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词牌。选编常见词牌105个,依照小令、中调、长调列序,前面有词谱目录,便于查阅。
◆放宽平仄。在不失词的独特风貌、音节点上平仄从严的原则下,适当放宽了可平可仄的范围,使初学者易于抒发思想感情,依谱填词。
◆详细说明。对每一词牌的结构、作法、要点、适于表达的声情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均在每一词谱后的“说明”中加以扼要说明。
◆海量例词。例词除选用唐宋词名家名作外,还选用金元明清词,尤其是近现当代名家名作,以及青年作者的新人新作并作评析,语言细致而精准,简明而自然。
本书包括词学、词谱、词韵三个部分。词学部分简述了读词填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词谱部分选编了105个常用词牌,并选用了970多首古今佳作作为词例,并作简评;词韵部分对词林正韵进行了改作,引用中华新韵进行了新编。
田松林
1937年生于南通市海安县,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南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退休后,田松林先生矢志于诗词书联的学习和研究。他笔耕不辍,还在《中华诗词》上发表过诗作,著有诗文集《春草集》及续集。
他认为,学写诗词,既要有诗味词味,又要合乎格律。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为初学者创造了条件,在词学、词例、词韵三方面都有新见。他说,学词并不难,“只要肯登攀”。
一、诗词并用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誉为“词的时代”。虽然在反映时代的宽度和深度上,总体来说,宋词比不上唐诗,但宋词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就要坚持诗词并用的方向。
词与诗相比较,可以说各有千秋。词可以用长短句,而诗用的是整饰句式;词韵比诗韵宽,可以上、去通押。词句可以不避俚俗,似乎作词比作诗易。其实,词在篇幅、句式、平仄、用韵等方面很严,甚至比五言、七言近体诗还严。但词在较为自由地、细致地表达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方面,又有它的优势。清人所谓“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宛形容之”。(查礼《铜鼓书堂词话》)“或问:诗词何似?曰:诗若苍颜老者,孤灯独坐,虽葛巾布服,眉宇间使人想见沧桑,谈吐挥洒,不矜自重,不怒自威。词犹美艳少妇,微步花间,风姿绰约,虽钗钿绮服,使人想见玉骨冰肌,顾盼间隐然怨诉,徒有怜惜,可远慕而不可近接焉。”(王蛰堪《半梦庐词话》)这就是说,诗庄词媚。此外,词的节奏鲜明,富有音乐性,这都是它的长处。但由于词的篇幅有限,长调不过二百余字,难以用来写古体诗那样的叙事抒情文字。近代词学大师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也正是诗词各有所长,所以我们要刀枪剑戟,各用所长,宜于用诗的写诗,宜于用词的填词。
二、读写并举
学填词必先善于读词。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所有而外物不能夺。”这种读法,确实既有利于学习,又有利于创作。因为把自己融入其境其情,才可以学到各式各样的表现艺术,作为自己创作的最好参考。
为了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品词和填词的基础知识,编者本着“求正容变”的精神,打破陈规,大胆革新。第一是选编词牌。由于词牌极其繁博,有660多个,本书则从初学者的实用性出发,选编了常见的词牌105个,依照字数的多少,即小令、中调、长调列序,前面有词谱目录,便于查阅。
第二,在不失词的独特风貌、音节点上平仄从严的原则下,适当放宽了可平可仄的范围,使初学者易于抒发思想感情,依谱填词。
第三,对每一词牌的结构、作法、要点、适于表达的声情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包括对偶句(含扇面对)、叠句、句法均在每一词谱后的“说明”中加以扼要说明,请初学者注意。
第四,凡列词谱,其声韵悉用符号表示,填词时径可依据符号填词。符号说明如下:
1.“平”——平声字
2.“仄”——仄声字(需分上、去、入者进一步说明)
3.“[平]”“[仄]”——可平可仄
4.“0”——押平声韵
5.“|”——押仄声韵(需押入声韵者另加说明)
6.“||”——叠韵
第五,在每一词谱的后面举有例词。例词除选用唐宋词名家名作外,还选用金元明清词,尤其是近现当代名家名作,以及青年作者的新人新作(包括新声新韵),并略作简评,以利初学者了解词的发展,并从中吸取营养,知道在多数情况下,同一词牌可写不同题材,抒不同声情,展不同词风。故本词谱亦有词选之功能,本书书名“填词与品词入门”即含有此意。
三、双轨并行
填词怎样用韵?清代吴人戈载所著《词林正韵》,影响甚广。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指出:“词韵有清戈载的《词林正韵》最通行。有四印斋本,《啸园丛书》本。唐宋人作词多有用方音叶韵的。戈载根据少数词家用韵之合于唐宋韵书的定为规则,而对于用方音通协的概予排斥。其实他在当时所见到的词书并不多,他的词学功夫也不很深,这书的价值就同万树的《词律》一样,还需要我们改作。”(《读词常识》2000年4月新1版第95页)
这种改作,最主要的就是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发表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它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韵书。既然在全国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作诗填词也就必须以普通话为标准声韵。这是韵律的发展方向。比如辛词《鹧鸪天》“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斜”,在吟诵时,就得读古音“xiá”才能与“家”押韵,但今日作诗填词,“斜”就应读“xié”,押“皆”韵了。所以笔者力主作诗填词应用新声新韵。新声韵里是没有入声韵的,入声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但有些词牌的词谱原来要求“例用入声韵”,怎么办呢?其实,“例用”,不是“必用”,不是绝对要用。例如,《满江红》《念奴娇》《贺新郎》等常用的入声韵词牌,也是可以用上、去声韵的,笔者特地选用了这类词例,请读者注意。但是正如词学家龙榆生先生所说:“大抵用入声韵者较激壮,用上、去声韵者较凄郁,贵能各适物宜耳。”(《唐宋词格律》2010年3月第1版183页)他还说:“至于苏辛派词人所常用的《水龙吟》《念奴娇》《贺新郎》《桂枝香》等曲调,所以构成拗怒音节,适宜于表现豪放一类的思想感情,它的关键在于几乎每句都用仄声收脚,而且除《水龙吟》例用上、去声韵,声情较为郁勃外,馀如《满江红》《贺新郎》《桂枝香》等,如果用来抒写激壮情感,就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才能情与声会,取得‘读之使人慷慨’的效果。”所以,在需要表达激壮慷慨的感情时,还须选用入声韵。这就需要践行“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方针。已经惯用《词林正韵》的,仍可用之;但在年轻人中,就应推广新声韵。新声韵中,平、上、去声韵自可押新声韵(应注明),包括派入三声的入声字;须用入声韵的,即用后面笔者改作的入声韵。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通往文字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文的魅力深感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抓住那些细微的情感和意境。