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 编
图书标签:
  • 科技统计
  • 中国科技
  • 统计年鉴
  • 2015年
  • 科技发展
  • 数据分析
  • 科技指标
  • 科技政策
  • 宏观经济
  • 社会发展
  • 中国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9787503775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14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是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共同编辑的反映我国科技活动情况的统计资料书,收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2014年度科技统计数据。

目录

一、综合
1-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014年)
1-2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
1-3 按执行部门分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2014年)
1-4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2014年)
1-5 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
1-6 按执行部门分组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7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8 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1-9 按执行部门分组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
1-10 按执行部门和支出用途分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11 各地区按支出用途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12 按资金来源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
1-13 按执行部门和来源构成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14 各地区按资金来源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1-15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1-1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情况(2014年)
1-17 科技进步贡献率
1-18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
1-19 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1-20 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
1-21 各地区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
1-22 分学科研究生情况(2014年)
1-23 普通本科分学科学生数(2014年)
1-24 普通专科分学科学生数(2014年)
1-25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26 中国科学院全体院士名单
1-27 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名单

二、工业企业
2-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2-2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
2-3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
2-4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2014年)
2-5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2014年)
2-6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2014年)
2-7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2014年)
2-8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2-9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2-10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2-11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2-12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2-13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2-14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情况(2014年)
2-15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情况(2014年)
2-16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情况(2014年)
2-17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2014年)
2-18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2014年)
2-19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2014年)
2-20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2014年)
2-21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2014年)
2-22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生产(2014年)
2-23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专利(2014年)
2-24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专利(2014年)
2-25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专利(2014年)
2-26 按企业规模及登记注册类型分规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2014年)
2-27 按行业分规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2014年)
2-28 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2014年)

三、研究与开发机构
3-1 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
3-2 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2014年)
3-3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2014年)
3-4 各地区地方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2014年)
3-5 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2014年)
3-6 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3-7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3-8 各地区地方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3-9 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3-10 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3-11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3-12 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2014年)
3-13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2014年)
3-14 各地区地方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2014年)
3-15 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2014年)
3-16 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2014年)
3-17 按来源和合作形式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2014年)
3-18 按隶属关系和学科分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2014年)
3-19 各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2014年)
3-20 各地区地方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2014年)
3-21 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2014年)

四、高等学校
4-1 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情况
4-2 各地区高等学校R&D;人员(2014年)
4-3 各地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R&D;人员(2014年)
4-4 各地区人文社科类高等学校R&D;人员(2014年)
4-5 各地区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4-6 各地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4-7 各地区人文社科类高等学校R&D;经费内部支出(2014年)
4-8 各地区高等学校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4-9 各地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4-10 各地区人文社科类高等学校R&D;经费外部支出(2014年)
4-11 各地区高等学校R&D;课题(2014年)
4-12 各地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R&D;课题(2014年)
4-13 各地区人文社科类高等学校R&D;课题(2014年)
4-14 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2014年)
4-15 按来源和合作形式分高等学校R&D;课题(2014年)
4-16 各地区高等学校科技产出(2014年)
4-17 各地区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科技产出(2014年)
4-18 各地区人文社科类高等学校科技产出(2014年)

五、高技术产业
5-1 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5-2 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2014年)
5-3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2014年)
5-4 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2014年)
5-5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2014年)
5-6 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及生产(2014年)
5-7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及生产(2014年)
5-8 高技术产业专利情况(2014年)
5-9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专利情况(2014年)
5-10 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2014年)
5-11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获取及技术改造(2014年)
5-12 高技术产业投资(2014年)
5-13 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投资(2014年)
5-14 高新区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4年)
5-15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
5-16 按贸易方式分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2014年)
5-17 各地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2014年)
5-18 高技术产品、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

六、国家科技计划
6-1 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基本情况
6-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6-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6-4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
6-6 分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2014年)
6-7 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2014年)
6-8 全国创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

