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铭记历史、传承长征精神。《从闽西到京西——刘忠将军回忆录》是长征亲历者的回忆,不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真实再现了革命前辈的崇高品格和英勇无畏,是当下建设“中国梦”急需的精神养料。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刘忠将军的回忆录,系统地回顾了他从一个普通的泥水工人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回忆和记录,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亦使本书成为上海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作品。
作者简介
刘忠(1906—2002),曾用名刘永灿。福建省上杭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著有《院校工作回忆》等。
目录
原版序 杨成武 / 1
新版序 金一南 / 1
第一章 家庭出身和童年时期 / 1
第二章 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 7
一、 才溪的工农起义 / 11
二、 红四军学校学习 / 21
三、 红十二军一○三团 / 22
四、 红四军三纵队十九大队 / 25
五、 红军十二师三十六团 / 32
六、 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 / 47
七、 模范红五团 / 64
八、 红一军团侦察科 / 78
第三章 抗日战争 / 139
一、 抗大学习和工作 / 144
二、 三八六旅工作 / 165
三、 太岳第二军分区工作 / 170
第四章 停战谈判 / 185
一、 上党战役的三八六旅 / 188
二、 切断同蒲路,在四纵十旅 / 207
三、 停攻曲沃,忍痛撤兵 / 210
第五章 解放战争 / 217
一、 参加四纵作战指挥 / 221
二、 协同晋绥军,保卫延安 / 239
三、 率太岳部队参加攻打临汾 / 249
四、 晋中战役 / 261
五、 十五纵队榆次练兵 / 268
六、 攻打太原外围据点 / 270
七、 编为六十二军,参加攻克太原 / 278
八、 率六十二军参加解放大西北 / 283
九、 奉命草地进军,参加解放大西南 / 291
十、 进军西康,解放西康 / 298
十一、 改造国民党二十四军起义部队 / 301
十二、 调出西康,任川西军区司令员 / 309
第六章 院校工作 / 311
一、 在刘伯承院长领导下,参加创办军事学院 / 315
二、 参加高等军事学院筹建所负担的任务 / 320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军政大学 / 323
四、 院校行政管理教学保障工作体会 / 324
回忆的后记 / 327
永远的纪念 刘永生 / 329
历史选择了他们,他们造就了历史
— 读《从闽西到京西 — 刘忠将军回忆录》有感 罗 援 / 331
精彩书摘
攻克长子,全歼守敌
1945年9月初,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刘、邓首长在潞城以西的黄碾村,召开旅以上的干部会议,传达作战部署。刘、邓首长都做了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首先谈了全国的战局形势、接着指出:“上党战役很重要,关系着全国的战局问题。党中央、毛主席命令我们必须把插进来的阎锡山军队消灭,保卫上党。这次战役在战术上要有新的转变,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攻坚战。”刘伯承司令员简短的讲话,把关系全战役的最根本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会议确定先攻打长治外围各县城,吸引敌人出长治,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然后攻占长治。李达参谋长分配各军区的任务,命令太岳军区主力三八六旅攻打长子城。会后,陈赓司令员作攻打长子县城的具体部署,并决定一旅的三十八团配属我指挥。陈赓司令员问我有什么问题。我说,坚决执行命令攻占长子城,但我旅弹药不足,要求补给。他说:“弹药尽量满足你们,但炮弹不会多,主要依靠手榴弹。攻城部队要组织好,特别要讲求战术,以短促的浓密炮火掩护部队一举登城……”
