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學斌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528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255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1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晚清政治人物的心史記錄

數百萬字當事人日記、筆記資料解讀,

燭照人性的復雜與曆史的詭譎

看晚清政壇明規則、潛規則如何運行;

看時局巨變中,混跡政壇之人的韆般氣象;

或荒誕或悲涼,晚清政局紛亂變幻、霧裏看花。

曾國藩屢次自殺的原因,

豬一樣的隊友:李鴻章、翁同龢之爭

“最後的一位滿族大佬”:榮祿與清末政局

袁世凱復闢的真相

讀書人是如何“變壞”的?

善耆:王爺竟是“改革控”

王鼎屍諫:一場黑色政治幽默

嗜權標本:晚清官員陳孚恩的宦海浮沉

……


  

內容簡介

  

晚清時代連結著兩頭,一頭是中國傳統官僚社會,一頭是中國被迫進行的近代化的轉型曆程,因此晚清的政壇也上演著一幕幕或荒誕或悲涼的曆史話劇。

這裏麵既有墨守傳統藏拙之道的漢族官僚,也有傷懷時事的滿洲權貴;既有大清忠臣“屍諫”的黑色幽默,又有一品大員“朝廷亡瞭,與我何乾”心理寫照;有能臣乾吏的奮力振作,也有絕望於時局的賢達末路,更有野心傢的伺機而動。

他們對政壇明規則、潛規則運用得爐火純青,但在前所未見的時局巨變中,又顯得彷徨與手足無措,或奮力求生,或一心求死,讓本來就紛亂變幻的晚清政局顯得更為霧裏看花。

本書通過對數百萬字的當事人珍貴日記、筆記等資料解讀,將二十餘位有代錶性的晚清重臣生死浮沉的命運進行瞭彆具一格的解讀,力求破除單一的非黑即白的敘事邏輯,或是簡單的爾虞我詐的權謀解讀,而是從第一手資料重新構建這些重臣大吏的心路曆程,對他們的真實形象進行立體還原。同時,也給讀者展示齣一個不一樣的晚清曆史圖景。


  

作者簡介

王學斌

曆史學博士,文史作傢,主要研究方嚮為晚近學術思想史、文化史及民國人物研究。齣版有《大漠荒蕪》《彆樣風流》《民國底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著作多部,現就職於中共中央黨校。


目錄

楔子:一刀截斷瞭一個時代 / 001


上 捲

“最後的一位滿族大佬”:榮祿與清末政局 / 011

善耆:王爺竟是“改革控” / 023

“一條睏死在體製網羅裏的鯊魚”:乾吏鐵良的悲劇 / 033

“朝廷亡瞭,與我何乾?”:一品大員那桐的緻富路 / 043

“末代文人,有什麼用?”:學者型高官榮慶的遭遇 / 055

王闓運:懷纔不遇的“鬱悶哥” / 065

徐世昌:“利國無能,但能利身” / 073

陳夔龍:“官運滿瞭,國運盡瞭” / 087

“當賢臣步入黃昏”:傳統官員鹿傳霖的睏境 / 103


中 捲

王鼎屍諫:一場黑色政治幽默 / 119

嗜權標本:晚清官員陳孚恩的宦海浮沉 / 129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曾國藩到底緣何自殺 / 139

“直諫容易死殉難”? :也談“吳可讀事件” / 155

寇太監之死:被捂齣來的謠言 / 167

“哀莫大於心死”:晚清宗室壽富的人生幻滅 / 175

端方:上颱雖壯終必悲 / 183

載濤:讓大清娛樂至死 / 195


下 捲

山雨欲來風滿樓:晚清同文館之爭 / 211

讀書人是如何“變壞”的? :三位“50 後”的逐權之途 / 237

誰都怕“豬一樣的隊友”:李、翁大佬之爭與聯俄製日破産 / 247

“法治,一個未完成的進行式”:瀋傢本與清末修律 / 259

強人政治的迷夢 / 269

被詛咒的龍椅:眾人眼中的“洪憲復闢” / 279


參考文獻 / 289


精彩書摘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曾國藩到底緣何自殺

近購得嶽麓書社新齣的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偶一翻檢,於同治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看到其與曾國藩的一段對話,饒有況味:

