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年画(赏年画)

人物年画(赏年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伟,殷斐然 著
图书标签:
  • 年画
  • 民俗
  • 传统文化
  • 人物
  • 艺术
  • 绘画
  • 收藏
  • 节日
  • 春节
  • 中国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9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08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2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赏年画》收尾篇,年画中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撷取民间历史人物经典年画中相关内容,加以发掘探析,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精美的年画、详尽的注释,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阐释人物年画的特质和内涵,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缤纷全相。

作者简介

  殷伟,现任新加坡世界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会执行会长,专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甚丰,颇有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有《中国琴史演义》《中国围棋史演义》《中国绘画演义》《中国书法史演义》《中国酒史演义》《中国茶史演义》《中国沐浴文化》《沐浴中的女性》《中国鱼文化》《图说中华五福文化丛书》《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等近60种。

  殷斐然,现任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新加坡)交流会出版社社长。

目录

1. 神农帝君发明农耕 / 002
2. 大禹治水为民造福 / 006
3. 纣王迷恋妲己美色 / 011
4. 周文王渭水河访贤 / 014
5.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021
6. 老子骑青牛出函关 / 023
7.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 027
8. 齐桓公举火爵宁戚 / 032
9. 晋文公遭迫害流亡 / 035
10. 秦穆公东狩获陈宝 / 038
11. 楚庄王觥筹绝缨饮 / 040
12. 清河桥一箭定乾坤 / 043
13. 楚灵王贪恋细腰宫 / 046
14. 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 048
15. 晋献兵法吴宫教战 / 052
16. 范蠡经商发家致富 / 058
17. 西施泛舟采莲赏花 / 061
18. 高山流水夜遇知音 / 065
19. 孙膑庞涓反目斗智 / 069
20. 六国封相衣锦荣归 / 072
21. 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 075
22. 孟母三迁择邻教子 / 078
23. 鸿门设宴霸王请客 / 082
24. 圯上进履吹箫破楚 / 085
25. 吏者典范萧曹尊神 / 091
26. 韩信钻胯终成大器 / 094
27. 汉武帝迎王母升殿 / 098
28. 东方朔瑶池偷蟠桃 / 100
29. 苏武牧羊不忘故国 / 104
30. 夫妻亲昵张敞画眉 / 107
31. 落雁昭君出塞和番 / 111
32. 刘秀开国广纳人才 / 114
33. 四知先生暮夜拒金 / 118
34. 羊续悬鱼拒受贿赂 / 122
35. 一钱太守廉吏楷模 / 125
36. 貂蝉献身设连环计 / 127
37. 赵彦备酒树下求寿 / 129
38. 乱世英雄曹操故事 / 132
39. 左慈作法戏弄曹操 / 137
40. 滞留匈奴一朝归汉 / 140
41.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 143
42. 刘备求贤三顾茅庐 / 148
43.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 153
44. 英雄本色凛然大义 / 161
45.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 167
46. 诸葛孔明鞠躬尽瘁 / 174
47. 七步吟诗才高八斗 / 181
48.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 / 184
49. 美男潘安掷果盈车 / 189
50. 美人绿珠凄美留芳 / 192
51. 羲之爱鹅雅士情趣 / 195
52. 菊本高洁渊明独爱 / 199
53. 虎溪三笑一团和气 / 204
54. 樵夫王质观棋烂柯 / 208
55. 谢安隐逸东山丝竹 / 210
56. 杨升醉卧义犬救主 / 212
57. 诘汾皇帝天仙送子 / 215
58. 替父从军数建奇功 / 223
59. 寿阳公主梅花点额 / 228
60. 弑父篡位三下江南 / 232
61. 福善平施公李诡祖 / 236
62. 高祖李渊雀屏中选 / 239
63. 唐初豪杰风尘三侠 / 244
64. 镇宅福神名臣魏徵 / 246
65. 秦琼尉迟恭做门神 / 249
66.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255
67. 妙应真人坐虎针龙 / 257
68. 百忍传家九世同居 / 261
69. 骑驴灞桥踏雪寻梅 / 264
70. 唐明皇夜游月华殿 / 267
71. 沐浴醉酒千媚百态 / 269
72. 酒仙李白醉写番表 / 273
73. 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 277
74. 郭子仪庆寿满床笏 / 281
75. 公主恃贵驸马打妻 / 284
76. 唐代茶人嗜茶逸事 / 287
77. 窦燕山教五子有方 / 290
78. 女扮男装不让须眉 / 293
79. 柴王推车对我生财 / 295
80. 皇帝赵匡胤当门神 / 298
81. 夜审潘洪背靴访帅 / 301
82. 蔡状元建造洛阳桥 / 304
83. 公正清廉执法如山 / 308
84. 和靖爱梅孤山放鹤 / 314
85. 莲以周敦颐为知己 / 319
86. 欧阳修母画荻教子 / 322
87. 孝子为母亲涤溺器 / 325
88. 观石玩砚夜游赤壁 / 327
89. 神佑助泥马渡康王 / 331
90.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 333
91. 洪武儿戏成了真龙 / 337
92. 沈万三打得聚宝盆 / 341
93. 清廉拒贿不畏权贵 / 345
94. 唐伯虎风流点秋香 / 347
95. 巾帼英雄北上勤王 / 352
96. 李自成进京坐金銮 / 354
97. 驱逐荷军收复台湾 / 357
98. 朱子家训治家良策 / 360
99. 刘墉私访为民申冤 / 364
100. 慈禧寿诞各国庆寿 / 366
参考书目 / 370
后记 / 372

