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喜欢偶尔像猫,会跳会叫,不服管教。
喜欢偶尔像药,要煎要熬,苦味难消。
喜欢偶尔想笑,惟妙惟肖,自视甚高。
喜欢偶尔想逃,一了百了,灵魂出窍。
什么是喜欢?
徐菱然的人生行为指导手册里完全没有“看上就去追”的这一条。
正如他钟爱的摄影,他喜欢捧着相机站在合适的距离,远远地安静地捕捉心仪的对象。
不是距离产生美,是距离产生安全感。
对方太耀眼了,就算不接触,也往他平淡无奇的生活里照亮了一个秘密角落。
但生活好像见不得他这样偷偷欢喜,非要捉弄他一把,于是对方堂而皇之闯入了徐菱然所在的社团,让他手忙脚乱、慌不择路,情急之下甚至针锋相对……
这种相遇相识的场面根本不是徐菱然希望的……
作者简介
圆圆小象,更为人熟知的笔名是“柳满坡”。
人气网络作家,非职业写作者。
代表作:《阎王》《一代城草》《凶神》《小笨蛋》等等。
强迫症混合“懒癌”晚期,因此经常触发“拖延症”,但“坑品”良好,挖坑必填。
作品风格细腻,题材跨度广,擅长描写在个人经历和家庭复杂背景交织下的情感故事。其笔下的主角有血有肉,读来真实,容易打动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contents
第一回 摄影社的新社员 001
第二回 利用的把柄 024
第三回 大展身手 048
第四回 警告 072
第五回 关心则乱 092
第六回 短暂的春夏 114
第七回 最后与最初 134
第八回 从来都不是我 155
最终回 连接的单镜头 175
番外1 现实的玩笑 203
番外2 过期的生日快乐 229
精彩书摘
《单镜头》:
菱然昨晚复习到凌晨三四点才睡下,一早又被手机来电闹醒了。
第一通来自他现在的实习公司,告知菱然下周的实习时间。菱然说完之后合上眼不过十来分钟,又接到了第二通电话,这回是社团活动的事。
“菱然,”手机那头传来副会长陶枫的声音,“这学期我们社团招新的最后一个名额你选好了吗?两个后备人选的作品我昨晚就发到你邮箱了。”
菱然本来还有点迷糊,听见这话,眼睛猛地睁开,整个人彻底醒了,在副会长追问第二遍时哑着声回答:“还、还没……”
“那赶紧的,下午就要通知人到摄影协会复试了,你到时候要不要一起来?”陶枫是个急性子。
菱然忙道:“我不去了。嗯……一会儿要去图书馆。”
“那行,等你答复哈。”陶枫知道菱然在准备论文,所以也没勉强。
挂了电话,菱然懵懵懂懂地望着宿舍的天花板,片刻后坐起身捞过了一旁的笔记本电脑。
他的电脑一整晚始终处于开机状态,一碰鼠标,屏幕便重新亮了起来,页面还停留在菱然的电子邮箱界面。
菱然移动鼠标重新打开最上方的已阅邮件。第一列照片跳了出来,都是些小清新风格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花鸟、鱼虫……照片明亮唯美,灵动深刻。拍摄者是化工学院化学系的陈易乐,大二,学习摄影已经一年了。
菱然手指一动,屏幕上便出现了第二列照片。相比上面的小花小草,第二列照片的风格明显要张扬许多,内容都是各国的建筑物,复古的、现代的、朴素的、华丽的,让人眼花缭乱。照片的署名是蒋声,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大三,无摄影经验。
徐菱然默默盯着那个名字半晌,将蒋声的照片选中,按下了删除键。
看着邮件里余下的第一列风景图,菱然给陶枫回复了一封邮件:“选好了,就这个吧。”
陶枫正在线上,很快回复:“你选了陈易乐?”
徐菱然:“嗯,可以吗?”