我们带着崇高而严肃的使命,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旅部的驻地——屯留以南的东李高村。我和张祖谅政委商讨,确定了各团的战斗任务,召集营以上的干部会。决定七七二团先攻夺长子城北关,而后在北关登城;士敏独立团佯攻东门,应积极行动吸引与牵制敌人;二十团、三十八团首先攻占长子城的西关,而后在西门发起攻城战斗。二十团担任登城的主要部队,集中全旅的炮火掩护该团突击队登城。长子城,位于长治的西面,相距长治(潞安府)五十华里。这座城不大,但工事很坚固,城墙两丈五尺高,城门外有石碉,城角四周有消灭射击死角的砖碉,城角外边设有低碉,每个低碉还设有三个以上的暗碉,可在不同的水平线上进行直射与侧射;沿城墙外有一道三公尺多宽、两公尺多深的护城壕,其壕内积水过腰,墙外还有一米多高的铁丝网,主要地段附设有地雷,城墙垛上放有许多的手雷,碰着立即爆炸;在交通要道上设有拒马。这是日本鬼子构筑的,阎锡山部队又予加固了,的确是相当地坚固。阎锡山部队防御,确有他的一套办法。
9月13日黄昏,我七七二团向北关的敌人进攻时,被前面一座孤陡的小山挡住了去路。这座小山名叫北高庙(山顶上有一座庙),筑有坚固的碉堡,是长子守敌的重要屏障,好比“乌龟头”一样,站在庙上用肉眼能看清城内的来往行人。炮火可以越城直射到大街上,守敌蹲在北高庙的工事里与我军顽抗,我七七二团发起了四次冲击,都未攻下来,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七七二团团长周学义同志很焦急,也很不服气,“难道七七二团要在长子城下丢脸?决不!我无论如何都要把它攻下!”这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经历无数次战斗的老红军部队,勇敢果断,屡次战斗中攻就攻得下,守住守得住,特别是善于夜战,一向有“夜老虎”团的称号。既然强攻不成,就另想办法攻打。第二天,周学义同志在第一连挑出第二排,他亲自训练交代,当晚进行“夜摸”。这天的晚上特别黑,这就是第二排“夜摸”成功的有利条件。9月间是秋天,田野里肥硕的谷穗弯弯地向下垂,树叶渐渐地变黄,秋意很浓了。这天晚上的炮声停息了,只听着秋虫唧唧地低鸣,上弦的月刚从太行山那边抬起头,但又被一朵朵的薄云遮住了。第二排的孤胆英雄们,一个个向小山下低身地爬着、爬着,爬上小山,不时拨开当头的蒿草。敌人守在庙里,因七七二团攻击了两天没有攻得动,就疏忽大意起来,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第二排能从背后不声不响地摸上去了。二排排长一声令下,喊:“打!”轻机枪、六○炮猛烈地攻击,一阵手榴弹也打进庙内爆炸了,战士们冲进庙里喊:“缴枪不杀!”北高庙的守敌一个排被全歼了。还真是“夜老虎团”,显示出了真本事,以一个排的兵力攻夺北高庙,砍断了龟头。占领北高庙,周学义同志亲率部队攻进北关,敌人慌乱了,退进了城内。七七二团占领长子城北关,立了第一功,这就有力地支援了西面主攻部队二十团和三十八团的战斗行动。
在七七二团一连第二排“夜摸”攻进北高庙的同时,我二十团以五个小时的战斗,攻占了长子的西城外临城的村庄—西关。部队接近城下,三十八团接着第二十团开进。9月15日,炮声、机枪声整天不停地响着,我和二十团团长楚大明、政委朱兆林、政治处主任吴效闵,冒着敌人炮火的袭扰,进到二十团前沿的观察所,也把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同志叫来了,共同研究登城的部署。我们的战士真聪明,把观察所设在老乡家的屋脊下,从屋脊下挖了一个小洞,非常隐蔽,敌人根本发觉不了。但视线很宽阔,可以清楚地看清城内,特别是东边城墙上敌人的活动情况,这就可以判断敌人在城内的部署。我们在这个隐蔽的观察所内仔细观察西门城墙外围的碉堡、工事构筑,现场布置攻城的战斗具体部署。我二十团的战士们正在忙于利用村落的房屋挖洞,每个洞直径一公尺,战士可以带上武器、弹药从洞内钻过去,自西向东隐蔽接近到城壕边沿。敌人只监视着道路、桥头和开阔地,却想不到监视村落的房屋顶下,也想不到我们通过钻洞秘密地把登城部队运到了城墙下。我二十团战士多是平原生长的,有着挖洞、爬墙等特殊本领,各团都佩服它。
因为我们的弹药有限,严密的战斗组织工作十分重要。炮火准备只能坚持十分钟,楚大明同志一字一句地思索着。我加重语气地说:“对!十分钟!弹药有限,攻城时间只能十分钟,并要一次成功,不许失败,我们只有‘一瓢水’,在战术上,就叫做‘一瓢水’战斗吧!”实际情况是,一门山炮仅二十发炮弹,一挺重机枪是一千发子弹。因此,炮火袭击只能“十分钟”,成败的关键就在这“十分钟”了。“一瓢水”要能浇死白狗子,那必须是烧开了的热水才能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严密的战斗组织工作。
二十团的登城突击队,已组成了五个组,即火力组、梯子组、跳板组、投弹组和登城突击组。团长楚大明同志,连夜到处检查着,干部们计划着,战士们也在讨论着。“一瓢水”,“十分钟”,成了登城战斗有力的动员口号,人人表决心,个个在挑战。这个说,只要火力组封锁住枪眼,我们保证把跳板架好;那个说,只要你们把跳板架好,我们马上送过云梯去树立起来;另一个说,只要你们把云梯树好,我们一定登上城去!等等。交通壕里的战士活动非常频繁,部队的战斗情绪十分高涨,恨不得马上打下长子城。
