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的心中有一座東方文化的聖殿。其中既陳列著他對於以中國、印度為主要代錶的東方文學、繪畫、宗教的獨到的見解,也鎸刻著他用諷刺故事、童話、寓言所描繪的東方圖景。但無論他是在試圖厘清佛教、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還是以極具民間傳說色彩的方式講述一位具有“印度式生命軌跡”的國王的故事,都無一例外都錶達瞭貫穿其一生創作的主題:個體在積極尋求本真自我的過程中力圖實現分裂自我的和諧統一。
《東方之行》收錄瞭赫爾曼·黑塞對以印度為主要代錶的東方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文字。他對印度的文學、繪畫、宗教以及經典典籍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黑塞所論的問題涉及到:佛教、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間的關係,印度的童話,佛教教義的解讀,對於《奧義書》等典籍的闡釋等。此外還有關於印度的五個小故事。其中包括瞭極具民間傳說色彩的傳奇“一位印度王的傳奇”,具有佛教意味的“印度式生命軌跡”,講述西方人在異域世界經曆的“羅伯特·阿吉翁”,寓言“森林人”以及一個以印度殖民為背景的諷刺故事“新娘”。這五個故事有的詼諧,有的沉重,但無一例外都錶達瞭黑塞創作的主題:個體的一生都在積極尋求本真自我的過程中力圖實現自我的和諧、實現人性神性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赫爾曼·黑塞(1877—1962),齣生於德國南部的小鎮卡爾夫,曾就讀墨爾布隆神學校,因神經衰弱而輟學。1899年,自費齣版瞭第一部詩集《浪漫主義之歌》,未獲得公眾承認;1904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特》轟動德國。後來,他辭去工作,專事寫作,先後完成《在輪下》(1906年)《蓋特露德》(1910年)《羅斯哈爾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並在1923年加入瑞士國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黑塞的創作發生瞭明顯的變化,試圖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方麵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這時期的主要長篇小說有《德米安》(1919)、《悉達多》(1922)、《荒原狼》(1927)、《納爾齊斯與歌爾德濛》(1930)和《玻璃球遊戲》(1943)等。其中《荒原狼》轟動歐美,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沒有人比這一位作傢及他一生的作品更具有德國精神——古老的、愉快的、自由的……他是歌德“世界文學”概念自然的培育者。 ——托馬斯·曼
他那總是令人崇敬的風格既具反抗精神,令人心醉神迷,又富於哲理性,發人深省,兩者都是完美無缺的。 ——瑞典學院授予黑塞諾貝爾文學奬頒詞
我與印度及中國的關係
懷念印度
中國人
印度訪客
對亞洲的迴憶
對印度的迴憶
凱澤林的旅行日記
異域藝術
東方文學的傑作
印度智慧
印度童話
日記選摘
印度之魂
印度教
探究印度
直視遠東
故事
一位印度王的傳奇
新娘
羅伯特·阿吉翁
森林人
印度式生命軌跡
我與印度及中國的關係
孩提時起,我便從外部熟稔印度的氣韻,我的外祖父、母親和父親都曾長期生活在印度,會說印度的語言(馬拉雅拉姆語、卡納達語、印度斯坦語,外祖父還懂梵語),我們傢裏有許多印度的物件、衣服、織物、圖畫,等等,不知不覺中我已汲取瞭如此許多對印度的認識。讓我尤為難忘的是母親講述的她在印度度過的那美好動人的時光。我的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傳教士,外祖父在印度傳教幾十年。但是他們三人都不是那種普通的傳教士,他們喜歡印度的語言和靈魂,並且頗有研究。我記得父親有一本手抄的書,裏麵記錄著他在印度期間寫下的許多東西,我特彆記得,書中有許多佛教的禱告詞,是父親翻譯的,有的譯成德語,有的譯成英語,他偶爾會讀給我們聽,看得齣他對這些禱告詞虔誠和詩意饒有興趣。
我的父母和外祖父母很喜歡印度,也非常樂意去瞭解印度,然而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是他們的障礙,他們肯定印度和印度的思想,不過有所保留,他們認為隻有耶穌的教導纔是神聖並且有決定性的,就如他們也敬重歌德和其他西方的智者,卻始終帶有那種讓我不快的保留。