七、科技活动成果
7-1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
7-2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7-3 国内有效专利数
7-4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
7-5 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
7-6 国内、外三种专利有效数
7-7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按地区分布(2014年)
7-8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按地区分布(2014年)
7-9 国内三种专利有效数按地区分布(2014年)
7-10 按国别(地区)分国外三种专利申请受理(2014年)
7-11 按国别(地区)分国外三种专利授权(2014年)
7-12 按国别(地区)分国外三种专利有效数(2014年)
7-13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和有效数(2014年)
7-14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论文总数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7-15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
7-16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学科分布(2013年)
7-17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按地区分布(2013年)
7-18 2000-2013年《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的10年滚动被引用情况
7-19 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篇数按机构类型分类(2013年)
7-20 重大科技成果
7-21 国家ji科技奖励
7-22 国家ji科技奖励分布
7-23 商标注册申请及核准注册商标
7-24 各地区商标注册申请与注册(2014年)
7-25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申请和登记发证(2014年)
7-26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
7-27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
7-28 按技术合同构成分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7-29 按技术合同构成分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7-30 按买卖方构成类别分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7-31 按买卖方构成类别分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7-32 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地域(合同数)
7-33 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地域(合同金额)
7-34 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
7-35 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
7-36 按合同类别分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数)(2014年)
7-37 按合同类别分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2014年)
7-38 按地区分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2014年)
7-39 按行业分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2014年)
7-40 国外技术引进合同按引进方式分(2014年)
7-41 按引进国别或地区分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2014年)

八、科技服务
8-1 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分地区情况(2014年)
8-2 全国气象部门基本情况
8-3 地震台、网基本情况(2014年)
8-4 海洋观测预报单位机构、人员情况
8-5 海洋观测调查情况(2014年)
8-6 国家标准、计量基本情况
8-7 地方标准、质量监督基本情况
8-8 各地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生产完成情况(2014年)
8-9 各地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资料提供情况(2014年)
8-10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8-11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加人数
8-12 中国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2014年)
8-13 各地区科学普及基本情况(2013年)
8-14 各地区科学普及基本情况(2014年)
8-15 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经济指标

九、国际比较
9-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9-1 续表 1
9-1 续表 2
9-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国际比较
9-3 按ESI论文数量排序的前20个国家
9-4 按ESI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的前20个国家
指标解释

前言/序言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共同编撰的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汇编。收录了2014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活动、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知识产权、高技术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大量原始数据和整理分析数据,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详实的统计信息支持,以科学评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第一部分 综合篇 本部分提供全国科技活动的宏观概览和基础性数据。首先,展示了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投入情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总量及其在GDP中的占比。详细列出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的年度预算及实际执行情况。 同时,本部分也对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进行了统计描述,包括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概况、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立与执行情况。特别关注了重大科技专项的进展,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布局和投入重点。 第二部分 人才篇 科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本篇聚焦于全国科技人力资源状况。详细统计了各类研究开发(R&D)人员的数量、结构和分布。这包括: 1. 人员构成: 按性别、年龄结构、学历水平(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划分的科研人员数量。 2. 机构分布: R&D人员在企业、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各类科研机构中的分布比例。 3. 流动与构成: 科技人员的流动情况,以及全时当量人员(FTE)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数据。 此外,本部分还对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学人员进行了专项统计,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师资力量情况,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和出站情况。 第三部分 投入与产出篇 本篇是统计年鉴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量化了国家在科技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投入方面: 经费统计: 详细列示了 R&D 经费按资金来源(政府、企业、高校、其他)和按执行部门(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支出明细。强调了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的地位变化。 资本性支出: 统计了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基建投入等资本性支出的规模。 产出方面: 成果统计: 涵盖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数量、奖项等级及获奖单位分布情况。 标准制定: 统计了当年新批准和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数量,尤其侧重于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情况。 技术合同: 详细记录了全国技术市场活动,包括签订技术合同的笔数、合同金额,以及按技术领域、地区划分的交易额,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活跃程度。 第四部分 机构与设施篇 本部分描述了支撑科技活动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形态。 科研机构: 统计了各类科研机构的数量、人员规模、经费规模及其在全国的地理分布。重点统计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运行数据。 高技术企业: 提供了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的基本情况,包括入区企业数量、总产值、利税总额,以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 科研仪器设备: 首次引入了对大型、精密科研仪器设备(如通用专用设备)的拥有量和使用效率的统计描述,以评估科研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第五部分 知识产权篇 知识产权是衡量创新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志。本篇集中展示了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授权及维权数据。 专利统计: 详细区分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统计了国内申请人与国外申请人在中国提交专利的数量对比,并按技术领域和地区进行了细分。 商标统计: 提供了年度新注册商标总数、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以及按行业划分的商标拥有情况。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首次引入了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情况的统计。 第六部分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篇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产出结构。 基础研究投入: 统计了基础研究经费占 R&D 总投入的比例,并分析了基础研究资金的来源结构(政府、企业资助等)。 学科分布: 按照“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等主要学科门类,展示了经费投入和发表论文的比例,揭示了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重点支持方向。 学术论文: 统计了当年由国内机构承担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并按学科领域进行了排序,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变化。 第七部分 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篇 本篇着重于科技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对外交流情况。 区域发展: 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各省、直辖市的 R&D 投入强度、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专利申请授权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突出了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特色。 国际合作: 统计了中国科学家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研究项目数量、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来源与去向。同时,也记录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的相关数据,反映了中国科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情况。 附录 附录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统计指标解释、全国主要科技机构名录、以及2014年国家科技政策的简要概述,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数据。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的核查和修订,力求精确反映2014年度中国科技事业的真实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这份年鉴在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评估上,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尝试。以往的统计往往侧重于投入和产出(论文、专利),但2015年的这份年鉴开始更深入地追踪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它通过一系列间接指标,比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贡献率等,试图量化科技活动的“乘数效应”。这对我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效果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超越行业边界的宏观视角。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不同创新主体(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贡献度的比较分析,这揭示了中国科技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总而言之,这份年鉴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已知的事实,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结构化、高度量化的框架,让观察者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解构过去一年的科技发展脉络,并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无疑是研究特定年份中国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必备参考工具。