師(曾國藩)曰:南宋罷諸將兵柄,奉行祖製也。故百年中奄奄待盡,不能稍振。又言:韓、嶽等軍製,自成軍,自求餉,仿佛與今同。大抵用兵而利權不在手,決無人應之者。故吾起義師以來,力求自強之道,粗能有成。

餘(趙烈文)笑言:師事成矣,而風氣則大闢蹊徑。師曆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師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非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麵。一統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雖人事,亦天意而已。

師曰:餘始意豈及此,成敗皆運氣也。

餘曰:成敗之數,運氣與人事相參……彼運命二字,懷纔不得誌者以之自靖可矣。君相造命,務名實以鼓人纔,止可存之於心,以濟人事之窮,若昌言之,則人皆自恃,孰為陳力耶?

師曰:此言甚是。然天下大事,運氣主其六,人事主其四,至富貴利達,則運氣所主尤多。

二人本欲對談兩宋故事,卻不覺言及湘軍崛起之因。趙以為曾之成功,非在戰場,實在官場;而曾自認己之發跡,六分天定,四分人為。曾、趙熟稔多年,共患風雨,私聊自不必恭維客套,虛與委蛇,故頗道齣湘軍縱橫不敗之內情。為何功夫在場外,成敗歸運氣?耐不住好奇,筆者細閱《曾國藩全集》相關奏稿、書信及時人文存,確如趙氏所言,曾之勁敵,除瞭各路“亂匪”,更多乃無形之官場明潛規則、世故人情。甚至情勢倒逼至極,曾兩度欲投水自盡,“但思以一死塞責”。讀罷其數百通函牘,筆者不禁掩捲苦笑:究竟何種睏境,能令曾文正公老爺子隻求一死?

“此餘區區之本意也”

曾氏心生死念,既有近憂,更有遠因。所謂遠因,大緻為二,首當其衝的便是不受鹹豐帝待見。曾國藩入仕初期,可謂一帆風順,十年七遷,未到不惑之年,已躍居禮部侍郎之高位。曾仕途如此順遂,除卻個人勤勉外,關鍵奧秘在於有政壇大佬提攜,此君即穆彰阿。穆氏權傾一時,“終道光朝,恩眷不衰”,前後達二十餘載。也正因久掌權柄,穆氏“門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曾國藩自是其中一員。清末民初不少野史掌故都曾收錄穆氏深夜點撥曾國藩奏對麵聖之秘辛,雖此事未必符閤史實,但二人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權力場難有不倒翁,穆彰阿又豈能幸免?鹹豐即位僅十月,便以“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傾排異己……固寵竊權”諸罪革去其一切職務,永不敘用。靠山一倒,曾國藩雖未受牽連,但在鹹豐眼中,“穆黨”舊部,焉堪重用?故彼時曾已降至權力邊緣,其處境不尷不尬。

宦途頓挫,若識時務,曾氏當沉潛蟄伏,待風聲過去,方相機而動。孰料曾國藩卻頂風作案,雷倒瞭朝野內外。眾所周知,新君登基,為展現新氣象,總會下令臣僚封章奏事,擺齣虛心納諫之姿態。鹹豐上颱後亦如法炮製。既然此乃曆任帝王因循之慣例,注定形式大於內容,不能當真。曾國藩不是頭一天齣來做官,自然懂得個中虛實。然而,他偏偏甚不知趣,上瞭一道名為《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的摺子,著實戳穿瞭鹹豐的“政治秀”。曾摺開篇以“美德所在,常有一近似者為之淆。辯之不早,則流弊不可勝防”為前提,指齣鹹豐的三個毛病:一是貌似敬慎,實則流於瑣碎,終緻“謹於小而反忽於大,且有謹其所不必謹者”;二是錶麵好古,其實徒尚文飾,長此以往,不免“鮮察言之實意,徒飾納諫之虛文”;三是自稱廣大,“亦恐厭薄恒俗而長驕矜之氣”,剛愎自用、“朕自持之”的後果,便是“一旦有事,則滿庭皆疲苶遝泄,相與袖手,一籌莫展而後已。”文末,曾氏又添上麻辣一筆:“此三者,辨之於早,隻在幾微之間,若待其弊既成而後挽之,則難違力矣”。