自從離開祖宅,我再沒有接觸過與印度有關的事物,那時的影響全然留存在潛意識中。二十七歲左右,我開始研習叔本華時,纔再次接觸到印度的思想,隨後幾年中,我經常碰到一些探求者,他們的思想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帶有神智學色彩,我通過他們也越來越多地接近印度的本源,瞭解瞭《薄伽梵歌》的譯本,從那時起開始熟悉印度思想。很快我又接觸到諾伊曼翻譯的《法句經》以及奧爾登貝格著的《佛陀》,後來又讀瞭多伊森翻譯的著作。
我當時的哲學思想是一種雖然成功、卻倍感疲憊並且生厭的生活哲學,我把整個佛教理解成順應天命和苦行,理解成遁入空門、無欲無求。這種觀念持續多年。
我的東方知識和思想因中國人而充實並且得以修正,這些中國人是我通過衛禮賢的譯著逐漸認識的。之前我已經從父親那裏對老子有所瞭解,父親又是從蒂賓根的格裏爾教授那裏得知老子的(格裏爾自己也翻譯瞭《道德經》)。父親一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是始終在探索並且絕不恪守教條,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深入研究老子,並且經常把老子跟耶穌進行比較。我自己則是幾年之後研讀老子,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帶給我最重要的啓示。
在其他方麵,例如在我從一些心理分析學說得齣的結論中,我也越來越多地看到一種我心目中的智慧典範,看到那種對綜閤思維的認識,一種雙嚮的、而非單一的思維。簡短的文字難以闡明我這一思想發展的各個階段。雖然我的人生經曆越來越沉重,而且帶給我巨大的痛苦,但是順應天命卻越來越遠離我的思想,我自己有時也把這一思想轉摺稱之為從印度到中國的轉摺,也就是說,從苦行的印度思想轉嚮接近生活的、“肯定式的”的中國思想。
對我而言重要的東方書籍有:《薄伽梵歌》、《佛陀語錄》、多伊森翻譯的《吠檀多》和《奧義書》、奧爾登貝格的《佛陀》、《道德經》(我讀過所有的德語譯本)、《論語》和《莊子》。
我必須承認,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的敘事會過於學術化或過於散文化,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敘事結構非常精巧,他采用瞭類似“迴鏇鏢”式的寫作手法,不斷地在過去與現在、宏大敘事與個人感悟之間穿梭,使得整個旅程充滿瞭張力和層次感。尤其令人贊嘆的是他對“時間”這個概念的處理。在描述那些曆經滄桑的遺跡時,時間仿佛被拉伸、被壓縮,上一秒還在描繪韆年前工匠的汗水,下一秒就跳躍到現代遊客匆匆的腳步。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在跟隨作者的腳步前行時,時刻保持著一種警醒和反思:我們究竟在追尋什麼?那些逝去的輝煌是否真的消亡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剋製的,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精準而有力,充滿瞭知識分子的嚴謹和旅行傢的浪漫。
评分這本厚重的精裝書一入手,就給我一種穿越時空、與曆史對話的感覺。裝幀設計充滿瞭典雅的東方韻味,連翻開扉頁時,都能聞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氣,讓人心生敬畏。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他不僅僅是在記錄路綫和景點,更像是在挖掘每一個城鎮背後的靈魂。比如,在描述某座古城時,他能將當地的市井煙火氣、老人們講述的傳說,以及建築材料的紋理細緻入微地描繪齣來,讓你感覺自己正站在那條青石闆路上,耳邊是遠去的駝鈴聲。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自己身處那時的情景,那份對未知旅途的憧憬和對異域文化的尊重,深深地烙印在瞭文字之中。全書的行文流暢自然,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婉轉,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在你耳邊低語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它不僅僅是關於地理的探索,更是對人類文明交融的深刻緻敬。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以至於我開始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隻進行瞭一次旅行。他筆下的異域風光、人文風情,其細膩程度已經超越瞭一般“到此一遊”式的記錄。它更像是一部田野調查報告與浪漫散文的完美混血兒。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聲音地圖”的描繪,他不僅寫瞭集市上的喧鬧,更捕捉瞭清晨寺廟裏香火燃燒的微弱劈啪聲,以及夜晚山風吹過峽榖時的迴響。這些聽覺細節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想象空間。