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芮傳明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149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765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絲瓷之路博覽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古代“鬍人”與中土交往的各種故事及其傳入的各類物質和非物質産品,並由此對中土之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産生深遠影響的實例,再加以敷衍鋪陳,圖文並茂地予以介紹,令讀者直觀而深刻地瞭解今日中土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外來元素,以及古代歐亞大陸上其他地區、居民與中土頻繁而全麵的文明交流。

  絲瓷之路博覽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其編撰意圖在於,通過講訴中國古代對外交流領域的傳奇故事,讓人們瞭解中國與世界關係之緊密乃是有著長遠淵源的。本套叢書,執筆者不是學界大佬,就是後起新秀,所以史實可靠,文筆生動,而且利用其研究資源,提供瞭許多精美的圖片以供鑒賞。

  本套叢書,不但可用作教育研究的輔助讀物,也可用作旅遊觀光的參考指南,還可供茶餘飯後閱讀怡情,更可為具有一定曆史知識水平又喜好探古獵奇的讀者提供許多驚喜。


作者簡介

  芮傳明,1990年獲復旦大學曆史係博士學位,自1995年起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古代中外關係史和內陸歐亞史的研究,相關專著有《東西紋飾比較》、《中國與中亞文化交流誌》、《古突厥碑銘研究》、《東方摩尼教研究》、《摩尼教敦煌吐魯番文書譯釋與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

帝君與駿馬

第一節 周穆王西徵與八駿 / 2

第二節 馬戰和射術成就瞭趙武靈王 / 10

第三節 天馬來兮從西極 / 20

第四節 唐太宗的昭陵六駿與十驥 / 30

第二章

域外珍寶與商鬍

第一節 中原所見的域外珍寶 / 40

第二節 鬍商覓寶中土 / 49

第三節 鬍僧識寶傳奇 / 60

第四節 琉璃與瑟瑟的華化 / 68

第三章

譽滿中土的域外植物和藥料

第一節 美味的葡萄與葡萄酒 / 76

第二節 神奇的檀香 / 85

第三節 神聖的菩提樹 / 94

第四節 安息香和臭阿魏 / 103

第四章

“鬍人”帶來的日用品

第一節 鬍床不是真正的床 / 112

第二節 餛飩源自域外 / 121

第三節 棉花與棉布的引進 / 128

第四節 火浣布的傳說和現實 / 138

第五章

沿著絲路傳播的鬍樂與鬍伎

第一節 琵琶的傳播和演變 / 148

第二節 鬍樂、鬍舞鬧中土 / 158

第三節 足以亂真的幻術 / 167

第四節 驚心動魄的雜技 / 176

第六章

“鬍人”與中國社會

第一節 域外人士與中土佛教的傳播 / 186

第二節 摩尼教的影響和遺跡 / 195

第三節 “北鬍”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及和平 / 204

第四節 絲綢之路上的奇特角色—粟特人 / 214


精彩書摘

  第二節餛飩源自域外

  餛飩,是古今常見的麵製食品之一,盡管隨著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其稱呼略有不同,以及隨著製作者口味之異和技術高下,所包之餡及其滋味也各不相同,但是,大緻而言,餛飩的基本作料、形狀則大同小異。明代人高濂在其《遵生八箋》中比較詳細地描繪瞭餛飩的製作方法:“白麵一片,鹽三錢,和如落索麵。更頻入水搜和為餅劑,少頃操百遍,摘為小塊,擀開。綠豆粉為餑,四邊要薄,入餡其皮堅。膘脂不可搭在精肉,用蔥白先以油炒熟,則不葷氣。花椒、薑末、杏仁、砂仁、醬,調和得所,更宜筍菜,炸過萊菔之類,或蝦肉、蟹肉、藤花、諸魚肉,尤妙。下鍋煮時,先用湯攪動,置竹筱在湯內。沸,頻頻灑水,令湯常如魚津樣滾,則不破,其皮堅而滑。”這裏所述的餛飩製法,是先和麵,然後擀成小薄片,再把餡包入其中,最後用寬湯煮熟。雖然它在談到每道工序時,都提齣瞭很高的要求,如和麵時要反復揉和,至少百遍以上;肉餡中還要加入花椒、薑末、杏仁、筍菜等物,甚至蝦肉、蟹肉等,但是,它的基本製法與現代餛飩的加工法並無不同。總的說來,作為大眾食品的餛飩對於現代人來說,沒有什麼特異之處。

  圖27現代的大眾食品餛飩

  然而,如果談到餛飩的最初起源,卻頗有一些講究瞭,因為它完全可能也如當代的“肯德基”、“匹薩餅”一樣,是一種“外來食品”,至少,在中原漢人的心目中,餛飩源自域外。宋代的程大昌提到餛飩名號的來源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世言餛飩是塞外渾氏、屯氏為之。”(《演繁露》捲九)按照古代中原王朝的慣例,凡稱“塞外”者,多指“外族”——遠遠近近的非漢族——的人員及其居地,所以此語顯然錶明,時至宋代,餛飩仍被視作“外來食品”。而程氏用“渾氏”、“屯氏”來附會“餛飩”之音,一方麵並不能證明餛飩真的源自域外的所謂“渾氏”、“屯氏”,另一方麵卻也揭示瞭“餛飩”隻是非漢語的譯音,從而證實瞭此物確實源自域外。對於這點,可以說毫無疑義,因為“餛飩”還有著不少與之讀音相近的異名,亦即許多非漢語的異譯名。

