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罗如春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90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01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相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后殖民语境中的认同及其话语,内容上包括殖民主客体的精神辩证法、殖民主体的认同机制、殖民主体的含混身份、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后殖民民族认同、离散族裔的认同等重要论题。作者提出,不应拘泥于通常与后结构、后现代精神相联系的后殖民概念界定,而应拓宽眼界,将不同于或反对前者的“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话语”纳入进来,在典型与非典型的后殖民话语并存的构架中展开身份认同研究,既注意非本质化、反二元论、解构式、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梳理,又不忽略本质化、二元论、建构式、固定化的身份认同,突破现有研究格局,力求全面呈现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的复杂境况。

作者简介

  罗如春,男,四川巴中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文艺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美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湘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独立获得第十二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具影响力青年学者”入围奖。在《学术月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探索与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译文多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6篇。

目录

序一 反思与创新:后殖民身份认同
序二 后殖民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
绪论
第一节 “后殖民”新解
一歧义纷呈的“后殖民”
二 后殖民主义的两张面孔
三 作为话语场的“后殖民”
第二节 身份认同
一何为身份认同
二 身份认同政治的兴盛及其缘由
三 身份认同研究概况
第三节 后殖民身份认同研究概况
一 身份认同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重要性
二 后殖民身份认同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书研究的意义、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殖民主体与他者身份——主奴辩证法的嬗变
第一节 主体、自我与他者
第二节 主奴身份意识的嬗变——黑格尔主奴辩证法
第三节 他者凝视的暴力理论——萨特的改造
第四节 白人凝视下的黑人身份异化——法农的“恐黑现象学”

第二章 东方主义二元话语下的东西方身份认同建构
第一节 东方主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东方主义下的东一西身份意识
一 西方的文化霸权身份
二 白性优越论的种族身份意识
三 被本质还原的凝固东方身份
第三节 东方化东方——东方主义的身份表征策略
一 东方主义表征与文本性态度
二 总体想象视野
三 比较修辞框架

第三章 殖民者与受殖者——混杂身份
第一节 内部混杂分裂的殖民主体
一 被延迟的殖民主体身份
二 刻板印象的矛盾心理
第二节 殖民身份的模拟搅扰
第三节 被殖民主体的模拟反抗身份
一 被殖民主体的能动性身份
二 殖民“接触区”里的受殖者
三 后殖民写作主体的模拟身份

第四章 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认同话语
第一节 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的起源
一 民族与民族主义认同
二 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的起源
第二节 反殖民民族文化认同
一 “黑性运动”及其批评
二 法农论民族文化认同
第三节 作为叙事的民族——民族认同的解构
一 民族认同的矛盾与分裂
二 民族叙事:表演性解构训导性
三 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民族解构

第五章 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及其话语
第一节 杂交的身份、漂移的认同
一 混杂流动的身份认同
二 斯皮瓦克“策略性本质论”身份立场
第二节 对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质疑
一 特权精英
二 买办知识分子
第三节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论
一 流亡处境与边缘身份
二 业余态度
三 普遍价值的捍卫者

第六章 后殖民全球化与流散族裔认同
第一节 全球化的后殖民性
一 全球化状况及其特征
二 全球化的后殖民特征
第二节 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状况
一 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反弹
二 身份认同的混杂化
第三节 族裔散居的身份认同
结语:对后殖民文化差异主义与认同政治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三 比较修辞框架
  东方主义还将东方置于与西方互相比较的框架之中,这种比较极少是描述性的,通常是评判性和解释性的,并在比较之中设置西优东劣的价值等级。比如典型的赫南式比较就是如此:“人们看到,在所有民族之中闪米特人似乎是一个简单而不完整的民族。这一民族之于印欧大家族——恕我冒昧如同铅笔素描之于油画;它缺乏完美的事物必不可少的那种多样性,那种丰富性,那种充盈的生命力。正如那些虽有幸福的童年但长大后却了无生气的人们一样,闪米特人在经历过短暂的辉煌幼年之后再也没能走向成熟。”(第193页、赫南以科学的语言学为包装,实际带有浓厚的种族主义偏见。他设置了一个印欧/闪米特的比较修辞,以印欧民族的标准来衡量闪米特民族,他陈列出它们之间的油画/素描、丰富/简单、成年/幼年一系列二元对子,以支持他对于“闪米特人似乎是一个简单而不完整的民族”的判断,并认为闪语的发展是受到阻遏的。但正如赛义德指出的,赫南式的东方主义比较修辞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他一方面强调语言不断发展演进的“活生生的自然物”;另一方面,他却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证明,他所研究的东方语言——闪米特语族诸语言,是无机的、受到阻遏的、完全僵化的、无力再生的;换言之,他证明闪语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而只能在东方学家的语言学实验室“创造出来的创造物”中获得再生,而印欧语言和文化却是现实存在的、有机的。赛义德针对此种说法的批评一针见血:“保持一种能将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物(印欧语,欧洲文化)和与其相对应的魔鬼般的无机现象(闪语,东方文化)联结、融合在一起的想像视野……建构的行为正是帝国强力施加于桀骜不驯的现象之上的符号,同时也是对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及其‘归化’行为的一种确认。”(第188页)
  这种比较修辞结果是,东方学对于“西方”“东方”身份特征制造出了下列一组二元对立话语:实用的/华丽的、民主/专制、公正对待/残酷无情、自我克制/放纵情欲、自治/不能自治、实际的/艺术的、可感的/奥秘的、理性的/非理性的、逻辑的/非逻辑的、坦诚相见/阴谋诡计、信任/狡诈、生气勃勃/死气沉沉、道德良好/道德败坏、成熟/幼稚、非异国情调的/异国情调的、积极的/被动宿命的、清晰的/神秘的、表达清楚的/沉默的、强壮的/虚弱的、光明的/黑暗的,等等。在这些对子中,除了少数确实难以辨别优劣的部分,比如实用的/华丽的、实际的/艺术的、非异国情调的/异国情调的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充满歧视性的贬抑认定。东方主义这样的划分建构实质上是把西方看作正常而东方则是不正常、西方是强势的男人身份而东方则只是弱女子般的处境①。
  东方学的优劣对比的修辞策略还可以用尼日利亚后殖民作家、批评家阿什贝对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批评作为佐证。《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描写殖民者马娄从欧洲到非洲的航行和在热带丛林中的见闻与感受的游记式作品。在作品中,马娄将异域文化视作野蛮与恐怖,把自己看作“史前大地上的漫游者”与旁观者。尽管康拉德也严厉地批评了奴役他们的帝国主义,但在阿什贝看来,《黑暗的心》仍然是种族主义作品,非洲被描写成是欧洲的对立面,从而也是文明的对立面。非洲形象成为被歧视和扭曲的“他者”,有了落后非洲作为对照的他者镜像,欧洲才能在焦虑不安中获得自身优越性的身份认同。“由于西方人心中的一种愿望,也可以说是一种需求,即把非洲看成是欧洲的陪衬物,一个遥远而又似曾相识的对立面,在它的映衬下,欧洲的优点才能显现出来”;“由于那些可以用于细致的心理分析的原因,西方人似乎为自己文明的不稳定而焦虑不安,因此他们急需用非洲来不时与其对照以取得稳定感。如果其文明正在发展的欧洲不时地回过头来瞧一眼仍然处在原始野蛮时期的非洲,当然它会更有信心地、更充满感情地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我前进了!’”②
  ……

