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春

长安之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石田干之助 著,钱婉约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长安
  • 盛唐
  • 诗歌
  • 文化
  • 风俗
  • 爱情
  • 传奇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6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13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唐史爱好者

  这是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中国盛唐文化细节的考证,作者生前作为主要负责人创办今天的东洋文库,是著名的东洋文化学者。文笔流丽晓畅,附注考据严密,堪称学术性和可读性融于一炉的典范之作,因而被文学巨匠井上靖称为“长安书系写作的座右铭”。


内容简介

  《长安之春》是石田干之助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石田干之助之名似乎就是与《长安之春》连在一起的。本书以唐代长安为焦点,主要通过唐代文学家的诗文作品以及广泛的汉文史籍,考论和描绘了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场景。

作者简介

  石田干之助,1891—1974。文学博士。著名东洋史学者。曾任闻名于世的世界东洋学专业图书馆——东洋文库的主任,日本国学院大学、日本大学教授,对东、西方汉学资料及汉学研究深有造诣。

目录

长安之春 001
“胡旋舞”小考 013
当垆的胡姬 025
唐代风俗史抄 037
(篇一) 元宵观灯 037
(篇二) 拔河 046
(篇三) 绳技 049
(篇四) 字舞 053
(篇五) 长安的歌妓(上) 060
(篇六) 长安的歌妓(下) 067
唐史杂钞 075
(篇一) 斗歌 075
(篇二) “落花时节又逢君” 078
(篇三) 王之涣 080
唐史关系诸考补遗 085
(篇一) 斗歌 085
(篇二) 永新 086
(篇三) 元宵观灯 089
唐代宴饮小景 091
唐代中国北方的一种异俗 095
无题二则 101
(篇一) 骊山温泉 101
(篇二) 陆羽的陶像 104
唐代的妇人 107
唐代图书杂记 113
唐代杂事二则 119
橄榄与葡萄 125
西域胡商重金求购宝物的故事——关于唐代中国广布的一类故事 133
(篇一)长安菩提寺僧卖“宝骨”给胡人的故事 135
(篇二)杜陵韦氏将仙女授予的宝物卖给胡人而致富的故事 136
(篇三)临川岑氏卖给胡人白石而致富的故事 137
(篇四)盐船守者得宝珠而卖给胡人的故事 138
(篇五)乐安任顼救助老龙得珠,卖给胡人而获得重金的故事 139
(篇六)长安西明寺僧卖给胡人珍宝“青泥珠”的故事 140
(篇七)扶风旅舍的主人卖给胡人门外方石的故事 141
(篇八)长安大安国寺僧卖给胡人“水珠”而得重金的故事 142
(篇九)魏生卖给胡人“宝母”而致富的故事 143
(篇十)冯翊严生得清水珠并卖给胡人的故事 145
(篇十一)某士人得珍珠而卖给胡人的故事 146
(篇十二)吴郡陆颙卖给胡人腹中奇虫的故事 148
(篇十三)崔炜入洞窟得“阳燧珠”,以重金卖给胡人的故事 151
(篇十四)某士人卖给胡人“破山剑”的故事 153
(篇十五)长安某生从邻家胡人处得到宝珠,并高价卖给胡人的故事 153
(篇十六)李勉同情病胡而得宝珠的故事 155
(篇十七)李灌同情病胡而得宝珠的故事 156
(篇十八)李约同情病胡而得夜光珠的故事 157
(篇十九)洪州胡人以重金代奇宝纳贡的故事 158
再论胡人采宝谭 163
胡人买宝谭补遗 173
(篇一)刘贯词卖给胡人罽宾国宝“镇国碗”的故事 174
(篇二)句容县佐史卖给胡人“销鱼精”的故事 176
(篇三)康老子将冰蚕丝织物高价卖给波斯人的故事 177
(篇四)阆州莫徭救助病象而得到象牙,胡商争相购求的故事 178
(篇五)天水赵旭从仙女处得到琉璃珠,胡人强行购买的故事 178
(篇六)东州崔生从仙女处得到白玉盒子,胡僧出重金购买的故事 179
(篇七)卢从事卖给胡将军黑驹而得重金的故事 180
(篇八)义兴姚生从仙人处得到“龙食”,胡人见之大惊的故事 181
(篇九)听闻徐太尉的部将丢掉“龟宝”,胡人惋惜的故事 182
(篇十)一书生得“破雾珠”卖给胡人的故事 183
(篇十一)传入日本的这类故事之补遗 184
隋唐时代伊朗文化流入中国 189
(篇一) 宗教 190
(篇二) 艺术 199
(篇三) 衣食住 205
附:隋唐时代中国文化的西渐 207
参考文献略目 212
长安盛夏小景 215
后记 219
解说(榎一雄) 227
译后记 241

