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2016年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嚮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
★ 《中國齣版傳媒商報》:第26屆書博會新品力作搶鮮知/社科類(8種)
★ 百道網書訊·書摘·書評(2016年7月)
★ 《中國新聞齣版廣電報》閱讀的力量·薦書/王劉純
★ 百道網書訊·書摘·書評(2016年3月)
★ 第三屆中國讀友讀品節推薦讀品名單(其它類)
★ 第三屆中國讀友讀品節傢風傢教主題書單/傢風類(50種)
★ 《中國新聞齣版廣電報》閱讀的力量·薦書/李永臻
傢風是一個傢族在世代延續過程中形成的風氣和傳統。錢鏐非常重視錢氏傢族的傢風,他在《武肅王遺訓》的最後一條中告誡諸子:“吾立名之後,在子孫紹續傢風,宣明禮教,此長享富貴之法也。倘有子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便是壞我傢風,須當鳴鼓而攻。”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傳統社會士人的共同信仰。錢鏐希望子孫後輩心存忠孝仁義。唯有如此,優良的傢風纔能越傳越遠,富貴的傢族纔能永葆長久。
內容簡介
錢氏傢族被人稱為“韆年名門望族、兩浙*一世傢”,韆百年來湧現齣一批又一批傑齣的人纔。近代以降,錢氏傢族甚至齣現瞭人纔“井噴”的現象,有人將這一時期的“錢氏人纔譜”總結為“一諾奬、二外交傢、三科學傢、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良好的傢風和嚴格的傢訓是錢氏一族人纔輩齣的重要原因。“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讓我們一起感受錢氏傢風的魅力。
作者簡介
徐勇,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成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錢氏的譜係
第一節 吳越武肅王錢鏐
第二節 錢鏐與錢氏傢訓
第三節 錢氏名人遍天下
第四節 堠山錢氏的源流
第二章 父祖的行狀
第一節 廩貢生錢維楨
第二節 舉人錢福煒
第三節 副舉人錢熙元
第四節 附貢生錢福烔
第五節 錢福烔之妻孫氏
第三章 兄弟的人生
第一節 長兄錢基成
第二節 胞弟錢基厚
第四章 錢基博的學習
第一節 學習國學
第二節 接觸西學
第五章 教書的生涯
第一節 由仕返教
第二節 國文教學(上)
第三節 國文教學(下)
第六章 錢锺書的教育
第一節 傢居歲月
第二節 外齣求學
第三節 父子同事
第七章 後輩的婚姻
第一節 “為婚姻須擇門戶”
第二節 天作之閤:錢锺書與楊絳
第三節 義貞相守:錢锺元與許景淵
第四節 金玉良緣:錢锺霞與石聲淮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天作之閤:錢锺書與楊絳
一、月下老人拴紅絲
錢锺書和楊絳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界少有的模範夫妻,從民國24年(1935)舉行婚禮到1998年錢锺書辭世,夫妻二人共同度過瞭63個春鞦。纔子錢锺書與纔女楊絳的婚姻不僅令人欽羨,更值得子孫後代們學習。
楊絳,本名季康,小名阿季,宣統三年(1911)生於北京,祖籍是江蘇無锡。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是民國時期知名的律師和法律人。據楊氏宗譜記載,楊蔭杭是無锡鴻山楊氏留芳聲巷分支的後裔,其始祖為宋朝進士、抗金名臣楊邦乂(yì,1085—1129)。楊絳的母親唐須嫈(yíng,1878—1937)齣生於無锡富商之傢,與楊蔭杭的妹妹楊蔭榆(後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1883—1980)是上海務本女校的同學。楊絳是傢中的老四,上有三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她的大姐楊壽康專攻法國文學,曾譯過法國布厄瑞的《死亡的意義》。她的小妹楊必學的是英國文學,曾擔任過傅雷之子傅聰的英文老師,譯有小說《剝削世傢》和《名利場》。而楊絳更是舉世聞名的作傢和翻譯傢,翻譯瞭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為此在1986年還獲得瞭西班牙國王授予的“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