陶枫:“可以,其实我的意见和你的一样,虽然蒋声有点天赋,把那些楼房拍得很华丽,但摄影可不是华丽就能显得高大上的。论对画面的把握,还是陈易乐更胜一筹,毕竟有一年的摄影经验。”
陶枫说完后又补充:“就是……我们把蒋声刷下去了,如果团内的一些女生知道,会不会把我们揍得生活不能自理……”
菱然一怔,忍不住回复了一个流汗的表情过去,发了会儿愣后伸手关了电脑,起床梳洗。
徐菱然是A大金融系的学生,九月开学后已经升上大四。他打算考研,也比较有信心,只是因为要兼顾论文和实习,最近简直忙成了陀螺。
周六的图书馆人满为患,菱然到了那里被挤得快无处下脚,好在有一个人肉占位机能在此时给予他及时的帮助,这人就是齐泱,菱然的直系学弟。两人其实一般大,原来也是同班同学,但齐泱大二升大三那年因为挂科太多留级了。齐泱为此深受打击,经此一难,一夕之间脱胎换骨,开始勤奋苦读把图书馆当成了自己的家。这倒给菱然每回找位子提供了方便。
在空位上落座,菱然打算把昨天考据到一半的资料看完,但是半天过去,书才翻过了一页,菱然的脑子一片糨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东西。
这时一张豆腐块大小的纸片被推到了面前。
菱然瞟了一眼,上面写着:下周,时尚广场,剪彩。
笔尖一划,菱然将纸片推了回去:“最近没空。”
对面的齐泱挑眉:“有钱不赚,你傻了?”
菱然敲了敲面前厚得跟砖头似的书:“你以为我想?”
齐泱通情达理:“那这样吧,名额我替你留着,你自己看能不能调一下时间,过几天告诉我。这可是一笔好买卖,报酬丰厚,多的是人要。”
……
《星辰遗迹:失落文明的密码》 作者: 李明轩 出版社: 寰宇文化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 卷首语: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些声音被遗忘,有些光芒被尘封。 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然而,那些隐藏在浩瀚星海深处的古老文明,它们兴衰的轨迹、消亡的秘密,至今仍是笼罩在迷雾中的谜题。《星辰遗迹:失落文明的密码》并非一部轻松的科幻小说,它是一次对历史、考古学、天体物理学以及哲学思考的深度交织,带领读者潜入时间深渊,触摸那些早已化为星尘的智慧的余温。 第一部分:尘封的信号与引爆点 故事始于地球的近地轨道,一架退役的深空探测器意外捕捉到了一组来自仙女座星系边缘、频率极其稳定的脉冲信号。这组信号被命名为“低语者序列”。它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自然现象,其结构复杂、逻辑严密,指向一个文明的终极信息——求救,或是警告。 主人公,艾米莉亚·凡德(Emilia Vance),一位因学术不端被同行排挤的年轻语言学家兼符号学专家,被一个秘密的国际联合项目——“方舟计划”——召集。她的任务是破译这段跨越数百万光年的信息。 第一章:寂静的图书馆 艾米莉亚的工作室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深处,一个由各国政府秘密资助的地下设施。她面对的不是熟悉的象形文字或字母系统,而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数学结构。信号中蕴含着大量高维几何图形、尚未被人类完全理解的物理常数变动记录,以及一个不断循环播放的、悲怆的旋律。 核心冲突: 随着破译的深入,艾米莉亚发现“低语者序列”描述的文明——“赛琉斯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所处宇宙底层规律的过度干预。他们试图“校准”宇宙的基本法则,以求达到永恒的完美,结果却引发了一场无法逆转的“维度塌缩”。 第二部分:维度裂痕与历史回溯 为了理解赛琉斯的警告,方舟计划启动了第二阶段:利用量子共振技术,在地球的深空阵列中,模拟重建赛琉斯文明最后阶段的“记忆碎片”。 技术设定: 模拟并非简单的影像重现,而是通过高能粒子束,短暂地在目标星系区域打开微型、瞬时的“时间之窗”。每一次成功的共振,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和极端的空间扭曲风险。 第二章:镜中的高塔 读者将跟随艾米莉亚的视角,穿梭于赛琉斯文明的鼎盛时期。他们生活在一个以纯粹的能量和信息流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意识可以自由并入一个被称为“至高共识”的网络。