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词典(全新版修订版)(精)

汉语成语词典(全新版修订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寒梅王晓华 编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汉语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词汇
  • 文化
  • 教育
  • 参考
  • 修订版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微博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国际
ISBN:9787801036155
商品编码:11893863334
开本:64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汉语成语词典(全新版修订版)(精)
  • 作者:许寒梅//王晓华
  • 定价:25
  • 出版社:商务国际
  • ISBN号:978780103615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9-12-01
  • 印刷时间:2009-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64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271
  • 字数:796千字

《环球风物志:行走在历史与地理的交汇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全球各地独特风物、文化遗产与地理奇观的综合性著作。它并非简单的旅游指南,而是以一种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洞察的笔触,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跨越五大洲的深度文化考察之旅。全书以“风物”为核心,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传统、艺术变迁等多个维度,旨在揭示不同地域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积淀与独特生命力。 第一卷:古老之地的回响——欧亚大陆的文明脉络 本卷聚焦于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从欧洲古典文明的摇篮到亚洲古老帝国的兴衰,细致描绘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社会的面貌。 第一章:地中海的蓝色基因 深入解析地中海盆地独特的亚热带气候与海洋生态,如何催生了航海文明与商业贸易的繁荣。重点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哲学思辨与其地理环境的关联,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路径与其对沿岸资源与文化的整合。对于威尼斯、君士坦丁堡等历史名城的兴衰,采取了地理决定论与历史偶然性相结合的分析视角。书中特别描绘了地中海沿岸特有的农业景观——橄榄树、葡萄园与梯田的构建,如何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经典范例。 第二章:中亚的丝路镜像 本章将目光投向中亚腹地,探讨横亘欧亚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一个文化、技术与信仰的熔炉。重点剖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屏障作用,以及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在历史上的关键地位。我们不仅考察了精美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更关注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在资源分配与冲突中形成的独特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书中收录了对部分仍保留古老骆驼商队路线遗迹的实地考察记录,力求还原昔日商旅的艰辛与繁华。 第三章:东亚的季风图景 聚焦于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分析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如何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形态——特别是水利工程的复杂性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探讨了日本列岛的火山地质特征对其独特审美观(如“侘寂”美学)的影响,以及朝鲜半岛在地理上作为文化缓冲带所扮演的角色。对京都古迹、奈良盆地的田园风光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记录。 第二卷:新生大陆的肖像——美洲的自然与人文交织 本卷将焦点转向美洲大陆,对比了北美和南美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对原住民文明与后殖民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安第斯山脉的垂直生态 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安第斯山脉这一世界最长的山脉系统,如何创造了极其多样化的垂直生态带。详细阐述了印加文明(Inca)如何凭借精妙的农业技术(如层级种植、梯田系统)克服高海拔的挑战,以及他们复杂的道路网络系统在管理庞大帝国中的作用。书中对比分析了秘鲁沿海的干燥沙漠与高寒山区的资源交换模式,展现了古代工程的智慧。 第五章:北美大平原的广袤与变迁 分析了北美大平原的黑土地、河流系统(密西西比河水系)如何支撑了后来的工业化农业。重点讨论了北美原住民(如苏族、夏延族)的狩猎采集生活与“水牛文化”的生态平衡,以及铁路建设、西进运动如何彻底改变了这一地理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生态面貌。对大峡谷、落基山脉等标志性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科学而生动的叙述。 第三卷:原始与现代的张力——非洲与大洋洲的独特景观 本卷关注地球上生态环境最为极端、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第六章:撒哈拉与刚果盆地的二元世界 非洲被描绘为一个被极端气候和巨大河流塑造的大陆。对撒哈拉沙漠的流动沙丘、绿洲文明及其与周边游牧民族的互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随后,笔锋转向刚果雨林,探讨了赤道气候下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早期人类文明如何适应这种潮湿、密集的生存环境。书中特别收录了对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考察,解释了人类起源地的独特地理背景。 第七章:岛屿的孤立与创新——大洋洲的航行者 本章集中讨论太平洋岛屿文明的形成,强调了海洋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从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到密克罗尼西亚,重点分析了古代波利尼西亚人在缺乏现代导航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凭借对星象、洋流和海鸟的深刻理解进行远洋航行并建立起分散而联系紧密的社群。对新西兰毛利人的自然崇拜和对土地的独特认知进行了介绍。 结语:未来的地理想象 全书最后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风物所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与文化同质化。作者呼吁读者以更深层次的地理视角去理解我们共同的星球,认识到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景观都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博弈的产物,值得被珍视和保护。 本书融合了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辅以大量原创绘制的文化地貌图与历史场景复原图,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充满思辨性的“世界风物”图景。它旨在激发读者对脚下土地和远方世界的敬畏之心,理解“地方性”的价值与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修订版本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了非常现代化的改进。我注意到很多我过去版本里查不到或者解释比较模糊的成语,在新版里都有了更清晰、更贴近现代语境的阐释。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理念非常难得,毕竟语言是活的,成语的理解也会随着时代背景而略有侧重。例如,对于一些带有特定时代烙印的成语,它现在提供的例句更加生活化,更容易让年轻读者理解其核心寓意。这种修订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增删,更是对语言生命力的尊重和把握。虽然我这次想探究一下“亡羊补牢”在古代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不同解读,但这本书提供的现代应用场景分析,也让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新的体会,确实是“全新版修订”的价值所在。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尝试用它来帮助我给学生批改作文时遇到的疑难词汇。发现这本书在解释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标注得非常明确。这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至关重要,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有时候,一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往往决定了整句话的语气走向。这本书的区分清晰有力,甚至对于一些具有双重倾向的成语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比如,某个形容人精明的成语,有时可以用于赞扬其能力,有时则暗含贬低其圆滑。这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细腻周到。虽然我这次查找的是一个关于描述友谊的成语,想看看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这种实用性的指导,对于教学辅助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享受,硬壳精装,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捧着珍宝的感觉。尤其是那种细腻的触感,让我在翻阅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对它有丝毫的损伤。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查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虽然我这次是想找一些关于“心猿意马”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但光是看着这本词典本身,就觉得物有所值,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摆在家中书架上增添文化气息的工艺品。我尤其欣赏它封面那种低调而又不失大气的风格,体现了编者对这部作品的匠心独运。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部词典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不是那种用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可以长久陪伴阅读和研究的伙伴。它的装帧和用料,即使经过多年的翻阅和使用,也能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极大的优点。我倾向于相信,编纂这样一部工具书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和时间去核对、考证和整理,才能达到如此精良的品质。虽然我这次主要是想对比一下不同版本在收录数量上的差异,但这本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毋庸置疑的。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让人在使用时也自然而然地提高对语言的尊重程度。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在里面找到一些关于成语典故的详细考证,比如某个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或者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首次出现记录,但翻阅下来,感觉更侧重于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和快速查询。内容组织上,它确实非常系统化,从拼音索引到笔画检索都做得非常便捷,这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快速查阅是极大的便利。举个例子,我上次急着确认一个不太常用的四字格的准确含义,用这本书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找到了确切的解释和例句,效率非常高。不过,对于那些对成语背后的“野史”或学术争议感兴趣的深度学习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具研究性的书籍来做补充。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广大汉语学习者和日常工作者,定位精准且执行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