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0
1.汇聚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一流专家。
2.“条目式”结构,打造“百科全书式”中国科学技术史。
3.中国人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能否媲美李约瑟的鸿篇巨制。
4.有总目,有年表;既好读,也好用。
本书是第一部既有高度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本书汇聚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全国一流学者,撰写各自领域研究精深的专题,以百科全书“大条目”形式的专题串联起来,展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历史全貌。全书上自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大致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旧命维新》。每卷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中的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全书共300多万字,包含天学、地学、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中国科技史所有学科,同时配备“名词简释”、“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各卷末附全书总目录,方便检索使用。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老师长期在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媒体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著作也获得中国好书奖,将学术书做成了畅销书。江老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本书立意高远,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明的发展;既集中国科技史研究之大成,又关照了普通读者;既有宏大叙事的志气,又有扎实学问的作风,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史。中央特别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进步、科技强国,国家的政策和体制是完成这项重大工程的有力保障。本书适逢盛世,是修史之典范。作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各领域的学者。体例结构敢于创新、易读易懂,文风平实;装帧大气、朴素典雅、中西结合,具有大书风范。
——全国妇联副主席、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焦扬
本书出版过程虽历尽千辛万苦,但对文明积累是很有意义的。本书既是一部通史,又吸收如此多学者专家贡献智慧形成著作,不仅仅是形式上,在学术上、内容上也多有创新。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
本书出得正当其时,我国的科技处于全民关注的时代,全民阅读工作不断开展,本书是重要的读本。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深入浅出,博采众长,是既有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科学史。本书注意了纵向时间贯通,横向面上覆盖,又特别注意了知识点的深入,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通史。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
这部通史云集了如此多的专家,与科学史学科研究的成熟和细化有关,科学史专家也在趋向专门化。今天夸好电视剧的流行说法是“良心剧”,这部书也是“良心书”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
记得江晓原曾给我讲如何选书来读?一看作者,有些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值得看;第二看题目,有些题目无论谁写的都值得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书取过这样的标题,而江老师写的书,甚至是性学和科幻,都值得期待并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
我很赞成这一种结构方式,真是蛮机智的,能规避风险,又切实可行。
——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
我特别喜欢这五卷的标题,从《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到《旧命维新》,非常精彩。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
我们以往把历史当作旧账本,以为编通史有客观存在,谁编都一样。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旧账本。为什么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丰富,但是史学观念很陈旧,对文明理解很肤浅,只能作为史料来看。我很愿意看到江老师编的史。而且这种编法让看起来很厚的书,其实很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
Ⅴ-旧命维新
Ⅴ-梅文鼎、王锡阐与薛凤祚:清初士人对待西方科学的不同态度 / 刘 钝
Ⅴ-《几何原本》的翻译与明清数学思想的嬗变 / 纪志刚
Ⅴ-南怀仁与《新制灵台仪象志》 / 邓可卉
Ⅴ-从“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明清两朝对西方天文学的官方吸收 / 石云里
Ⅴ-舍铸务锻:明代后期熟铁火器的兴起 / 郑 诚
Ⅴ-玩器与“物理”:清代欧洲物理学玩具的传入及其影响 / 石云里
Ⅴ-中国近代数学译著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 萨日娜
Ⅴ-徐家汇观象台:欧洲观象台在中国 / 吴 燕
Ⅴ-晚清科学图书发行及社会影响 / 韩建民
Ⅴ-晚清科学出版人物案例分析 / 韩建民
Ⅴ-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形成与确立 / 王 玮
Ⅴ-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形成与确立 / 史贵全
Ⅴ-20世纪中国建立现代科技事业的曲折 / 王扬宗
Ⅴ-鼠疫防治:中国公共卫生的开端 / 张大庆
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 / 张大庆
Ⅴ-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天文学近代化 / 吴 燕
Ⅴ-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 / 熊卫民
Ⅴ-两弹一星 / 黄庆桥
Ⅴ-“李约瑟问题”与中国科技史 / 刘 兵
本书立意高远,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明的发展;既集中国科技史研究之大成,又关照了普通读者;既有宏大叙事的志气,又有扎实学问的作风,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史。中央特别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进步、科技强国,国家的政策和体制是完成这项重大工程的有力保障。本书适逢盛世,是修史之典范。作者队伍集中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各领域的学者。体例结构敢于创新、易读易懂,文风平实;装帧大气、朴素典雅、中西结合,具有大书风范。
——全国妇联副主席、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焦扬
本书出版过程虽历尽千辛万苦,但对文明积累是很有意义的。本书既是一部通史,又吸收如此多学者专家贡献智慧形成著作,不仅仅是形式上,在学术上、内容上也多有创新。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名誉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
本书出得正当其时,我国的科技处于全民关注的时代,全民阅读工作不断开展,本书是重要的读本。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深入浅出,博采众长,是既有学术价值,又能雅俗共赏的科学史。本书注意了纵向时间贯通,横向面上覆盖,又特别注意了知识点的深入,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通史。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
这部通史云集了如此多的专家,与科学史学科研究的成熟和细化有关,科学史专家也在趋向专门化。今天夸好电视剧的流行说法是“良心剧”,这部书也是“良心书”
——清华大学教授刘兵