遞上此摺,曾國藩也頗後怕,擔心因“其言頗過激切”,“恐犯不測之威”。不過他欲“趁此元年新政,即將此驕矜之機關說破,使聖心日就要業,而絕自是之萌,此餘區區之本意也”。隻可惜在鹹豐看來,曾氏之區區本意,不僅滿紙不敬,更如一把利刃,劃破瞭“皇帝的新衣”,怎不令人惱火!據說鹹豐披覽未畢,即“怒摔其摺於地,立召軍機大臣欲罪之”。幸好祁寯藻、季芝昌替其求情,否則曾國藩這隻“憤怒的小鳥”,定要被朝廷拔盡羽毛。

經此一事,曾明悉鹹豐難孚眾望,估計自己也上瞭皇帝的黑名單,於是上書道:

臣材本疏庸,識尤淺陋,無硃雲之廉正,徒學其狂。乏汲黯之忠誠,但師其憨。

此可謂悔過自責之舉,亦可見其對時政已頗心灰意冷。

“為京師權貴所唾罵”

曾氏晚年將其一生恥辱歸結為“三罵三敗”:

餘初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繼為長沙所唾罵,再為江西所唾罵,以至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齒多矣,無一不和血吞之。

戰敗挨罵,倒是常情。那被京師權貴所罵,究係何事?其實說來也簡單,曾國藩做瞭一迴“瓷器店裏的公牛”,犯瞭官場忌諱,惹惱同僚一片。其實,曾氏對於官場顢頇敷衍之風氣,早已深惡痛絕:“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於優容苟安,榆修袂而養姁步,倡為一種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風,見有慷慨感激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以為是不更事,輕淺而好自見。國藩昔廁六曹,目擊此等風味,蓋已痛恨刺骨。”也許“體製化”程度尚不夠充分,曾不時有犯傻冒泡之舉,其中最典型的一則,莫過於審理琦善案件。

琦善因鴉片戰爭聞名於世,也肇禍於此,被道光抄傢革職。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久他便東山再起,齣任陝甘總督。鹹豐繼位後,朝中有人參劾琦善,說他對待雍沙番族“妄加誅戮”。於是,琦善再度獲罪。雖身陷囹圄,但琦善官場口碑卻好得齣奇,並且其能力也深受同僚認可,如張集馨盛贊其“天分絕頂,見事機警,刑名錢榖、吏治營務,無不諳熟……諸事得體。”故會審官員有意迴護,希望大案化小,替其開脫。就在眾人已成共識之際,唯有“愣頭青”曾國藩強要齣頭,打破瞭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琦善雖位至將相,然既奉旨查辦,則研鞫乃其職分;司員職位雖卑,無有傳入廷尉與犯官對質之理。若因此得罰,將來大員有罪,誰敢過問者?且諭旨但令會審琦善,未聞訊及司員,必欲傳訊,當奏請奉旨然後可。

結果可想而知,琦善最終發配吉林贖罪,作為宦海“異類”的曾國藩,自然落得個孤立慘淡之下場,“諸公貴人見之或引避,至不與同席。”前腳被皇帝封殺,接著又遭同僚唾棄,這諾大的京城,曾國藩看來是呆不下去瞭。“時事多艱,無策以補救萬一,實可慚愧!明年擬告歸,以避屍位素餐之咎”,唯有外放,纔是解脫。

“處於不官不紳之地”

總算天隨人願,鹹豐二年六月,曾盼到主政江西鄉試之差,終可告彆在其看來陰霾重重的都城。

怎奈好運僅是乍現。行至安徽,曾便收到母親去世之噩耗,隻得返鄉守孝。或許他未曾想到:這隻是黴運的開始。

是年底,被太平天國起義搞得焦頭爛額、心急火燎的鹹豐帝,情急之下詔令曾辦理團練。對此“臨危受命”,曾國藩心中實有一萬個不願意:“再四思維,以墨絰而保護桑梓則可,若遂因此而奪情齣仕,或因此而仰邀恩敘則萬不可。區區愚衷,不得不預陳於聖主之前。一俟賊氛稍息,團防之事辦有頭緒,即當專摺陳情,迴籍守製。”

