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已有数十种版本,亦有多种写法。《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简明中国文学史(精华版)》的目标是追求理论的新颖性与较强的知识性的结合,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而完整地阐述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它尤其坚持文学本位的立场,强调从文学独特的价值尺度去分析问题;注重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各时期文学演变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在艺术创造上的独特意义及影响。相信《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简明中国文学史(精华版)》特别适合目前高校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也能很好地满足一般读者业余求知的需要。
作者简介
骆玉明,祖籍洛阳,寄籍江苏建湖,1951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徐文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纵放悲歌——明中叶江南才士诗》、《老庄哲学随谈》、《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等;与章培恒教授共同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参与翻译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等论著,并负责各书之最后校定。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余散见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各种报刊杂志的各类文章数百篇。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学初期特征的形成
一、商、周时期文化简说
二、古代神话
三、早期文学的担当者
四、语言文字的因素
第二章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
二、楚辞
第三章 先秦散文
一、历史散文
二、诸子散文
第四章 秦汉的辞赋
一、辞赋兴盛的原因与特点
二、秦与西汉的辞赋
三、东汉的辞赋
第五章 秦汉的散文
一、论说散文
二、抒情散文
三、《史记》与《汉书》
第六章 汉代诗歌
一、楚歌的兴起
二、五、七言诗的形成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四、乐府诗
第七章 魏晋文学
一、魏晋社会思潮与文学意识
二、建安诗文
三、正始诗文
四、西晋诗文
五、东晋诗文
六、魏晋小说
第八章 南北朝与隋代文学
一、南北朝与隋代文学思潮
二、刘宋诗文
三、齐梁诗文
四、北朝及陈、隋诗文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六、南北朝小说
第九章 初、盛唐诗文
一、初唐诗歌
二、盛唐诗歌
三、初、盛唐散文的变化
第十章 中、晚唐诗文
一、中唐诗歌
二、晚唐诗歌
三、中晚唐散文
第十一章 唐代的传奇与俗文学
一、唐传奇
二、唐代的俗文学
第十二章 唐五代及北宋词
一、唐代的词
二、五代词
三、北宋词
第十三章 北宋诗文
一、北宋诗文的文化背景
二、北宋前期的诗文
三、北宋中期的诗文
四、北宋后期的诗
第十四章 南宋与金代文学
一、南宋初期的诗词
二、南宋中期诗词
……
第十五章 元代文学
第十六章 明代诗文
第十七章 明代戏曲与小说
第十八章 清代诗文
第十九章 清代戏曲与小说
结语
精彩书摘
《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简明中国文学史(精华版)》:
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如前所述,长江流域很早就独立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楚的始祖鬻熊于西周初立国于荆山(今湖北南彰县一带),长期以来楚人被中原诸国呼为“蛮荆”。但发展至春秋时代,楚国的力量已十分壮大,它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形成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局面。至战国,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后楚为秦所灭,继而楚地的反秦武装又成为亡秦的主要力量。如此终于在汉代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文化的大融会。
楚民族很早就开始吸收中原文化。春秋战国时代,《诗》、《书》、《礼》、《乐》等北方文化典籍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从《左传》来看,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颇为熟稔。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的特征。
说及楚文化的特点,首先需要注意到南方的生存环境具有某些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是北方国家羡慕的对象。从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由于同样原因,在南方没有迫切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的政治制度比北方国家也显得松懈。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骜不驯,仍是举世闻名。《史记》、《汉书》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中巫教色彩已明显消退以后,楚地仍盛行巫教。王逸《楚辞章句》言及在屈原时代,楚先王的庙宇内多有神怪内容的图画,民间习俗也是“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神话氛围也容易养成楚人活跃的、偏好奇思异想的性格。
优越的自然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地艺术的兴盛。在中原地区以“礼”为中心的文化中,音乐、舞蹈、歌曲,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其主要功能仍然表现在对审美快感的满足上,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的音乐舞蹈热烈动荡而显示出奢华的享乐气氛。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我们今天在观赏楚地出土文物时,会很自然地想到楚辞,就因为它们都在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中,蕴涵着热烈的人生情感。
……
前言/序言
一部简短的文学史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本书的宗旨是追求较强的知识性,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而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情况。也许,正因为篇幅较小,字数有限,写作时必须处处考虑到线索的清楚和文字的干净,读者由此可以更为方便和明快地掌握关于文学史的知识。
文学史是广义的历史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不能认为历史的一切变化都是偶然和无意义的,它只是荒诞现象在时间顺序上的堆积,那么关于历史的描述就必然包含了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为神的意志所决定,那么只能说它是人类自我创造的过程。许多现代历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亦有一种基于人性立场的理论,依据《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诸书,它可以最简单地概括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类历史的理想结果是达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了自由可能实现的程度,人类终将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实现其自由本质。我想文学史的描述与这种历史观应该是相通的。
说来,“文学”实是个边界模糊、内涵复杂的概念。但就其主要特征来看,可以说它是人类情感在语言形式中的呈现;文学本质上是基于感性的,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和生命本真密切关联。而人类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活跃、充满变化的东西,它的本来状态是含混和不稳定的;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当新的情感内容在语言形式中得到呈现时,这实际意味着人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审视和确认;而文学世界的扩展与丰富,说到底是显示了人类生命形态的扩展与丰富。
所以,我想格外强调的是: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固然源于现实生活,但它绝不会成为后者的镜像;它总是更多地表现了意欲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而这种意欲和想象如果是合理的,便会改变现实生活的内容乃至人自身。进一步说,文学的所谓“合理”又是具有特殊性的。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或证明现存秩序的正当性并维护它的继续存在,或意图用另一种预设的秩序来代替前者,文学却是直接从感性、从生命本真的欲求出发,所以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够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困境,人性欲求与社会规制的矛盾;文学虽并不承担指导社会改造的责任,却往往以潜在的方式提出了给予人的发展以更大自由空间的要求。正是从上述特点,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特殊方式”。
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简明中国文学史(精华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