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7
1.韩国知名幼儿园园长告诉你最朴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育儿精髓
2.0~6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在让孩子自由、幸福地生活
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生命力, 让孩子在爱和自然中释放天性,做好的自己
4. 孩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无须刻意培养,在大自然中就能轻松获得
5. 轻松解决时下父母的教子难题,培养优秀孩子的必备读物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中美好、应该尽情玩耍的时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具有成长生命力的种子,父母要精心呵护,以便让孩子获得真正使自己快乐和优秀的能力;婴幼儿时期也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形成期,孩子需要妈妈和家庭的关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幸福、更自信,更容易收获成功。
孩子的成长是有顺序的,首先孩子要在玩耍的同时交朋友,认识大自然,认识世界,只有当他通过游戏了解了怎么同别人相处,充满感觉和感性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接受文字等组成的抽象世界。这一点需要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以便实现自己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初衷。
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妈妈膝盖上的学校”。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妈妈的爱和热情是最重要的,无可替代。孩子坐在妈妈的膝盖上感知自然,认识人和事物,学习世界上的一切。亲近大自然的过程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寻找未知的过程能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些能力是无法通过单纯的书本学习获得的。
本书作者是韩国妈妈心目中慈祥的幼儿园的园长,她以丰富的经验和经历为基础,运用了上述育儿观念,向广大父母证明了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在妈妈的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体能、创意和社会认知等方面都更加优秀。
河贞娟:釜山大学师范系毕业,延世大学儿童学硕士,修完了日本国立女子大学博士课程,釜山大学育儿教育系博士。任釜山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曾经参加各大电视台相关栏目。出版有《全世界最幸福的孩子们》《生态幼儿教育项目》《树林幼儿园经营说明书》《孩子们描画的世界》等作品。
第一章 妈妈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第一节 0~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一、孩子快乐生活的主要力量来自妈妈
二、夸美纽斯: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三、妈妈的怀抱和“爱心饭”
第二节 孩子丢失的天性
一、发育迟缓的孩子VS缺少爱的孩子
二、奶瓶VS毛毯
三、育儿文化的变迁
四、像怀孕时一样和孩子即时互动
五、母爱就像一首歌
第三节 妈妈和孩子玩的爱的游戏
一、不同发育期要玩不同的肢体游戏
二、“檀童十训”是产生“感动荷尔蒙”的源泉
第四节 当孩子感到无助彷徨时
一、妈妈要多鼓励孩子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三、认同孩子的感受
第五节 如何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一、感到孤独或者辛苦的时候就画画儿
二、想学什么由孩子自己决定
三、用身体、图画、故事来写“论文”的“博士们”
第六节 亲子间建立信任的桥梁
一、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二、孩子都有值得表扬的宝贵之处
第七节 撒娇,孩子发出的红色信号
一、与妈妈分离,孩子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二、先于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力出现的撒娇行为
三、不能接受的撒娇行为
第八节 无心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
一、别的孩子不都是那样吗
二、孩子就是孩子
第九节 孩子初次离开妈妈怀抱的时机
一、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幼儿期
二、应该把孩子送到什么样的早教机构和幼儿园
三、妈妈的权利和义务
四、早教机构、幼儿园能给予妈妈什么
第二章 喜欢玩才是孩子的天性
第一节 游戏是任何事情都无法取代的
一、过度成长会使孩子变得早熟
二、幼儿期是最应该尽情玩耍的时期
第二节 孩子成长也有顺序
一、0~6岁,孩子应该学点儿什么
二、幼儿期的感官体验和游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节 超级简单的育儿,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
一、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二、孩子的感知力在大自然和妈妈的怀抱中放射光芒
第四节 真正沉浸于游戏中的孩子