《填词与品词入门》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拆解、去感受那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背后蕴含的丰富含义。它不是枯燥的语言学理论堆砌,而是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词语“意象”的阐述。以前读诗,总觉得有些画面感很强,但说不出所以然。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时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某种意象,比如“月光”代表思念,“落叶”象征离别,而这些意象又是如何与词语本身的含义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书中通过大量的诗词片段进行分析,让我不仅学到了“这是什么”,更学到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过程,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而且,书中对于“品词”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而是深入剖析了词语的色彩、感情倾向、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的微妙变化。比如,“固执”和“坚持”,在表面上似乎意思相近,但这本书却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在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让我以后在遣词造句时,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推敲。 此外,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它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词语构成和分类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最后才谈到如何在文学创作中灵活运用。这样的结构,让我这个初学者不会感到 overwhelmed,而是能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解体系。每个章节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可以帮助我巩固所学,并且在练习过程中,我还能发现自己理解的盲点,回头再仔细阅读相关内容,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真是太棒了。 总而言之,《填词与品词入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表达自我的书。它教会了我用更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更细腻的心灵去感受情感,用更精准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我现在看待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的鲜活个体。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创作道路上,最忠实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激发读者对语言产生深度思考的书籍。我一直觉得,中文词汇的博大精深,但苦于找不到一个有效的途径去深入了解。《填词与品词入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词语内在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教授词语的用法,更是引导读者去理解词语的“生命力”。 书中对“填词”的讲解,让我认识到,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蕴含着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它不只是简单的“填空”,而是“艺术的填充”。书中对词语的“搭配”和“组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让我明白,并不是所有看似合适的词语都能放在一起,好的搭配能够产生“1+1>2”的效果,而错误的搭配则会显得生硬和突兀。 而“品词”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灵魂”。它不再是简单的“分类”和“解释”,而是深入到词语的“情感色彩”、“历史积淀”以及“文化象征”。我通过阅读,开始能够感受到,为什么同样是表达“高兴”,“欣喜”、“欢愉”、“喜悦”等词语,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选取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对其中的词语运用进行深入解读,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好词”和“妙词”的魅力。这些分析,不仅仅是揭示了词语的用法,更是让我体会到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准的词语运用,来达到他想要表达的效果的。这种“解剖”式的分析,让我获益匪浅。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改变我阅读和写作习惯的书。它让我对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敬畏之心,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现在在阅读时,会更加留意作者是如何选择词语的,而在写作时,我也会更加谨慎地斟酌每一个词的运用。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作为一名对文字有着基本认知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能够准确、生动地运用词语是一门艺术,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门艺术的好奇心。它并没有预设读者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是从最根本的“填词”入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词语丰富性的窗口。书中对于词语的“填”法,比如如何根据语境选择最贴切的词汇,如何通过增减词语来改变句子的表达效果,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词语的“填”法。比如,在描述一个人非常生气的时候,不同的词汇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愤怒”、“震怒”、“暴怒”、“勃然大怒”,这些词语虽然都表达了“生气”,但其程度和表现方式却各不相同。书中的分析让我明白了,选择哪一个词,就如同为画面涂上哪一种色彩,能够直接影响读者的情绪和感知。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词语学习变得有趣且实用。 而“品词”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是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着重于分析词语的“味道”和“个性”。