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艳辉,李德成,胡博 等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活性电极材料
  • 电化学
  • 材料科学
  • 能源材料
  • 电池材料
  • 正极材料
  • 负极材料
  • 储能
  • 新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3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2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字数:4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电化学反应工程、电化学、应用电化学、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参考,也可作为企业相关科研人员的专业参考书。
《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对于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具有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由正负极活性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来决定。本书重点介绍活性电极材料。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有些活性电极材料没有获得实际应用而被淘汰;有些正在获得应用;还有一些潜在的活性电极材料为研究者所关注。《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从结构和电化学两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分析了被淘汰的材料未能应用的原因,为什么有些材料获得了产业化的机会,未来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分析元素周期表以开发新一代活性电极材料等。

作者简介

徐艳辉,博士,研究员,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工作。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化学专业本科与硕士毕业,浙江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从事Ni-MH电池研究),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后(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日本东北大学COE研究员(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电子显显镜研究),先后在德国Hamburg Univ. Appl. Sciences、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杜塞尔多夫钢铁研究所等单位以洪堡学者、博士后身份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非线性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6月到苏州大学工作。一直从事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非线性电化学、材料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专业教学。

目录

1概述/1
1.1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量储存1
1.2锂离子电池历史6
1.3活性电极材料19
2橄榄石(LiMPO4)/37
2.1LiFePO437
2.2LiCoPO445
2.3LiMnPO448
2.4LiNiPO451
2.5多元橄榄石53
2.6FePO455
3硫酸盐系列/57
3.1Fe2(SO4)357
3.2V2(SO4)364
4Li2MO3系列/67
4.1Li2IrO368
4.2Li2PtO369
4.3Li2MoO369
4.4Li2RuO371
4.5Li2MnO372
4.6Li2ZrO382
4.7Li2RhO384
5硫族化物/85
5.1TiSx85
5.2TaS288
5.3FeS2+FeS89
5.4MoS291
5.5其他94
6硅酸盐/100
6.1Li2FeSiO4103
6.2Li2MnSiO4108
6.3Li2CoSiO4110
7焦磷酸系列/112
7.1Li2MP2O7114
7.2多电子传输反应物的设计121
8聚磷酸盐/123
8.1M0.5TiOPO4(M=Co,Fe,
Ni,Cu)123
8.2Li3M2(PO4)3125
8.3其他137
9氧化物(正极)/142
9.1MoO3142
9.2TiO2148
9.3MnO2154
9.4其他156
10LiMeO2系列/159
10.1LiFeO2160
10.2LiCrO2168
10.3LiMoO2169
10.4LiMnO2171
10.5LiNiO2177
10.6LiCoO2187
10.7富锂层状固溶体198
10.8NCA202
11VOx系列/205
12Li-V-O-P系列/213
13尖晶石系列/219
13.1LiMn2O4219
13.2高压尖晶石238
13.3Li4Mn5O12242
13.4Li-Ti-O系列247
14金属锂/252
14.1SEI252
14.2枝晶257
14.3循环性能258
15Si/260
16Sn/265
17氮化物/269
18纳米碳结构/273
18.1结构273
18.2电化学脱嵌锂276
19氧化物(负极)/280
19.1概况280
19.2几种常见氧化物289
20碳负极/304
20.1基本特性304
20.2菱形结构的作用313
20.3SEI层314
20.4电化学317
20.5性能改进323
21其他活性电极材料/327
21.1Li2MPO4F327
21.2LiFeBO3330
21.3其他331
22正极表面薄膜层/350
23材料纳米化评述/357
24总结/363
24.1常见的研究误区363
24.2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示367
参考文献/371

