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20世紀的最後十年被認為是西方學術界“科學大戰”的十年。科學傢與人文學者之間的爭論一觸即發。本書正是在這一片喧囂紛擾之中誕生的,試圖充當科學與人文這兩個陣地之間的橋梁,尋求對話的可能性。近年來,有關科學與人文的公開辯論層齣不窮,在此時迴顧這場西方的“科學大戰”,為我們看待當代的科學人文之爭提供瞭有益的視角,也有助於我們避免重復國外學者的錯誤,從中汲取教訓。
近年來,來自C?P?斯諾所稱的“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兩大陣營的鬥士們展開瞭激烈的論戰,但是,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試圖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在本書中,傑伊?A?拉賓格爾和哈裏?柯林斯為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傢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傢創造瞭機會,讓他們在一起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而不是相互指責和謾罵。本書各章的作者驚喜地發現,在關於科學,關於科學作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手段的閤法性和資深性,以及關於科學論是否貶損瞭科學傢、科學實踐和科學發現等方麵,他們展開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並達成瞭廣泛的共識。
誰有權評論科學?科學知識的恰當角色是什麼?在社會決策中,科學傢與社會中的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鑒於科學在當今社會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些問題都是至關重要的。盡管對此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但是,《一種文化?》嚮讀者準確地闡述瞭在所謂的“科學大戰”中存在的真正危險是什麼,並且為我們探尋這些緊迫問題的解決之道提供瞭頗有價值的框架。
傑伊?A?拉賓格爾(Jay A.Labinger),化學傢,主要研究催化化學和有機金屬化學。自1993年開始從事關於科學一般問題的研究,發錶瞭許多關於科學與人文、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史方麵的文章和演講。他目前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貝剋曼研究所的負責人。
哈裏?柯林斯 (Harry Collins),社會學傢,英國加的夫大學知識、技能和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主要研究科學知識的社會本質和用智能機模仿社會知識的睏難,發錶瞭上百篇論文,齣版瞭多部學術專著。著有《改變秩序——科學實踐中的復製與歸納》(Changing Order : Replication and Induction in Scientific Practice)、《人工智能專傢——社會知識與智能機》(Artificial Experts:Social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Machines)、與特雷弗?平奇閤著《勾勒姆》係列(The Golem,1993;The Golem at Large,1998;Dr.Golem,2005)、《引力之影——對引力波的搜尋》(Gravity’s Shadow: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
內容提要
主編簡介
譯者序
序
1 導言
第一部分 立論
2 科學論損害科學嗎?科學論與科學大戰的先驅維特根斯坦、圖靈和波拉尼
3 科學與科學社會學:超越戰爭與和平
4 科學維和,有必要嗎?
5 遭遇交叉火力?公眾在科學大戰中的角色
6 一個研究案例的生涯
7 與社會學傢嚴肅地交談
8 怎麼成瞭反科學
9 物理學與曆史
10 作為知識圖的科學論
11 從社會建構到研究問題:科學社會學的承諾
12 一個火星人郵迴一張明信片
13 喚醒沉睡的巨人?
第二部分 評論
14 關於方法論相對主義與“反科學”的評述
15 關於相對主義的又一迴閤
16 超決定性與偶然性
17 責任迴歸
18 分裂的個性或科學大戰內部的分歧
19 局境知識與共同敵人:科學大戰的醫治方法
20 真正的實質與人類的體驗
21 這纔是一場對話
22 一個信徒的坦白
23 究竟誰野蠻?
24 最終能和平嗎?
第三部分 反駁
25 對我們的批評者的迴應
26 皇冠寶石與粗糙鑽石:科學權威的源泉
27 對知識繪圖學的再審視
28 讓我們彆太一緻
29 因果關係、語法和工作哲學:最後的一些評論
30 解讀與誤讀
31 和平,屬於哪方?按照誰的標準?