宦途曆來變幻莫測,豈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那般容易?復齣初期,曾國藩便發覺自己如同泥牛入海,難於自拔,他最大的感慨便是:“置此不官不紳之人”,“處於不官不紳之地”。說白瞭,曾國藩這個所謂幫辦團練大臣,既非朝廷官職,鎮不住湖湘官吏,更不是士人領袖,擺不平州縣鄉紳,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不尷尬纔怪?

既然官不疼,民不愛,曾理當放下身段,四方示好,如此方能聚閤官紳,和衷共濟。孰料曾又“不走尋常路”,上任伊始,便拋齣一封《與各州縣書》,滿是嗆人的火藥味:

或嘯聚山榖,糾結黨羽,地方官明明知之而不敢嚴辦者,其故何哉?蓋搜其巢穴,有拒捕之患;畏其夥黨,有報復之懼;上憲勘轉,有文書之煩;解犯往來,有需索之費。以此數者,躊躇於心,是以隱忍不辦。幸其伏而未動,姑相安於無事而已。豈知一旦竊發,輒釀成巨案,劫獄戕官,即此伏而未動之土匪也。然後悔隱忍慈柔之過,不已晚哉?

此舉無疑給湖南各地官吏迎麵一記耳光,看似義正言辭,實則等於替自己挖坑埋雷。在湖南練兵,得罪瞭地頭蛇,日子焉能好過?

接著,曾便在審案局一事上令全湘官紳為之側目。既然認定本地官僚掩飾彌縫,毫無作為,曾索性越過重重“官網”,越俎代庖式的設立審案局,“巨案則自行匯奏,小者則惟吾專之”,“期於立辦,無所掛礙牽掣於其間。案至即時汛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這種雷霆萬鈞的手段,招緻官紳一緻反感,據說一時“曾剃頭”“曾屠戶”等諢號傳遍湖南。

麵對各種蜚短流長,曾國藩居然還憨傻地一再解釋:“書生好殺,時勢使然耳”,“生用法從嚴,非漫無條律,一師屠伯之為,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厲之事,期於死者無怨,生者知警,而後寸心難安”。況且在曾看來,他齣手並不狠辣,“實則三月以來,僅戮五十人,於古之猛烈者,曾不足比數”。

其實曾越位執法,動瞭無數當地官吏的利益奶酪,案子就是錢,審案就是生財之道。你曾國藩可以“不要錢,不怕死”,但在諸位官員心中,“不要錢,不如死”。他們不在乎曾殺瞭多少條人命,而在意自己丟瞭多少兩銀子,故群起造謠阻撓,無非是要奪迴撈油水的權力。

很快曾即洞悉瞭官吏們的小九九,若服軟讓步,或許與人方便,於己亦方便。誰知曾自詡“強半皆侵官越俎之事,以為苟利於國,苟利於民,何嫌疑之可避”,大有霸王硬上弓之慨。剛到九月,已“前後殺戮二百餘人”,確頗令人發指。曾氏之所以有如此酷烈之舉,或可用“踢貓效應”解釋。所謂“踢貓效應”,即人與人之間的泄憤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一般而言,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下屬或無法還擊的弱者發泄。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是最弱小的群體,也是受氣最多的群體,因為也許會有多個渠道的怒氣傳遞到他這裏來。以此對照曾氏,本已賦閑在鄉,卻楞被鹹豐起復,而以“不官不紳”之身份,自然飽受湖南官紳冷嘲熱諷,“處於誌疑之位,仰逼俯侵,動多觸礙”,而處決匪寇,便成為其傾瀉內心鬱憤的最佳途徑。由此看來,“剃頭”“屠戶”之名,也殆非虛言。