前言/序言

锂离子电池、锂电池已成为主流化学电源,在微电子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未来也会在电动车、电网调峰等领域获得更大规模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飞速发展为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活性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脱嵌锂行为,尽可能包含各种可能的脱/嵌锂(锂化/去锂)活性材料,针对每种活性电极材料做了分析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各种争论给出了作者的观点。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锂离子电池相关研究开发工作。编著者徐艳辉,浙江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从本科开始一直从事电化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日本东北大学板谷实验室COE研究员、德国Hambur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机械系洪堡学者、德国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博士后、德国杜塞尔多夫钢铁研究所博士后,回国后在苏州大学从事电化学方面的教学和锂电池方面的科研工作。
本书编著者李德成,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工学部博士毕业,神奈川大学高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日本索尼公司能源事业本部第三研发部项目经理,日本神奈川大学工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回苏州大学工作,长期从事能源材料研发工作。
本书编著者胡博,化学工程专业毕业,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开发20余年,为国内早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技术人员之一,从业锂离子电池行业以来一直服务于国内国际一流锂离子电池客户,对负极材料、电解液研发、生产制造及企业运营有较深入了解,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本书编著者耿海龙,电化学反应工程专业毕业,山东齐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
本书编著者杨瑞枝,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毕业,先后在加拿大Dalhousie University和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做博士后和研究员,主要从事锂�部掌�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研究。
本书基于五位编著者的科研与实践经验并总结国内外同行的文献报道写成,配以大量图、表,使学生、科研工作者更加容易理解、接受锂电池活性材料研究现状。
本书介绍了各种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并在后做了总结,提出目前活性电极材料开发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本书作者的观点。本书共24章。第1~9章、第13~19章和第22~24章由徐艳辉编写,第10、21章由李德成、徐艳辉编写,第11章由杨瑞枝编写,第12章由耿海龙编写,第20章由胡博、徐艳辉编写,全书由徐艳辉统稿。
感谢朋友们(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胡学平、王双才、郭雷、吕猛,山东齐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王振伟、赵立平)有意义的讨论、建议;感谢陈桂敏、陈培雷、盛锁江、蔡陈楠、唐晓萱等学生的努力工作。本书写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同号51272167、51572181)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部分支持。本书写作得到了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和山东齐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仓促之间成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有任何问题,可与本书作者徐艳辉联系,地址:苏州市干将东路333号苏州大学本部物科楼207,Email:xuyanhui@suda.edu.cn.
谨以此书致作者的家人们,他们是徐艳辉家人鞠华博士、长女徐鞠霄萌、次女徐鞠涵钰;李德成家人刘爽女士、女儿李璐嘉、儿子李嘉越;胡博家人侯秀丽女士、女儿胡思媛;耿海龙家人刘伯文博士、女儿耿睿欣;杨瑞枝家人罗荣飚先生。

编著者
2016年10月
《深邃宇宙的低语: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奥秘》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隐藏着我们视线无法触及的巨大秘密。本书将带您踏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索之旅,揭示构成宇宙绝大部分、却又鲜为人知的两个关键元素——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如同宇宙的沉默守护者与加速推手,深刻地影响着星系的形成、结构的演化以及宇宙整体的命运。 我们将从现代宇宙学的基石出发,回顾那些颠覆我们认知的观测证据。从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精妙图谱,再到超新星的红移现象,我们将层层剖析,理解为何科学家们不得不引入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观测数据如何指向了我们当前模型中缺失的成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暗物质的本质。它究竟是什么?是一种未知的粒子,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物理现象?本书将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暗物质候选者,例如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轴子,以及一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模型。我们将追踪科学家们如何设计和执行那些旨在直接或间接探测这些神秘粒子的实验,包括地下深处的粒子探测器、太空望远镜的观测,以及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粒子碰撞实验。尽管尚未有确凿的发现,但这些前沿的研究正一步步逼近真相。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同样神秘的暗能量。它为何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它是一种真空的能量,一种遍布宇宙的标量场,还是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本身的修正?本书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的暗能量模型,例如宇宙学常数(Λ)、精质(Quintessence)以及f(R)引力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测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星系的分布以及各类天文现象来限制这些模型的参数,并理解其对宇宙未来演化的不同预测。 本书还将着重介绍当前国际上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和合作。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实验,到美国能源部(DOE)的粒子物理学项目,再到各国天文台的巡天观测计划,我们将了解这些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如何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攻克这一宇宙学难题。我们将介绍那些承载着人类探索希望的重大项目,例如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 (LSST)、Euclid任务以及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等,它们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观测宇宙,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提供海量数据。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对基础物理学的影响。它们是否意味着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它们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是否存在深刻的联系?我们还将讨论一些更具哲学意义的探讨,例如宇宙的终极命运,以及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宇宙的好奇心,引导大家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观测、精妙的理论和大胆的想象,一步步揭开宇宙最深层的面纱。通过本书,您将不仅仅了解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已知信息,更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挑战以及其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强大力量。无论您是科学爱好者,还是对宇宙充满无限遐想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次深刻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让您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宏伟而又神秘的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我日常需要面对的各种高深理论和实验数据,可能会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它在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却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作者在阐述不同电极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结构特点时,并没有仅仅罗列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制备工艺相结合,甚至涉及到了工业化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细节。比如,在讨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合成路径对材料形貌、粒径分布以及相纯度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数据说明了这些因素如何最终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补充,更是一种宝贵的工程思维的启迪。书中对尖晶石结构、橄榄石结构、NASICON结构等不同晶体结构的介绍,也非常细致,通过三维模型和剖面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锂离子在这些结构中的嵌入和脱出机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材料失效机理时的深入剖析,比如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正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相变和体积变化,这些都对理解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一些关键的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在电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日后的实验研究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让我对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研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籍收藏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某一领域精髓的作品情有独钟。《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佳作。我并非技术背景出身,但我对科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狭隘的学术范畴,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系统地勾勒出了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整个发展脉络和技术现状。从最初的基础理论构建,到各种材料的发现、演进和优化,再到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种重要电极材料的“人物塑造”。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它们的化学式和物理性质,而是通过对其发展历程、性能特点、优缺点以及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的深入分析,将这些材料赋予了生命力,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它们在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材料的“取舍”与“平衡”,比如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权衡,成本与性能的考量,都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被书中对科学家们探索精神的描绘深深打动,那些为了揭示材料奥秘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在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的宝贵经验,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是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于我这样一个热爱阅读的收藏者而言,《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科学探索的史诗,它所蕴含的知识深度和思想广度,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评分

