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故事 历史地理

山西故事 历史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旅 编
图书标签:
  • 山西
  • 历史
  • 地理
  • 地方志
  • 文化
  • 故事
  • 民俗
  • 风土人情
  • 晋系文化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93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48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西故事》是《山西故事》丛书之一,以山西现存的历史名城、名山大川、关隘津渡、遗址遗迹、寺院高塔、大院名居等近100处名胜古迹为介绍对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的山西古今表里河山的历史地理形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名片。全书图文并茂,可以很好地了解山西大地上的珍宝遗存。

目录

雄都名城
太原
晋阳,晋阳,永不陷落
大同
古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阳泉
中国共产党创建第一城
临汾
中国最早在这里
平遥
诞生银行鼻祖,奉献世遗瑰宝
夏县
中国第一个王朝建都地
永济
大唐蒲州,中都雄城

地名渊源
山西·河东
忽东忽西有讲究
灵丘
赵武灵王陵寝所在
朔州
拉开汉匈战争帷幕的地方
怀仁
惺惺相惜背后的暗黑历史
忻州
汉高祖一高兴,起个地名叫忻州
定襄
城址几易,名字不改
吕梁
山西最年轻的市名字最古
娄烦
一个悍勇民族的最后余绪
孝义
割肉奉亲,孝行传天下
左权
八路军副参谋长牺牲地
灵石
隋文帝迷信祥瑞,挖出陨石建新城
平定
赵光义攻北汉,讨了个好口彩
盂县
智伯的礼物不是那么好拿
黎城
炎帝和尧帝后裔所建古国
襄垣
赵襄子修筑的城池
曲沃
靠行贿也能当国君
翼城
晋国公子血染城垣
霍州
其实兄弟靠不住
闻喜
听捷报改地名,一改就是俩

名山大川
恒山
五岳之中最奇最雄浑
五台山
佛道相争,终成佛教圣地
冠山
书香流传千年
羊头山
炎帝教民农耕之地
发鸠山
进山就穿越到神话世界
北武当山
不是神仙选的,是王爷修的
霍山
五镇之首,号令群山
中条山
山西唯一道教福地
汾河
山西的母亲河
滹沱河
名字虽怪诗人爱
沁河
山西八大河中河水最清
桑干河
弓箭最早诞生在这里
壶口
《黄河大合唱》诞生地
涑水河
河水漱口,可除百病
盐池
中国唯一有专字的湖泊

关隘津渡
杀虎口
走不尽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偏关
正德皇帝在此为自己升官儿
宁武关
九边重镇,三关要冲
雁门关
九塞尊崇第一关
平型关
首胜日寇,八路军一战天下惊
旧关
一条高速路.打通山西东大门
娘子关
平阳公主唯一遗迹
碛口
黄河河运最大转运码头
风陵渡
史上第一宰相之陵寝
禹门渡
鲤鱼飞跃化神龙
茅津渡
黄河渡口铁码头
蒲津渡
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

遗址遗迹
广武汉墓群
冢中埋枯骨,深闺梦戍人
侯马晋国遗址
赵筒子获取忠诚靠发誓
襄汾丁村遗址
证明中国人的祖先就是黄种人
襄汾陶寺遗址
时间从这里开始
平陆虞坂古道遗址
三千年一条运盐路
芮城西侯渡遗址
人类最早使用火的地方

古堡名楼
张壁古堡
十千米地道别有洞天
沁河古堡群
见证旧时土豪实力
代县边靖楼
万里长城第一楼
介休袄神楼
谜一样的袄教谜一样的楼
阳城河山楼
建楼只为庇护乡亲族人
万荣秋风楼
一首《秋风辞》,不让《大风歌》
万荣飞云楼
登楼可期上青云
永济鹳雀楼
军事嘹望哨,诗人吟咏地

