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4
?一本与众不同的摄影书,用镜头展示眼睛无法看见的美。
?手绘水彩画示意图,零基础开启艺术摄影的大门。
?打破摄影传统技法规则限制,拍出现实的美。
《朦胧摄影笔记》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摄影书,用镜头展示眼睛无法看见的美。手绘水彩画示意图,零基础开启艺术摄影的大门。打破摄影传统技法规则限制,拍出现实的美。
如何将司空见惯的场景拍出油画的优雅?
如何在雾气与水露中寻找国画的气韵?
如何将花朵拍成娇羞的美人?
如何将落入取景器的光点变成有趣的“甜甜圈”?吴铁壁、吴思渊父子教您如何用突破常规的拍摄方式,开启艺术摄影的大门。
在掌握一定的摄影基础和经验后,吴氏父子不再满足于把手中的相机当作复制、克隆的工具,而是以中国美学理论为指导,以“神形兼备”、“气韵生动”、“似与不似”这些中国传统绘画标准为追求目标,借鉴中国传统和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探索如何直接用相机创作出美轮美奂、意境深远的摄影作品。书中深入浅出的技法讲解搭配作者原创的手绘示意图,拍摄技巧一目了然,读者既可以根据书中步骤直接上手拍摄,也可以举一反三,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摄影佳作。
吴铁壁
作品《暮归》在 2007 年“人文奥运,和谐机关” 机关职工摄影比赛中获艺术类二 等奖。
《天域》在 2012 年机关喜迎十八大书画摄影展获一等奖。
多幅作品曾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杂志发表。
吴思渊
散文《你好,坝上》及多幅摄影作品曾在《中华文化画报》杂志发表。
多幅作品曾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杂志发表。
序 言
第一部分 借助景物环境
穿透法
雾虚法
水虚法
第二部分 相机位移
摇拍法
追随法
第三部分 拍摄设置
多曝法
慢速法
虚焦法
从拍所“见”到拍所“想”
——我们的摄影之路
(一)
因为爱好,我们端起了相机。从喀纳斯到雾凇岛,从元阳到霞浦,从坝上到海滨……至于北京的公园、角楼,更不知光顾了多少次,哪里景好就拍哪,哪朵花美拍哪朵,把眼睛所见的“美”一张张留下来。
一年又一年,“作品”越积越厚,还能怎么拍呢?拍风光吧,能去的地点差不多都拍过了;拍花卉吧,就那么几种,年年拍,难出新意。看着一张张与影友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风光”,面对一幅幅虽是自己所拍,差别却不大的“花朵”,我们茫然了。难道这就是摄影,这就是自己的追求吗?困惑,逼着自己思考:花好、景美,用相机克隆、复制下来就是好片,就是摄影的全部吗?
这些片子,虽不能称为“大片”,也不都是“佳作”,但作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已经很不错了,从选材、用光、构图、对焦、曝光等技术层面讲并无太多瑕疵,片子也称得上漂亮。
看来,从技巧上提高、突破已经很难了,长此下去,摄影的兴趣和动力必然会消退。
出路在哪里?
(二)
宋朝大诗人陆游对如何作好诗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作诗“功夫在诗外”。
这话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摄影,功夫也在摄影外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关系上:
一是摄影者与被摄体的关系。当我们举起相机瞄向被摄的物体,无论是拍人、拍场景,还是拍自然,潜意识都是“还原”。因此,容易当仁不让地把照得像不像作为评价摄影活动与照片的基本标准。可是,当我们从美学著作中,尤其是读到德国诗人歌德“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这一论述时,茅塞顿开。这不正是摄影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本所在吗?我们过去的摄影,仅仅是“还原”了被摄体(自然),是在做被摄体(自然)的“奴隶”。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相机的基本功能就是写实、复制、克隆,照得不像,还是摄影吗?”这是混淆了相机和摄影活动的界限。
摄影是人通过相机来完成的活动。相机的功能是复制,但操纵相机的是人,而人是有创造力的。特别是随着工业、科技进步,相机的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把物体“照得像”已不再是什么难事。现在,拿起相机从事摄影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相当多数的人是以风光、花卉等自然题材作为创作对象的。想想看,景观就那么多,花卉就那么几种,再加上全民摄影的背景,如果思想认识不突破,依然去追求“还原”“真实”“照得像”,不要说改变作品同质化、雷同化的倾向,就是避免自己的作品“去年花一朵,今年一朵花”的尴尬局面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拍出具有个性、与众不同、属于自己的片子,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像歌德所说,做“自然的主宰”。
当然,摄影的门类很多,拍摄的目的也不同。我们这里所说,是指风光、花卉、静物、动物、肖像等非纪实类摄影,至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则另当别论。它们的性质决定了要“真实”,因此必须走传统的老路—“照得像”。
二是摄影者与器材的关系。摄影是要靠相机和人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因此,必要的设备和器材是拍好照片的前提。比如,不同的镜头对同一景物拍摄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要想实现自己的拍摄目的,就要选择不同的镜头。再如照片叠加可以展现朦胧美,要想拍出有意境的作品,一台带有多重曝光功能的相机就能使你大展宏图。再如,要想展现如水流的缥缈等物体的动感或抽象的作品,一块减光镜就非常实用。
但是,器材只是实现拍摄的工具,而不能替代摄影者的思路和创作。所以,要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器材的作用。在摄影报刊上,常常把“画质”当作评价照片质量的标准,盲目地推崇“像素”“解像力”“锐度”,这除了引导人们去追求“高大上”的器材外,还极大地禁锢、限制了人们的创作力。以把“画质”当作评价照片质量标准为例,对画质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相机、镜头,也就是说,“画质”应当是衡量相机、镜头质量的标准。一张画质优良、清晰度高的照片可以称得上是高品质,但不一定就是能够引起人们深思、联想并有内涵的好照片。正是因为对这层关系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我们才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器材的更新上,而是在提高文化素养方面加大了投入。
