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现代艺术巨匠潘天寿先生的数幅经典作品为切入点,从每一件具体的作品中提炼出一个值得欣赏的关键词,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解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大家在欣赏名作的同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审美趣味和格调境界。
本书以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以使大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究竟为何,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目的。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近现代书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曾主编《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图集》《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等。
笔墨
清雅蕴藉……… 12
果断灵变……… 14
简洁爽利……… 16
刚中寓柔……… 18
生涩凝重………20
大胆洒脱………22
层次丰富………24
浓淡得宜………26
凝练古拙………28
圆浑厚重………30
稚拙之趣………32
刚毅雄悍………34
构图
方形体块………42
变实为虚………46
倾侧动势………50
倚斜撑持………54
重心偏移………56
平面分割………62
骨架组合………64
气脉与开合……68
四面包围………70
边角处理………74
题款……………80
境界
静穆幽深………86
宁静旷远………88
沉雄奇崛………90
“笔墨”,狭义就是指用笔和用墨。在中国画中,各种笔墨形态、笔墨单位(诸如线、点、块、面、干、湿、浓、淡等因素)的排列、组合等构成关系组成了笔墨结构。其中,各种笔墨形态是构成画面物象的基本因子,通过它们的衔接、断连、对比、转换、积叠与渗透,在笔迹运动中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中国画由立意、立象至一幅画的总体经营,有自己的一套内在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表现体系——笔墨体系。综合来说,“笔墨”包含了用笔、用墨以及笔墨结构及其规律。
谈论笔墨,是以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为基本前提的。什么是笔墨的相对独立性?笔墨与所写的自然对象不完全吻合,对象的真实感减弱了,笔墨的独立性就增大了。对象用写意笔线勾勒,这笔线就具有了独立的美感,对笔线所体现的力度、速度、形状、枯湿等因素均可作独立的分析。因此,中国的水墨画,要求笔线画在白纸上,笔笔清楚。笔线两面的边缘,要与纸有明确的分界。湿笔画在生宣纸上会洇化,但洇化的痕迹,也要清晰明确,笔笔不含糊。用墨的道理同样如此。所谓用墨,是指水墨落纸所形成的浓淡色泽与融化效果。这也要求新鲜清楚,不可污浊漫漶。
每个画家的条件与追求都不一样,个性素质也有很大差异,出于画家之手的笔墨,也必然千变万化,不能划一。不同的画家由于不同的才情学养,不同的兴趣理想,手下的笔墨就会呈现不同的性格倾向——笔墨风格。吴昌硕与任伯年不一样,黄宾虹与齐白石不一样,一望可知,绝不会混淆。但不论他们的笔墨风格多么具有独创性,却都出色地体现了笔墨的基本原则,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大家。
……
序言
对于一个未曾受过专业训练,或对中国画不曾有过长期接触和了解的观众来说,中国画的鉴赏和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某位名家大师的作品究竟妙在何处,赏析画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都是观者想弄明白又不易弄明白的问题。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好的途径来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的展览和出版原本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但目前显然做得还不够。
在我看来,中国画的鉴赏在当下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中国画的评鉴有自成体系的一整套复杂标准,而这套标准背后又牵连着中国积淀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国画从早期“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性,到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不似之似的意象性描写和内心胸臆的诗性抒发等艺术特色,这与西方绘画到19 世纪中叶基本还是以写实手法为主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不以写实为旨归,画面与真实对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表现手法不免让习惯于欣赏写实绘画的观众感到接受上的困难;宋元以后文人画的高度发达,也使中国画与哲学、文学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强调“三绝”(诗、书、画)、“四全”(诗、书、画、印),以展露文人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积淀为上。这就意味着欣赏中国画的观众也必须具备同等高度的修为,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画的题中之义;中国画以笔、墨为工具材料,材质和工具虽然简单,但一笔一墨不仅是状物的手段,还凝结了笔法笔意的语言美学、画家的胸襟和文化内涵,其特有的审美和艺术技巧,也需要在一定的知识和体
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中国画自身的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首先决定了对其赏鉴的难度。
其次,当代人的艺术接受特点,也使得像中国画这样需要凝神观照、沉思冥想的艺术作品变得遥远和陌生。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深刻分析了机械复制技术给古典艺术带来的革命性颠覆。复制性艺术不仅消解了古典艺术的“灵韵”(aura),还压缩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了观众的接受方式。像电影、电视这样的艺术,用直观性、震憾效果让观众获得娱乐和消遣,以排解因高度紧张、快速的现代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而像中国画这样不仅需要沉浸式、个人化欣赏,而且需要接受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艺术,则越显“曲高和寡”。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的勃兴,虽然加强了交互性,使观众从被动接受部分转为主动参与,然而跳跃的链接、点击式的选择和海量的信息,也使碎片化的浅表性阅读取代了全神贯注的细腻品味。所以,在这样的接受特点下,中国画的基本特点、艺术高度,面临被错解、误读,甚至被忽视、丢弃的危险,也不足为怪了。
面对上述困难,作为书画名家纪念馆,我觉得有责任去探讨当下中国画公共教育与传播的合适方式,“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展”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展览以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以使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究竟为何,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目的。本展的亮点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观众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二是探讨如何进行展览效果的评估,即面对这样一个解析性的展览,观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生成观感,评估的结果将成为我们策划其他常设展的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解读的相对准确性和权威性,展览和本书中的解析文字,主要参考整理自潘公凯著《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年)、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年)、《潘天寿书画集》编委会编《潘天寿书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年)、卢炘编《潘天寿研究(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年)、卢炘编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潘公凯编著《潘天寿绘画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等。