楊絳和錢锺書都齣身於書香世傢,他們的婚姻可以說正是鴻山楊氏和堠山錢氏的“優優組閤”。盡管是兩個地方大族的聯姻,但錢锺書與楊絳的緣分和感情對於維係這樁婚姻的成功起瞭很大作用。光緒28年(1902),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無锡組織成立瞭理化研究會。兩三年後,錢锺書的父親錢基博又約集朋友成立瞭第二屆理化研究會。當時,錢基博雖然還不認識楊蔭杭,但這可以算作錢锺書和楊絳的間接緣分。
據楊絳迴憶,她和錢锺書傢的直接緣分可以追溯到民國8年(1919)。這年鞦天,九歲的楊絳隨父母由北京返迴無锡,但因為找房子的緣故,她和父母偶然踏進瞭錢傢的住所。楊絳在《記錢锺書與〈圍城〉》中敘述瞭當時的情形:“我父母不想住老傢,要另找房子。親友介紹瞭一處,我父母去看房子,帶瞭我同去。锺書傢當時正租居那所房子(留芳聲巷硃氏宅)。那是我第一次上他們錢傢的門,隻是那時兩傢並不相識。”
民國17年(1928),楊絳從振華女中畢業。她很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係,可是清華大學雖然剛剛開放女禁,但並不在南方招考。這樣,楊絳隻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楊絳和大姐楊壽康一樣,喜歡外國文學,但東吳大學偏偏沒有這個專業。最後,她不得不選擇瞭政治係。但她對政治學並不感興趣,希望畢業後能夠到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
民國21年(1932)初,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瞭“一·二八事變”。東吳大學又因為學潮停課,開學無期。楊絳、孫令銜等5人被迫趕往北平藉讀。他們藉讀的是燕京大學,但楊絳後來變瞭卦,毅然去瞭清華當藉讀生。母親後來取笑她說:“阿季腳上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隻想考清華。”紅絲的另一頭不是彆人,正是當時正在清華大學讀大三的錢锺書。
二、纔子佳人情意濃
民國21年(1932)3月初,楊絳等人參加瞭燕京大學的入學考試(轉入清華大學是隨後的事)。考試結束,她和孫令銜一起到清華大學會見親友,楊絳要見的是她的老友、錢锺書的同班同學蔣恩鈿(1908—1975),孫令銜要見的正是他的錶哥錢锺書。在清華大學女生宿捨古月堂門口,楊絳見到瞭她的好友蔣恩鈿。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孫令銜的介紹下,她還第一次見到瞭錢锺書。若乾年後,在楊絳的撮閤下,孫令銜又與楊絳的七妹楊桼(qī)喜結連理,成瞭楊絳的妹夫,當然這都是後話瞭。
楊絳初見錢锺書,隻見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瘦瘦的,書生模樣”。當時,兩個人匆匆一見,隻是互相留瞭聯係方式。但是,孫令銜作為中間人,卻給雙方誤傳瞭信息。他告訴楊絳:錢锺書已經和葉恭綽的女兒葉崇範訂婚;又告訴錢锺書:楊絳已經是費孝通的女朋友瞭。然而,這兩條信息都不屬實。
因為互留瞭聯係方式,錢锺書稍後就給楊絳寫瞭一封信。他約楊絳在清華工字廳見麵,想和她當麵聊一聊。見麵後,錢锺書開口便說:“我沒有訂婚。”楊絳也迴應:“我沒有男朋友。”這樣,誤會解除,錢、楊繼續通過書信往來。清華大學通信非常方便,放到郵筒裏很快就能送到宿捨。所以,他們的書信寫得很勤,幾乎到瞭一天一封的地步。錢锺書在信中說他“誌氣不大,隻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楊絳覺得她和錢锺書的誌趣特彆契閤。
因為誌趣相投,他們的交往越來越深。錢锺書經常到古月堂約楊絳齣去散步。他們開始去氣象颱,後來就到荷塘小路。這條小路應該就是硃自清《荷塘月色》筆下的那條小路吧:“沿著荷塘,是一條麯摺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麵,長著許多樹,蓊(wěng)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荷塘小路很窄,一般少有人走,想必也隻有親密的情侶纔走吧。漫步在小路上,錢、楊兩人悄悄地說著情話,自然而然地墜入瞭愛河。
民國21年(1932)7月,楊絳從藉讀的清華大學卒業,並領到東吳大學的畢業文憑。錢锺書要楊絳在清華補習一兩個月,考入清華研究院外語係,而他正好升入大四,這樣兩人就可以再同學一年瞭。但楊絳知道,一個暑假想補完清華大學本科四年的功課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她要從政治學轉到外國文學呢!這樣,楊絳打算先迴蘇州(1923年楊蔭杭舉傢遷往蘇州),等來年再考清華的研究生。
迴到蘇州,楊絳的親戚為她在上海華德路小學謀得一個教員之職。楊絳僅僅在上海工作瞭一個多月,後來因為生病返迴蘇州。此時,錢锺書遠在北京,楊絳則養病傢中,兩人隻能通過書信交流感情。民國22年(1933)初,迴無锡度寒假的錢锺書到蘇州看望楊絳。楊絳在錢锺書的指點下開始補習外文係的功課。更為重要的是,楊絳將錢锺書介紹給瞭父親楊蔭杭。經過單獨談話,楊蔭杭認為錢锺書“人是高明的”。
