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沈从文的文学传人
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汪老生前亲自编定
收录他一生记旅行和谈饮食的美文
绝版多年,精校精装新版
内容简介
《旅食与文化》是汪曾祺生前亲自编定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收录他一生记旅行和谈饮食的美文。本书绝版多年,此为精校后新版。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也是其文学的传人,作品中蕴涵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汪老也是性情中人,自然洒脱,喜欢旅行和美食,他曾感叹:“活着多好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作品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剧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页插图
目录
题记
我的家乡
国子监
钓鱼台
午门忆旧
玉渊潭的传说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馆
跑警报
云南茶花
滇游新记
觅我游踪五十年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旅途杂记
水母
猴王的罗曼史
严子陵钓台
菏泽游记
果园杂记
坝上
初访福建
泰山片石
建文帝的下落
草木春秋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香港的鸟
林肯的鼻子
悬空的人
美国短简
美国女生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口蘑
昆明食菌
鳜鱼
宋朝人的吃喝
马铃薯
萝卜
五味
寻常茶话
烟赋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精彩书摘
翠湖心影
1939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8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12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管理员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除了翠湖图书馆,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这所饭店似乎是终年空着的。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进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此外,大路之东,有几间黑瓦朱栏的平房,狭长的,按形制似应该叫做“轩”。也许里面是有一方题作什么轩的横匾的,但是我记不得了。也许根本没有。轩里有一阵曾有人卖过面点,大概因为生意不好,停歇了。轩内空荡荡的,没有桌椅。只在廊下有一个卖“糠虾”的老婆婆。“糠虾”是只有皮壳没有肉的小虾。晒干了,卖给游人喂鱼。花极少的钱,便可从老婆婆手里买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长的红鱼就很兴奋地游过来,抢食水面的糠虾,唼喋有声。糠虾喂完,人鱼俱散,轩中又是空荡荡的,剩下老婆婆一个人寂然地坐在那里。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10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我是1946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
前言/序言
自序
“旅食”作为词语始见于杜甫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我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辛,这里的“旅食”只是说旅行和吃食。
我是喜欢旅行的,但是近年脚力渐渐不济。人老先从腿上老。六十岁时就有年轻人说我走路提不起脚后跟。七十岁生日作诗抒怀,有句云:
悠悠七十犹耽酒,
唯觉登山步履迟。
七十以后有相邀至外边走走,我即声明:“遇山而止,逢高不上”了。前年重到雁荡,我就不能再登观音阁,只是在山下平地上看看,走走。即使司马光的见道之言:“登山品有道,徐行则不踬”也不能奉行。甚矣吾衰也!岁数不饶人,不服老是不行的。
老了,胃口就差。有人说装了假牙,吃东西就不香了。有人不以为然,说:好吃不好吃,决定于舌上的味蕾,与牙无关。但是剥食螃蟹,咔嚓一声咬下半个心里美萝卜,总不那么利落,那么痛快了。虽然前几年在福建云霄吃血蚶。我还是兴致勃勃,吃了的空壳在面前堆成一座小山,但这样时候不多矣。因为这里那里有点故障,医生就嘱咐这也不许吃、那也不许吃,立了很多戒律。肝不好,白酒已经戒断。胆不好,不让吃油炸的东西。前几月做了一次“食道照影”,坏了!食道有一小静脉曲张,医生命令不许吃硬东西,怕碰破曲张部分流血,连烙饼也不能吃,吃苹果要搅碎成糜。这可怎么活呢?不过,幸好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还是能鼓捣出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
舍伍德·安德生的《小城畸人》记一老作家,“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些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我希望我能像这位老作家,童心常绿。我还写一点东西,还能陆陆续续地写更多的东西,这本《旅食与文化》会逐年加进一点东西。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匠心独运:非遗技艺的时代回响》 导语: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惊叹,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与民族智慧的古老技艺。它们如同时间的沉淀,在指尖与心火间流传,默默地诉说着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故事。本书《匠心独运:非遗技艺的时代回响》并非要追溯宏大的历史叙事,亦非探寻遥远的异域风情,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片土地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生命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项目。我们将一同走近那些坚守在一线的手艺人,感受他们对传统的敬畏,对技艺的痴迷,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如何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 第一章:指尖上的乾坤——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本章我们将深入探索那些以精湛手工技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例如,在中国南方,温婉的水乡丝绸,从养蚕、缫丝到织造、印染,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几代人的经验与巧思。我们将会介绍一位年过古稀的织锦老匠,他如何用一生守护着家族传承下来的提花织机,以及如何在他的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让古老的图案重新焕发生机。他会讲述关于丝线的温度,关于色彩的哲学,以及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他对“慢”的理解。 在北方,粗犷而细腻的泥塑艺术,从捏、揉、雕、刻到彩绘,赋予了冰冷的泥土以鲜活的生命。我们将采访一位年轻的泥塑传承人,他如何在他祖辈的技法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让那些承载着民间故事的泥塑形象,在当代社会中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会分享他在寻找灵感时,如何从街头巷尾的孩童嬉戏,到古老戏曲的扮相,再到现代动漫的元素中汲取养分,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此外,本章还会触及剪纸、木雕、漆器、陶瓷等多种传统工艺。