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7
★罗辑思维罗振宇赞誉推荐“商战三部曲”《光电帝国》《冷酷的钢铁》《疯狂的投资》!高盛&金融时报商业图书提名奖,《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全球知名媒体联袂推荐!
★商业史上少有的经典,像惊悚小说一样精彩的纪实文学,更像一场席卷大西洋的风暴。
一次牵动商业巨头、多国元首、知名投资银行、强大的智囊团队的大型跨国收购案,一场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大地震,充满阴谋、智慧、偶然与权术的精彩故事。
★警示狼性资本围攻,规避商业资本危机
世界上每一位CEO、经理人、企业家、对商业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们——
1.商业世界的疆界,远比看起来辽阔。
2.人们的利益诉求,远比看起来多元。
3.建设性沟通的力量,远比看起来有用。
《冷酷的钢铁》聚焦全球迄今为止非常大的钢铁收购战——米塔尔钢铁公司对安赛乐钢铁公司的收购。2006年1月27日,世界超大的生产商米塔尔钢铁公司宣布,出价230亿美元“恶意收购”欧洲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二的钢铁企业安赛乐钢铁公司,史诗般的商业战争打响了。故事由此展开,该事件在欧洲的政治、经济、金融领域引发了一场大地震。两大公司实力对决,政府行为暗藏玄机,投资银行操纵股市,商业诈骗大行其道,影响深远波及全球。在这场不被看好的收购战中,米塔尔是如何摆平六国政府以及反垄断组织的诘难实现“逆转胜”的?中国的钢铁企业是否也会面临同安赛乐公司一样的命运?《冷酷的钢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部描述当代全球产业竞争模式的现实版好莱坞大片。
蒂姆·博凯,记者,作家,编辑,电台主播,著名媒体《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职业撰稿人,采访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应《每日电讯报》之邀,博凯成为英国杂志界首位撰写拉克希米·米塔尔人物传记的作家。写作期间,他得到了米塔尔一家和米塔尔钢铁公司高层人士的全力配合,采访全面、真实。
拜伦·奥希,加文一安德森公司总经理,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对抗期间,任卢森堡政府沟通决策顾问。加文一安德森公司是公关类咨询机构,面向国际,着眼金融,向多国政府和大型企业提供收购、合并方面的专业顾问服务。
看看个人的梦想是如何改变全球工业的……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惊悚小说,就像一场席卷大西洋沿岸的风暴。
——《经济学人》
即使是对那些知道米塔尔之战中艰难险阻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将让他们觉悟:这是一场发生在现代欧洲工业社会中的印度史诗——“国王之战”。
——英国《电讯报》
这本书为优秀商业书籍做了精彩的加法。
——《金融时报》
在这部书中,你可以读到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公司高管贪恋私利,股东之间合纵连横,顾问团队斗智斗勇,各国政客尔虞我诈。
——罗辑思维 罗振宇
“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是米塔尔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一信条和不懈的战略筹划铸就了米塔尔钢铁霸业的辉煌。
——著名钢铁研究专家马忠普
这本书值得中国企业家阅读,了解大型跨国收购活动该如何组织,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避免在思想观念和操作流程上再犯低级错误。
——战略与资本市场资深专家 郑磊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序言
人物
引子
01初次交锋1
02合作的邀约13
03米塔尔的漫漫钢铁路23
04合作无望,决定并购47
05收购的“奥林匹斯计划”55
06精英云集的并购团队67
07正式宣战79
08新闻发布会87
09卢森堡大公国93
10反收购的“路易斯计划”101
11反击到底119
12针尖对麦芒131
13俄罗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43
14道路依然漫长149
15“经济爱国主义”引发强烈抗议155
16进攻与防御159
17聘请最好的反收购专家169
18在法国大有斩获177
19行动进行中183
20寻找“白衣骑士”191
21黑白骑士都看好的公司195
22政府和政要的利益目标205
23双方的战争如火如荼219
