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善本碑帖过眼录(续编)》是从上海图书馆所藏三千余件善本碑帖中精选而成,全面展示了上海图书馆近二十年来碑帖整理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分“初编”与“续编”。
《善本碑帖过眼录(续编)》收录上海图书馆所藏历代善本碑帖205件,其中碑刻拓本185件,法帖拓本20件。
上海图书馆是我国公藏善本碑帖的主要单位之一。
《善本碑帖过眼录(续编)》“续编”进一步揭示了上海图书馆所藏善本碑帖的文物、艺术与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仲威,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着有:《中国碑拓鉴别图典》、《善本碑帖过眼录》、《碑帖鉴定概论》、《碑帖鉴定要解》等。主编有:《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珍本碑帖丛刊》。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碑刻类
先秦两汉
石鼓文(顾大昌藏本)
石鼓文(姚广平藏本)
琅邪台刻石(何瑗玉藏本)
琅邪台刻石(吴昌硕藏本)
峄山刻石(吴湖帆藏本)
群臣上寿刻石(陆玑藏本)
孟璇残碑(黄膺藏本)
三老讳字忌日刻石(达受跋本)
三老讳字忌日刻石(丁丙跋本)
开通褒斜道摩崖(周大烈藏本)
袁安碑(刘海天藏本)
太室西阙铭(王懿荣藏本)
延光残碑(阮元拓本)
沙南侯获碑(吴湖帆藏本)
石门颂(张荫椿跋本)
乙瑛碑(周大烈藏本)
乙瑛碑(汪呜銮藏本)
李孟初碑(何绍基释文本)
李孟初碑(任杰藏本)
礼器碑并阴(莫棠藏本)
郑固碑(陈景陶藏本)
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沈塘藏本)
封龙山颂(潘康保藏本)
孔宙碑(庄缙度藏本)
衡方碑(陈景陶藏本)
衡方碑(吴云藏本)
衡方碑(何绍基藏本)
史晨碑并後碑(徐乃昌藏本)
史晨碑并後碑(徐邮藏本)
史晨後碑(何绍基藏本)
杨叔恭残碑(王文焘藏本)
孔彪碑(王仪郑跋本)
孔彪碑并额(毛怀藏本)
邮合颂(吕竝藏本)
邮阁颂(萧蜕跋本)
邮阁颂(沈树餹藏本)
武荣碑并额(沈树锈藏本)
武荣碑并额(汪大燮藏本)
武荣碑并额(刘鹗藏本)
杨淮表记(朱拓本)
鲁峻碑(沈铭昌藏本)
鲁峻碑并额(谭泽闽跋本)
鲁峻碑并阴(端方藏本)
……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法帖类
题跋者人名资料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何为善本碑帖?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其评判标准是随着收藏取向、时代风尚的变化而在不断微妙地发生变换,这是“基调”。当然,还存在鉴藏家个体认知的相对独立性,且大多与“基调”相左,起到引领与调整风向的作用,这是名家“腔调”。远的暂且不讲,仅就民国时期的碑帖收藏来分析,试看昊湖帆与同时期的碑帖收藏家,他们的爱好、兴趣以及收藏标准就各有不同。
上海图书馆所藏昊湖帆四欧堂碑帖有数十种之多,绝大多数皆为隋唐碑刻和宋明法帖,唯有一件例外的是《旧拓魏志五种》。此册属于六朝墓志,但它也不是昊湖帆刻意去收藏的,而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适庐(昊湖帆姻家)所赠,九年后,民国三十年(1941)昊湖帆又将其转赠给张煜峰。昊湖帆还特意留有题记一则,算是其碑帖收藏趣向的告白。其文曰:“余生平最嗜石刻,又最恶六朝北刻,以其任意欹侧,增减点画,横行荒谬,实为书学一大浩劫也。顾近数十年来,此道大行,所出志石亦不可胜计,书法之佳者几百不得一二,故余家拓墨几千种而无一北刻,此虽人有嗜好之不同,究亦无多佳制耳。壬申(1932)春日姻家适庵张君谓余曰:沙砾中也有珠玉,不可以多废少。试检旧拓者五种,曰《李超》、曰《刘玉》,曰《王僧》、曰《刘懿》、曰《王偃》以赠,余乃合装一帙存之。斯五石皆北刻中最上乘品,细读一过等嚼蜡味,拓跋胡虏底鲜龙跳虎卧姿也,余之存,存张适庵之赠耳。”
