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千年史/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外交通与边疆史

鞑靼千年史/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外交通与边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巴克尔 著,向达,黄静渊 译
图书标签:
  • 鞑靼史
  • 蒙古史
  • 中外交通
  • 边疆史
  • 近代海外汉学
  • 历史学
  • 民族史
  • 中亚史
  • 俄罗斯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30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7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中的一种。
  本套丛书规模宏大、版本珍贵、视角独特,所选皆为纯学术论著。
  “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资料”所选书目,绝大部分在1949年以后未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英国学者巴克尔著,向达、黄静渊翻译。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匈奴、鲜卑、蠕蠕、突厥、西突厥、回纥、契丹等七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概况,这对后人深入研究诸部族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巴克尔(E.H.Parker),英国汉学家。他是近代来华的一名外交官兼汉学家,曾利用其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便利条件对其时的汉语方言等进行了客观记录和研究。他的工作不仅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还影响到了包括高本汉在内的一些著名汉学家,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目录

再版序
卷一 匈奴
第一章 匈奴之古史
第二章 冒顿之御宇
第三章 与中国争霸时期
第四章 衰败时期
第五章 属国时期
第六章 匈奴之内属分裂与衰亡
第七章 匈奴人之称帝于中国北部
卷二 鲜卑
第一章 乌桓与鲜卑等东胡民族
第二章 鲜卑名王檀石槐帝国
第三章 入主中国北部之鲜卑族人
第四章 吐谷浑
卷三 蠕蠕
第一章 兴衰略述
第二章 与康加里族之争
卷四 突厥
第一章 突厥古史
第二章 与中国之争及颉利帝国时代
第三章 默啜帝国
第四章 突厥之中兴与灭亡
卷五 西突厥
第一章 阿史那族之盛衰
第二章 碎叶之突厥施可汗
第三章 突厥种人之入主中国北部
第四章 黠戛斯
第五章 突厥臣属各部落
卷六 回纥
第一章 初期回纥在北部之兴衰
第二章 流落时期之回鹘
第三章 在西方之后期回纥
卷七 契丹
第一章 阿保机之建国
第二章 契丹兼并邻部时期
第三章 契丹与宋和好时期
第四章 契丹概况及其在十一世纪之情状
第五章 女真之兴起及契丹之败亡

前言/序言


《中外交通史论丛》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多篇关于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古代至近代交流史的精深研究。全书聚焦于“交通”这一核心命题,从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与衰落,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物质、技术与思想的传播,力求勾勒出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第一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的动脉与文化交汇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动。重点分析了汉唐时期,尤其是河西走廊沿线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以及佛教自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具体路径与影响。 楼兰古国的兴衰与水文地理变迁: 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考察了楼兰绿洲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作用,以及气候变化与水源枯竭如何导致其衰落。研究指出,楼兰的兴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区域生态系统与长距离贸易网络相互作用的结果。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网络: 详细剖析了粟特商人在中亚、中国北方乃至更远地区建立的跨国商业共同体。通过对出土文书、墓葬壁画的解读,重构了粟特语在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充当中介,促进了东西方商品与技术的流通。 唐代长安的国际化气象: 聚焦于唐代都城长安作为世界性大都会的面貌。从胡乐、胡食、胡服等生活细节,到粟特、波斯、大食等外来人群的聚居与社会地位,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外部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尤其关注了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等宗教在长安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 第二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涛与海洋贸易 本部分将视野转向海洋,探讨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世界的航海贸易往来。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辉煌: 以泉州作为核心案例,研究了宋代海禁政策的松动与海贸的空前繁荣。书中详细分析了宋元时期造船技术的进步(如指南针的应用),以及泉州港内不同民族(如波斯人、犹太人、印度人)的商业社群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贸易体系。对《郑和航海图》的解读,也揭示了明初国家主导下的远洋活动规模。 香料、瓷器与茶叶的海上流动: 追溯了中国瓷器(特别是青瓷、白瓷)如何在东南亚、东非海岸成为硬通货的历史轨迹。同时,考察了东南亚香料和南亚珍宝输入中国的影响,论证了海上贸易对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作用。 古代航海技术与气象知识的交流: 探讨了中国古代对季风系统的认识如何应用于航海,以及与阿拉伯、印度航海者在导航技术上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强调了海洋知识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部分:技术、知识与边疆的互动 本部分着重于具体技术和知识体系在中外交流中的传递,以及这些交流对中国边疆地区发展的影响。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外传及其影响: 梳理了造纸术西传的早期证据,并着重分析了唐代怛罗斯之战后,技术向西方的扩散过程。同时,讨论了中国成熟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对伊斯兰世界乃至欧洲文艺复兴前夜知识传播方式的潜在影响。 农作物与医药知识的互鉴: 考察了来自西域和中亚的物种(如葡萄、苜蓿、胡麻)传入中原的早期记录与农业技术的适应过程。此外,还比较了中国传统医药学与天方(阿拉伯)医药学在药物和诊断方法上的交流与融合。 边疆民族与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 区别于传统的朝贡体系研究,本部分关注边疆地区(如青海、甘肃、云南西部)在与周边游牧或山地民族的直接接触中,所发生的工具、冶炼技术及生活习俗的相互渗透,展示了边疆地带作为“文化混合区”的复杂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经济史和人类学视角。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叙述,力求还原古代中外交流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商业逻辑,展现了“交通”背后的人员流动、观念碰撞与技术革新。全书注重原始文献的细致考证,辅以最新的考古材料进行印证,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扎实的交流史研究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的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在“结论”和“反思”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而又冷静的哲学思考。他没有满足于仅仅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比如关于权力边界的消融与重塑,以及文化认同在长期流动中的不确定性。作者的笔触在宏观历史的俯瞰与对个体命运微观剖析之间,保持了一种精准的平衡,既不至于空泛说教,也不至于琐碎纠缠。读完全书后,脑海中留下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走向的某种警示,它让人意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性”并非终点,而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历史的变量和未知的力量依然存在,这种由书本激发的深层反思,远比记住多少具体日期更有价值。