1945年9月18日黄昏,战前的寂静使人不安,盼望期待的时刻就要到了,但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晚上7时整,两发碧红色的信号弹划过天空,顿时就炮声隆隆震耳欲聋。火炮集中炮弹打一个点,把城墙打开了一个缺口,轻重机枪的浓密火力,压住了敌人的发射点;战士们将云梯抬出来,不顾敌人轰击,沿西关街道猛跑抬上前去。在他们前面的跳板组胆子更大,一个倒下去,另一个又接上,把跳板架在外壕上。掩体内的战士站起来跑到棱线上往城墙内扔手榴弹,乒乓乒乓地轰隆隆响!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刺鼻障眼的硝烟中,云梯成功架在了被山炮打陷的缺口上,挂满手榴弹端着手提机枪的战士们,像猛虎般地扑过去爬上云梯。当第一个手握红旗的勇士爬上城垛时,我炮火立刻停止了射击。勇士们用手提机枪向城里的敌人猛射,后续部队接着登城。敌人吓破了胆,顾头不顾尾地乱钻,有的神志尚未清醒过来已当了俘虏。
我们胜利了!“十分钟”,“一瓢水”,成功了!二十团胜利登城,七七二团、三十八团在北门和东门也相继登城了。“一瓢水”,难忘的“一瓢水”!这是我三八六旅五个月练兵的胜利,是战士们勇敢、机智而取得的胜利,这是登城突击队五个组密切协同动作而取得的胜利。这个胜利标志着我军从抗日游击战转变为运动进攻战和攻坚战的胜利。
城里的敌人作最后的挣扎,组织了数次的反冲击,结果都被我们英勇的部队打退了。二十团进城后打开西城门,我和张祖谅政委,率领指挥所进城了。二十团进展最快,迅速占领了钟鼓楼制高点,以这个制高点控制着全城。他们部队不走大街而钻房屋内挖洞穿过,这既隐蔽,又避免了被敌人杀伤,最关键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很快接近了敌人最后顽抗的据点—长子县衙门,国民党县政府。各团进城后都进行巷战,战士们先打一阵手榴弹,即乘着弹烟,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杀扫清残敌,捕捉战俘。敌人缴械了,阎锡山的挺进二纵队司令白映瞻被我二十团活捉了。我旅和三十八团共俘敌官兵一千五百余人,打死敌官兵五百多人,缴获敌全部枪炮弹药和辎重。当夜12时,整个战斗胜利结束了。
在我旅攻克长子城的同时,我兄弟部队也先后攻占了壶关、潞城、屯留、襄垣。各路部队均向长治前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亲自指挥三个军区部队,直逼到长治城下。大战潞安府的一场猛烈的攻坚战,就摆在眼前,城关战斗即将开始了。
……
前言/序言
新版序
金一南
20世纪80年代末,我与刘忠将军曾经有过一次邂逅。
当时我在国防大学图书馆采编室当资料员。一天,一位身材不高的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图书馆送书—他自己写的《从闽西到京西》。后来我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写下了当时的场景:“薄薄的回忆录印刷粗糙,错别字不少。这位1955年授衔的中将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本一本地改。改完后用纸把书包好,送到国防大学图书馆,布满老年斑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封面,用难懂的福建口音叮嘱要好好收藏。图书馆人员礼貌、客气,也好奇这位穿深蓝便服的老人为何对一本小薄册子如此执著与认真。”那个亲手接过刘忠将军回忆录的“图书馆人员”,就是我。我接过这包书后,首先表示感谢,接着登记注册,送走老人后简单地翻了一下,然后编目、入库、上架,并未有太多注意。
直到1994年开始写作《苦难辉煌》,写到中央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查阅资料时才把这本小册子翻出来,才发现当年到图书馆送书的那位行走不便的老者,竟然是红军长征中先锋的先锋,竟然在湘江之战中,差一点使红军避免重大牺牲。
湘江之战中央红军牺牲重大:红八军团番号被撤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冒着弹雨趟过湘江时,身边只剩下一个扛油印机的油印员;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六师十八团被隔断在河东,全部损失;中央苏区著名的少共国际师基本失去战斗力;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人。
这本薄薄的回忆录揭示了,曾经有机会避免这样重大的牺牲。
当时走在中央红军最前面的一军团侦察科长刘忠,率领军团便衣侦察队首先渡过湘江,发现全州城是空城。而谁先抢占全州,谁就在湘江之战中居于有利地位。刘忠立即建议跟在后面的一军团二师五团从速过江,占领全州。刘忠曾在五团当过政委,五团是一支能打的部队,反“围剿”作战中曾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模范红五团”称号。但现任团长陈正湘做不了主,率领五团的二师参谋长李棠萼,觉得要听指挥部的命令,须先向军团首长报告。