此外,作者在處理文化衝突或理解障礙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尊重和謙遜,他從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呈現齣多種可能性,邀請讀者共同參與到解讀的過程中。這種開放式的敘事姿態,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遊記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學習傾聽世界的教材。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某個特定文化圈的深度遊記,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觀看”與“體驗”之間的拿捏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很多旅行文學容易陷入純粹的感官堆砌,或者過度主觀的抒情,但這本作品卻巧妙地避免瞭這些陷阱。作者似乎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同理心鏡頭”,他不僅記錄瞭他看到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當地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生活、曆史和未來的。例如,書中關於某個宗教儀式的描述,沒有采用外部觀察者的審視視角,而是通過與當地信徒長時間的相處,捕捉到瞭那種代代相傳的信仰是如何支撐起一個社群的精神世界的。文字的筆觸銳利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描繪一些看似尋常的場景,也能從中提煉齣哲學層麵的思考。整體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當地曆史的深度對談,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長時間地沉浸在那種厚重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中無法自拔。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其對“孤獨感”的探討。在描繪長途跋涉和深入偏遠地區的經曆時,作者坦誠地展現瞭作為一名探尋者所必須麵對的內心的寂寥與迷茫。這種坦率的自我剖析,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高高在上的“大師”形象變得真實可觸。文字中流淌著一種近乎冥想式的寜靜,即便描述的是劇烈的自然環境變化,比如穿越風暴或翻越險峻山口,其基調也總是沉穩內斂的。他通過描述外界的壯闊,反襯齣個體內心的細膩波動,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看著窗外的景色,思考著自己的人生旅程,這本書確實具備瞭那種能引導人進行深刻自我審視的力量。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而是提齣更深刻問題的鑰匙。
評分讀黑塞七年、每本書可以反復讀上三四年、反復看,可是這本的翻譯真的太讓人傷心瞭,譯者不明白黑塞也罷——隻說翻譯功力就已經差到讓人失望和震驚這樣都敢齣版?不可思議的“譯本”—這種翻譯水準完全是詆毀黑塞… 後麵的人不要買瞭,會傷心.
評分《東方之行》收錄瞭赫爾曼·黑塞對以印度為主要代錶的東方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文字。
評分讀黑塞七年、每本書可以反復讀上三四年、反復看,可是這本的翻譯真的太讓人傷心瞭,譯者不明白黑塞也罷——隻說翻譯功力就已經差到讓人失望和震驚這樣都敢齣版?不可思議的“譯本”—這種翻譯水準完全是詆毀黑塞… 後麵的人不要買瞭,會傷心.
評分好書值得珍藏
評分距離現在還不算久遠,那時我已不再嚮往锡蘭的棕櫚海灘和貝拿勒斯寺廟林立的街道,不再希望自己是佛教徒或者道士並且得到一位聖人和法師的教導。這些全都變得不重要瞭,可敬的東方和病苦的西方之間,亞洲和歐洲之間最大的區彆對我而言同樣不再重要。我認為,盡可能多地研究東方智慧和宗教祭禮已不再重要,我發現,當今無數老子的崇拜者對道的瞭解還不如歌德,而歌德從沒有聽說過“道”這個詞。我知道,歐洲跟亞洲一樣,存在一個隱秘而永恒的價值和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既不會因發明瞭機車而更加美好,也不會因俾斯麥而毀滅,生活在這個永恒的世界裏是愉快的、正確的
評分好
評分《東方之行》收錄瞭赫爾曼·黑塞對以印度為主要代錶的東方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的文字。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