寺院高塔
太原晋祠
叔虞去哪儿了
大同云冈石窟
爷爷灭佛,孙子凿石窟
大同华严寺
辽金皇家庙
浑源悬空寺
全球十大最险建筑也要数它险
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山所有寺院之祖
五台山清凉寺
顺治为何在此出家
五台山佛光寺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发现唐代古建筑
运城关帝庙
关羽战蚩尤,神圣之路从此始
芮城永乐宫
修建了百多年的全真祖庭
长治都城隍庙
天下第一城隍庙
平遥双林寺
宗教世界的世俗情怀
应县木塔
世界最高木结构塔
五台山大白塔
全国最高覆钵塔
太原双塔
佛塔、风水塔并峙奇观
榆社舍利塔
山西最早舍利塔
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琉璃最精品
普救寺莺莺塔
到底还是爱情力量大

大院民居
灵石王家大院
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有名,影视剧功劳大
榆次常家庄园
晋商之中文气最盛
太谷曹家三多堂
慈禧欠债没钱还,拿宝贝抵债
长治申家大院
以官兴,因官败,宿命逃不脱
沁水柳氏民居
柳宗元后裔文气不衰
碛口西湾民居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山西只有它
运城李家大院
一辈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辈辈做好事
后记

精彩书摘

  《山西故事 历史地理》:
  大唐开元年间,大诗人李白自东都洛阳来到太原,居住了几个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其中在一篇文中,如此形容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一直到现在,所有描述太原的文字多不出这几句话。到宋代,词人沈唐更直接地说:“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而“自古”,古到什么时候呢?2003年,太原市隆重纪念了建城2500周年。
  “太原”一词在《尚书》中就有记载,“太原”意为广大平缓的高地。大约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太原开始建城。那时,晋国国君的权力已经被赵、韩、魏、智、范、中行等六卿之家侵蚀殆尽,而六家也互相攻伐,为瓜分晋国的饕餮大餐做着最后的准备。就在此期间,赵氏的家主赵简子,派遣家臣董安于在远离晋国核心区域的太原地区,修筑了一座城池,作为赵氏的根据地。因城池在晋水南畔(今太原晋源区),所以名为晋阳。
  董安于筑城,据说宫室以铜为柱,墙垣以荻蒿(一种坚韧的灌木,可高丈余)为筋,这样在被围困时,可以就地取材,制作弓箭兵器。这番心思没有白费,在之后五十年里,晋国诸卿两次相争,赵氏在不利的局面下,退守晋阳,任凭对方进攻、围困,或者火烧、水淹,这座城池都有效地荫庇了赵氏,为赵氏反败为胜,以及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奠定了基础。
  从那时候起,太原就以这种永不陷落的形象矗立在华夏的大地和历史上,除非城里的人主动放弃,否则任是名帅宿将,也难以被攻克。如两晋时,作为嵌在游牧民族统治区域下的晋王朝的一块飞地,刘琨依然坚守了十年;如唐朝安史之乱时,李光弼率万人守城,击溃叛军十万人,取得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如赵光义平北汉时,若非北汉国主主动投降,还不知道赵光义会在城下堆积多少人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晋阳为太原郡郡治,这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太原之名的开始。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部,晋阳为并州刺史部治所,这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再以后,南北朝时期,晋阳为霸府(藩王或权臣府属),遥控京师。隋唐时,每与京师并称,如唐之太原就是北都。五代末,太原是北汉国都,被赵光义所烧毁,宋将潘美于今太原市区重建了城池。到明代,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朱元璋封三子朱桐为晋王,扩建了太原城,成为九边重镇之首。近现代,太原的军事意义日渐消失,作为全国主要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地位日渐凸显,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前言/序言


