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442-471-2015):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442-471-2015):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神志病
  • 临床诊疗
  • 指南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标准
  • ZYYXH/T 442-471-2015
  • 精神疾病
  • 中医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8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40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 442-471-201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
字数:1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中医病证部分”,采用中医病名,阐述中医辨治,纳入神志病科常见病种,包括癫病、痫病、狂病、百合病、卑惵、奔豚气、笑病、怒病、忧思病、悲病、恐病、惊病、厥病、多寐、痴呆、脏躁、梅核气、产后神志异常、经行神志异常、遗精、早泄、缩阳等22个病种;第二大部分为“西医疾病部分”,采用西医病名,以中医辨治为核心,提供西医诊断依据,适合病证结合临床诊疗模式,纳入中医药诊疗优势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强迫症、疑病症、急性应激障碍、癔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嗜睡症等8个病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引言
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 442-2015癫病
ZYYXH/T 443-2015痫病
ZYYXH/T 444-2015狂病
ZYYXH/T 445-2015百合病
ZYYXH/T 446-2015卑惵
ZYYXH/T 447-2015奔豚气
ZYYXH/T 448-2015笑病
ZYYXH/T 449-2015怒病
ZYYXH/T 450-2015忧思病
ZYYXH/T 451-2015悲病
ZYYXH/T 452-2015恐病
ZYYXH/T 453-2015惊病
ZYYXH/T 454-2015厥病
ZYYXH/T 455-2015多寐
ZYYXH/T 456-2015痴呆
ZYYXH/T 457-2015脏躁
ZYYXH/T 458-2015梅核气
ZYYXH/T 459-2015产后神志异常
ZYYXH/T 460-2015经行神志异常
ZYYXH/T 461-2015遗精
ZYYXH/T 462-2015早泄
ZYYXH/T 463-2015缩阳
西医疾病部分
ZYYXH/T 464-2015精神分裂症
ZYYXH/T 465-2015神经衰弱
ZYYXH/T 466-2015强迫症
ZYYXH/T 467-2015疑病症
ZYYXH/T 468-2015急性应激障碍
ZYYXH/T 469-2015癔症
ZYYXH/T 470-2015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ZYYXH/T 471-2015嗜睡症

前言/序言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 本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国内众多知名专家,依据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科研成果,历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它系统梳理了中医在神志病领域的理论基础、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和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诊疗依据,以提升神志病的中医诊疗水平。 核心内容与特色: 本书紧密围绕“神志病”这一中医病证范畴,涵盖了多个临床常见且棘手的神志异常疾病。其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既有宏观的理论阐释,又不乏微观的实践指导。 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在深入挖掘历代中医经典对神志病的论述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对神志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强调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尤其是心、肝、脾、肾的功能异常)、气血津液失调以及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在中医神志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神经、精神、心理学知识,对部分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时代发展。 辨证分型的规范化: 本书对多个神志病进行了详细的辨证分型,依据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将不同西医诊断的精神、心理障碍归纳为中医的特定证型。例如,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常见病证,分别列出了其主要证候特征,如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湿阻滞、瘀血内阻、阴虚火旺等,并详细阐述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舌脉象特征,为精准辨证提供了可靠依据。 临床诊疗方案的详细指导: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详实的临床诊疗方案。针对每一种辨证分型,都给出了明确的治疗原则,并推荐了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药治疗: 详细介绍了各证型对应的经典名方、经验方,并对常用药物的配伍、剂量、用法进行了指导。同时,鼓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化裁,制定个性化方药。 针灸治疗: 针对不同的神志病证型,推荐了相应的针灸穴位、操作方法(如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治疗方案,包括体针、耳针、头针等多种疗法。 其他疗法: 此外,本书还对推拿、食疗、情志调摄、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神志病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强调“整体调治”、“内外兼顾”的中医治病理念。 疾病覆盖的广泛性: 本书涵盖了临床上常见及疑难的神志病,包括但不限于: 情志失调类: 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失眠症、健忘等。 精神官能症类: 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疑病症等。 精神病类: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等(中医辨证论治部分)。 老年性神志病: 如老年期痴呆(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等。 标准的制定与应用: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科学、严谨、实用的原则,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体现现代医学的进步。其作为国家级标准,为全国中医药行业在神志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患者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全国各级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医生,特别是对神志病有诊疗需求的医务人员。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相关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中医神志病诊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也为神志病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行业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提升我国神志病的中医防治能力,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作为一个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书籍,而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健康指南。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时,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没有华丽的图片,但散发着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让我觉得它可能藏着真正实用的干货。虽然我对于中医的神志病概念一开始并不太熟悉,但出于对中医整体疗法的信任,我还是决定深入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医对于“神志”的理解,这与我以往对“精神”、“心理”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上升到了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层面来认识,这让我耳目一新。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和详实的理论基础,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似简单的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在中医看来,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等深层原因有关。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生活习惯和情绪反应,是否正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身体健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证型的辨识部分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失眠患者都归为一类,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多种情况,并针对每种证型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这种分门别类的解析,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病人”,而是可以被具体地认识和对待的。