……
前言/序言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一個國傢有一個國傢的性格。一個傢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於特定傢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傢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齣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傢風。
“傢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著名文學傢潘嶽的詩中。與潘嶽有“雙璧”之稱的夏侯湛,自恃文纔超群,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成篇。潘嶽為與友人唱和,寫作瞭《傢風詩》。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傢族傳統以自勉。
“傢風”又稱“門風”,這個詞語在西晉齣現並在隨後流行,顯然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傢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質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誌、以文化為錶徵的名傢大姓,他們政治上纍世貴顯,經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傢學,壟斷瞭全社會的主要資源。除通過九品中正製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製度之外,他們還自矜門戶、標樹傢風,用以抵禦皇權和寒人的侵漁。正因為如此,兩晉以後,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從發軔之初,“傢風”就往往和“門風”互用。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傢庭的風氣,將它看作一個傢庭的傳統、一個傢庭的文化。
傳統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在的事物。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澱,就形成不瞭傳統。在《論傳統》的作者希爾斯看來,至少要持續三代人,纔能成為傳統。盡管世代本身的長短不一,但無論是信仰還是行動範式要成為傳統,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兩次延傳。傢風作為特定傢庭的傳統,是該傢庭長時期曆史汰選、傳統沉澱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在曆史文獻中,“傢風”或與“世德”共舉,或與“世業”並稱,足見傢風有彆於時尚,而與“世”即很多年代、好幾輩子緊密關聯。在時間上持續的短暫性是時尚的特徵,而傢風則是曆經延傳並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孫後代身上一再齣現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曆史文獻中提及“傢風”一詞,往往蘊含對傳統的繼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墜傢風”“世守傢風”“剋紹傢風”“世其傢風”及“傢風剋嗣”等,無不體現瞭這一特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傢風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嚮上的,否則,不能稱之為傢風。實際上,這隻是說者的一種期許、一種渴盼,傢風本身並不蘊含這樣的意味。否則,“良好傢風”就是毫無意義的同義反復。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間錶現齣差異性的東西,時時錶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樣,傢風作為傢庭的文化和傳統,錶現的也是一個傢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齣一個傢庭與其他傢庭的不同之處。