精彩书摘

  一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
  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
  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
  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
  ——韦庄《长安春》1
  阴历正月元旦,随着群臣百官的朝贺,长安的春天在历书上登场了。然而,直到元宵观灯,大唐之都的春色还尚浅。立春过后约十五日,进入雨水节气,菜花开了,杏花开了,李花也接着开了,花信之风才变得渐渐温暖起来。惊蛰一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及至春分,一候海棠,三候木兰,各种花木缭乱竞艳,帝都的春意日益浓酣。花香的气息吹拂在东西两街一百一十坊的上空,渭水之上落日铺霞,终南山麓骄阳笼罩。又经历了几个烟雨蒙蒙的春雨之日,清明节也过了。到了桐花现紫,郊外的田垄上麦苗青青,御沟的水面上柳絮缤纷如雪翻飞的时候,便是谷雨了,春色渐老。日光之影不由得增加了光耀,晴空碧蓝如洗。熏风抚慰着浐、灞二桥桥头的柳丝,舒爽地吹过;牡丹花盛开,王者般占尽了满都的春意,城中的士女倾巢而出,追寻着花的踪迹,曼妙度日。
  当楝树花盛开,恼人的香气在夜晚飘荡时,世界变成新叶绿叶的时节,令人感动的新绿,淹没了九街十二衢的里坊,道路两旁遮天蔽日的槐树、榆树的树荫,也日渐浓密2;人们三五参差地在舒爽的人行道上休憩,他们是略感疲惫的都市士人的身姿,是换了崭新轻衫还微露香汗的仕女的身姿,他们是在寻求一时的休憩?初夏就这样隐约可见地来了。长安的春尽了,诗人们唱起春逝之歌、写起惜春之赋。
  站在京城东城墙的中门——春明门上眺望,西北方远远可见排列着三省六部飞甍的“皇城”,其北面是“宫城”的殿阁之顶,再往东北,如龙宫般浮现的,是后来天子居住的东内诸宫的屋顶。盛唐之时,玄宗新建的常住宫殿——兴庆宫的一角,黄瓦与丹墀相映,勤政殿与花萼楼的画栋朱帘相望。西南面,沿着朱雀大街,荐福寺的小雁塔在民房之间挺立着高高的尖顶。在其南方,遥遥可见是慈恩寺大雁塔金霞薄紫的身影。这周围,便是上都长安连接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的孔道进入都城之处,所以,车马往来非常繁忙。到地方上去赴任的官吏由此而出,骑着骆驼的沙漠商队也由此而出。手臂上载着海东槿域(古代对朝鲜的别称)的特产——鹰的贵公子,在城东的郊野狩猎玩乐了一天,骑着银鞍白马也从这里而来。唐代朝廷的仪仗队伍,迎来华丽夺目的骅骝缓步向西、千里迢迢跨海而来的东方岛国日本国的藤原清河使者。外国使臣入朝的队伍也从东面由这里进入都城。从日本、新罗、渤海等遥远国家,为了修学求法,跨越山河万里负笈而来的人,也是从这个门而入。日本国的遣唐使空海、圆仁、圆珍、宗睿,也都是从这里踏入长安之都的。卷发高鼻、紫髯绿眼的胡人,也是往来频繁。在春明门附近遇到西域胡人的故事,在唐代不算珍稀逸事3。热闹之处虽在东市,略输一筹的西市并不相让,那里流寓的外国人绝不在少数4,所谓到“拓跋之都”的“胡姆丹”(长安城的胡名5)城朝见大唐的天子——天可汗6,逐利而来的西域胡商为数众多。往来之盛不仅仅限于陆路,南门外有名叫龙首渠的运河环绕,江浙的大米、南海的珍宝如山般载船而来,桅樯林立,锦帆鼓风,水上舟楫穿梭繁忙,热闹非凡。王贞白的《长安道》说:“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7写的正是这一带的景象。
  ……