评分

评价二: 这次阅读体验,我选择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把它当作一本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在现代医学挑战面前如何传承与发展的窗口。我本身并非学医出身,对中医的认识更多来自于一些民间传说和养生常识,因此,对于《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这样一本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的书籍,我更倾向于去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和临床实践的智慧。书中对于“神志病”的定义和范畴的界定,就展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性。它并非孤立地看待精神症状,而是将其置于人体整体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框架下进行考量。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在现代医学中,我们也日益强调身心一体的健康观,而中医的这种整体观,似乎提供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解决方案。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疑难杂症的论述,例如那些长期困扰患者、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精神类疾病,书中提供的中医辨证思路和治疗策略,展现了中医在应对复杂健康问题时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虽然有些术语对于我来说较为晦涩,但我能感受到其背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以一种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医学体系的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融会贯通,服务于更广泛的健康需求。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深度探索和反思。我是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中医一直抱有敬意,但对其理论体系往往感到遥远而神秘。然而,《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以一种相当体系化的方式,将中医对“神志”的认识,从哲学层面、生理层面、病理层面,再到临床实践层面,层层剖析。书中有大量关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比如《黄帝内经》等,这让我得以一窥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书中对“神”、“魂”、“魄”、“意”、“思”等概念的阐释,以及它们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如何相互关联,为我打开了认识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新视角。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长期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病症,并提供了中医独特的调理方法。这种将心理与生理紧密结合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身心一体”理念不谋而合,但中医的解释方式和治疗手段却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神志病”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医学瑰宝,产生了更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之情。

评分

评价五: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这个书名中的“标准”二字所吸引,希望找到一本能够为我提供权威、规范治疗方案的书籍。我是一名长期与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的心理咨询师,虽然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我的主要工具,但我始终认为,结合中国的传统医学,或许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帮助。这本书的内容,从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确实达到了“标准”的严谨性。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医对神志异常的认识,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都给出了一套清晰的逻辑和操作流程。书中对于不同证型的划分,以及针对每个证型所推荐的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一些难以用西医明确诊断的“亚健康”状态,比如长期的情绪低落、睡眠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也给出了中医的解释和调理思路。这对于我们心理咨询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补充。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更有效地整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在与患者讨论生活方式调整时,可以借鉴中医的“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等原则,或者在某些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尝试与中医师合作,通过中药调理来辅助心理治疗。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身心健康领域更广阔的融合可能性。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落地”的实用性。我是一位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医生,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精神情绪方面的患者,他们的症状复杂多样,有时很难用单纯的西医诊断来概括。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临床实践,并且具有一定循证医学基础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明确了中医神志病的诊断标准、证候划分以及治疗原则,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诊疗框架。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具体病种的诊疗流程,比如针对失眠、抑郁、焦虑等常见神志疾病,它详细列出了中医的辨证要点、常用方剂、针灸穴位,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这不像一些纯理论的书籍,读完后不知如何下手,而是能够直接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而且,书中参考文献的标注和指南的规范性,也大大增强了我对内容的信任度。我甚至在工作中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对一些顽固性失眠的患者进行了辨证施治,效果令人惊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权威指导,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