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亟须培养一批对碳排放权交易有系统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个环节,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MRV体系建设、碳金融、履约与抵消机制、碳会计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无论对理论工作者还是对实务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永平,男,经济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经济评论》兼职编辑,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学者,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首届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张彩平,女,湖南浏阳人,博士,厦门大学博士后,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系副主任,会计研究中心副所长,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会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环境会计与碳会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习平,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朱齐艳,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低碳能效部副部长,从事低碳技术研究与碳核查工作。
目录
第一章 气候变化概述
第一节 气候变化
第二节 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节 减缓气候变化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 外部性理论
第二节 产权理论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
第四节 碳税
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二氧化碳属性的法律解读
第二节 碳排放权的法律权属
第三节 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保障
第四节 中国试点碳市场的立法实践
第五节 碳排放权交易纠纷的法律解决
第四章 监测、报告与核查(MRV)
第一节 MRV体系
第二节 第三方核查机构
第三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
第四节 核查对象、范围和流程
第五节 核查程序
第六节 核查数据管理
第七节 核查数据的验证与偏差
第八节 中国数据质量管理经验
第五章 配额分配
第一节 总量控制
第二节 覆盖范围
第三节 配额确定方法
第四节 配额分配方法
第六章 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 碳交易市场概述
第二节 碳排放权的需求
第三节 碳排放权的供给
第四节 碳排放权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五节 政府对碳价格的调控和管理
第七章 碳交易产品与规则
第一节 碳金融概述
第二节 碳金融产品的介绍
第三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第四节 碳交易规则
第八章 履约与抵消机制
第一节 履约机制概述
第二节 抵消机制
第三节 碳泄漏
第九章 碳会计与碳资产管理
第一节 碳会计概述
第二节 碳资产管理
第十章 国内外典型碳市场
第一节 欧盟碳市场
第二节 美国碳市场
第三节 中国碳市场
前言/序言
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人类继续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的容量空间已经日益稀缺,要在21世纪末实现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如果按照2010年全球排放水平测算,2050年前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平均仅有24年。如果按照《巴黎协定》提出的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测算,排放空间更为稀缺。
稀缺资源只有通过市场配置,才能提高效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就是根据排放空间,设定排放总量目标,确立排放权的稀缺性,通过无偿或者有偿的方式分配排放权配额,依托有效的报告体系、检测体系和核证体系,以公平可靠的交易平台、灵活高效的交易机制,实现排放权的资本化,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碳减排发生在边际成本最低的主体,以较低代价实现排放控制目标,也充分体现“谁排放谁买单、谁减排谁受益”环境治理基本原则。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1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6.97%,GDP占世界的比重为13.29%,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二氧化碳排放的严峻形势,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气候变化俨然成为中国政治、外交和经济谈判的核心内容之一。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因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立应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既要考虑国情国力,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既是中国兑现“国家自主贡献”的承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带动低碳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助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绿色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因此,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
无论对于理论工作者还是对于实务工作者,碳排放权交易都是新鲜事物,相关的总量设定、配额分配、MRV体系建设、碳金融和碳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在试点碳市场的基础上,国家正在筹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并将于2017年上线交易。全国统一碳市场作为未来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是中国主导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将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影响。鉴于中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亟须培养一批对碳排放权交易有系统了解的“应用型、复合型、前沿化、国际化”高级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但是,国内仍然缺乏一本全面介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各个环节的教材,基于此,由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织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华大学等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编写了《碳排放权交易概论》,以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能力建设提供支撑。
本书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气候变化概述。本章引出本书的背景和主题,综述了IPCC对气候变化的描述,包括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
第二章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基础。本章从经济学角度审视人类的排放行为,阐述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
第三章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本章从法律的角度解读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的法律属性、碳排放权的法律权属、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保障、中国试点碳市场的立法实践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纠纷的法律解决。
第四章监测、报告与核查(MRV)。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是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量量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施的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对象、范围和流程,核查程序,核查数据管理,核查数据的验证与偏差等。
第五章配额分配。本章详细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最核心的配额分配问题,包括企业配额确定方法和配额分配方法。
第六章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给。本章探讨了碳排放权的需求和需求曲线、供给和供给曲线,碳排放权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以及政府对碳价格的调控和管理。
第七章碳交易产品与规则。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及全球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形势,探讨了碳金融产品与主要的交易规则。
第八章履约与抵消机制。本章主要介绍了履约与抵消机制以及可能引发的碳泄漏问题。
第九章碳会计与碳资产管理。本章系统探讨了“总量与交易机制”和“基准与信用机制”下特有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并对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第十章国内外典型碳市场。本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碳市场,包括欧盟碳市场、美国碳市场和中国碳市场。
本书具体分工如下:王珂英负责第一章;刘习平、肖锐负责第二章;王国飞、尤默负责第三章;朱齐艳、徐芳、李晔负责第四章;孙永平负责第五章;孙永平、王磊负责第六章;叶楠、张冯雪负责第七章;刘亚飞、叶楠负责第八章;张彩平、陈力负责第九章;刘晓凤、王成、周蓉负责第十章。全书的统稿工作由孙永平、张彩平和刘习平负责。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思想和观点,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示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探索阶段,加之时间和认知水平有限,书中疏漏、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碳排放权交易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 者
2016年9月28日
碳排放权交易概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