然“踢貓效應”非但於事無補,反易招緻更大的矛盾。很快,曾國藩就遭遇瞭平生第二場“唾罵”,即“練兵風波”。復齣之初,曾已對湖南兵勇甚為不滿,“蓋近世之兵,孱怯極矣,而偏善妒功忌能,懦於禦賊而勇於擾民,仁心以媚殺己之逆賊,而狠心以仇勝己之兵勇”,到頭來,便齣現“敗不相救”之惡果,“彼營張目而旁觀,哆口而微笑。見其勝,則深妒之,恐其得賞銀,恐其獲保奏。見其敗,則袖手不顧,雖全軍覆沒,亦無一人齣而授手,拯救於生死呼吸之頃者。以僕所聞,在在皆然。”故此種狀況,“雖聖者不能使之一心一氣,自非彆樹一幟,改弦易張,斷不能辦此賊也”。於是,曾氏決定另起爐竈,自行練勇,重整軍紀,這勢必又將手伸進瞭他人口袋。先是長沙副將清德帶頭鬧事,抵製曾國藩會操規定。曾氏亦不示弱,一個摺子革掉瞭清德。

這個看似立威之舉動,實僅是一場大戲的序幕。不久,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鮑起豹便藉綠營與湘勇械鬥之機,鼓噪軍人圍攻曾國藩公館。綠營兵破門而入,“毀壞館室,殺傷門丁”,曾氏之命眼瞅危在旦夕。而與之一牆之隔的湖南巡撫駱秉章居然裝聾作啞,置若罔聞,任憑一群兵痞羞辱朝廷二品大員。直到曾氏連連叩門求救,駱方現身解圍。

秀纔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此番遭遇,曾國藩於十幾年後依舊心有餘悸,稱:“欲誅梗令數卒,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

明擺著,長沙待不下去瞭,在眾官紳眼中,曾氏就如同一隻不通人性的惡犬,非滅之,即逐之。

曾氏唯有避走衡陽。

躲過瞭刀光血影,卻始終難擺脫官場之掣肘。而其中最大的冤傢即湖南巡撫駱秉章。離開瞭省城,軍費便成為懸在曾頭上的首要大事。曾絞盡所有腦汁,使遍渾身解數,籌款事宜依舊一籌莫展,“特經費不敷,藩庫既無可提用,勸捐又百無一應,以是遷延瞻顧……真所謂局促類轅下駒者也”。迫於無奈,曾隻得嚮駱求援。

起初曾緻函駱氏,行文頗為客套隱晦,僅僅傾訴勸捐之苦,“侍總以無餉為慮。各處之兵勇到齊,恐不能敷兩月之用,奈何奈何!”希望駱領會其意,慷慨撥款。誰知幾日過去,駱尚無迴音。曾於是再度寫信試探:“藩庫究存銀幾萬兩?亦懇便中示及”。偏居一隅的曾國藩居然還惦記省府銀庫,駱秉章自然不接話茬。不久,聽聞廣東有八萬餉銀將運往長沙,曾不再遮掩,立即提筆“務求老前輩截餉四萬,委員送衡”。到嘴的肥肉,豈可拱手讓人?駱氏依舊呈模棱兩可之情狀。此刻之曾國藩,急於等米下鍋,全然已無先前書生扭捏之態,函牘頻傳,嚮駱索餉,其口氣亦愈發強硬直接:

敝處截留之四萬金,望即日飭解來衡。

其截留四萬,亦求委員集解到衡,萬勿遲延。如不濛允準,侍自當屢次奏請。

惟奏留之四萬,未見尊處谘復,不知已定解否?務求嚴催。

惟截留之銀,未據解到,盼極焦極!

……

已把麵子視若無物,已將截餉歸為己物,軟磨硬泡、死纏爛打、耍無賴、曬可憐,此即曾氏要錢之術。這招果然奏效,駱秉章拗不過曾,終於為求耳根清淨,將銀餉如數撥齣。

隻是四萬兩不過杯水車薪,不及一月,“已用去三分之二”。眼看春節將至,官兵之犒賞與口糧又是一筆巨款,卻尚無一絲著落,真可謂年關難度!苦水滿肚的曾國藩,不禁在緻好友劉蓉信中寫道:“又無軍餉可恃,細思真愁人也!”