一、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变得精力集中
二、游戏让孩子充满活力和能量
第五节 没有玩具的日子
一、改变从孩子开始
二、产生厌倦的一方永远是大人
第六节 玩得痛快的孩子往往更有创意
一、玩起来才能产生专注力
二、一看就知道图画出自谁手
三、感觉是在玩耍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
第七节 孩子在树林里不会问时间
一、树林里学到的从容和关怀
二、和孩子一起玩的树林游戏
第八节 思维在发呆时成长
一、感受宁静
二、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活跃的途径
第九节 做家务是孩子的特殊乐趣
一、做家务对孩子来说是有兴趣的事
二、让孩子通过生活和游戏来了解父母
三、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关系会变得更亲密
第十节 成长伴随着觉醒的手指尖
一、孩子什么都想尝试
二、孩子有时会喜欢做木工活
三、单调重复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
四、拯救孩子身体健康的土壤
第三章 让孩子吃得健康
第一节 请给孩子食用健康的绿色食品
一、孩子的食品安全更需要妈妈的努力
二、吃饭即是在育人
三、安全好吃的时令食品种类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四、低农药农产品,无农药农产品,有机转换农产品,有机农产品
第二节 对故乡的味道念念不忘的孩子
一、肉类和蔬菜要合理搭配食用
二、传统食物和精神食粮
第四章 成为孩子父母的意义
第一节 不要让自己成为“邻居妈妈”
一、育儿不是在做练习
二、孩子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第二节 妈妈的优点是什么
一、偶尔奖赏一下自己
二、妈妈要对自己宽容
第三节 爸爸的位置在哪里
一、为孩子找到玩伴、空间同样是父亲的职责
二、爸爸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不失威严
第四节 孩子的成长映射父母的生活
一、孩子的游戏承载着父母的人生
二、父母要随时保持一颗慎独的心
三、夫妻关系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四、坐在一起吃饭是交流想法的好时机
第五节 让节俭成为孩子的习惯
一、正确看待对名牌的爱
二、孩子的需求VS妈妈的兴趣
第六节 爷爷奶奶的怀抱不可缺少
一、祖辈的爱是父母无法给予的
二、祖父母的养育智慧值得肯定
第一章 妈妈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家庭的怀抱以及大自然的怀抱是不可或缺的,这之中当属妈妈的怀抱最为重要。因为妈妈的怀抱能够让他们内心平静,充满自信,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重回妈妈的怀抱,让他们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爱。
每年春季开学时,新入园的小朋友都是一副懵懵懂懂,马上就要哭出来的表情。他们就带着这样的表情来经历人生第一次的入园适应课程。这个课程的目的当然就是帮助从未离开过妈妈怀抱的孩子来适应儿童之家(韩国的一种幼教机构,负责人也被称为“园长”)这个陌生的环境以及初次相见的老师和同学。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适应过程中变得吃力和不安的孩子多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适应时间变长,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老师也变得吃力了。从儿童之家创建初期就在这里工作的老师表露出了他们的担心,先不管工作是否变得吃力,关键问题在于出现过激以及异常行为的孩子逐渐增多。孩子为什么会让这一切变得越来越吃力呢?我想小心翼翼地从最近的教育方式中找找原因。
在韩国,小孩出生后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在妈妈怀里同妈妈亲密接触,接着就会被送到新生儿室。出院回到家后也是一样,孩子闹了就抱一下,然后就把他放回自己的小床,而且更喜欢把孩子放在学步车或者婴儿推车里。这种育儿文化就是想把孩子从妈妈的怀抱中分离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家庭的怀抱以及大自然的怀抱是不可或缺的,这之中当属妈妈的怀抱最为重要。因为妈妈的怀抱能够让他们内心平静,充满自信,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如果各位仍然能够记起妈妈的味道和声音,一定会默默点头,同意我的观点。
我们应该让孩子重回妈妈的怀抱。让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妈妈的味道,聆听妈妈的声音,和孩子互相对视玩一些肢体游戏。还要尽量多地挖掘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孩子偶尔撒娇时一定要抱抱他,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饱含妈妈的爱。
第一节 0~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从孩子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期相当于购买一份育儿险。
这段时期没有什么能够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更重要。
孩子刚上儿童之家的时候,妈妈的心总是七上八下不放心。有没有哭着找妈妈?能不能得到老师表扬?和别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会不会打架?各种担心如潮水般不断涌来,坐立不安,一直到孩子回到家为止。在这段时间内妈妈有时也会这样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孩子在儿童之家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也能增强社交能力,这么看也是一件好事吧。但是,真的这样想就行了吗?