他们的城市是漂浮在气态巨行星光环之上的水晶结构,拥有超越光速的通讯能力。 文明的悖论: 赛琉斯文明的衰落并非源于外部的“他者”,而是源于内部的“完美主义”。当他们解决了所有外部威胁,并掌握了操控时空的基本钥匙后,他们开始面对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一个没有挑战、没有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否还值得存在? 关键人物: “编织者”——赛琉斯文明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发出“低语者序列”的最后意识载体。他坚信,只有将文明的错误记录和警示信息发送到宇宙中,才能避免其他新兴文明重蹈覆辙。 第三部分:宇宙尺度的伦理困境 随着艾米莉亚接近破译的尾声,她发现赛琉斯的警告远不止于理论上的“不要干预法则”。序列的最后部分,揭示了他们所干预的法则,正是维持当前宇宙稳定性的关键基石。他们的“校准”行动,导致了局部宇宙熵增速率的异常加速,并预示着一场缓慢但不可避免的“结构性溶解”。 第三章:熵的耳语 方舟计划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派主张立即公开所有信息,让全人类共同面对危机;另一派则认为,公开这种可能导致社会崩溃的“末日预言”,不如由少数精英秘密研发防御或逃脱方案。 艾米莉亚必须在破译信息与保护人类社会免受信息冲击之间找到平衡。她发现,赛琉斯文明的灭亡,是源于他们对“信息透明化”的过度依赖——当所有知识都被瞬间共享时,创造力与个体的价值反而被消解。 高潮: 在最后一次、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时间之窗”开启中,艾米莉亚捕捉到了“编织者”的最后遗言。这不是警告,而是一个“选择”——赛琉斯文明留下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一个指向彻底的“重置”(抹除当前宇宙的局部结构),另一个则指向“共存”(接受宇宙的不完美,并学会与加速的熵共舞)。 尾声:代码之外的意义 艾米莉亚最终成功地将信息完整地呈献给了方舟计划委员会。然而,她没有选择公开那“重置”的选项。她选择了一种更贴近人类本性的应对方式——将赛琉斯的哲学思考,融入到对现有物理学的探索中。 《星辰遗迹:失落文明的密码》的结局并非是一场史诗级的宇宙大战,而是一次深刻的内在转变。它探讨了文明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绝对的控制与完美,还是拥抱混乱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主题探讨: 1. 符号与现实的界限: 语言学如何定义和限制我们对不可知事物的理解? 2. 知识的负荷: 当知识超越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它是否成为一种新的诅咒? 3. 完美主义的陷阱: 一个追求绝对秩序的文明,如何走向自我毁灭? 本书以冷静、严谨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极度内省的科幻世界。它不仅是对外星文明的想象,更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叩问。阅读完毕后,读者或许会再次仰望星空,但眼中的星光,已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发光体,而是无数个逝去文明留下的,沉甸甸的哲学回响。 --- 读者评价(模拟): “这不是一部关于爆炸和激光的太空歌剧,而是一部需要带着笔记本去读的史诗。李明轩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物理、深奥的符号学,编织成了一张引人入胜的叙事网。读完后,我看着家里的咖啡杯,第一次思考了咖啡分子运动的哲学意义。” ——《新视野评论》 “极其扎实的研究基础,细节的处理令人发指。尤其是在描述赛琉斯文明的‘思维网络’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避免了落入陈词滥调。” —— 匿名物理学教授 --- 适合读者: 喜爱特德·姜、阿瑟·克拉克等注重科学逻辑与哲学思辨的硬科幻爱好者;对语言学、考古学与宇宙论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