觉自己就是书中某个模糊不清的旁观者。全书的情绪基调是克制而深沉的,它避免了歇斯底里的煽情,而是选择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讲述着最炙热或最痛苦的经历,这种反差反而制造出一种强大的张力,让人在不动声色中被深深打动。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处理“时间”这个主题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探讨的不是时间如何流逝,而是时间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沉积”和“发酵”。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经过时间的过滤,竟然变成了决定性的因素。作者很擅长使用隐喻,这些隐喻不是那种生硬的、刻意为之的象征符号,而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之中,需要读者细心捕捉。例如,书中反复出现的某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它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故事的推进而悄然改变,这种微妙的渐变,需要高度集中的阅读才能体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跟随作者进行一次深度的哲学思辨,关于选择、关于遗憾、关于和解。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翻篇了,但其实那些经历仍然以另一种形态,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继续发挥作用,这本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阴影效应”。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近期阅读的众多作品中,显得尤为独特和成熟。它带有一种老派的文学韵味,但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人特有的疏离感和自我审视。作者似乎对人性中的灰色地带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笔下的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复杂、矛盾,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沉默”的方式,很多重要的转折和情感的爆发点,都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不言而喻”来完成的。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任何激烈的对话都更有力量,它们像冰山的水下部分,支撑着整个故事的情感重量。这种“留白”的艺术,是检验一个作家功力的试金石,而这本书无疑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它不试图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将选择权和最终的解读权交还给了读者,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增加了书籍的耐读性。

评分

东西很不错,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喜欢她的散文,收集她的作品!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写得挺细腻

评分

书还可以,希望以后能学以致用。。

评分

包装很好,还没开始看,但感觉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