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kV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DL/T 1185—2012)

1000kV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DL/T 1185—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输变电工程
  • 电磁环境
  • 电磁兼容
  • 技术规范
  • 高压输电
  • 电力系统
  • 环境影响评价
  • DL/T 1185
  • 1000kV
  • 电力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1000kV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报告书编制的内容与格式。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为1000kV的输变电工程。

前言/序言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 第一章 绪论: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与技术基石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理解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迁的必然趋势。我们首先回顾工业革命的演进脉络,重点剖析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物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AI)如何共同构筑起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石。 本节将详细阐述智能制造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柔性化、定制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生产。我们将深入探讨智能工厂的定义、特征及其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影响。特别地,会讨论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在推动智能制造战略方面的布局与差异,例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以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智能制造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的必要性与复杂性。制造流程的端到端打通,涉及从产品设计(CAD/CAE)、制造过程管理(MES)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多个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这要求我们在技术选型、数据标准和接口协议上具备高度的集成能力。 第二章 工业物联网(IIoT)与数据采集:制造现场的神经系统 本章聚焦于智能制造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工业物联网。我们将详细分析 IIoT 在现代工厂中的架构层次,包括感知层(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层(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技术如5G、TSN)和平台层(工业云平台)。 重点内容将放在先进传感技术与数据预处理上。讨论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机器视觉、激光雷达)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以及MEMS传感器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性能优势。针对采集到的海量、多源、异构的工业数据,本章将介绍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数据清洗、实时分析和初步决策制定中的作用,以减轻云计算平台的压力,实现低延迟控制。 此外,数据安全与可靠性是 IIoT 部署的关键挑战。本章会探讨工业控制系统(ICS)的安全威胁模型,并介绍基于区块链或安全域划分的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确保生产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章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升级与优化 制造执行系统是连接车间底层控制与上层企业管理的桥梁。本章将超越传统 MES 的功能范畴,探讨新一代 MES 如何集成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映射与预测。 我们将详细分析 MES 在以下几个核心环节的优化: 1. 生产调度与资源优化: 引入先进的优化算法(如混合整数规划、遗传算法),实现对多资源约束下的动态、最优排程。对比传统FIFO、SPT等调度策略与基于AI预测的智能调度策略的优劣。 2. 质量追溯与过程控制: 阐述如何通过 MES 整合 SCADA/PLC 数据、SPC(统计过程控制)和机器视觉结果,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信息链,实现缺陷的根本原因分析(RCA)。 3. 设备综合效率(OEE)的精细化管理: 探讨如何利用 MES 实时采集的停机原因、换型时间、质量损失数据,结合时间序列分析,对 OEE 的三大要素进行精准归因与改进。 第四章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在复杂系统中的构建与应用 数字化孪生是实现高度复杂系统仿真、预测和优化的核心技术。本章将深入探讨构建高质量制造系统数字孪生的方法论。 首先,界定数字孪生的不同成熟度等级(描述性、诊断性、预测性、规范性)。随后,重点介绍物理模型与数据模型的融合技术: 多物理场仿真集成: 如何将有限元分析(FEA)、计算流体力学(CFD)等模型嵌入到孪生体中,以模拟极端工况下的设备应力、热分布或流体动力学行为。 实时数据驱动的校准机制: 阐述如何设计闭环反馈机制,利用 IIoT 实时数据对仿真模型参数进行在线辨识与修正,确保孪生体与物理实体的高度同步性。 在应用层面,本章将聚焦于预测性维护(PdM)与工艺参数优化。通过对孪生体进行“假设情景”(What-if Scenarios)分析,预测设备在不同负载和环境条件下的剩余使用寿命(RUL),并自动生成最优的维护窗口,最大限度减少非计划停机。 第五章 智能决策与人工智能在制造流程中的赋能 本章着重于讲解如何运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将制造现场的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业务洞察和自动化决策。 1. 机器学习在质量预测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Transformer)处理复杂的时序质量数据,实现对最终产品合格率的提前预警。对比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在异常检测中的适用场景。 2. 强化学习(RL)在过程控制中的突破: 重点分析 RL 算法如何用于解决传统 PID 控制难以处理的高维、非线性、时滞性强的复杂工艺控制问题,例如在冶金、化工或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潜力。 3. 知识图谱与专家系统的融合: 讲解如何构建描述制造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知识图谱,并将其与实时运行数据结合,辅助工程师进行故障诊断和工艺参数的快速设定,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第六章 柔性制造单元与人机协作(HRC) 智能制造强调生产线的快速重构能力和人机协同效率。本章将分析柔性制造系统(FMS)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模块化夹具、可重构机器人路径规划,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切换。 在人机协作方面,重点讨论安全标准(如ISO/TS 15066)下的协作机器人(Cobots)的应用场景。分析机器视觉和力/力矩传感器如何保障人与机器人在共享工作空间内的安全交互。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为操作人员提供实时的装配指导、维护手册叠加,从而提高人工作业的效率和准确性,弥补自动化在复杂、非重复任务中的不足。 第七章 智能制造系统的实施与效益评估 本章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路线图,指导企业如何规划和实施智能制造转型项目。内容包括: 成熟度评估模型: 介绍衡量企业当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评估框架(如IIRA参考架构)。 投资回报率(ROI)分析: 详细说明如何量化智能制造带来的效益,不仅包括降低制造成本和库存周转率,还包括提升产品上市速度(Time-to-Market)和客户满意度等软性指标。 组织变革与人才培养: 强调技术实施必须辅以组织结构和人员技能的同步升级。讨论面向数据科学家、系统架构师和跨学科工程师的培养路径。 附录:关键标准与术语解析 收录智能制造领域常用的关键标准(如 OPC UA 通信协议、MTConnect 数据标准)以及本领域高频出现的术语定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和权威感,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感到好奇。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电力工程领域发展的技术人员,我深知高压输变电工程在现代电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而电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1000kV这种超高电压等级下,更是关系到设备安全、人员健康乃至环境协调性的关键议题。因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严谨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指南。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复杂电磁场耦合问题的分析方法,比如如何准确模拟导线、设备与周围地表、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针对这些复杂场强如何设定合理的限值和监测预警机制。毕竟,标准是实践的基石,只有规范化的评价流程,才能确保每一个重大工程在投入运行前,就已经将潜在的电磁风险降到了最低可接受的水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对于电力工程的外部影响研究,技术规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对“边界条件”的精确界定上。1000kV工程的电磁辐射影响范围是相当可观的,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定“受影响区域”是进行后续评价工作的前提。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临界距离”的判定依据。这个依据是否充分考虑了生物效应的阈值,以及对敏感目标(如医疗设备、通信设施)的干扰裕度?更深层次地讲,规范中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与国际上最前沿的电磁兼容性(EMC)标准保持了同步?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规范,应当是能够预见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它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为未来更高电压等级、更密集的输电走廊提供兼容性的基础。如果这本书能在前瞻性上有所建树,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标准,更是一份行业发展的路线图。