前言/序言

  初版序

  为即将出版的著作写序是件乐事。有人会畅谈远大抱负,有人会在谦逊的言语中透露决心。不过,本书所收录的都是一些断断续续、信笔写成的文章,想来没有写序的必要了吧。这些都是六七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旧稿,而且曾经刊载在杂志或报纸上,如今再次整理出版,就像是废品再生。只是不能丝毫不做改动,对于原来的仓促之处,还需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很多地方只是文字上的修改,不过也有数处补充了一些新材料。

  本书以卷首篇名《长安之春》作为书名,并从与唐代文化有关的拙文中,选出体裁不太艰深的数篇合集成书。其中有些篇章看起来像中学生的作文,但笔者还是认真地说,那也是考证论文。对于那些估计普通读者读来麻烦的内容,均附上小字注释作为“参照”,以注明论述根据。读者若觉得麻烦,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虽说通读了《太平广记》五百卷、《全唐诗》四万八千首,可论文中依据问题的需要,只提出很少量的材料,想起来不免自嘲愚蠢;另一方面,或许又不免遭到旁人这样的诟病:处当今之时世,却弄这些无用的闲文字。我的想法是,关于中国的研究,自有其“今日之用”与“明日之用”的区分,明日之用又有十年、二十年后之用。如果不作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学问终难免是沙土上的楼阁。