我是一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科技博主,经常需要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简直是我科普创作的宝藏。我一开始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以便为我的粉丝们提供更专业、更深入的科普知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将一个看似高冷的专业领域,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解释每一种电极材料时,都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场景来打比方。比如,他把正极材料的锂离子嵌入过程比作“进出酒店的客人”,把负极材料的锂离子储存比作“繁忙的停车场”,这些比喻立刻就消除了我对专业术语的恐惧感。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这些材料发现历史的小故事,比如第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的“诞生记”,以及科学家们为了提高电池性能付出的努力。这些故事让冰冷的科学知识充满了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科普写作时,我最需要的就是能够清晰地解释“为什么”。比如,为什么磷酸铁锂比钴酸锂更安全?为什么硅基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那么高,但实际应用却困难重重?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答案,而且解释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能够从中提炼出很多精彩的叙述点,将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用我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出来,让我的粉丝们能够轻松理解。书中对不同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电池寿命的讲解,也为我的科普内容增加了科学的深度。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解读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为我打造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物理系的在读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与新能源材料相关,因此对《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在我研究的这个阶段,简直堪称一本“圣经”。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书中对不同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解析,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这对我这样的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收获。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时,并没有回避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模型来支撑,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材料的本征性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材料电化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例如,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材料的粒径大小、形貌以及结晶度会直接影响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和电子导电性。书中对几种主要正负极材料,如钴酸锂、镍钴锰三元材料、石墨、硅基材料等,其在不同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和相变机理,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辅以高分辨率的显微分析图像和原位表征数据。这对于我理解材料在实际工作条件下的行为至关重要。书中还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如高电压正极材料、金属锂负极、固态电解质等在电极材料设计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这为我未来的研究选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从微观尺度去理解和设计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化学工程师,曾经在一家大型化工企业工作过数十年,对材料科学有着深厚的感情。《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我读起来有种怀旧又惊喜的感觉。怀旧是因为书中很多材料的原理和基础知识,都和我在职业生涯中接触到的很多基础化学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回忆起当年在实验室里的时光。惊喜则是因为这本书对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讲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我当年无法想象的高度。作者在介绍不同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时,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纳米尺度和原子层面的理解。他对于材料晶体结构的分析,比如不同原子在晶格中的排列方式,以及锂离子在其中的扩散通道,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材料改性策略的详细介绍,比如如何通过表面包覆一层惰性材料来抑制副反应,或者通过掺杂其他元素来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这些都是非常精妙的设计。书中对于材料失效机理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当年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材料在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下降的问题,但对于其中的具体机理,往往只能做一些定性的推测。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和理论分析,详细解释了诸如活性物质的剥落、导电网络的断裂、电解液的分解等原因,让我对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使是对于我这个已经远离一线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依然充满了知识的魅力,让我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它让我看到了当年那些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如何一步步地催生出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锂离子电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低调的科技感扑面而来。书脊上的字体清晰,虽然没有花哨的插图,但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反而让我觉得内容一定扎实。我是一名普通的科技爱好者,对锂离子电池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它的核心——活性电极材料,总觉得这是整个电池“心脏”跳动的秘密所在。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从电池的基本原理讲起,比如为什么叫做“锂离子”电池,它和以前的电池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现在它如此普及。然后,他开始慢慢揭示活性电极材料的神秘面纱。我本来以为这会是枯燥的化学公式和晦涩的术语堆砌,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他把正极材料比作一个“行李箱”,可以容纳和释放锂离子;把负极材料比作“仓库”,储存着大量的锂离子。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些材料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常见的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还对一些新兴的、正在研发中的高性能材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富锂锰基材料、固态电解质材料在电极中的应用前景等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材料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比如钴酸锂是如何被发掘和应用的,科学家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喜悦。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说明。他甚至还讨论了材料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安全性之间的权衡,这些都是我购买电子产品时非常关注的指标,现在终于知道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锂离子电池核心技术的大门,让我对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对未来科技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各种智能设备和电动汽车背后的技术原理非常感兴趣。《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就像一本开启我对新能源世界大门的“说明书”。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很难懂,充满了各种我看不懂的化学式和物理定律,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一个复杂的科学话题讲得通俗易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材料的“比喻”。比如,作者把正极材料想象成一个“储藏锂离子的房间”,而负极材料则是一个“允许锂离子进出的门口”。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在电池工作中的作用。而且,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未来的电动汽车,它们都离不开锂离子电池。作者通过讲解电池材料,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些设备能够工作,以及为什么它们的续航能力会越来越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小知识,原来这就是决定电池能存多少电、能提供多大动力的关键!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比如一种叫做“磷酸铁锂”的材料,据说比其他材料更安全,所以现在很多电动汽车都用它。还有一种叫做“硅基负极”的材料,它的储能能力非常强,但是还有些小缺点需要克服。这本书让我对这些“看不见”的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科技产品,背后都有如此精密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初学者,我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老实说,我一开始确实有些担心,担心书中的内容会过于深奥,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毕竟“活性电极材料”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门槛。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却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化学式和晶体结构,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这个领域。作者首先从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锂离子的“迁徙”过程,以及正负极材料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每一种主要的电极材料时,都会对其化学组成、基本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典型的应用场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在介绍钴酸锂时,他不仅说明了其高能量密度的优势,也坦率地指出了其成本高昂、安全性相对较弱的缺点。而在讲述磷酸铁锂时,则强调了其优异的安全性能和长循环寿命,但同时也提到了其导电性较差的问题。这种“优劣并存”的分析方式,让我对每种材料的理解更加全面和辩证。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与材料性能相关的图表和实验数据,这些都为我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学会了如何从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等多个维度去评估一种电极材料的优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材料研究方向,比如纳米材料在电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掺杂、包覆等手段来优化材料的性能。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领我这个门外汉,走进了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是一家锂离子电池生产工厂的质量控制主管,每天的工作都与电池的实际性能和可靠性息息相关。《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实操手册”。我一直认为,了解材料的“出身”和“性格”,对于做好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这本书,正是帮助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各种活性电极材料的性能指标,如容量、电压、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安全性能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且将这些性能指标与材料本身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以及制备工艺紧密联系起来。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同一类型的材料,在不同的生产批次中,其性能会有差异。作者在书中对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比如烧结温度、气氛控制、原料纯度等的详细阐述,让我对我们工厂的生产工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帮助我更好地判断潜在的质量风险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材料失效机理的分析,比如电解液分解、活性物质的钝化、集流体的腐蚀等,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失效机理的深入了解,我能够更有效地分析产品失效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书中对于一些新型电极材料的介绍,也让我对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提前布局,调整我们的质量控制策略。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接地气,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评分