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出画家独特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作品。当我看到《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潘天寿先生艺术世界的绝佳机会。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深入到潘老先生的艺术思想和人生哲学。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潘老先生自己的话语,来佐证其观点,使得解读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深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潘老先生“笔墨”的分析。潘老先生的笔墨,可以用“力透纸背”来形容,每一个笔触都饱含着力量和情感。作者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笔墨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潘老先生如何运用枯笔、湿笔、焦笔等不同技法,来表现出不同的物象质感和情感。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潘老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潘家样”。这种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阐释,让我对中国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总而言之,《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读物。作者的解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潘天寿先生艺术世界的探索之路。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潘老先生“艺术教育”理念的提及。潘老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作者通过引用潘老先生在教育方面的论述和实践,展现了他对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种对艺术家多重身份的展现,让潘老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潘天寿先生绘画的知识,更从中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这本书,是我艺术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评分对于我而言,每一次阅读一本好的艺术书籍,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便带给了我这样的体验。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对画作的分析,更是对潘老先生艺术精神的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潘老先生“书法与绘画”的结合的阐述。潘老先生的书法,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将书法的笔墨韵味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之中,使得他的画作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作者通过对潘老先生多幅作品的书法题款进行分析,让我看到了书法和绘画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他指出,潘老先生的题款,不仅仅是为了点缀画面,更是其艺术思想的延伸,是其情感的直接表达。这种对书画融合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中国画的整体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我常常被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所吸引。而潘天寿先生的画作,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引发深刻共鸣的存在。《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则成为了我探索其艺术世界的引路人。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不仅仅是在解析画作,更是在讲述潘老先生的艺术生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潘老先生“意境”的解读。他的画作,往往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描摹,更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例如,他笔下的雄鹰,不仅仅是一只鸟,更是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他笔下的石头,不仅仅是一块岩石,更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作者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潘老先生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此外,书中对潘老先生在“造型”方面的独到之处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敢于突破传统的程式化,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比如他作品中常见的“大体势”,那种将物象进行夸张和变形的处理,既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又恰恰传达了物象的本质特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深迷恋的普通读者,我怀揣着对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景仰,翻开了这本《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刚拿到这本书,厚重且沉甸甸的质感便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期待。翻开第一页,迎面而来的是精美的印刷和清晰的画面,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让我忍不住凝神细品。书中对潘天寿先生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如《鹰石图》、《荷花图》、《山水画》等,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面形式的描述,而是着重于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笔墨意趣、构图巧思以及潘老先生独到的艺术理念。例如,在解读《鹰石图》时,作者详细分析了鹰的眼神如何传达出不屈的精神,石块的皴法如何表现出坚硬的质感,以及留白的处理如何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潘老先生如何将传统技法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他独树一帜的风格。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潘老先生的用笔时,那种力拔千钧又细腻入微的描述。他笔下的线条,时而如老树盘根,刚劲有力;时而如惊鸿掠影,轻盈飘逸。这种对笔墨的精准把握,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铺就了这条道路。读完这本著作,我对潘天寿先生的艺术造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中国画的信心和热爱。