  例如,宋代司馬光《類篇》雲:“《博雅》:‘?肫,餅也’。?,亦作餫、餛。”是知餛飩亦可稱“?肫”、“餫肫”。明代方以智則列舉瞭“餛飩”的更多音近異名:“餫飩,本渾沌之轉;鶻突,亦渾沌之轉。……近時又名鶻突,《釋稗》曰:鶻者,渾之入;突者,暾之入。《夢華錄》有餶飿菜。《指南》引《名物考》:有骨董羹,燒樹根為榾柮。……凡渾沌、餛飩、糊塗、鶻突、榾柮,皆聲轉。”(《通雅》捲三十九)由此看來,則餛飩、?肫、餫肫、渾沌、鶻突、渾暾、餶飿、骨董、榾柮、糊塗等等,都指的是同一種食品;也就是說,其名都是非漢語的同名異譯,本來並無漢文的含義。

  中國內地的餛飩如果真是來自“塞外”或“域外”,那麼它的原型是什麼呢?首先,我們看一下餛飩的總體模樣:用擀薄的麵粉皮子,內裹或葷或素的餡,再入水煮熟。煮熟後的形狀則圓滾滾,光溜溜,浮在水麵上。這種形狀及其名稱,可以令人聯想起古代“夷狄”常用的一種渡水器具。清人餘慶遠在其《維西見聞記》中說道,雲南的西北部多見用以渡河的革囊,其名則為“餛飩”或“皮餛飩”:“餛飩,即《元史》所載革囊也。不去毛而蠆剝羖皮,紮三足,一足噓氣其中,令脹飽,紮之,騎以渡水。本濛古渡水之法,曰皮餛飩。元世祖至其宗,革囊渡江。夷人仿而習之,至今沿其製。”不難想見,將羊、牛等傢畜的整張皮毛,紮緊齣口,使之充氣鼓起,浮於水上,其形狀確實與餛飩煮熟後浮於湯麵上的模樣十分相似。所以,說二者之間有著淵源關係,並非沒有道理。

  對於這種“渾脫”或“皮餛飩”,不僅中國的史傢有所記載,古代來自歐洲的旅行傢們也注意到瞭。例如,公元十三世紀,羅馬教皇派遣方濟各會修士加賓尼齣使濛古,後者在他的遊記《濛古史》中詳細地描繪瞭濛古人行軍渡水的方法:當濛古人在行軍途中遇到河流時,哪怕河麵很闊,也總是用這樣的方法渡河。他們在一張圓形皮的周邊做成許多圈,然後用一根繩子穿過這些圈,再抽緊繩子,就做成瞭一個皮袋。他們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中,紮緊袋口。在陸地行走時,他們把馬鞍和其他物件都放在皮袋上麵,有時候人也坐在皮袋上。待到渡河之時,他們就把皮袋係在馬尾上,人在前麵與馬一起涉水或遊泳前進,裝物的皮袋則浮於水麵,隨之過河。有時候,他們讓馬遊水,人則馱在皮袋上,用槳劃水,與皮袋一起渡到對岸。濛古人無論貧富,每個人都至少有一個這樣的皮袋,其中裝著他們最必需的生活用品。有瞭這樣的皮袋,他們在水陸路上的交通要方便得多瞭。

  加賓尼見到的這種皮袋,便是漢人所稱的“渾脫”,用牛皮或羊皮製成。按加賓尼之說,這種渾脫既可作渡水器具,也用以盛裝物件;但是按不少漢文記載,似乎渾脫隻是用作為渡水工具。如李心衡在其《金川瑣記》中載道,甘肅等地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都會製作和使用渾脫。所謂渾脫,即是把全羊掏空,去除骨、肉,將中空的羊皮充氣而製成。此物能夠輕浮水麵,載人渡河。而王延德的《高昌行記》也談到,西北地區黃河沿岸的居民多用羊皮製成皮囊,然後充氣,使之飽滿,便能浮於水麵,載人或物渡水。

  自古以來就活躍於中國北方和西北方的各遊牧民族,其主要生活來源就依賴於他們所畜養的牛、羊、馬等牲口;而其生活環境中,則除瞭水、草、沙石之外,卻很少森林。因此,認為是遊牧人始創瞭“渾脫”,用以渡河,應該沒有疑問。不過,渾脫卻非濛古人首創,因為至少在唐代,這類“渾脫”就已經在中原的軍隊中使用過瞭,如《通典》記雲:“(唐軍)又用浮囊。以渾脫羊皮,吹氣令滿,紮其孔,束於腋下浮渡。”顯然,“餛飩”與“渾脫”之所以互為異名,是因為二者之間有著某種類似之處,自同一語原引申而來。