前言/序言

  殷伟兄是我的大学学长,我们又先后移居岭南,且都从媒体做到文化,人生轨迹时有仿类,加上志趣投合,每见皆相谈恨短。
  殷兄一直埋首于故纸堆,尤其对民俗文化浸染甚深,著述颇丰。他前些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福文化”的系列著作,在民俗文化的梳理与归纳上建树极高,既是专家的研究工具,又是大众的阅读爱物。目下更奉出这套沉甸甸的《赏年画》,业内业外又有眼福了。
  对于“年画”,估计知其然者众,几乎无人会说没见过年画,甚至没贴过年画;但知其所以然者却寥寥耳,因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年画的来历、沿革、流派,等等。当然,对于普通人不必苛责,食肉者未必精通牧畜之道。可是如果有人帮我们弄清了年画背后的故事,我们再去观画是否更加有趣?甚至以画观史是否倍有所得呢?
  如我这辈人,幼时正逢“移风易俗”年代,自然既难见到殷兄搜集到的那些珍贵的“桃符、金鸡、神虎、福娃”,也未曾见“关公、钟馗、张天师、秦叔宝”,不要说年画,有些年却连年也不让过了。等到允许过年的时候,见到过一些横眉瞪眼的工农兵,拳打脚踢牛鬼蛇神,此时的名词叫“新年画”,农村必莺歌燕舞,工厂必钢花四溅,倒也色彩鲜艳、河清海晏。所以年画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社会史、生活史。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在《独断》中写道:“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看起来和“文革”时的横眉瞪目异曲同工,都是某个动荡时代的艺术观照。
  而年画在宋明以后逐渐从“镇恶、驱邪”,演进到“祈祥、纳瑞”,直至清朝康乾盛世年画定名、成型,也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盛。大过年的,出门看见福禄寿喜,毕竟胜于金刚怒目。年画的鼎盛也和明中叶以后,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分不开,木刻技艺为年画插上了翅膀,始于明朝、盛于清朝的诸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产业的高地,其影响与辐射犹如当今横店之于中国的影视业。
  年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年节装饰,它呈现的表层文化是,花红柳绿的线条色块,在千家万户的墙壁上盛开。而年画揭示出的内核文化,其实质是华夏民族的心灵诉求和精神坚守。这种诉求和坚守悠久而韧长,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与摧毁,它们都不会从生活的舞台上谢幕。正因为有了画上那些美好人物、事物的存在,历代中国人才串并起自己理想的精神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画是底层百姓向往幸福人生的审美符号,这种符号在中国民间具有巨大的吸附性与穿透性。
  在长期对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中国的艺人和民众走过了一条富有深意的轨迹,他们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逐渐走向对祥福的追求与祈盼,最终发现并拥抱了人类的自身。从殷伟兄书里林林总总的门神、灵兽、福娃、寿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神性向人性的复归。那些慈眉善目的老者,围着肚兜的胖娃,乃至丰满巧笑的民国美女,带给多少绝望中的人一抹绚丽的曙光。
  殷伟兄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图谱中博观约取,为我们打捞出这些几于湮灭的年画珍品,实际上是为我们在修复断裂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保护记忆、抵抗失忆的战争。历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独辟蹊径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我很惊讶地发现,殷伟兄如今开创了“以画证史”的新途,从年画表现的不同时代的风物世相中,历史学家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他们在文字中难以找到的新证据呢?我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殷伟兄让我为他的书作序,我愧不敢当,深恐狗尾续貂,但师兄之命难违,只得勉力为之,终有手不应心之憾,尚乞殷兄及读者诸君容读。
  是为序。
  胡野秋
  2015年8月于深圳无为居