24“白衣骑士”与“黑衣骑士”的较量225
25攻坚战235
26商业收购演变为好莱坞大片247
27防守方的力量在壮大259
28年度股东大会267
29最后的准备工作273
30收购正式启动281
31合并计划通过289
32背水一战295
33一石激起千层浪309
34谈判时机已经成熟317
35股票回购计划对股东有利还是不利?321
36回购败局已定339
37三方主角同台竞技343
38结局已定,插曲不断353
39得之不易的胜利361
40圆满的落幕367
41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375
后记379
致谢387
引子
想象一下,世界上如果没有机场、摩天大楼、汽车、铁路、飞机、大桥和足球场,或者说,这些东西都不以钢为骨架,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样子,您将感觉如何?提倡“回归原始”的人们也许会说,这样的世界简直就是天堂。然而,这个“天堂”里也将不再有各种外科手术设备以及其他任何医疗器具。另外,电脑、各种炊具、电冰箱、刀、剪子、平底锅、园艺工具、轮船、拖拉机、犁头、弹簧、手表、心脏起搏器等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物品,也会统统不见了踪影。
钢,无处不在。虽然水泥、玻璃、砖和油漆常常将钢挡在了我们的视线之外,可它依旧是人类建筑业的脊梁,它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当列车从福斯铁路桥(世界第一座钢架桥)或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上疾驰而过时,人们也许不会记起,若不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商人、伟大的发明家亨利·贝西默(Henry Bessemer),人类也许现在还生活在铸铁年代,上述两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水上交通还将维持在发展十分缓慢的水平。
英国人亨利·贝西默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专利数以百计。是他,改进了铅笔的构造,设计了插入式的铅笔芯;是他,发明了压花邮票。几百年前的某一天,病床上的贝西默也不闲着,他正琢磨着如何才能改进大炮发射筒的构造。那时英国的大炮均以铸铁制造,每次发射的间隔时间很长,着实令人担忧,这是因为铸铁无法承受点火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压力,铁的缺陷就在于含碳量太高,易裂。最佳的替代品显然是钢。钢的抗压性更强,柔韧度也比铁好。人类使用钢的历史差不多已有两千年,但是生产钢仍旧非常昂贵,而且十分耗时,产品的质量也不稳定。贝西默想,要是能够大规模生产统一标准的高质量钢,英国大炮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想到这里,贝西默从床上爬起来,回到车间,开始了他的实验。剩下的故事都写在历史书里—那些我们多数人学了又忘了的历史。还记得的,也许只剩几个“珍妮纺纱机”、“斯蒂芬森‘火箭’号机车”之类的词语回荡在耳畔。贝西默对工业革命词汇表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词组—“贝西默转炉”。
贝西默发现,铁矿石加热到1 250摄氏度时可熔化,此时,若向盛装铁矿石的梨形大锅或高炉吹冷空气,可除去大部分杂质,使碳含量降低,而又刚好维持足够的硬度,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合金之一—现代钢就这样诞生了。为了使炼出的钢拥有不同标准的延展性与韧性,可在上述过程中适量添加其他元素成分。利用贝西默发明的转炉炼钢技术,一个小时内即可生产30吨质量可靠的高级钢。1859年,贝西默在谢菲尔德开办了一家工厂,生产枪、炮和铁轨。亨利·贝西默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靠钢发家的百万富翁。
也许是历史的缘故,贝西默的现代钢未能及时在英国各地的家庭作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倒是一个从苏格兰邓弗姆林来的穷孩子在一次参观了位于谢菲尔德的炼钢厂后,便意识到这里生产的材料用途极为广泛,未来一定能改变整个世界。这个穷孩子后来移民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在那里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穷孩子就是:安德鲁·卡内基。从谢菲尔德来到匹兹堡后,他便创建了卡内基钢铁公司,也就是美国钢铁公司的前身,从此开始大批量生产用于建造铁路、摩天大厦、桥梁和轮船的钢材。