昊湖帆是碑帖收藏最后的“贵族”,同时亦是民国时期碑帖收藏家中的“传统派”。晚清碑学昌盛,举世关注六朝碑刻,唯昊湖帆依然坚守传统碑帖收藏法则,沉浸在经典世界之中,这些“穷乡儿女体”的碑刻,自然难入其法眼。
近年来,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海外文博机构陆续公布的碑帖善本情况来看,名品都集中在汉碑、唐碑、宋帖之中。从中正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宋以后直至清初,碑帖收藏热点皆在其中,古人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善本,唯有汉碑、唐碑与宋帖。
碑帖拓片始于何时,已无确切讯息,大多指向南朝,但从现存最早的拓本实物来看,如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拓《温泉铭》、《化度寺》、《金刚经》等,其中没有汉碑出现。此外,文博机构所藏宋拓本中,亦多为唐碑,汉碑实属凤毛麟角,仅有《西岳华山庙碑》、《太室西阙铭》等少数几件而已。即便在明代,汉碑的传拓亦少之又少,可见当时收藏界的“厚唐薄汉”。因此,今日所见明拓汉碑,皆是善本上品。延续千年的“不喜”,在乾嘉以后得以终结,开启了此后数百年的“最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的唐碑、宋帖却传拓兴盛,在传世宋拓、明拓本中占有绝对多数,甚至造成传拓过度。入清后,唐碑碑面大多剥蚀严重,字口风神大减。宋帖则更是供不应求,屡遭历代翻刻。自清代碑学兴起后,新起的碑帖收藏家、研究者多将唐碑与历代刻帖统统一股脑地纳入“帖学”范畴,与新兴的“碑学”作对立。
彼时,即乾嘉以后,六朝碑刻开始篡夺唐碑与宋帖的碑帖“龙头老大”的地位,风气为之一变。然收藏家仍分两派,即“古典贵族”与“暴发户”。前者仍然坚守传统文物珍贵性之标准,走质精量少的收藏之路,宋拓唐碑、法帖以及明拓汉碑,始终是他们的最爱;后者则另辟蹊径,开拓审美新境界,发现收藏新品种,六朝墓志百种、龙门造像干品等成为他们的新库藏,致使从者如云,渐成风气。其中,嘉道以前出土并传拓的六朝碑刻“异军突起”,成为新一轮碑帖收藏的“主角”和“新宠”。这一切的转换,前人归结为“碑学兴起”的缘故。但笔者认为,其实不是“碑学”战胜了“帖学”,反倒是“帖学”完胜并修成正果。宋拓唐碑、宋刻法帖、明拓汉碑渐渐难觅踪迹,己然“超凡登仙”,只留下六朝墓志、造像题记、残瓦断砖在坊间唱独角戏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六朝碑刻成为嘉道以后直至今日的碑帖收藏主角,它及时填补了经典碑帖善本的空白,维持了市场的供给,满足了收藏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别开生面、百花齐放的作用,原本上不了台面、入不了大雅之堂的碑帖,刹那间亦闯进书法史,成为名篇的替补,日后的经典。是时代的空缺,为它们以及它们的主人一一收藏家、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生存空间与表现空间。
这场对手空缺的竞争结束百余年后,而今的人们,既能看到高仿真的明拓汉碑、宋拓唐碑、宋刻法帖,又能轻易收藏到六朝碑刻、造像题记、残砖断瓦,这一切都堪称“圆满”,也是古人难以梦见的“幸福”。我们也因此具备了纵观历代碑帖鉴藏的条件。
纵观之时,所谓见仁见智,其实取决于个人所站的位置与角度。
拙着《善本碑帖过眼录》(初编),就是站在旧时鉴藏家的传统角度来看碑帖,也就是说,它倒向“帖学”阵营一边。本书(续编)则是力求中立,作了“拉平手”的处理,甚至是偏向新兴“碑学”,许多出土较晚,拓制年代偏后的珍稀碑帖,皆网开一面,得以晋级。此举既增添了善本的种类与品目,又全面展示了清代以来碑帖收藏的真实情况,还能间接反映笔者的碑帖鉴藏价值观。
中国碑帖善本收藏有南、北两大中心,北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为核心,南以上海图书馆为代表。《善本碑帖过眼录》(续编)的出版,进一步揭开了上海图书馆善本碑帖的神秘面纱,同时,宣告了碑帖善本“半壁江山”的梳理完毕。
善本碑帖过眼录(续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