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以專題形式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從物質文明、製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個層麵人手,涵括瞭中華文明的發展階段、整體特徵,中國曆史時期的疆域變遷,漢字的特點及演變曆程,傳統飲食文化及其中所蘊含的禮俗特色,傳統服飾文化的演進及特質,紫禁城的建築和封建禮製,科舉製度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講述宋代汴粱城的社會生活,孔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當代意義,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四大發明為代錶的古代科技成就,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義等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作為高職院校學生通識讀本,供大專院校廣大學生學習閱讀。
目錄
第一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及演進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二、中華文明的基本特點及形成原因
三、中華文明演進過程綜述
第二講 統一與分裂——中國古代疆域的變遷
一、曆史上的中國和中國的曆史疆域
二、中國古代疆域變遷概略
第三講 漢字之魅
一、漢字源流
二、漢字的特質
三、結語
第四講 舌尖上的禮俗
一、飲食文化的發生和烹調業在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二、菜係與地域文化
三、餐桌上的權力
四、倫理導嚮飲食
五、烹調之理
第五講 冠冕堂皇——服飾文化
一、服飾的萌芽
二、衣冠之禮
三、漢服源流
四、魏晉衣冠與風骨
五、中古時期的絕代風華
六、衣冠之變
第六講 故宮
一、紫禁城的興建
二、紫禁城的建築布局一
三、紫禁城探秘
四、從皇宮到博物院
第七講 行走在汴梁——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代城市的發展
一、《清明上河圖》中描寫的北宋汴梁風貌
二、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曆程及特點
三、宋代商業的繁榮
四、宋代文化的發展特點——雅俗分流
五、宋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原因——政治民主
第八講 四大發明
一、指南針
二、造紙術
三、火藥
四、印刷術
第九講 中國的科舉製度與社會生活
一、科舉製度與教育
二、科舉製度與婚姻
三、科舉製度與社會生活
四、科舉製度對文學的影響
五、科舉製度對史學的影響
第十講 孔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兼說孔子的長相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三、孔子——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傢
四、延續中華文化命脈的聖人——孔子對古代典籍的係統整理和傳述
五、孔子思想的當代意義
第十一講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一、佛教的基本定義和基本教義
二、佛教的創立
三、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四、印度佛教嚮外傳播
五、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十二講 史學雙璧
一、史記
二、資治通鑒
第十三講 唐詩宋詞
一、唐詩
二、宋詞
第十四講 紅樓一夢
一、作者身世
二、紅樓細夢
三、紅樓夢的內涵
四、紅樓夢的藝術成就
第十五講 絲綢之路
一、絲路之“鑿空”——張騫通使西域
二、絲綢之路之興衰
三、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曆程
四、絲綢之路的影響
五、走過絲綢之路的名人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
在中國烹飪史上最傑齣的烹飪號著——清代著名纔子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把這一套理論發揮得淋灕盡緻。關於原料的選擇,他說:“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對於食物的搭配說得更明確:“諺曰:‘相女配夫,記日擬人,必於其倫。’烹調之法,何以異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閤之妙。”“味太濃重者隻宜獨用,不可搭配,如李贊皇、張江陵一流,須專用之,方盡其纔。”“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纔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這樣闡述烹調的理論,無異是在進行禮義說教。教化人們從烹飪這具體而有限的操作活動中,體認倫理的無限意義。從這裏也可以理解孟子在《告子》篇中所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這位僅次於孔子的大聖人,不憚粗俗地把理義比作牛羊豬肉,正是飲食與倫理相通的認識。
與此相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飲食烹調與倫理政治相通、相融的傾嚮。被古人視為國傢重器的鼎,本是飯鍋,它鼓腹,能容納較多的水、糧、肉和菜;兩耳,便於移動;三足鼎立,方便置火燃燒。炊具和餐具閤一,比起籩、釜、鑊、豆和簋等食器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說文》說:“鼎,調和五味之寶器。”用這寶器供奉祖先和神靈,行施祭祀的重大禮儀,這就使得這日用容器濛上神秘的色彩,尊為禮器。傳說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造3隻鼎,象徵天地人;夏禹收羅九州的金屬,鑄成9個大鼎,作為傳國之寶。
……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