记得江晓原曾给我讲如何选书来读?第一看作者,有些作者无论写什么都值得看;第二看题目,有些题目无论谁写的都值得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别的书取过这样的标题,而江老师写的书,甚至是性学和科幻,都值得期待并认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
我很赞成这一种结构方式,真是蛮机智的,能规避风险,又切实可行。
——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
我特别喜欢这五卷的标题,从《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到《旧命维新》,非常精彩。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潜伟
我们以往把历史当作旧账本,以为编通史有客观存在,谁编都一样。但历史并不是一个旧账本。为什么有的科技史著作不好看,因为作者掌握的史料很丰富,但是史学观念很陈旧,对文明理解很肤浅,只能作为史料来看。我很愿意看到江老师编的史。而且这种编法让看起来很厚的书,其实很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通史类著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缺乏合适读物。这种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学术性的,编纂之初就没有打算提供给广大公众阅读,而是只供学术界使用的。另一类则面向较多读者,试图做到雅俗共赏。
第一类型中比较重要的,首先当数由李约瑟主持、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从1954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因写作计划不断扩充,达到七卷共数十分册,在李约瑟去世之后该计划虽仍继续,但完工之日遥遥无期。该书在20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若干中文选译本,至1990年起由科学出版社(最初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完备的中译本,但进展更为缓慢。
进入21世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了一个与上述李约瑟巨著类似的项目,书名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卢嘉锡总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凡3大类29卷,虽成于众手,但克竟全功。
第二类型中比较重要的,很长时间只有两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六人编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此书虽不无少量讹误,且行文朴实平淡,但篇幅适中,提纲挈领,适合广大公众及初学中国科学技术史者阅读。
至2001年,始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五卷本《中华科学文明史》,该书系李约瑟生前委托科林·罗南(Colin A. Ronan)将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已出各卷及分册改编而成的简编本,意在提供给更多的读者阅读。在李氏和罗南俱归道山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购得中译版权,笔者组织了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师生为主的队伍完成翻译。后来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将五卷本合并为两卷本,于2010、2014年两次重印。但此书中译本达130余万字,且受制于李氏原书之远未完成,内容难免有所失衡,故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仍非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理想读物。
笔者受命主编此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之初,与诸同仁反复商议,咸以为前贤上述各书珠玉在前,新作如能在两大类型之间寻求一折衷兼顾之法,既有学术价值,亦能雅俗共赏,则庶几近于理想矣。有鉴于此,我们在本书编撰中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力求接近上述理想。择要言之,有如下数端:
其一、在作者队伍上,力求“阵容豪华”——尽可能约请各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著名专家撰写。此举目的是确保各章节的学术水准,为此不惜容忍写作风格有所差异。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两位前任所长刘钝教授(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现任主席)和廖育群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理事长),以身垂范,率先为本书撰写他们最擅长的研究内容,群作者见贤思齐,无不认真从事,完成各自的写作任务。
其二、在结构上,借鉴百科全书的“大条目”方式。全书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分为五卷:I《源远流长》,II《经天纬地》,III《正午时分》,IV《技进于道》,V《旧命维新》。每卷中也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
其三、全书不求面面俱到,专题务求博大精深。事实上,如果全面贯彻措施一,必然导致某些内容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所以本书呈现的结构,是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疏密不等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点,而这些点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名家之作。
其四、全书设置了“名词解释”和“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凡未能列入专题而又为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所需的有关情况及事件,可在这两部分中得到了解。
本书虽不能称卷帙浩繁,但全书达300余万字,篇幅介于上述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之间。在功能和读者对象方面,也力求将上述两大类型同时兼顾。
或曰:既然公众阅读130余万字的《中华科学文明史》尚且有篇幅过大之感,本书篇幅近其三倍,公众如何承受?这就要谈到“大条目”方式的优点了,公众如欲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某个事件或概念,只需选择阅读本书相应专题即可,并不需要通读全书。而借助全书目录及“名词解释”和“大事年表”,本书虽300余万字,在其中查找相应专题却较在篇幅仅为本书三分之一的《中华科学文明史》更为便捷。
同时,“大条目”方式还使本书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百科全书”,由于条目皆出名家手笔,采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即使是专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也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许多新的专业成果和思想观念——而这些并不是在网上“百度”一下就可轻易获得的。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初学者(比如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研究生),本书门径分明,而且直指堂奥,堪为常置案头之有用工具。即便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业余爱好者,仅仅出于兴趣爱好,对本书常加披阅,亦必趣味盎然,获益良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世修史,自然有别于前代。吾人今日读史,所见所思,亦必与前代读者不同。读者读此书时,思往事,望来者,则作者编者俱幸甚矣。
旧命维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旧命维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书很满意,就是外表有污,不开心
评分随意包装,封皮弄脏了。
评分随意包装,封皮弄脏了。
评分书很好,不知怎么有个大黑手印,擦也擦不掉。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定价太离谱,双十一购买,依然很贵。内容一般。书也很脏。
评分书的字体太大,价格贵了。
评分书很好,不知怎么有个大黑手印,擦也擦不掉。
评分书很满意,就是外表有污,不开心
旧命维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