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协调平衡刑事司法实践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保护法益机能和保障人权机能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果本位刑法观的立场,选取社会危害性、犯罪构成、不作为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共同犯罪的处罚根据、共同犯罪的本质等二十个典型总论问题,对其中所存在的客观违法与主观责任判断混淆、犯罪认定主观色彩浓厚、定罪过程模糊不清等问题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提出在犯罪认定乃至相关刑罚制度的适用上严密分工,在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判断上,仅只考虑行为引起的法益侵害结果等客观要素,而将行为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统统列入主观责任判断的内容等立意深远、非同凡响的观点。
作者简介
黎宏,1966年8月生,湖北省罗田县人。武汉大学法学学士、法学博士,导师马克昌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导师大谷实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独著有:《不作为犯研究》、《单位刑事责任论》、《日本刑法精义》(第二版)、《刑法学》、《结果本位刑法观的展开》、《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各论》;独译有:《刑事政策学》、《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刑法讲义总论》、《刑法讲义各论》、《刑法学基础》、《刑法的基础》。
目录
第一章 行为无价值论
一 行为无价值论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二 行为无价值论的缺陷
三 余论
第二章 结果无价值论
一 结果无价值论的由来和现状
二 我国的刑事立法特征和结果无价值论
三 结果无价值论的落实
四 结语
第三章 犯罪构成体系
一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批判及其评析
二 德日犯罪体系论的问题及其转变
三 我国的犯罪构成论的努力方向
四 结语
第四章 社会危害性
一 主观违法要素的由来
二 对主观违法要素的批判
三 对我国社会危害性论的反思
四 结语
第五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
一 问题意识
二 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诸见解及其缺陷
三 作为义务论的实体及其不足
四 “排他支配设定说”及其展开
五 结语
第六章 刑法因果关系
一 刑法因果关系论的研究对象
二 刑法因果关系的特点
三 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
四 刑法因果关系的意义
第七章 客观处罚条件
一 客观处罚条件论的历史沿革
二 客观处罚条件的争论焦点和现状
三 对我国刑法学中相关问题的几点看法
四 结语
第八章 单位犯罪
一 单位犯罪的定义
二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
三 单位犯罪中的疑难问题
四 单位犯罪规定之反思
第九章 刑事责任
一 刑事责任的意义
二 刑事责任的本质
三 刑事责任的地位
第十章 犯罪故意
一 “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是“明知”的内容
二 “违法性认识”是否是“明知”的内容
三 “明知”的程度
四 若干思考
第十一章 过失犯
一 过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 过失犯的客观方面
三 过失犯的主观方面
四 过失犯认定中的两个特殊问题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事实认识错误
一 错误论和故意论的关系
二 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
三 具体事实错误的处理
四 抽象事实错误的处理
五 结语
第十三章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一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具体分析
二 相互斗殴和挑拨防卫
三 偶然防卫
四 结语
第十四章 假想防卫过当
一 问题意识
二 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三 假想防卫过当能否减免处罚
四 结语——-兼评上述两个案例
第十五章 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一 紧急避险的法律性质
二 对生命的紧急避险
三 对自招危险的紧急避险
四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五 结语
第十六章 被害人承诺
一 被害人承诺的类型和法理基础
二 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和法律效果
三 对有瑕疵的承诺的处理
四 推定承诺
五 结语
第十七章 未遂犯中的危险及其判断
一 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二 未遂犯中的危险判断
三 结语
第十八章 共犯的本质
一 共犯本质的学说
二 行为共同说的妥当性
三 过失共同犯罪
四 片面共同犯罪
五 结语
第十九章 共犯的处罚根据
一 共犯处罚根据论概说
二 引起说的内部对立
三 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应用
四 结语
第二十章 死缓限制减刑
一 指导案例的基本内容
二 死缓限制减刑的法律性质
三 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条件
四 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效力
五 结语
刑法总论问题思考(第二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