……


前言/序言

  引 子

  本書的主題是談“鬍人”,所以在此先對“鬍人”作一個大緻的界定。雖然古代的域外異族有時候也自稱為“鬍”,——如匈奴單於曾自稱“強鬍”,以及“鬍者,天之驕子”——但是一般而言,在中原漢人的心目中,“鬍”都是對域外落後的非漢族的鄙稱。因此之故,本書將十分謹慎地使用“鬍人”一名,以免無意中傷害瞭諸非漢民族。古籍對於域外諸族,大體上以他們居地的方位而采用若乾專稱,例如,“北鬍”通常用以指稱活動在中原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迴紇、濛古等;“東鬍”一般指稱原居地在今中國東三省地區的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等;“西鬍”的指稱範圍很大,凡是被認為源自“西域”的居民,均可被稱為“西鬍”。當然,構成“西鬍”的主要成分是西亞的波斯人和中亞的粟特人。盡管似乎沒有“南鬍”的專稱,但是對於南方域外(特彆是海上)的民族,漢文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記載,如“昆侖奴”之類,是這些居民的專稱之一。

  在此要說明的另一點是,本書所謂的“域外”一詞,隻是就古代中原王朝的版圖或普遍概念而言,並無明確的邊界劃分,因而與現代的“中國疆域”概念迥然不同,如今天的“新疆”在古代通常都被視為“域外”地區。這是讀者們必須清楚理解的。

  可以十分肯定地斷言,當現代中國人躺在十分舒適的靠椅中,吃著鮮美的葡萄,喝著可口的葡萄酒,欣賞著包括琵琶在內的動聽的“國樂”時,或者偶然進入某個佛寺,虔誠地瞻仰種種佛、菩薩的威儀時,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想到,在兩韆年,或者一韆幾百年前,中國還基本上不存在這種景象和享受;相反地,那時候,這些景象隻齣現在被中國人鄙視的“異域”之地,唯有被國人看不起的“鬍人”纔擁有它們。如果人們得知,如今自己習以為常的兩條腿管的褲子,在兩韆年多年前竟也是“鬍人”的“專利品”時,是不是會頗感意外,甚至有點不可思議呢?

  然而,這一切都是曆史的真實。無論是中國人,還是世界各地的其他“鬍人”,其文明的發展都經曆瞭既有獨創,又有藉鑒,更有融閤的漫長過程。每個族群、每個社團,乃至每個私人,都離不開嚮他者的學習藉鑒;完全獨立和封閉的文明是不存在的。明白瞭這個道理,當我們靜思一番之後,多會情不自禁地莞爾而笑:今天的生活環境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哪一樣不是充滿瞭“域外文明”的因素呢?我們今天自恃為“國粹”的事物,往往隻要迴溯若乾時間,便會發現這原來曾是“鬍人”的文明,或者,至少包含瞭不少“外來文化因素”在內!

  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西遊記》,其實從古印度文化中藉鑒瞭不少要素;如今民間崇拜萬分的神靈“觀音娘娘”,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卻是典型的男身。諸如此類的現象,都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早在近現代“西方文明”蜂擁入華之前,古代中國與域外文明的交流就已展開,並且似乎還相當頻繁。中國所汲取的某些外來文明,對於它嗣後的發展發揮瞭相當重要,甚至關鍵性的影響;如馬與馬術的傳入便是一例。同樣地,中土的精神、物質文明之外傳,也促使域外的“鬍人”社會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如絲綢外銷便是一例。

  在成百上韆年的交流中,既有大量的“鬍文化”輸入中土及大量漢文明傳播至域外,同時還有成韆上萬的“鬍人”與漢人混雜相居,乃至通婚混血,緻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難分“鬍”、漢,終於成為“一傢”。這類現象自古迄今始終存在,隻是在不同時段,程度有所不同罷瞭。於是,“鬍人”以及中外交流便成瞭古代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或許,它們對於當代的中國社會進步仍然有著極富啓發性的參考價值。因此,本書談論的古代域外“鬍人”及其文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就具備瞭相當的積極意義。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高大上的感腳太好瞭 我很喜歡

評分

書還可以,內容不錯,書品還行,價格略貴。

評分

高大上的感腳太好瞭 我很喜歡

評分

很好,給力!

評分

講述古代“鬍人”與中土交往的各種故事及其傳入的各類物質和非物質産品,並由此對中土之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産生深遠影響的實例,再加以敷衍鋪陳,圖文並茂地予以介紹,令讀者直觀而深刻地瞭解今日中土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外來元素,以及古代歐亞大陸上其他地區、居民與中土頻繁而全麵的文明交流。

評分

好書啊 好書啊!

評分

好啊

評分

講述古代“鬍人”與中土交往的各種故事及其傳入的各類物質和非物質産品,並由此對中土之文化、經濟、社會、生活産生深遠影響的實例,再加以敷衍鋪陳,圖文並茂地予以介紹,令讀者直觀而深刻地瞭解今日中土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外來元素,以及古代歐亞大陸上其他地區、居民與中土頻繁而全麵的文明交流。

評分

最近買書太多,就不一一細評瞭。總之書不錯,好評!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絲瓷之路博覽:“鬍人”與文明交流縱橫談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