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 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这也是当代艺术中的 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所在——前者是make photo, 艺术家按事先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拍摄、制作图片,以 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强调方法和观念的重要性;后 者是take photo,拍摄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发现、等待 、记录世界的瞬间。于是在*宽泛的空间,我们看到 ,艺术家通过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在视觉与精神中探 索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密语。林路编著的《观念 摄影》从挪用——延伸经典、后纪实——主观纪实、 冷面一静态关注、抽象——提炼精华、身体——关注 社会五个方面对观念摄影做全新的阐述。
前言
**章 挪用——延伸经典
1.双重影像叠加的空间
2.跨越时空的装束置换
3.用身体向绘画致敬
4.营造荒诞的历史场景
5.“即将揭幕”作为背景
6.静物、肖像和碎片
7.日常生活的视觉并置
8.从跳蚤市场拿来的《用品》
9.跨越时空的魔幻现实主义
10.异质同构的风景
11.对书籍的改造和影像的呈现
12.向经典的《美国人》学习
13.用自己的身体和历史对话
14.对名作的再创作
15.通过摄影再现绘画魔力
16.营造社会含义的影像蒙太奇
17.如同电影的威尼斯
18.一张照片追溯记忆
第二章 后纪实——主观纪实
1.俯瞰世界的《水》
2.虚拟的死亡记忆呈现
3.现实与虚拟的车站
4.让宝丽来的青春重现
5.宏大风景中渺小的人
6.镜头中分手的情侣
7.海滩上的双折画
8.影像共存(Coexlstence)
9.《地理并置》的重组
10.宝丽来影像的多种玩法
11.鸟瞰和拼贴的世界
12.数码技术的后现代纪实
13.两位摄影师的四眼原则
14.半浮半沉的香港水系列
15.独特的照片切割法
16.客观世界的主观的空洞
17.手工拼贴的都市立体图景
18.介于黑白与彩色之间
第三章 冷面一静态关注
1.真假莫辨的动物寓言
2.灯光下的陌生人
3.破坏性的“注销”技巧
4.曝光过度的“霓虹虎”
5.日常生活达达
6.从盒饭到“盆景”
7.从建筑构成到摄影作品
8.面对废弃的霓虹灯
9.多重折射的《橱窗模特》
10.妙用橱窗反射叠影
11.妙用空间透视效果
12.暗箱分离的地平线
13.身份叠加的错位法
14.超现实主义的错位
15.收集艺术家抹布
16.虚拟的历史重构
17.超现实的空间仰视
18.《操场》和类型学
19.妙用车窗与框架构图
20.街头的数字挂历
21.“庄严”的大教堂
22.长时间曝光电影院
第四章 抽象——提炼精华
1.借助抽象的虚拟空间
2.虚实之间的迷幻光影
3.叠加错位的《启示录》
4.人工营造的“盲点”
5.内心无形之抽象
6.从书中提炼的抽象
7.闪光灯和慢门曝光技巧
8.丛林中的灵感幽灵
9.变形的水珠幻影
10.巧妙“创造”空白
11.抽象提炼和时空并置
12.变形·夸张·虚拟
13.抽象艺术的创意摄影
14.倒置的家庭照相簿
15.爱和欲望的“星座”
16.新时代的物影照片
17.进入被破坏的边界
18.车行中的冒险动感摄影
19.半透明的梦幻视觉
20.视觉错位的人体构成
21.时尚摄影与镜面折射
22.自然史和博物志
23.自然之笔的抽象魔力
24.被时间撕裂的城市
25.倒置的“天空之城”
26.中途曝光的彩色尝试
第五章 身体——关注社会
1.将照相机扔给模特1D。
2.一张脸的无数次叠加
3.色彩斑斓的“金鱼”
4.时尚中身体的变异
5.画面因名人题签生辉
6.悬空的“升天”系列
7.手机镜头中的巴西
8.现实和虚拟的人体
9.模拟现实的“弄虚作假”
10.多层面的情感空间
11.模拟身体动感的实验
12.将人类激情注入到婴儿身上
13.想象的仙境奇遇
14.年轻的蹦跳
15.自拍的三种方式
16.从孕育到出生的记录
17.人和动物的创意结合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观念摄影”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我看来,摄影就是用镜头捕捉现实,但《观念摄影》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明白,摄影可以超越对现实的模仿,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哲学思考。书中的理论部分非常扎实,但又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象征意义”的分析,作者讲解了摄影师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物体、人物、场景,来赋予画面超越其字面意义的内涵。这让我明白了,一件成功的观念摄影作品,往往需要在表象之下蕴藏着丰富的象征,等待观者去发掘和解读。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观念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再优化的过程。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位摄影师如何通过拍摄一系列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达他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让我惊叹不已。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能够提升我摄影思维的书籍,无意间看到了《观念摄影》的目录,就被深深吸引了。特别是书中关于“摄影的语言”和“视觉叙事”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摄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画面说话,而这本书则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这种“语言”,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元素来传达抽象的观念。书中提供的练习和思考题也很有价值,它们引导我主动去思考摄影的本质,去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到了“情境的构建”,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摄影师如何通过对拍摄环境的精心布置,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观念。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常常局限于对景物的客观记录,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通过主观的介入和创造,我能够赋予摄影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此外,书中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摄影进行了介绍,这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了世界各地摄影师的独特思考方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摄影伦理和版权的讨论,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怎么拍”,更是关于“为什么拍”以及“拍什么”,它引导我深入思考摄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评分在我接触《观念摄影》之前,我对摄影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只要画面构图好,色彩鲜艳,就是一张好照片。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摄影,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表达,是与世界的对话。《观念摄影》这本书,用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摄影如何承载“观念”。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象征主义”的讲解,它解释了摄影师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意象,来赋予画面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难用照片表达出来,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摄影师需要找到最适合表达其观念的形式,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时间”的系列,摄影师通过拍摄一系列废弃的工业遗迹,来表达他对工业化时代的回顾和反思。这种宏大的主题,通过具体的视觉呈现,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也让我对“摄影的真实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观念摄影所追求的“真实”,并非是对现实的完全复制,而是对摄影师内心感受和思想的真实表达。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观念摄影》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摄影的“颠覆性体验”。在阅读之前,我将摄影视为一种记录工具,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强大力量。书中对“观念”的阐释非常深刻,它让我明白了,摄影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头脑思考的结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摄影的语言”的分析,作者将摄影比作一种语言,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构建信息,传达情感。这让我意识到,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摄影师的意图,等待观者去解读。书中对“反思”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摄影师不断审视自己的作品,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时间”的系列,摄影师通过拍摄一系列废弃的工业遗迹,来表达他对工业化时代的回顾和反思。这种宏大的主题,通过具体的视觉呈现,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观念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鼓励摄影师勇敢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摄影创作的热情。