评分

这部作品在史料运用上的广度和深度,着实令人叹服,它显然不是基于单一视角的简单叙述。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大量被以往主流史学界所忽视的档案片段,例如一些早期教会的信件副本,或是被翻译过来的地方性行政文书,这些一手材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鲜活性。每当作者引用这些材料时,总会附上详尽的背景注释,这种学者的严谨态度,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快速理解这些碎片信息的重要性。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翻译”问题时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作者并未试图用单一的现代概念去套用和定义古代的社会结构,而是小心翼翼地剥离和重构,力求还原其在特定时空下的原义,这种对“他者历史”的尊重,是当代史学研究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主题布局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似乎避开了传统上以朝代更迭为主线的线性叙事陷阱。取而代之的是,它采用了多维度的“主题切片”方式来展开叙述,例如有一章专门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商业路线网络及其对边疆社会的影响,另一章则深入探讨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法律和习俗上的冲突与融合点。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性深入,而不会因为篇幅太长而被中间的某些历史间隙所阻碍。这种非线性但高度整合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而非仅仅是“事件链条”,非常适合对特定历史侧面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或爱好者进行参考和比对。

评分

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引言部分所吸引,作者开篇的叙事方式极其老练,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史实罗列,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悬念感,引导读者进入研究的脉络。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侧面史料和早期西方旅行家的模糊记载作为引子,构建了一个充满未知与争议的“他者”形象,这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早期历史背景立刻变得生动起来。行文的逻辑推进如同精心编排的乐章,层层递进,张弛有度。尤其是在分析早期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时,那种跨学科的视野让人印象深刻,既有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细致描摹,又有对宗教信仰传播路径的精妙勾勒,绝非简单的年代记,而是对人类活动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叙述的节奏感和对历史情境的还原能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着历史的巨轮缓缓转动。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沉稳,而且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小的字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感受到编者和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书页的裁切光滑平整,翻阅起来毫不费力,那种油墨散发出的特有气味,混杂着新书特有的纸张清香,让人心头一热,仿佛立刻就能沉浸到那段遥远的历史时光之中。设计风格上,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舒适度,既有古典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出版的精致,特别是扉页和目录部分的版式处理,简洁大气,为后续内容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视觉基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团队对这部“名著丛刊”系列的尊重与敬畏,让人对内容本身也抱有更高的期待。

评分

,不错很好!京东买书便宜又方便,物流第二天就到,速度有保障!买书买的不亦乐乎。总体评价五星。

评分

很好,是全新正版!这本书符合我的要求,我非常满意!京东自营就是不错,下次还来!

评分

都是正版,做活动的时候买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收到,书不错,繁体的

评分

都是正版,做活动的时候买的!

评分

书不错竖排版

评分

值得买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