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摄影者的文化素养才是能不能拍出与众不同、有内涵、高水平照片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经常观摩摄影和美术展览,浏览摄影、美术和美学著作。这些投入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我们对摄影的理解和对美的认识,无论是在对现场的把握能力还是对风格的形成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摄影者和技术的关系。摄影离不开技术。毫无疑问,要想拍出理想的片子,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做支撑。但是,对于技术在摄影中的作用及技术和摄影人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曝光、对焦、构图等技术是摄影的基础,一定要扎实掌握,在初学阶段以此作为判评片子的标准无可厚非。但是,到了创作阶段如果依然将其作为标准去追求,就会成为阻碍我们进一步提高的障碍,不突破就很难使自己的摄影水平上一个台阶。以对焦为例,对焦是学习摄影阶段必须掌握的技术,我们也常常以焦点实不实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
但是到了创作阶段,如想对几棵树拍一张抽象作品,或是想拍出风中芦苇的动感,就会遇到有没有对准焦点或是焦点实不实的困惑。是恪守标准还是大胆创作?通过学习和深入思考,我们认识到,摄影是为了拍出美的视觉作品,技术只是实现这一创作目的保障。
正确的态度只能是技术服从目的,而不能用牺牲目的的办法迁就技术。焦点是这样,用光、构图也是同理。过去,我们摄影的水平长期徘徊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技术标准当作了目的去追求,不敢大胆突破。
技术是手段,是实现创作意图的保障,在我们在从写实到写意拍摄的转变过程中,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想拍一张树的抽象片就要用摇拍法,而摇拍晃动相机的快慢、幅度则决定了照片的最终效果。只有熟练掌握了晃动相机快慢、幅度的技术,才能拍出可心的作品。
晃动相机的技术在摄影初学阶段不曾接触,也不可能想到。因为当时的目的就是拍出清晰的片子,只是有了新的拍摄目的—拍抽象片后才会有应用晃动相机的技术的念头和行动。新的目的催生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又会鼓励人们向更新的目标冲击。对个人来说,这是摄影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保持摄影兴趣的动力所在。而对摄影学来讲,则是由低级向高级迈进的过程。只有不断追求新目的、不断创造新技术,摄影才会发展,才有生命力。
(三)
最初接触朦胧摄影,只是觉得新鲜、有意思,当读了些美学的论著后才认识了其价值。
世界上有两大美学体系,一是西方偏重客观模拟,以人物、典型为核心的再现美学;二是中国偏重情景交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的表现美学。从中不难看出,我们过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按照西方美学指导摄影实践,所以拍出的片子只是“再现”了客观,难怪会产生千人一面的现象了。
中国美学强调的是“表现”。何为表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精辟论述不仅使我们理解了表现的含意,也给我们的摄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艺术的核心是“意境”,在绘画美术领域还强调“神形兼备”,把“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美术书画作品的最高标准。我们把这些理念应用到摄影创作实践中,思路不再局限于“还原”“真实”“画质”,拍摄时也不仅仅去刻画被摄体的轮廓,而是着眼“意境”,注重抒发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对美的认识和诉求,追求“恍兮惚兮”“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既有外形,又有神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怎样将“意境”表现出来?明末清初的书画家郑板桥画竹的体会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所以,现在我们在拍摄时不再盲目,而是通过观察寻找感觉,意在“镜”先,将看到的景物在头脑里分析综合,组成新的画面,再通过适当的方式如夸张、变形、抽象表现出来。这样,拍出来的片子就不是眼睛所见,而是心中所想的画面了。
摄影与绘画毕竟不同,它是“瞬间的艺术”,从观察到按下快门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要想拍出属于自己、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就更要看摄影之外的功夫了,平时多学习、多实践,积累多了,到时自然会发挥作用。要拍出与眼见不同的照片,相机“复制”的本质是无法绕过去的障碍。但是,相机是人掌握的。我们的实践证明,人的创造力是可以克服这一障碍的。书中的照片都是相机直接拍出来的,所用的方法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希望对影友能有所帮助。
朦胧摄影笔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朦胧摄影笔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好不贵下次还会再买的
评分朦胧摄影笔记朦胧摄影笔记朦胧摄影笔记
评分内容丰富 系列详细自学好懂内容丰富 系列详细自学好懂内容丰富 系列详细自学好懂
评分收到书好激动,看作者很用心把各种参数详细标注,太满意了,收获很大。
评分书不错,可惜是菜谱式教学,如果理论加实践就完美了,不可能对于我来说无所谓,最不缺的就是理论。
评分发货快,还不错
评分特别喜欢,太实用了。
评分发货快,还不错
评分摄影一半是艺术,一半是技术。作为一半的操作技术很容易上手,所以技术并不是重点,我们要把大量时间在构思、构图、色调、意念上。拍照不单是用眼睛看,而是尽量用心去体会。hs
朦胧摄影笔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