前言/序言

  反思与创新:后殖民身份认同
  金元浦
  罗如春的《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即将出版,嘱我为之作序。作为他的导师,自当命笔,且欣欣然。一是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我指导过,与如春讨论过,我还是熟悉的,可以说几句话;二是我这些年给自己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年轻学者们铺路搭桥,帮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向上攀登。有基于此,自然有了下面的文字。
  后殖民研究已经有较长时间,学术上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那么,罗如春的研究究竟有什么课称道之处呢?下面这几点值得重视:
  其一,后殖民理论下的身份认同话语既包括典型/正统的后殖民理论,又涉及非典型/非正统的后殖民理论,既包括非/反二元对立话语,又含纳二元对立话语,它是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话语体系。
  其二,反思后殖民身份认同、身份政治及文化差异主义的界限问题,避免后殖民文化相对主义,提出文化多元主义与族群身份认同政治应该遵守自由、人权的交往对话原则。
  其三,后殖民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经历了一个从本质化认同到播撒民族、混杂化后殖民民族认同再到本质化的理论发展之路。
  从总体上看,罗如春的研究相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后殖民认同及其话语,内容包括殖民主客体的精神辩证法、殖民主体的认同机制、殖民主体的含混身份、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后殖民民族认同、离散族裔的认同等后殖民认同中的重要论题。罗如春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后殖民纷争的概念史,论文从清理“后殖民”和“身份认同”这两个重要概念人手展开对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认同话语”的论述。文章澄清了“后殖民”的概念意涵,指出“后殖民”是一个话语场,它聚集着众多充满张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话语,特别提出应该将后殖民主义话语区分为典型/正统后殖民理论与非典型/非正统后殖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成为了解后殖民概念演变的入门导读书。
  在此基础上,作者突破了前人的藩篱,提出不应拘泥于通常将与后结构与后现代精神相联系的后殖民概念的界定方式,而应该拓宽眼界,将不同于或反对后结构的后殖民的另外一种后殖民语境中的理论话语也纳入整个的后殖民理论话语。这是一个独创性的思路。罗如春将后者称为非典型的后殖民话语,而与前者的典型后殖民话语对勘。并进而在典型的与非典型的后殖民话语并存的构架中展开对身份认同研究,既注意非本质化的、反二元论的、解构式、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梳理,又不忽略本质化的、二元论的、建构式的、固定化的身份认同,突破现有研究格局,力求全面地呈现其中身份认同话语的复杂境况。
  探讨“后殖民知识分子”——也就是移民于第一世界、持后殖民批评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取向及其相关话语,是本书的亮点。作者认为,这部分知识分子身处后殖民语境的核心冲突地带:一方面他们携带着母国的语言习惯、文化积淀、国家意识乃至种族身份,另一方面又必须直接面临移居国强势文化的全方位碰撞、融渗和压迫,其“三明治”般的文化处境也决定了他们对于自身文化国族身份的超常敏感与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些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坚持并自我认同于流放的、流散的身份,清醒地将自己的边缘立场与世界主义的眼光作为阐释与批判视角。比如全球“流散文学”的兴起。这种不认同于固定身份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一种游离的、漂浮身份的认同。作者还探讨了对于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的“特权精英”与“买办知识分子”的质疑,并介绍了赛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其实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文章在最后还反思了后殖民身份认同、身份政治及文化差异主义的界限问题,提出文化多元主义与族群身份认同政治应该遵守自由、人权的底线原则。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后殖民身份认同话语研究 [On Discourse of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