钢,使美国经济拥有了世界领先的地位;钢,使卡内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卡内基的成功令世人瞩目,但他也因他的成功而被划入“强盗资本家”行列,同样榜上有名的还包括约翰·D·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亨利·弗拉格勒,以及诸如此类的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在各自的生产领域都居于统领地位,同时也都积累了巨额的个人财富,或许正因为这样,常常有人据此指控他们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垄断或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
实践证明,钢的确用途广泛,从船坞到餐桌,钢的身影无处不在。1913年8月,时年42岁的谢菲尔德人哈里·布里尔利(Harry Brearley)发现,若在钢中加入12.8%的铬元素,这样生产出来的钢即使投进柠檬汁或醋中,也不会被腐蚀。哈里称自己的新发明为“不会生锈的钢”,也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不锈钢”。而“不锈钢”三个字,也因此成为布里尔利的家乡谢菲尔德市的代名词。1952年,另一种新型改良钢在奥地利问世。冶炼这种新型钢仍需用到贝西默设计的转炉,只是另外加进了一套水冷装置,向高温金属表面快速吹氧。这一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合金中的碳含量,这样生产出来的低碳钢用途比以前更加广泛。
今天,我们能见到各种类型、各种形状、各种尺寸的钢。“长钢”,也就是承重钢,常用来加固水泥,铺设铁轨,建造桥梁等。质量更好的“扁钢”则常用来生产汽车、火车、轮船,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等。
只有少数人能破译集成电路的世界,然而钢就不同了,人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它,真实地触摸到它。炼钢厂又脏又热,充斥着各种噪音,另外火星飞溅,浓烟滚滚,还有“嘶嘶”的声响。一座炼钢厂基本占地10平方公里以上,里面的传送带织成一张令人眩晕的网,网上是靠轮船或火车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运来的红色铁矿石,它们被一个个大铲子移走,然后又被这些铲子扔进许多缓慢运转着的机器。在这里,铁矿石经过筛选、划分等级,最后形成两座对称的小山,每座小山占地周长约半英里,高60英尺。接着,另外一些如黑色大虫子般的机器将煤变成焦炭,再用焦炭去熔化铁矿石。下一步,浓浓的铁水被倒进黑色的混铁炉式盛铁桶,每只大桶装载170吨铁水,由强劲的火车拖到炼钢高炉的所在地,在这里,这些大桶被举起、翻转,将铁水倒进一个个比房子还高的贝西默式转炉。炼钢的过程中,人们总会往里面掺一小部分废料—别忘了,钢是最适合循环使用的材料—而这会导致转炉中的混合物向外飞溅,发出低沉的“咕咕”声,愤怒的火星闪耀着红色或白色的光,如喷泉般撒向炼钢厂的高级工作区—炼钢工人的车间。车间里玻璃墙挡住了外面的强光,工人们各自对着自己的电脑屏幕,工作认真的程度就像机场里的地面操控员一样。整个炼钢过程都在他们的监视与调控之下。从这里,他们能看到又长又厚的红色钢板被放进滚筒,绕着工人们的工作间环行一周,若要生产非建筑用钢,则还要将这些钢板置入一些类似于巨型报纸印刷机的大机器中,钢板在这里受到挤压,变得越来越薄,最后,只剩几毫米厚,这时,便可将这些炼好的钢打上包装纸,或卷成筒状,或像铺床单一样铺开,存入库房。这样生产出来的钢板十分珍贵,为了防止生锈,可以通过高温或电镀的方式在钢板表面镀锌。
由于钢在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因此经常被各国视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传统上,炼钢业也一直是国有产业。自20世纪初至2002年,全世界的钢产量成指数增长,在这段时间内,出现过几次大的产钢高峰。当然,钢产量也同样陷入过很深的低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后恢复阶段和大萧条期间,钢的生产出现过大规模的中断,大量人员纷纷失业。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过量生产导致钢价低廉,许多政要人物开始怀疑钢产量在国家财富中的重要地位。
他们的怀疑引发了一股汹涌的私有化浪潮,许多国有企业将自己旗下的资产卖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资本家。此时,出现了一批新型炼钢厂,这些新生的微型炼钢厂采用新技术,利用比普通转炉小得多的电弧炉将固态的工业废料熔化,从而得到崭新的钢材。这种冶炼过程没有了传统大型炼钢厂中堆积成山的铁矿石和煤,也没有了众多的机器设备和各机器间的复杂协作,生产成本得以大大降低;但同时,这样生产出来的钢只能用于低等建筑或其他不太精细的产品。