  书中每篇文章的最初发表时间和刊物,请参看《后记》。至于本书与旧稿不一致的地方,请以本书为准。

  昭和十六年(1941)三月下旬

  著者识


长安之春 一 故事的序曲,在巍峨的长安城门悄然奏响。彼时,大唐盛世如同初绽的繁花,香气弥漫,却也暗流涌动。朝堂之上,权臣跋扈,储君稚嫩,帝王垂暮。宫墙之内,恩怨情仇,勾心斗角,丝丝入扣。而在这繁华的喧嚣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正悄然积聚,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主角,并非那位金銮殿上九五之尊,也非那权倾朝野的宰相大人,更非那位手握重权的将军。他,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长安百姓,一个在市井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名叫李青,一个连名字都寻常得如同路边野草般的青年。他的生活,原本与皇城根下的繁华、与庙堂之上的权谋、与宫闱之下的波诡云谲毫无关联。他只是一个靠着自己双手,在长安的市井之中,辛勤耕耘,努力谋生的小人物。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将每个人卷入时代的洪流。李青,一个对生活充满朴素期盼的年轻人,却在不经意间,卷入了那场席卷整个长安的政治风暴。他的命运,如同被抛入巨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却又在激流中挣扎求存,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微光。 李青,生长于长安城郊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匠,母亲则操持家务,偶尔也会在集市上卖些自家种的蔬菜。他的童年,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名师教诲,只有清晨的鸡鸣,傍晚的炊烟,以及与街坊邻里孩童一同追逐嬉戏的欢声笑语。他懂得劳动的艰辛,也珍惜简单的快乐。他或许曾幻想过,未来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工匠,安稳地度过一生。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碎了他平静的生活。一场席卷整个长安的疫情,如同恶魔的爪牙,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父母。年幼的李青,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依靠。他被送进了城中的一处孤儿院,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独自面对孤独,如何与命运抗争。 走出孤儿院的那一刻,长安城的繁华与冷漠,如同潮水般将他吞没。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高远的志向。他只是想在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找到一席生存之地,过上安稳的日子。他曾在街头卖过艺,在酒楼当过小二,甚至在码头扛过货物。每一次的经历,都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不易,也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他看到了长安的繁华,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那些衣香鬓影的贵族,那些熙熙攘攘的市集。他也看到了长安的阴暗,那些藏匿于街头巷尾的贫民窟,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权势碾压的弱者。他看到了长安的希望,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那些默默奉献的匠人,那些坚守良知的文人。他也看到了长安的绝望,那些被欲望吞噬的灵魂,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心灵,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生命。 李青,就这样在长安的市井之中,默默地观察着,感受着,成长着。他不像那些心怀鬼胎的权臣,也不像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他只是一个用自己最朴素的视角,去丈量这个时代的普通人。他有着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迷茫,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善良。 二 长安,这座千年古都,承载着无尽的历史与传奇。在李青的生活轨迹之外,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正在悄然上演。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皇帝年迈,身体日渐衰弱,朝政大权逐渐被一位名叫魏国公的权臣所掌控。这位魏国公,野心勃勃,手段毒辣,他暗中培植党羽,打击异己,试图一步步将皇位收入囊中。而储君,年仅十二岁,性情温顺,缺乏政治经验,成为了权臣手中的傀儡。 宫廷之中,恩怨情仇,丝丝入扣。皇后贤良淑德,却也明哲保身;妃嫔们争宠斗艳,各怀鬼胎。一位名叫婉儿的宫女,姿容出众,聪慧过人,却因出身卑微,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她目睹了宫廷的奢华,也感受了宫廷的冷酷,她渴望自由,却被深宫锁住了翅膀。 在长安城的另一端,一处僻静的宅院中,一位名叫苏子瞻的文人,正潜心研究古籍。他才华横溢,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隐居于市,以笔为剑,记录下长安的繁华与苍凉。他深知,真正的力量,并非来源于权势,而是来源于智慧与良知。 故事的主角,并非只有李青一人。在繁华的长安城中,还有无数个与李青有着不同命运轨迹的人。有那些心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年,有那些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的隐士,有那些在市井中为生存而奋斗的小人物。他们,如同散落在棋盘上的棋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自己的选择。 李青的善良,让他能够看到那些被权势遗忘的角落,能够听到那些被权力压迫的呐喊。他的朴实,让他能够分辨出表象之下的真相,能够看穿那些虚伪的笑容。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青接触到了城中一个名为“义善堂”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由一群心怀善念的商人、文人和普通百姓组成,他们默默地为城中的孤儿、穷人和病患提供帮助,不求回报。李青在义善堂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他开始利用自己在市井中的人脉,帮助义善堂收集信息,传递物资。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冰冷的长安城,带来一丝丝温暖。 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可能因为无意中听到的一段对话,而卷入一场阴谋;他可能因为一次善意的举动,而结识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不再平凡,虽然他依旧生活在市井之中,但他的命运,已经与长安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 长安的春天,总是来得那么的耀眼,却也那么的短暂。繁花似锦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危机。 魏国公的势力日益壮大,朝堂之上,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少。他开始着手准备废黜太子,自己登基为帝。而太子,则在几位忠心耿耿的太傅的保护下,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宫廷的斗争,愈发激烈。皇后虽然表面上贤良淑德,但也在暗中与魏国公周旋,她深知,一旦魏国公得逞,她和太子都将命丧黄泉。婉儿,这位原本只是想在宫中安身立命的宫女,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魏国公的阴谋。她的善良与勇气,让她无法对这一切视而不闻。她开始暗中联络太子一党,将自己掌握的宫廷秘密,传递给他们。 苏子瞻,这位隐居的文人,也并非完全置身事外。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渠道,了解到魏国公的野心,也看到了长安百姓的疾苦。他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含沙射影地抨击权臣,鼓舞人心。