评分我一直觉得,艺术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美感,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情感寄托。这次有幸拜读了《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我感到自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潘天寿先生艺术世界的大门。书中的内容,远比我之前对潘老先生的印象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在解读每一幅作品时,都如同一个细心的导游,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画面的肌理,感受笔墨的跳跃,体味构图的深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潘老先生在色彩运用上的分析。潘老先生的用色,往往不拘泥于写实,而是更注重色彩所能传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比如,他作品中浓墨重彩的运用,既能表现出物象的体积感和力量感,又能传递出一种沉静而又饱满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潘老先生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创性和前瞻性。此外,书中对潘老先生作品中“空间感”的处理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则,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辽阔的意境,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画境之中,思绪万千。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艺术鉴赏的方法,更从中汲取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在阅读《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之前,我对潘天寿先生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其作品的“力量感”和“个性化”上。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他艺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文化积淀。作者的解读,并非是简单地罗列画作和技法,而是试图去理解潘老先生的艺术逻辑和哲学观。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潘老先生“花鸟画”的分析。他笔下的花鸟,不同于传统的文人画,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甚至是带有几分“野性”。他敢于打破花鸟画的程式化,将自然中的生机勃勃直接呈现在画面上。例如,他笔下的荷花,浓墨重彩,荷叶饱满,荷花盛开,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这与许多传统花鸟画的清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潘老先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他将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之前,我对潘天寿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画作图片,总觉得他的画风带着一种粗犷和力量感,但具体到为何如此,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潘老先生的敬意。他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潘老先生那些看似“难懂”的作品,一层层地剥开,展现出其内在的精妙之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潘老先生“构图”的章节。他笔下的构图,常常给人一种“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感觉,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高深的学问。作者通过对多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详细讲解了潘老先生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组合,以及如何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达到画面的均衡和张力。尤其是对“留白”的处理,作者阐释得非常到位,他指出,潘老先生的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想象力的空间,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激发观者的联想。读完这些内容,我才真正理解了潘老先生作品的“大巧若拙”,体会到了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境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跨越时空的,能够与观者进行对话的。潘天寿先生的画作,无疑具备这样的特质。而《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则很好地承载了这种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家的感性。在解读潘老先生的作品时,他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潘老先生“画面节奏”的分析。他的画作,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律动感。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通过构图的疏密聚散,潘老先生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画面节奏,让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种情感的起伏和升华。作者通过对“节奏”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潘老先生在画面经营上的高超技巧。他能够将看似简单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整体,使得画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艺术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感受,去体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这本书,正是让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他仿佛带领我置身于潘天寿先生的画室,亲眼目睹他创作的过程。书中对潘老先生“山水画”的解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山水,并非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模仿,而是注入了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他善于运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水的质感和体积感,同时又通过“笔”的刚柔顿挫,来赋予山水生命力。作者详细阐述了潘老先生如何通过“皴法”的运用,来表现山石的不同纹理和形态,以及如何通过“点景人物”来衬托山水的宏大与壮丽。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潘老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功力。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潘天寿绘画艺术》内容简介:中国绘画近代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中国绘画接续古今的重要人物。《潘天寿绘画艺术》作者为潘天寿之子,现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其对潘天寿的绘画艺术从思想到技法、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的评述,文字凝练,文风质朴,寓意深刻。全书内容主线为:1.寻求精神性,对潘天寿艺术作品之内在精神,予以阐述,为《潘天寿绘画艺术》起始。2.技法理论,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予以分析。3.艺术实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与技法分析相对应,剖析理论在创作中的实现。4.年表,回顾潘天寿之生平,为探讨潘天寿不同时期作品的特征提供必要依据,为《潘天寿绘画艺术》收尾。附常用印章,一可为欣赏,二可为鉴定。书中还选取了潘天寿100多幅画作,为分析潘天寿绘画技法提供直观之材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
评分性价比比较高的好东东,值得入手
评分很好的卖家,很好的物件
评分很好的卖家,很好的物件
评分好
评分很好的卖家,很好的物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