好一個人“愁”字,實在是曾國藩1853年經曆之濃縮概括。

“謀而無與同,失而無與匡”

這一年多,始終令曾國藩縈繞於懷的,除瞭“愁惱”,還有孤獨。

後世言及湘軍,總喜用諸如曾國藩領袖群倫、左劉彭群賢畢至等詞匯形容,此皆倒果為因之說法。其實曾氏草創之初,可謂形單影隻,如同寒夜中獨行的孤鴻。

曾國藩之所以奉旨齣山,好友郭嵩燾之功堪稱泰半。收到寄諭後,曾草疏懇請“終製”,並無起復之意。恰郭嵩燾來曾府吊喪,聞知曾力辭朝廷之命,便勸道:“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王何?且墨絰從戎,古製也。”然曾仍不為所動。於是,郭便做其父曾麟書思想工作,曉以“力保桑梓之誼”,終使曾國藩改變初衷。誰知此時郭嵩燾未輔助摯友,而是避居山中,袖手時局。郭氏此舉怎不令曾國藩心生被坑之感?曾自然不願郭穩做局外人,“筠老雖深藏洞中,亦當強之一行。天天紛紛,鳥亂於上,魚亂於下,而容筠獨得晏然乎?”於是曾三番五次邀其齣山,甚至以背離傢國大義相警告:

若足下者,自有君臣之分義,自有名教之責任。其應竭力報國,概不當以僕之死生為斷,而當以己身之死生為斷。僕而未死,則助僕共謀;僕而既死,則或獨力支撐,或與人同舉,直待尊命無一息之存,乃可少休耳。

這段文字,稱得上慷慨激昂,不容辯駁,卻依舊未能讓郭心生微瀾,應命齣山。

再一個讓曾又愛又恨的人,便是左宗棠。曾對左,可謂一見傾心。當時曾於奔喪途中經過長沙,“日與張石卿中丞(張亮基)、江岷樵(江忠源)、左季高(左宗棠)三君子感慨深談,思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蓋無日不共以振刷相勖”。正是基於這種極佳印象,幫辦團練後,曾國藩嚮左宗棠拋齣瞭橄欖枝,“弟智慮短淺,獨立難搘,欲乞左右野服黃冠,翩然過我,專講練勇一事,此外,概不關白於先生之前。先生欲聾兩耳,任先生自聾也,吾不得而治之也,先生欲盲兩目,任先生自盲焉,吾不得而鑿之也。”顯然,曾氏許諾左隻負責齣謀劃策,軍中庶務可一概不聞不問,算得上誠意拳拳。沒成想左一封書信便明確迴絕。其實左於彼時,並無入世之念,“年來心血耗竭,不欲復參戎幕……自此匿跡銷聲,轉徙荒榖,不敢復以姓字通於塵界矣!”更殊為關鍵的是,心氣甚高的左宗棠,認定“滌公正人,其將略未知何如”,實未入己之法眼。曾、左二人,可謂郎有情,妾無意,這亦為之後彼此交惡隱埋伏筆。

於是乎,“季翁堅臥不起,郭筠仙亦無意再齣,蕭可卿已年逾六十,不願即戎,譚湘溪老母在堂,傢無昆弟,歐赤城新有母喪,王元圃去鞦沒矣!”無人願齣,無人可用,曾國藩真的是“一個人在戰鬥”!

“但思以一死塞責”

次年開春,曾國藩拖著心神俱疲之軀,率領缺餉乏將之兵,順江而下,進軍長沙。孰料與太平軍甫一交鋒,曾便在靖港敗得一塌糊塗。據其弟子黎庶昌所記:“四月……初二日,……公自成師以齣,竭力經營,初失利於嶽州,繼又挫敗於靖港,憤極赴水兩次。皆左右援救以齣……公之迴長沙也,駐營南門外高峰寺。湘勇屢潰,恒為市井小人所詬侮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怎麼講呢,不怎麼有內容,

評分

評分

還行吧,視角獨特值得一看!

評分

怎麼講呢,不怎麼有內容,

評分

怎麼講呢,不怎麼有內容,

評分

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評分

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

怎麼講呢,不怎麼有內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嚮生與求死:晚清政壇的另類觀察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