书中对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用功能、以及词语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之前读到一些古诗词,总觉得有些词语的运用非常精妙,但又说不出所以然,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它能够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词语,拆解开来,分析其“出身”、“性格”以及在不同“场合”的表现,让我对语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值得称赞。它并没有将“填词”和“品词”完全割裂开,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在学习如何“填”词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品”这些词的特性,而对词语特性的深入理解,又能反过来指导我们更精准地“填”词。这种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知识点层层递进,且充满成就感。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入门”读物,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引导我进入了词语的奇妙世界。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选择和运用词语,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和理解词语的内在美。我现在觉得,每一次的遣词造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都像是对文字的一次精雕细琢。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通往文字内心世界的地图,让我这个原本对中文词汇感到有些茫然的读者,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一直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填词与品词入门》这本书,恰恰将这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词汇,而是深入到词语的“灵魂”和“生命”。 书中对“填词”的讲解,让我摆脱了以往的“词汇贫乏”的困境。它不仅仅教我如何选择最贴切的词语,更是引导我如何去“创造”词语的生命力。通过书中对词语“色彩”、“质感”和“情绪”的阐述,我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词汇,让我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而“品词”的部分,则更像是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书中不仅仅是解释词语的含义,更是挖掘出词语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和历史。我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去倾听这些故事,去感受这些生命。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语言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和哲学的思考。作者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体会词语的细微之处,去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陷入沉思,去体会那些词语带给我的启示。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能够深刻影响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它让我更加热爱文字,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热爱表达自己。我现在看待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用更精准、更优美的语言,去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来看待文字。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认识字,懂得大概的意思,就可以写出东西来,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词语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一种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存在。书中对于“填词”的讲解,并非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深入到词语的“神韵”和“气质”。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用但容易被忽视的词语,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比如,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或者一些形容颜色的形容词,它们看似简单,但书中的讲解却能让你看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语境下所能产生的强大效果。它教会我,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舞台”,而选择正确的词语,就是为你的表达找到最合适的舞台。 而“品词”的部分,则像是一次次精彩的“人物访谈”。书中的分析,不仅仅是给出词语的“身份”和“背景”,更是挖掘出词语的“性格”和“动机”。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词语听起来会让人感到温暖,有些词语则会让人感到刺骨。这种对词语“人性化”的解读,让我觉得语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充满了温度的交流方式。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生硬,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引导性。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温和的语调,与你分享他多年的心得体会。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曾经写过的句子,发现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极具价值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从一个“使用者”变成了一个“鉴赏家”,从一个“模仿者”变成了一个“创造者”。它教会我,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故事,而掌握了“填词”和“品词”的技巧,就是掌握了讲述更多精彩故事的能力。
评分又是一门学问,是我学习工具书。品质不错。
评分本书包括词学、词谱、词韵三个部分。词学部分简述了读词填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词谱部分选编了105个常用词牌,并选用了970多首古今佳作作为词例,并作简评;词韵部分对词林正韵进行了改作,引用中华新韵进行了新编。
评分读书要读经典。否则浩瀚的典籍,会把人淹没的。
评分书挺好的,值得一看,服务也不错。
评分没想象中的实用,随便翻翻吧
评分好書,值得認真學習,慢慢領悟。
评分还没有看,看完以后追加评论!
评分里面方法很多,见解独到,对我帮助很大。
评分京东正版,买书便宜,物流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