他的文章,如同种子般,在长安的市井之中悄悄传播,点燃了人们心中不灭的希望。 李青,作为义善堂的一员,他看到了那些因政治动荡而受苦的百姓。他看到了那些被剥削的工匠,被压榨的农民。他看到了那些因饥饿而哭泣的孩子。他开始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当无数个渺小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时,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他不再仅仅是传递消息,传递物资,他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市井中组织起一些零散的力量,让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对抗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势力。他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只是想让长安的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一次,李青在城中偶然救下了一位身受重伤的老者。这位老者,竟然是太子的一位心腹,他身负着重要的密信,却在途中遭遇刺杀。李青的出现,无意中救了他一命。这位心腹,发现了李青的善良和勇敢,他将李青引入了太子一党的视线。 李青,一个本该在市井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却因此被卷入了皇室的权力斗争之中。他没有想过要参与到这场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中,但他知道,他不能袖手旁观。他不能让长安的百姓,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太子一党,他用自己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百姓的疾苦,描绘了长安的现状。他的真诚,打动了太子,也让他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依靠的力量,并非朝堂上的权臣,而是这普普通通的长安百姓。 而婉儿,这位身处宫廷的女子,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宫廷内部为太子一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她利用自己的身份,悄悄地为太子一党传递消息,阻挠魏国公的计划。 长安的春天,在暗流涌动中,悄然迎来了转折。那些原本散落在各处的力量,开始一点点地汇聚。李青,婉儿,苏子瞻,以及太子身边的忠臣,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长安的未来,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四 风雨欲来,长安城的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魏国公的计划,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他暗中调集了数万兵马,准备在皇帝驾崩之时,发动政变,逼太子退位,自己登基。 然而,他低估了长安的力量。他低估了那些隐藏在市井之中的怒火,他低估了那些不甘屈服的灵魂。 李青,在太子一党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的人脉,悄悄地散布消息,将魏国公的阴谋,一点点地揭露给长安的百姓。他没有直接煽动反抗,他只是将事实公之于众,让百姓自己去判断。他知道,民心所向,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婉儿,在宫廷之中,则冒着生命危险,为太子一党提供了最后一份关键的证据,证明了魏国公的谋逆之心。这份证据,将成为太子反击的致命一击。 苏子瞻,则在他的文章中,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篇,歌颂了忠诚与正义,激励着长安的百姓,不要屈服于权势的压迫。他的文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灯塔。 终于,皇帝在万般无奈之下,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太子身上。在皇帝驾崩的前夜,太子联合了宫中忠心耿耿的将士,以及一些暗中支持太子一党的朝臣,准备与魏国公做最后的决战。 而长安的市井之中,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当魏国公的军队试图包围皇宫时,无数的长安百姓,手持着各种工具,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在军队面前。他们不是军队,但他们是长安的主人。 李青,此刻已经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领袖。他没有佩戴任何官职,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他站在人群的最前面,高声呼喊着,鼓励着那些勇敢的百姓。 在皇宫内部,婉儿巧妙地利用宫廷的机关,为太子一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太子,也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迅速成长,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 最终,在百姓的齐心协力下,在太子一党的英勇搏杀下,在婉儿的暗中帮助下,魏国公的叛乱被粉碎。魏国公,这位权倾朝野的权臣,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长安,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虽然经历了一场浩劫,但长安的百姓,用自己的双手,赢回了自己的家园。 新皇登基,他没有忘记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百姓。他重用那些有才能、有良知的人,他改革弊政,鼓励发展,让长安重新焕发出生机。 李青,这位曾经的市井小人物,他拒绝了高官厚禄,他选择继续留在市井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知道,真正的力量,并非来源于权力,而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 婉儿,虽然身处宫廷,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成为了新皇最信任的顾问,她用自己的智慧,为长安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苏子瞻,依旧隐居于市,但他已经不再是孤军奋战。他的文字,得到了更多人的传阅,他的思想,影响着更多的人。 长安的春天,终于真正到来。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一个属于所有长安人的春天。在这个春天里,李青,婉儿,苏子瞻,以及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共同谱写了一曲属于长安的赞歌。他们的故事,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传奇。他们的存在,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善良、勇气和坚持,永远是内心最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描绘长安的辉煌时,并未忽略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普通人的声音。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坚韧与挣扎,都跃然纸上,令人动容。我仿佛看到了辛勤耕作的农夫,在长安城外播撒汗水;我仿佛听到了手艺精巧的工匠,在坊市中敲打着生活的节奏;我仿佛看到了离乡背井的游子,在长安街头寻找着梦想的痕迹。作者对这些“小人物”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谱写的史诗。这种视角,让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贴近人心。书中对长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的描绘,也充满了人性的思考。无论是盛世的繁华,还是乱世的动荡,作者都试图去理解和展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所怀抱的希望。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得《长安之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一本关于生命的书。