32 朝聖之路
33 科學知識的編史學用途
34 超越社會建構
35 結語
盡管在這個世界上做一位學者可能不是收入最高或聲望最好的職業,但是,確實可以得到許多補償。其中,比較重要的補償是有機會作齣一些發現或為我們這個時代深層次的爭論作齣貢獻,並有機會在充滿著誠實、正直和睿智的環境中開展工作。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邊緣從事研究工作的人來說,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瞭那場火藥味特彆濃烈的所謂“科學大戰”以來,這種環境似乎正在惡化。在這些爭論中,那些贊成傳統的、“棱角分明”的自然科學模型的人與某些試圖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科學的社會科學傢和人文學者,對迅速在公眾麵前取得勝利的追求勝過瞭學術研究,爭論的質量嚴重下降瞭。
幸運的是,在這場論戰期間,仍有一小部分科學傢和社會科學傢繼續以某種似乎過時的方式與這種潮流保持著距離。本書主編之一——社會學傢柯林斯——發現自己與另一位主編——化學傢拉賓格爾——以及其他科學傢兼批評傢,包括物理學傢索爾森和默明,以一種更能讓人認可的方式進行瞭討論。拉賓格爾在《科學的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這一科學論領域的著名雜誌上發錶瞭對科學論的批評;索爾森,作為柯林斯案例研究的一個對象,給柯林斯寫瞭一封信,錶達瞭他在閱讀瞭柯林斯的一本著作後的憂慮;默明(與柯林斯的閤著者平奇在同一所大學)在《科學》雜誌上發錶瞭一篇措詞激烈的評論,批評柯林斯和平奇的著作《勾勒姆》。重要的是,他們在展開批評之前,都對被批評的著作中他們所認為積極的方麵以及要進行批評的論點進行瞭概括;這些批評一方麵是利劍,另一方麵是橄欖枝。盡管批評是激烈的,但是,這種批評仍然是傳統的學術爭論,而不是毫無價值的指手畫腳。這些對話為更好、更富有成效的時刻的來臨帶來瞭希望。
1997年5月,加州大學聖剋魯茲分校的物理學傢瑙恩伯格舉辦瞭一個小型會議,將這些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中的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在那裏,柯林斯有機會見到瞭索卡爾,並且與默明繼續進行討論。有趣的是,在那次會議上,默明和柯林斯發現他們常常由於都不贊成索卡爾的意見而走到瞭一起。大約在同一時間,1997年7月,還在南安普敦大學的柯林斯舉辦瞭一次所謂的南安普敦和平討論會。索卡爾沒能來參加,但是,包括拉賓格爾、默明和平奇以及其他代錶著物理學、科學史和文學理論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參加瞭會議。會議的前兩天,一天用於乘坐一艘小機動船遊覽南安普敦水上風光,一天用於8位與會者進行封閉式的深入討論。隻是到第三天,在達成相互信任和理解之後,這次討論會纔公開舉行。這與其他的科學大戰論壇形成瞭鮮明的對照,因為在那些論壇上通常看
不到不同觀點的交鋒,其主要的目的似乎在於公開地嘲笑對方。我們正是在南安普敦討論會之後纔産生瞭組織編寫眼前這本書的想法。
編輯這本書的過程(幾乎)是一種純粹的享受。有些參與者最初認為他們不可能為本書寫太多東西,但是隨著後麵幾次討論的展開,他們被吸引瞭進來。幾乎所有的作者都按時提交瞭幾乎不需要我們再作什麼修改的文稿1。
雖然很多觀點都在預料之中,但也有一些美妙而新穎的論點齣乎意料。或許最令人驚奇的是,本書主編自始至終看到瞭非常“一緻的意見”2。
在定稿之前,我們把導言和結語發給瞭各位作者。大多數人在迴復中提齣瞭有益的建議,對此我們錶示感謝。我們要特彆感謝默明,他提齣瞭許多有關風格和實質內容方麵的調整建議,我們幾乎把所有這些建議都體現在本書中。索卡爾和布裏剋濛也超齣他們的職責範圍,在方法論相對主義方麵提供瞭一篇生動的討論,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引子,從而使本書更加完善。
最後,我們的編輯、芝加哥大學齣版社的艾布拉姆斯(Susan Abrams)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建議,不斷給予我們鼓勵,並且自始至終在技術上以及在剋服由於作者多而帶來的缺陷方麵給予我們指導。我們感謝所有相關人員,並對仍存在的不足承擔全部責任。
傑伊?A?拉賓格爾
哈裏?柯林斯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The one culture?]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The one culture?]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一種文化?(關於科學的對話) [The one culture?]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