2005年初,世界钢产业的发展进入高峰期;而前面几十年,各地钢铁公司始终在负利润与零利润之间徘徊。2003年,世界钢产量突破9.6亿吨,同年,铝的产量仅为0.22亿吨左右,自这一年起,世界对钢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钢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粗钢年产量逾2亿吨的国家;但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钢消耗国,年耗钢量为2.44亿吨。全球经济都在迅速增长,然而,这却使全球的炼钢厂都遭遇了发展的瓶颈。2004年,钢的价格第一次达到平均每吨650美元,边际收益超过了以往,但如何才能获得整体利润的增长呢?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生产钢必需的两样原材料—铁矿石和用于转化成焦炭的煤—的价格都达到了极限,此外,大批量运输的成本也十分昂贵;如此看来,未来增长的关键就是要争取在新兴市场中开办炼钢厂:在这些地方,煤矿和铁矿更靠近炼钢地点,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同时加大对技术投资、实现技术转移能够极大地削减生产成本。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钢铁工业从全球范围来看,力量仍相当分散。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到年产钢量1亿吨,或达到世界产量的10%。将钢铁生产集中到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集中生产,厂家在市场定价方面才能拥有更大的优势,才能实现利润与股东权益的双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个钢业集团走在了世界前列。一个是米塔尔钢铁公司,执行总部设在伦敦颇负盛名的伯克利广场。该集团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主打产品是“长钢”。这是个年轻的公司,攻击性强,做事迅速,敢于冒险;总裁拉克希米·米塔尔富有远见卓识,热衷于钢业的集中化。米塔尔钢铁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安赛乐公司,安赛乐公司拥有世界上效益最好的炼钢厂,产品以“扁钢”为主,该公司总裁是法国人盖伊·多莱(Guy Dollé)。安赛乐公司由三家前欧洲国有钢铁公司合并而来: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Arbed)、法国的优基诺公司(Usinor)和西班牙的阿塞拉利亚公司(Aceralia)。这三家公司合并重组后,位于卢森堡市自由大街、外观如城堡般宏伟的原阿尔贝德公司总部则继续发挥着总指挥的作用。
两大集团都对钢充满激情。米塔尔(人送外号“从加尔各答来的卡内基”)比谁都清楚地看到了实现钢业集中化的必要性;而安赛乐公司也同样野心勃勃,既要做到最大,又要做到最好。统领市场对于任何一家集团都意味着在跟汽车制造商、轮船制造商、建筑公司等各类顾客讨价还价时,能够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有机会在亚洲、南美以及东欧等新兴市场上寻求更多利益。
盖伊·多莱听得见米塔尔前进的脚步声,这声音刺痛了他。安赛乐公司是欧洲的钢业龙头,因此根本不把其他企业放在眼里。安赛乐公司在高强度汽车专用钢材市场上的份额超过了其他所有对手,欧洲的汽车制造商是其主要客户;此外,安赛乐公司的总体年产钢量接近0.5亿吨,生产线全部采用最新技术。集团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已整理审校完成,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司几十年来处于衰退状态,再加上接连不断的结构调整导致支出巨大,集团已元气大伤。安赛乐公司曾在技术更新上投以重资,并买下了巴西的几家公司,还在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开办了合资企业,在此之后,安赛乐公司又把热切的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汽车市场,渴望在那里也能争得一席之地。从国有到私营,安赛乐公司付出了无数的血、汗、泪,股东们也长期备受煎熬,多年来几乎分不到什么红利。终于,安赛乐公司开始朝正确的方向迈开了步伐:这家总部设在卢森堡的集团俨然已经觉醒,要不顾一切赶上米塔尔钢铁公司,而且要把它远远地甩在身后。