评分

《长安之春》的魅力,还在于它所激发的想象空间。作者在描绘长安时,留下了许多引人遐思的笔墨,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同时,也加入到对这座古城的想象和构建中来。他并没有事无巨细地交代一切,而是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例如,对于某些宫廷秘闻或民间传说,作者的叙述常常是点到为止,引人入胜,让读者忍不住去猜测其中的细节,去补充那些未曾言说的故事。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趣味性和耐读性。每当我合上书页,那些关于长安的画面便会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忍不住去回味,去思考。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长安城的车水马龙,看到了文人墨客的吟诗作对,看到了市井小民的欢声笑语,也看到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瞬间。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长安的任意门,每一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激发出新的灵感。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更点燃了我对这座伟大城市的无限热爱和浪漫遐想。

评分

初拿到《长安之春》,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古都长安的书籍琳琅满目,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然而,当我翻开扉页,就被作者那独到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没有像许多历史科普类书籍那样,上来就摆出一堆年代和事件,而是如同一个老友,娓娓道来,将长安从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逐渐变成一个鲜活的、有温度的城市。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如玉的气质,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书香和尘土气息。书中对长安的描写,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例如,对当年市民们如何在曲江池畔踏青赏花的细致描绘,对集市上商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的生动刻画,都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充满生机的时代。作者对于历史的驾驭能力也让人赞叹,他能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让读者在感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体味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颖的史料,而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共鸣,让古老的长安不再是冰冷的史书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过往。

评分

《长安之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他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宏大的舞台,将千年前的长安城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我们,则是这场盛宴的观众,更是其中的参与者。书中对于城市格局、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的描绘,都极其细致,仿佛我真的走在了那古老的街道上,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让人叹为观止。例如,他对长安城门楼的构造、官邸的陈设、甚至寻常百姓家中的摆设,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更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知识生硬地灌输给读者,而是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故事和场景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长安作为文化中心的描写,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在这座城市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者将这些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长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摇篮的深厚底蕴。

评分

不得不说,《长安之春》在文字的运用上,呈现出一种近乎于诗意的表达。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每每读到动人之处,总有想要反复品味一番的冲动。他笔下的长安,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情感的载体。那些宫殿、城墙、坊市,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仿佛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参与着人类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四季的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烈奔放,秋天的丰收喜悦,冬天的静谧肃穆,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与长安的历史变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作者在描写秋日落叶时,笔锋一转,便引出了长安王朝的兴衰更替,这种对比和联想,极具感染力,让人在景物描写中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书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同样精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命运,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谈,他向你讲述着这座古城的点点滴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情感。

评分

长安之春,这是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中国盛唐文化细节的考证.

评分

据说是很不错的以唐朝为发端论述的中国文化

评分

看推荐下单的,京东有自己的物流,就是厉害。当天晚上就到了,可惜不在家,只能第二天才拿到。书的内容还没看,推荐才入手的。

评分

一看到这书的书名,就觉得一定要买一本看看。

评分

不错的书,我很喜欢,读起来感觉很棒!

评分

熙帝载兮振万世!

评分

很好,活动力度很大,优惠很多,希望这种活动更多一点。

评分

外国人写的中国,挺不错。

评分

还没看,「推遍天下」推荐的,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