评分这本《观念摄影》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总觉得词不达意。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扇通往摄影艺术深层世界的窗户。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透彻,作者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创作者的思路,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抽丝剥茧,让我看到了摄影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思考和情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观念”的探讨,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摄影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观照世界的方式。书中引用了很多经典观念摄影作品,并且对这些作品的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在摄影史上的意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人深思的摄影作品充满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不仅仅是用眼睛去观察,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书中关于摄影器材和技术的论述,也并非枯燥的参数堆砌,而是紧密围绕着观念的实现来展开,让我明白了技术如何服务于创意,如何成为表达观念的有力工具。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它让我对摄影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未来创作的无限可能。
评分《观念摄影》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摄影的“深度探索”。它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指导,更是深入到摄影的本质,探讨摄影如何成为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我非常欣赏书中对“视觉叙事”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摄影师如何通过连续的画面,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达复杂的观念。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难用一张照片完全表达出来,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摄影的语境”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意识到,同一张照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这促使我更加谨慎地思考作品的呈现方式。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系列,摄影师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肖像,来批判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议题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也让我对“摄影的伦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它鼓励摄影师在创作时,要尊重被摄者,并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重新定义了我对“摄影”的理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摄影就是记录,就是捕捉美丽的瞬间。但《观念摄影》让我明白,摄影更是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书中对“摄影的本体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理解到摄影不仅仅是模仿现实,它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概念化”过程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摄影师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例如“孤独”、“失落”、“希望”,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符号。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难用照片表达出来,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我喜欢书中对“非叙事性”的讨论,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摄影作品必须有明确故事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仅仅是一种氛围,一种情绪,一种对某个问题的质疑,就足以构成一张有力量的观念摄影作品。书中的“观看的政治学”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照片,并非仅仅是客观的呈现,而是摄影师视角和权力关系的体现。这促使我更加审慎地对待我所拍摄和观看的图像。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观念摄影师,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观念摄影》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拍摄”,更是在引导你“如何思考”。书中对“观念”的解读非常深入,让我理解到,每一张优秀的观念摄影作品,都蕴含着摄影师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观看者”的强调,作者指出,摄影师在创作时,需要考虑观者如何理解和解读作品,从而设计出更具传播性和影响力的视觉语言。这一点让我意识到,摄影并非是单向的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书中列举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观念摄影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反差”和“张力”的运用分析,作者通过讲解如何利用对比、矛盾等手法,来营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这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最直接的表达并非是最有力的,反而是一些看似微妙的细节,却能引发观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也让我对“摄影的边界”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观念摄影可以跨越艺术的界限,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具深度的作品。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未来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观念摄影》对我来说,是一次对摄影的“再教育”。在阅读之前,我将摄影视为一种记录工具,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强大力量。书中对“观念”的阐释非常深刻,它让我明白了,摄影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头脑思考的结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摄影的语言”的分析,作者将摄影比作一种语言,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构建信息,传达情感。这让我意识到,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摄影师的意图,等待观者去解读。书中对“反思”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摄影师不断审视自己的作品,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记忆”的系列,摄影师通过将现实与虚构的影像叠加,来探讨记忆的不可靠性和主观性。这种对抽象概念的视觉化处理,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观念摄影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鼓励摄影师勇敢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摄影创作的热情。
评分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突破瓶颈的指导。这本书《观念摄影》就是我的一个重要发现。它不仅提供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从“拍出好看的照片”转向“拍出有意义的照片”。书中对“意图”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反复提及,每一张成功的观念摄影作品,都源于摄影师清晰的创作意图。这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拍摄,很多时候只是凭感觉,缺乏明确的思考。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我想要通过照片传达什么?我想要引起观者怎样的思考?这种“为什么拍”的追问,是观念摄影的核心。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细致,我喜欢作者对摄影师创作思路的还原,仿佛置身于他们的工作室,亲眼见证一个观念如何从模糊的念头逐渐清晰,最终变成一张触动人心的照片。特别是关于“反思性”的讨论,让我明白摄影师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系列,摄影师通过一系列自拍和对周围环境的捕捉,探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迷失与寻找。这种个人化的表达,却能引发普遍的共鸣,让我感受到观念摄影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是我摄影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