评分

翻阅到关于科研基础设施投入的部分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对比感。这部分数据详尽地列出了大型科学仪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度和运行效率指标,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些耗资巨大的“大国重器”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协同运作的。它不仅仅罗列了购置成本,还纳入了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网络的覆盖范围。这种角度非常新颖,它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钱投下去之后,这些昂贵的设备是否真正成为了科研的“生产力工具”,而不是闲置的“面子工程”。我注意到,不同区域在基础设施的密度和专业化程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这份年鉴如同一个透视镜,清晰地揭示了资源分配的地理逻辑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于制定未来区域合作战略的我来说,这些数据不是装饰,而是必须正视和纳入考量的基石,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指出了哪些地方需要加大投入,哪些地方需要优化现有资源的整合效率。

评分

这本《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5)》的厚重感,初次上手就让人感到分量十足,仿佛捧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脉搏记录。我原本是带着一种“数据总归是枯燥的”的心理预期来翻阅的,但很快,我就被其中庞大而精细的数据体系所吸引。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数字罗列,而是像一个微缩的科技生态系统图谱。我尤其关注了研发投入(R&D)这部分,它清晰地勾勒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试验发展各个层级的资金流向。你看那折线图和柱状图的对比,能直观地感受到国家在不同科技领域投入的侧重点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微妙调整的。比如,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块的增长曲线异常陡峭,这简直就是对当时国家战略方向最直白、最无可辩驳的印证。而且,年鉴在数据的可比性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跨年度的对比分析变得异常顺畅,这对于我们做宏观趋势判断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避免了因为口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困扰。这种详尽到可以追踪到省级乃至特定行业群的细致程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统计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国家科技发展的“体检报告”。

评分

说实话,当我开始深究人才结构那几章时,我的兴趣点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转移。我原以为数据会集中在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上,但实际上,年鉴对高层次人才的结构性分析更加深入。比如,它不仅仅统计了科研人员的总量,还细分到了不同学历层次、职称分布,甚至还有性别比例的动态变化。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梳理清楚了“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在不同科研机构中的比例差异,这背后反映出的科研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梯队建设的挑战,比单纯的数字更能引人深思。举个例子,某几个传统优势产业的人才流失率和新进入高技术产业的人才引进速度之间的剪刀差,数据上呈现得淋漓尽致。这让我体会到,科技进步不仅仅是烧钱的问题,更是“人”这个核心要素如何被有效配置和激励的复杂博弈。我甚至尝试将这份年鉴中的人才数据与国际上同期发布的一些人力资源报告进行交叉比对,虽然方法不同,但这份年鉴提供的本土化、情境化的数据,提供了更扎实的参照系。它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政策观察者,变成了一个试图解构“中国科技人力资本”内部运作机制的分析者。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评估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人士来说,专利和论文的数据往往是衡量创新的“硬指标”,而这份年鉴在这方面的展示力度,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标准。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授权发明专利数”这个表面功夫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专利的申请主体性质(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专利的国际引证情况,甚至对不同技术领域专利的生命周期变化都有所涉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课题经费的细化,清晰地勾勒出了产学研合作的实际资金流向,而非仅仅停留在政策文件中的愿景描述。例如,通过对比高校获得的企业横向课题经费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拨款占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力量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影响力对比。这些数据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你在阅读时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它迫使你必须用更审慎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每年被大肆宣传的“创新成果”,因为真正的创新力,往往隐藏在这些冰冷的统计数字的细微波动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