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技艺的展示,更会深入探讨这些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以及当代匠人在面临市场压力、材料变化、以及社会观念转变时,所做出的努力与探索。他们如何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同时,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良与创新?他们是否在追求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传统工艺在时代浪潮中不屈的生命力。 第二章:口传心授的智慧——戏曲、曲艺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命力 本章将把焦点转向以声音、表演和叙事为主要载体的非遗项目。古老的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等,它们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历史与道德观念的载体。我们将走进一座古老的戏曲社,探访一位年轻的青衣演员。她会分享她在练功房里日复一日的压腿、唱念、做打,以及她在模仿师父的身段和情感时,所体会的“身传”的重要性。她还会讲述她在排练新剧目时,如何与导演、编剧、作曲家一起,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赋予经典角色新的生命力。 曲艺,作为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表演形式,如相声、评书、鼓曲等,以其独特的幽默、智慧和叙事技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我们将采访一位年近花甲的相声演员,他会分享他在舞台生涯中,如何从老一辈艺术家那里汲取营养,学习“说、学、逗、唱”的真谛。他还会谈到,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传统的相声语言和包袱,依然能够打动当下的观众,并在其中融入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各地独特的民歌、舞蹈、以及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说唱艺术。我们将关注那些在民间默默坚守的传承人,他们可能没有专业的舞台,没有丰厚的报酬,但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声音,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他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听众?他们如何面对年轻一代对新兴娱乐方式的追捧?我们试图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与突围之路。 第三章:生活的印记——传统节日、民俗与生活方式的演变 本章将视角转向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它们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不仅仅是简单的休假,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仪式。我们将跟随一个家庭,记录他们如何遵循古老的习俗,准备年夜饭,扫墓祭祖,包粽子,赏月。但同时,我们也会观察到,在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下,这些传统节日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在形式上做出一些调整。例如,年轻人如何将传统节日与旅游、社交媒体结合起来? 民俗活动,如庙会、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它们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深入一个正在举办传统庙会的古镇,感受那里热闹的氛围,品尝特色的地方小吃,观看传统的戏曲表演和民间杂耍。我们将采访庙会组织者,了解他们在筹备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原真性。 此外,本章还会探讨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非遗,如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古老的烹饪技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我们将关注这些非遗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或者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传统中药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产生新的治疗方案?古老的烹饪技法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烹饪设备,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展现非遗与现代生活并非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第四章:非遗的新生——创新思维与时代融合 本章将重点关注那些在非遗传承过程中,积极拥抱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案例。我们将介绍一些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科技、甚至是艺术装置相结合的项目。例如,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扎染技艺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潮流的服饰。她会分享她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色彩灵感,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染色技术,保证染色的牢固性和环保性。 我们还会关注一些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非遗传播和销售的实践。例如,一些非遗手艺人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他们的制作过程,吸引粉丝,并建立自己的线上销售渠道。他们会分享他们在内容创作、用户互动、以及如何将粉丝转化为消费者的经验。 本章还会探讨一些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例如,一些古老的村落,如何通过发展非遗旅游,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保护和传承非遗。我们将采访一位非遗旅游的开发者,他会讲述他如何规划旅游线路,设计体验项目,并如何让游客在体验非遗的同时,深刻理解其文化价值。 最后,我们将回归到非遗传承的本质,强调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充满活力的案例,展现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它为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独特价值。 结语: 《匠心独运:非遗技艺的时代回响》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关于热爱、关于坚守、关于智慧的生动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人对非遗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手艺人的敬意。因为,在这些古老的技艺中,蕴藏着我们民族的根脉,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也昭示着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匠心独运”的故事,感受非遗在时代洪流中,那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澎湃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