行军作战要求兵贵神速,也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到底怎么掌握,全在指挥员自身。可以想象得出,当写到这一幕时,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刘忠仍有着强烈的千言万语说不尽的感慨:“二师李棠萼参谋长率五团已进到界首村停下未渡湘江。我向他面告,全州城无国民党正规军,建议五团速渡湘江,进占全州城。李棠萼犹豫不决,说须电报军团批准才过湘江,占全州。我再次建议机不可失,进全州城后电报军团首长,他不同意,于是立即电告军团。军团首长21日下午2时回电,令立即渡过湘江,进占全州。”
此时再率部随刘忠赶向全州,已经晚了。军机稍纵即逝:湘军前卫已经进城,正在城外占领阵地布置警戒。
就差了那么一点。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作战层面分析,红军在湘江之战中损失巨大,中央纵队过于笨重缓慢、未能有效利用湘江缺口是其一,一军团二师五团未能坚决抢占全州,也是其一。后来湘军刘建绪部就是利用全州这个前进基地,向坚守渡口的一军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激战中甚至冲到了军团指挥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都拔出手枪参战,指挥所变成战斗最前沿,军团指挥员变成普通战斗员。如果当时按照刘忠建议果断占领全州再行报告,一军团不至落到如此险境,林、聂也不会向中革军委发出那封让周恩来、朱德备感紧张的急电:“如敌人明日以优势猛进,我军在目前训练装备状况下,难有占领固守的绝对把握。军委须将湘水以东各军,星夜兼程过河”;更不会出现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为惊险的一幕。
了解这些,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半个多世纪过去,提及当年李棠萼贻误战机、失去控制全州的机会,刘忠依然耿耿于怀。令他动情的不仅仅是个人失误,更是这一失误背后付出多少战友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军团参谋长左权后来宽解过刘忠:“若占领全州城,通过这次敌人封锁线可能会顺利些。但因蒋介石的大兵已到全州地区,广西国民党军队从桂林北进,加以我军的长途行军作战,疲惫不堪,这是主要原因,不能归于李棠萼同志个人的责任。”李棠萼是黄埔六期生,参加过广州起义、湘南起义,任过一军团作战科长,经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左权说这话时,李棠萼已经在穿越毛儿盖草地时,牺牲于敌人的冷枪之下。不能说左权讲的没有道理。但是在那个生死系于瞬间的千钧一发时刻,还是从李棠萼身上,让人遗憾地看出“审时度势、机断专行”这八个字对一个优秀指挥员来说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这是刘忠到了晚年仍然念念不忘的地方,也是其回忆录中最令人扼腕、最值得思索的部分。
这本回忆录中的这一段,给我留下至深印象。我后来经常想起当时送完书后,刘忠老将军衰弱蹒跚离去的背影。使我万般感慨的,不是刘忠曾经获得的“一野十大虎将”、“威震敌胆十军长之一”等荣誉,而是他们那一代人,本为赤脚农民,若无那场狂飙突进的革命,一辈子也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场革命正是通过改变这些人的命运,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国。他们在这场决定自己命运进而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决斗中浴血征战,纵横天下,不怕牺牲,前仆后继。
他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从奴隶到将军。他们造就了胜利,胜利也造就了他们。他们是旧中国与新中国交替这样一个极其特殊时期的产物,是充满传奇的永远不会再现的一代人。我们这些后人,只有在他们一个个纷纷离去的过程中,才一步一步真正明白了他们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巨大历史意义。
他们的最大特色,是至死不渝的忠诚。
他们的最高追求,是无可替代的胜利。
他们全都获得了。
令我们永远荣耀。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
从闽西到京西 刘忠将军回忆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