评分

从施工和运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同样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瞬态电磁干扰,与长期运行中产生的工频场,其特性和控制难度是截然不同的。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对施工阶段的“临时电磁源”的控制策略有所论述。比如,在架线、合环等高风险操作中,如何通过控制操作时序或使用特殊设备来降低瞬时峰值磁场?而在长期运维阶段,规范又如何指导我们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老化评估?电磁环境的“动态”变化是评估中的一大难点。如果规范能提供一套基于健康监测数据(如局部放电、电晕放电量)的反演模型,用来修正或优化长期电磁环境预测,那将极大地提升评价的实用价值和持续有效性。

评分

老实说,许多技术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理论脱离实际”的尴尬境地。因此,我最看重的是,这套《技术规范》在制定过程中,是否吸纳了足够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工程的实际案例和经验教训。例如,在复杂地形(如山区、沿海盐雾区)下,电磁场行为的特性变化是否在规范中有针对性的说明和修正系数?对于评价结果的最终呈现——那份影响报告,书中是否对报告的结构、关键结论的表述、以及向管理部门汇报的要点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份清晰、无可辩驳的评价报告,是工程顺利通过审批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可解释、可验证、可追溯”的评价闭环,那么它对推动整个1000kV工程的规范化建设,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评分

翻开这本规范,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气息,每一个章节的划分、每一个术语的界定,都透露出制定者们在起草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我注意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更着重于实际工程中的可操作性。例如,在现场测试方法的设计上,是否详细阐述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如雨、雪、雾)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补偿措施?在数据处理环节,是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的?对于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书中是否有结合最新的仿真技术和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那些非标准的、突发的电磁事件,规范又是否提供了一套快速响应和评估的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现场工程师手中的“定海神针”,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环境和不断升级的技术要求,它必须能提供清晰、可靠的行动指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