它完全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並不必然具有正麵的意義。有的傢風可能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傢風可能是狡詐刻薄、遊蕩為非、跋扈凶橫。如同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風習我們稱之為學風、班風,而學風有好壞之分,班風有高下之彆,並不總是值得弘揚一樣,傢風同樣也有不良的,並不都是傳傢寶。正因為如此,對傢風或門風則就既有稱譽,也有貶損。即便是在傳統社會,被視為傳傢久、繼世長的,也隻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一些美好的品質。
的確,傢風的特徵在前現代、在鄉村社會、在大傢庭中錶現得十分鮮明,格外生動,而在現代城市傢庭中卻不那麼明顯。但是,隻要一個組織存在,就會有這個組織的文化,特彆是這個組織如果有曆史的厚重,有傳統的積澱,就更是如此。作為傢庭的文化,傢風是附麗於傢庭而存在的,隻要有傢庭,就會有傢風。傢風並不必然會因為農村的城市化、大傢族被小傢庭所取代而喪失,或者說,隨著曆史的演進,社會情勢的變化,傢風的具體內容肯定會有變化,但傢風仍然會存在。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沒有傢風,本質上也是一種傢風。在社會結構和傢庭結構都發生瞭革命性變革的當今社會,人們感嘆“傢風”的蕩然無存,其實是指傢庭所秉持的“隻耕田,隻讀書,自然富貴;不欠債,不健訟,何等安寜”這樣一些古典原則的式微,是指“耕讀兩途,讀可榮身耕可富;勤儉二字,勤能創業儉能盈”這樣一些傳統內容的淪落,是“誌欲光前,惟是詩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傳傢”這樣一些舊時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傢風本身的消逝。
此外,傢風不同於傢規。雖然這兩個詞都與傢庭教育相關,但它們有著本質的差異。
傢規是傢庭或傢族中的規矩,是傢人所必須遵守的規範或法度,是父祖長輩為後代子孫所製定的立身處世、居傢治生的原則和教條。它是藉助尊長的權威,加之於子孫族眾的又一重道德約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傢訓、傢誡、傢儀、傢教、傢法、傢約、傢矩、傢則、傢政、傢製等名義,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孫、慎婚嫁、務本業、勵勤奮、尚節儉等多方麵的內容,是行於口頭、針對性強的具體教誡,是見諸傢書、目的明確的諄諄訓誨,是載諸傢譜、可供諷誦的文本規條。傢規可以有多種分類,如:根據其錶現形式,可以分為教誡活動的傢規和文獻形式的傢規兩種;根據內容,則可以分為針對一人一事、起因明確、內容具體、結果顯豁的非規範性傢規和針對整個人生、涉及方方麵麵的規範性傢規。有的傢規,著重傢庭子弟的道德修養,教授為人處世要法;有的傢規,集中居傢治生,以至是祠堂、義莊、學塾等的管理規條。但無論如何,相對於傢風,傢規一個總的特點是有形的,是可視可見的。
一個傢庭的傢風有彆於這個傢庭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它是一個傢庭的性格特徵。雖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為教化的資源,對傢族子弟具有熏染影響、沾溉浸濡的意義,但傢風是一種不必刻意教誡或傳授,僅僅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的精神氣質,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曆史文獻中的“漸漬傢風”,就極為生動形象地詮釋瞭這一過程。通俗地說,我們可以把傢規看作教化傢人的教科書,而傢風則是經由長期教化後的結果。
馬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颱的“傢風”係列報道,引起瞭社會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認同。這一報道對於引導人們自覺省思,培植良好的傢風,構建和諧的傢庭關係,夯實傢庭這一社會的堡壘,進而培養全社會的良風美俗,療治現今社會的亂象,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用心,尋根雜誌社主編鄭強勝代錶大象齣版社,約請我主編這套“名人傢風叢書”。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5年1月
國學之花次第開:錢基博與錢氏傢風/名人傢風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