我在儿童之家和孩子一起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最初的恐慌不安、放声大哭到大大方方离开儿童之家,我观察到许多孩子这样度过他们的幼儿期。根据我观察所得的经验,我认为在孩子3岁之前,与儿童之家相比,孩子在家度过更好。虽然这已经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妈妈之间达成共识,但是从一个儿童之家的园长嘴里说出这些话还是会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我对于这一点是坚信不疑的。
我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独自生活的能力,二是集体生活的能力。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集体生活能力是不足的。何止不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集体生活,甚至于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对他们有这样的期待。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一下三四岁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就知道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藏起来的时候常常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因为他们认为我看不见你、你也就看不见我。这就是0~3岁时孩子以“自我中心”的一个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等待,分享以及对朋友的关心和谦让。
上述特征通过孩子不同阶段的游戏方式也可以看出上述的一些特征。1~2岁是“独自游戏”时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玩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丝毫不关心身边有没有其他小朋友。如果三个孩子并排坐在沙发上,一定是一个玩机器人,一个玩电话,一个玩毛绒玩具。虽然偶尔也会抬眼看看其他人玩什么或者互相聊几句,但是马上又开始玩自己的了,根本就没想着要跟别人一起玩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起玩用砖盖房子的游戏。
一、孩子快乐生活的主要力量来自妈妈
对于现在喜欢电脑游戏胜过朋友的独生子女来说,能够和同龄人融洽相处非常重要。于是妈妈才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希望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同朋友融洽相处。同时,这也应该是交到好朋友的一个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会自己穿鞋,自己走路,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躺下睡觉,自己去洗手间小便就已经足够了,我们需要把时间花在培育孩子的基础能力即独自生活能力上面。再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忠于本能,对于爱更是如此。如果到了1~2岁的婴幼班,常常看到孩子做出手抓、脚踢、嘴咬,扔东西等具有攻击性的动作,这往往是他们要求得到关心和爱的一种恳切的表现。在家的时候全家都围着他转,可是在儿童之家等育儿场所,一个老师要照顾若干个孩子,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可能还需要同其他小朋友进行竞争。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有过上面经历的话,会很清楚竞争和争吵对孩子是一件陌生和可怕的事情。也因此,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为了让孩子交到朋友而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反而有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伤害。
1~2岁的孩子适应儿童之家的过程中会哭闹、耍赖,我们看着哭闹累了睡着的孩子心里会感到难受,心情沉重,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再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就好了……”经过这一段艰苦的适应时期,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变瘦一圈儿,相信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有不小的冲击吧?但是,在家待到3岁才上儿童之家的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却很少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到了同妈妈分开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儿的年龄。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在3岁前入托的孩子都会感到不安,受到打击。孩子跟孩子多少都会有些差异,但是他们都具备一种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特别是有一种孩子,他们天生就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这种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度过儿童之家的适应期。不过,在孩子未满3周岁就寄希望于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而做出送他们到儿童之家的决定是令人忧虑的一件事情。毕竟未满3岁的孩子与妈妈一起度过的日子还不够多,并且与妈妈的亲密关系也处于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决定是否送他们去儿童之家时更需要慎重。
二、夸美纽斯: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被称为“近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说过,妈妈的膝盖就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特别是0~6岁,这段时间里,孩子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爱,需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听妈妈讲故事,看周围的世界。夸美纽斯把这些叫作“妈妈学校”或“膝盖学校”,强调孩子跟妈妈的温暖接触比任何事都重要。同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说过:“1~2岁的孩子在同妈妈的关系中学到对他人的信赖。”在和妈妈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孩子认识到妈妈是值得相信的,同时对他人也产生了信赖感。