《巴蜀风云:天府之国的千年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地理剖析,系统梳理了巴蜀地区——即今四川盆地及其周边——自史前文明肇始至近现代社会剧变之间,波澜壮阔的千年发展历程。全书深入探讨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巴蜀人民的性格、文化与发展模式,重点剖析了从古蜀文明的神秘兴起到汉唐盛世的繁荣,再到宋元时期的战略地位转变,以及近现代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结构的转型、民族关系的交融与冲突,以及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创新进行细致描摹,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天府之国形象。 --- 第一部分:龙腾于沃土——地理的塑造与文明的萌芽(上古至秦并巴蜀) 一、山川形胜:天然的屏障与宝库 巴蜀之地,西倚岷山、邛崃,东濒巫山、大巴山脉,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种四面环山、中间低平的盆地地貌,是理解巴蜀历史一切发展逻辑的基石。本书首先从地质构造入手,分析了岷江、沱江水系对四川平原的冲积作用,如何造就了肥沃的紫色土壤,为农业文明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详细描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特征,指出其在历史上既是防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也是阻碍内部信息流通、促使本土文化独立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古蜀的迷雾:三星堆与金沙的辉煌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内部孕育的、独立于中原农耕文明之外的独特古蜀文明。我们摒弃仅将古蜀视为中原王朝边陲附庸的传统观点,转而深入解读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神像、黄金面具所揭示的独特宗教信仰、高超的冶金技术及复杂的社会结构。通过对古蜀“蚕丛及鱼凫”等传说源流的考证,探讨了其与长江上游民族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 三、蚕食与融合:秦汉的郡县化进程 详细叙述了秦灭巴蜀(公元前316年)的历史事件,并重点分析了秦朝在当地推行的郡县制和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的维护与利用)对巴蜀社会结构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东汉时期,巴蜀作为重要的盐铁产地和农业基地,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本章通过分析《史记》、地方志中关于盐井、矿冶的记载,阐释了巴蜀如何迅速融入中央集权的经济体系,并孕育出严道、雒县等区域性商业中心。 第二部分:天府的兴衰——三国蜀汉与隋唐的盛世(汉末至中晚唐) 一、三分归晋前的风云际会:蜀汉的建立与文化奠基 三国鼎立时期是巴蜀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页。本书并非简单复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而是聚焦于刘备集团如何利用巴蜀的地理优势和本土资源,以及诸葛亮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所采取的“南中平定”战略,巩固政权。详细剖析了诸葛亮“寓农于兵”的屯田制度,以及其对后世巴蜀军事思想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蜀汉时期的深入交融,为后世的“湖广填四川”埋下了伏笔。 二、巴蜀的文脉:从“蜀学”到文学高峰 唐代是巴蜀文化走向全国巅峰的时期。本章着重分析了唐代巴蜀作为陪都(西京)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交通相对便利(经由水路)带来的文化辐射力。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在成都、绵州(今绵阳)留下的不朽篇章,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巴蜀山水、风土人情融入主流文化的直接体现。分析了巴蜀佛学(如禅宗的传播)的兴盛,以及其在印刷术发展(如唐代的雕版印刷)中所扮演的先锋角色。 三、安史之乱与巴蜀的战略转移 安史之乱期间,玄宗幸蜀,长安的政治中心短暂转移至巴蜀。这不仅检验了天府之国的物质承载能力,更促使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加速了巴蜀人口结构的重组。本书讨论了战乱结束后,巴蜀在唐朝经济版图中的“半独立性”,以及其对南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如何巩固了其商业枢纽地位。 第三部分:转型与冲突——宋元明清的重构(宋代至近代) 一、富甲天下与宋代的国防前沿 宋代,巴蜀之地正式成为“益州”(四川)的中心,其经济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特别是手工业和商业税收,常居全国前列。重点分析了宋朝在四川推行的“茶马互市”政策,以及其对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影响。然而,地处前线,巴蜀也承受了来自西夏、金国的巨大军事压力,本书详细梳理了宋朝在四川修建的防御体系,如环州、蓬州诸城池的军事部署。 二、蒙元铁蹄下的血与火:四川的巨大人口损失 元朝征服南宋,四川是抗元斗争最为惨烈和持久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钓鱼城(合川)的坚守,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通过对比元代人口普查数据和明初的户籍记录,量化分析了长期的战争给巴蜀带来的毁灭性人口冲击。随后,重点阐述了明初开始实施的“湖广填四川”政策,这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何彻底重塑了巴蜀的族群结构、方言地理和传统习俗,奠定了现代四川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近代:自强运动与西南门户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四川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本书分析了张之洞等四川籍或曾在四川主政的官员如何推动洋务运动,修建了川汉铁路的规划,以及四川在自强运动中的资本积累和工业萌芽。同时,详细探讨了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指出这一事件如何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标志着巴蜀地区对传统政治秩序的终结。 --- 结论: 《巴蜀风云》旨在超越单纯的地方史记述,通过地理环境的约束与资源禀赋的馈赠,构建一条贯穿三千年的历史脉络。它揭示了巴蜀文化独立发展、抵抗外部同化、并最终与中华主体文明深度融合的动态过程。本书强调,天府之国的每一次繁荣或衰落,都与其独特的山川地理紧密相关,更与其人民在历史大潮中的坚韧与适应能力密不可分。阅读此书,如同攀越蜀道,方能领略天府腹地之下,那股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山西故事 历史地理》后,我立刻被它那近乎散文诗般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住了。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刻板,也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反而充满了文学性的韵味。我花了整个下午的功夫,沉浸在对古代晋商贸易路线的描绘中,那种仿佛能闻到煤烟和骡子汗味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特别是作者对特定地貌如何影响了古代军事战略的分析,真是精妙绝伦,将地理环境的“硬约束”与历史进程的“软选择”结合得非常到位。这种将冰冷的地质数据与鲜活的人类活动巧妙融合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述过程中,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审慎态度,总是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你。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封面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排版吸引住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它似乎不是那种追求猎奇故事的通俗读物,更像是沉淀下来的历史的结晶。我尤其期待它如何处理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毕竟,再波澜壮阔的历史,最终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编织而成。我注意到其中提到了一些关于早期文明遗址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如果能配上清晰的考古图示和详细的年代分析,那无疑会大大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学术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者,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让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温柔。从目前的观感来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位,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地理读物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对地方史的兴趣通常是带着一丝警惕的,总怕看到太多主观的美化或者遗漏关键的矛盾。但翻阅这本《山西故事 历史地理》的目录时,我发现它似乎在试图搭建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图景。比如说,它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差异的探讨,如果能深入挖掘到基层社会的实际运作模式,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看到它如何平衡描述那些辉煌的文化成就与那些往往被忽视的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面貌。那种深入骨髓的对地域文化的体察,绝不是简单地罗列古迹名胜所能达到的。我特别关注其中是否涉及了对特定文化符号的溯源和演变过程的精细梳理,因为这些细节往往才是定义一个地方“灵魂”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详实与广博,让人不敢轻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韧性”。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畅销书,而是默默地立在那里,散发着一种经过时间考验的、坚韧不拔的气质。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自然环境对区域认同感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比如,在那种极端气候和资源分布不均的条件下,当地人发展出了怎样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应对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种“人与地”的辩证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地理名词的罗列上。它应该讲述的是一种“活的地理”,是山川河流如何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被赋予意义的过程。这种深刻的文化地理学视角,如果能贯穿全书,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读物,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地域精神图腾的解剖学报告,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性的。虽然内容本身可能十分深刻,但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几乎没有留出足够的行间距和页边距,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负担太重了。我试着去寻找关于特定县志的记载,结果发现定位极其困难,很多关键信息点被淹没在一片黑压压的文字海洋里。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或地理转折处,增加一些地图的插页或者清晰的表格来辅助说明,那该书的实用价值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我希望作者在内容深度之外,也能多关注一下读者的“可读性”,毕竟,再好的“金子”,也需要合适的容器来承载和展示。当前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在现代阅读习惯下,确实显得有些过于“复古”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