2005年,两大集团的王者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土耳其和乌克兰分别举办的两场国有资产公开拍卖会尤为引人注目。两场拍卖会均在10月举行,中间间隔不超过三个星期。第一场拍卖会在土耳其举行。土耳其有7 000万人口,当时因为要加入欧盟,民众热情高涨。这一场拍卖标的是埃雷利钢铁公司(Erdemir)46.3%的国有股份,该公司年产钢量为350万吨,生产的钢材主要用于汽车和其他一些工业生产。米塔尔钢铁公司与安赛乐公司先前均已持有少量埃雷利钢铁公司的股票,现在,它们都希望成为这家土耳其公司最大的股东。
拍卖会地点设在安卡拉的希尔顿酒店,酒店装修奢华,地上铺着地毯;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的代表已分别入场,来参加竞拍的还有两家俄罗斯的公司,两家土耳其本地公司埃尔格利(Ergeli)和OYAK。拉克希米·米塔尔在第二轮结束后退出,此时,他已将竞标价抬到了23亿美元。他的退出像一根导火索,整场拍卖会的情形急转直下。两家俄罗斯公司先后宣布退出,安赛乐公司跟进第三轮竞标。盖伊·多莱此时长舒一口气,他一边庆幸自己没花冤枉钱,一边窃喜,因为他最大的竞争对手—米塔尔空手而归,这让他越发觉得心情愉快。之后安赛乐公司也退出了竞标。米塔尔钢铁公司与安赛乐公司这两匹钢业“骏马”都相继退出了,只留下两家本国公司继续竞拍。最后,OYAK以天价27.7亿美元中标,这个价格的确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
其实,真正的战役还没打响。拉克希米·米塔尔和盖伊·多莱此时都要保存实力,因为日后还有一场更激烈的恶战。
……
推荐序一
马忠普
著名钢铁研究专家
一个伟大的奇才所创造的事业辉煌,无不是把握住了时代提供的机遇。在这个时代机遇的把握上超前一步或迟后一步,结果都会出现很大的差距。“掌握了时机就掌握了一切”,这是米塔尔的人生信条,正是这个信条和不懈的战略筹划铸就了米塔尔钢铁霸业的辉煌成就。
从1976年米塔尔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亚创办伊斯帕特钢铁厂,到2002年世界钢铁工业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本完成,世界钢铁需求曾长期徘徊不前,钢铁工业也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在这期间米塔尔却走出了一条依靠兼并濒危小钢厂的低成本规模扩张经营道路。
2002年之后,钢材需求的增长终于使国际钢铁业再次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此时的米塔尔已经不满足于对小企业的兼并,而是把兼并博弈的主攻目标投向了世界顶尖级大钢铁公司,投向米塔尔钢铁王国的国际化拓疆布局。
由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公司、法国的优基诺公司和西班牙的阿塞拉利亚公司合并重组后成立的安赛乐公司是欧洲钢铁业的龙头,年度产量5·000万吨,曾经拥有全球先进的钢铁生产装备。其板材技术优势,特别是高强度汽车板市场份额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在这些方面,与安赛乐公司相比,米塔尔钢铁公司并不占明显优势。但是过多的技术投资和国际扩张已经难以掩饰安赛乐公司的透支和元气大伤。股民多年分不到红利的不满动摇了公司的基础。这恰恰为米塔尔钢铁公司最终战胜安赛乐公司赢得了机遇。
2005年,两大集团的王者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本书不仅揭示了米塔尔钢铁公司耗资332亿美元并购欧洲最大钢铁企业安赛乐公司的钢铁世纪并购大战对欧洲政坛、金融、商业、钢铁领域的震惊风云,也揭示了围绕并购所展现的各种经济社会利益关系间激烈博弈的惊险内幕。不仅展示了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61家钢厂和1.1亿吨钢铁产量、销售额达560亿欧元的世界钢铁巨人米塔尔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和全方位的战略目标,更展示 冷酷的钢铁 [Cold steel]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冷酷的钢铁 [Cold steel]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冷酷的钢铁 [Cold steel]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看完了。很好。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包装不错,纸质也好,还会购买
评分超级棒,极力推荐,内容丰富、深刻,启发很大,推荐购买!
评分罗胖推荐的 买了三本 补脑
评分总体感觉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物流够快,书很新
评分不错哦,慢慢看。
冷酷的钢铁 [Cold steel]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