看到上面的内容,相信有很多3岁前就需要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的双职工夫妻会产生一种负罪感。确实是情况不允许,必须要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的话,在儿童之家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不要只是关注环境好坏、老师水平高低、学费贵贱,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这里的老师对孩子是否充满关爱,是否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虽然无法和妈妈的怀抱相比,但是老师的怀中也会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和感情。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去感觉这种气息和感情,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最好挑选这样的儿童之家,那里有可以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喜欢背背孩子、抱抱孩子的老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的心态。从孩子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间,我们就当是买了保险,所有精力都要集中在孩子身上。人的一生很长,如果能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用雨水一样的爱来浇灌他们,那么妈妈在之后的30年都会感到安心、顺心,更重要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都可以得到保障。
所以,尽可能缩短孩子在托儿机构的时间吧。我们需要在下班接孩子回到家后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同孩子进行交流。高质量的互动是不可少的,就算时间很短。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在下班之后或者休息日还被妈妈放到儿童之家的孩子基本都对爱充满了渴望。其他的小朋友都回家了,独自一人留在这里一定会感到被冷落,就算玩玩具也会焦躁不安,不断向门口看,希望能看到妈妈,更有一些孩子会一直哭着等妈妈。3年一晃即过,疲倦也好,折腾也好,如果下定决心下班之后就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话,也会和那些全天陪伴孩子的全职妈妈一样,可以传递给孩子充分的爱。
三、妈妈的怀抱和“爱心饭”
把孩子带在身边养大是无比重要的,有妈妈在身边陪伴的孩子可以更顺利、稳定地成长。睡觉的时候也一样。
曾经有段时间,很多美国人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把他们和父母分开,独自睡觉。可不知从何时起婴儿的猝死率却激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直在调查各种养育环境的美国心理学者把注意力放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育儿环境上。虽然印第安儿童在环境和营养方面跟美国孩子没法比,但是在他们的脸上却可以看到超过其他任何美国儿童的开心和幸福。接下来,学者走进印第安人的生活,开始观察研究他们的育儿环境。通过观察,学者发现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妈妈全天都和孩子黏在一起,哪怕是做家务的时候也会背着或者抱着孩子,睡觉也是全家人睡在一个大房间里,不会把孩子和父母分开。印第安人的孩子几乎24小时都在妈妈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安定的情绪。我看着美洲印第安人的养育方式,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我们的妈妈和奶奶。如果我们也能在成长过程中天天和她们黏在一起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到美洲那么远的地方去观察了。
不过,我们偶尔也会在一些育儿书籍中看到这样的警示,说孩子和父母一起睡有突然死亡的危险。根据某个研究结果,在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的10个婴儿中有6个是在和父母一起睡觉的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基本可以推断出婴儿突然死亡的原因多是由于父母大意造成的窒息。这样一来,妈妈只会更加担心在同孩子一起睡觉的过程中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妈妈当然要对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提高警惕,于是妈妈开始关注和孩子一起睡觉时的注意事项,比如寝具要分开使用,睡着后手臂不能放在胸口上,最好不要趴着睡等,这些内容在育儿书中也能找到。其实只要妈妈下定决心时刻陪在孩子身边,总会找到各种和孩子一起睡觉的安全方法。
妈妈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在这里可以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信。我们要用足够多的时间去抱他们,背他们,爱抚他们。这样一来,到3岁时孩子已经从妈妈的怀抱中获得了足够的爱和关心,使得他们上儿童之家时自信满满,很快地适应新生活。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妈妈怀抱中吃饱了妈妈“爱心饭”的孩子可以同时获得独自生活的能力和集体生活的能力。
第二节 孩子丢失的天性
孩子在不断地向妈妈发出“妈妈抱抱我,妈妈摸摸我”这样的信号。
在孩子开始急躁之前妈妈一定要先发现信号并且给他们一个紧紧的拥抱。
每年3月,儿童之家都会变成一个哭泣的海洋,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现在开始,这些三四岁的小朋友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开始全新的生活,他们的内心会有多恐惧呢?还有,自己的孩子初次踏入“社会”,妈妈的内心又有多担心呢?
孩子为了适应儿童之家的生活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努力。能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取决于孩子跟妈妈的亲密程度。在妈妈的怀抱中安安稳稳长大,与妈妈特别亲密的孩子虽然最初也会感到辛苦、难受,但他们往往马上就能接受老师同学。而那些没能充分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怀抱,渴望关爱的孩子在完全适应之前会感到无比地辛苦。这样的孩子非常害怕早上和妈妈的分离,每次都要大哭,但真的到了晚上妈妈来接他时却又对妈妈表现得很冷淡。
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囤货~~~~~~~~~~~~~~~~~~~~~~~~~~~~~~~~~~~~~~~~~~~~
评分囤货~~~~~~~~~~~~~~~~~~~~~~~~~~~~~~~~~~~~~~~~~~~~
评分..........
评分囤货~~~~~~~~~~~~~~~~~~~~~~~~~~~~~~~~~~~~~~~~~~~~
评分囤货~~~~~~~~~~~~~~~~~~~~~~~~~~~~~~~~~~~~~~~~~~~~
评分囤货~~~~~~~~~~~~~~~~~~~~~~~~~~~~~~~~~~~~~~~~~~~~
评分..........
评分..........
评分囤货~~~~~~~~~~~~~~~~~~~~~~~~~~~~~~~~~~~~~~~~~~~~
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