我是一家小型电池研发公司的工程师,日常工作就与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开发息息相关。《锂离子电池活性电极材料》这本书,我从头到尾都带着一种“学习、借鉴、思考”的态度去阅读。我必须承认,在材料科学领域,尤其是锂离子电池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想要跟上最新进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对当前主流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梳理。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材料时,都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化学结构上,而是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在提高能量密度、优化功率性能、增强循环稳定性以及保障安全性等方面所做的各种改进,比如纳米化、包覆、掺杂、形貌控制等策略。这对于我们公司在开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时,提供了非常多可行的技术路径和参考思路。书中对一些新型材料,例如富锂锰基材料、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三元材料的最新发展,以及无钴化、高镍化的趋势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市场的未来走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另外,书中对负极材料的探讨也同样精彩,除了经典的石墨,对硅基负极、钛酸锂(LTO)等材料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的分析,也让我有了新的启发。让我特别受用的是,书中对材料性能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数据,还结合了实际的电池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考量,比如极片加工的难易程度、首次库伦效率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还对固态电池中的电极材料设计以及界面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为我们公司在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丰富且具有前瞻性,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交流。

评分

书籍不错,值得专业阅读

评分

物流很快很快

评分

书籍不错,值得专业阅读

评分

帮朋友买的,不错啊,快递很快

评分

东西不错,很给力,价廉物美!

评分

十分满意,感谢

评分

十分满意,感谢

评分

帮朋友买的,不错啊,快递很快

评分

东西不错,很给力,价廉物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