《古今匠心: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探微》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的历史演变、技术原理、艺术价值及其在现代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全书以详实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实物分析为基础,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雕版印刷世界。 第一章:源远流长——雕版印刷的萌芽与定型 本章追溯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从早期文字符号的刻印尝试,到隋唐时期佛经和历书的大量印制,勾勒出其技术成熟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早期刻板材料的选择(如木材、石材)及其对印制效果的影响。详细介绍了雕版印刷从单色到多色的技术跨越,特别是唐代线装书的出现对雕版工艺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物的细致描摹,直观展示了早期印刷品的面貌和工艺水平。 第二章:技艺的精微——雕刻工艺的哲学 雕版印刷的核心在于“刻”。本章集中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雕刻刀具的演变及其对手法的影响。我们将雕刻过程分解为选材、制版、描摹、雕刻、修版等多个环节,深入解析每一步骤对最终墨色、线条粗细和细节层次的决定性作用。 阳刻与阴刻的辩证统一: 详细对比了阳刻(凸起部分着墨)和阴刻(凹陷部分着墨)在不同题材(如文字、山水、人物)中的应用策略。 刀法的美学: 阐述了“平、直、圆、曲”等基本刀法如何融入雕刻者的审美情趣,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线条语言。例如,对某些明代版画中“线条的颤抖感”或“墨色的浓淡变化”的成因进行技术层面的剖析。 多色套印的挑战: 重点介绍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实现复杂的色彩表现而发展出的“分版、对位、刷印”的精密技术体系,这其中涉及到的对刀口、墨层厚度和纸张湿度的极致控制。 第三章:墨与色的交响——油墨与印色的艺术 雕版印刷的视觉冲击力不仅依赖于雕刻,更取决于油墨的调配与运用。本章将脱离现代化学油墨的概念,专注于传统材料的研究。 植物性油墨的秘密: 探究松烟、桐油等传统原料如何通过复杂的提炼和混合过程,制成适应不同季节和不同纸张的油墨。分析不同油墨配方对印品光泽度、附着力和耐老化性的影响。 笺纸的选择与处理: 纸张作为承载媒介,其吸水性、纤维结构对手工刷印至关重要。本章将系统介绍宣纸、皮纸、竹纸等主要印刷用纸的特性,以及“润纸”(预先浸湿纸张)工艺对套印精确度的保障作用。 版画中的色彩哲学: 重点分析清代金版画和清末民初的月份牌中所展现的色彩运用。这些色彩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控制油墨的稀稠、叠印的层次,创造出传统绘画难以企及的视觉效果。 第四章:版刻的流派与地域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雕版印刷技术在不同地区形成了显著的地域风格和流派特征。本书将选取几个典型区域进行深入比较。 徽派的精细内敛: 以明清徽州地区为中心,分析其版画受文人画影响极深的特点,侧重于线条的细腻和意境的表达。 江南的繁缛富丽: 探讨以苏州桃花坞为代表的木刻年画的风格,解析其如何将世俗生活、吉祥寓意融入夸张、鲜明的色彩体系中。 川西的粗犷有力: 分析四川地区雕版印刷在题材和刀法上更倾向于民间故事和宗教题材时的独特表现手法。 第五章:传承与新生——在数字时代的重估 在照相制版和数字印刷普及的今天,雕版印刷的实践面临挑战,但其文化价值愈发凸显。本章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和传承人如何将传统雕版技艺融入当代设计、艺术创作和文化纪念品制作中。重点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传统雕版图像的时代意义。 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视觉艺术史,通过对“刻、印、色”三个核心要素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信息传播和艺术表达领域所达到的非凡高度。它揭示了每一张古籍、每一幅木刻中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与千年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更偏爱那些研究得很透彻、考据详实的学术著作,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分析,能让我对一个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风格似乎更偏向于艺术鉴赏和普及,图片的展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对于初入门者或许是极好的敲门砖,能快速建立起对某一类艺术的直观印象和兴趣。但我个人更渴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去解构这些视觉符号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变迁,甚至是地域性的信仰体系。比如,某一区域的年画与另一区域在题材选择和色彩运用上的细微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是什么?如果能有更深入的田野调查资料佐证,或者更细致的文本分析来辅助理解那些图像语言,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厚度和价值。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而非一本能够引领我进行深度思考的“专著”,这让我略感一丝遗憾,但也不能否认,它确实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觉起点。

评分

从一个普通审美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色彩的饱和度和图案的复杂性,放在今天的任何设计领域来看,都算得上是顶尖水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间信仰和吉祥寓意的解读部分,那些隐藏在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和繁复的装饰图案背后的文化密码,一旦被点破,瞬间能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困惑:在一些特定的、非常古老的画作展示中,图注的描述相对简略,没有充分解释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或符号演变过程。这让我产生了更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这种特定的神祇形象只在某个省份流传,而其他地方则鲜有出现?这种文化地理学的探讨,似乎被轻轻放过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打开了一扇窗,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绚烂多彩,但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并理解其深层逻辑,我可能还需要找到更多补充材料来填补这些在细节和地域性差异上的空白。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的实用性指导。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真伪鉴别”和“投资价值”的论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更纯粹、更侧重于技艺传承和文化价值的探讨。比如,关于不同时期木刻水印工艺的细微差别,不同画师的笔触特点,或者早年间如何使用天然矿物颜料来达到那种特殊的视觉效果的秘诀。如果书中能增加一些针对工艺细节的特写图解,或者邀请一些老艺人进行口述访谈,记录下他们对材料、工具和手工操作的独到见解,那对于我这类希望了解“制造过程”的读者来说,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侧重点似乎更多停留在“作品欣赏”的层面,这很好,但如果能将艺术品的生产环节也纳入考察范围,无疑能构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鉴赏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非常大气,阅读体验上无可挑剔。我注意到书中的配文,虽然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化的语言,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很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耐心地向你讲述一件陈年的往事,亲切却不失格调。这种“讲述者”的姿态,拉近了读者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民间艺术,其实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特别欣赏那些对特定节庆或习俗背景的描绘,它们将静态的图像赋予了鲜活的动态生命,让我仿佛能听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声响,闻到过年时家家户户的烟火气。这种将艺术融入生活场景的叙事手法,远比单纯的图录式介绍来得更动人,它成功地激活了图像背后的文化情境,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人文温度和岁月的沉淀。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第一印象就是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一直对传统文化里的视觉艺术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色彩浓烈、寓意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用心,每一页的留白和图片的搭配都显得很讲究,读起来不会觉得拥挤,反而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内容,但光是翻阅那些高清的图版,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和热烈气氛。特别是那些捕捉得非常到位的细节,比如人物的服饰纹样、背景中的花草树木,都让人忍不住想凑近了仔细看,想象着当时匠人一笔一划描绘时的心境。那种老手艺人独有的那种质朴又精湛的技艺,通过现代印刷技术依然能传达出来,实属难得。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在我看来,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期待后续能从中汲取更多关于传统审美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评分

人物年画(赏年画)

评分

品质一般,图小模糊,不建议收藏

评分

不清楚。。。。。。。。。。

评分

很详细。不错。。。。。。。。

评分

价格实惠,快递快!网上买书方便,jd给力

评分

人物年画(赏年画)

评分

快递快,态度好,物超所值

评分

民间艺术值得拥有。

评分

民间艺术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