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吕宁思 译
图书标签:
  • 女兵
  • 军旅
  • 女性
  • 成长
  • 情感
  • 现实主义
  • 军人
  • 青春
  • 励志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391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338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名作,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全球销量逾200万册。本书译者评价道:“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为中文版正版引进,根据作者全新修订的完整版翻译,收入了大量曾被苏联官方禁止出版的内容。

阿列克谢耶维奇被看作当今世界文坛的“黑马”,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她的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大奖。

台版译名《战争的非女性面孔》

海报:


内容简介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会让你从另一个视角感受到“二战”亲历者带来的强烈震撼。


作者简介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她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精彩书评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


目录

“我不想去回忆……”  001

“再长长吧,姑娘……你们还嫩呢”  019

誓言与祷告  021

恐惧气氛和一提箱糖果  037

战场生活和琐事  060

“只有我一人回到妈妈身边……”  079

“我们的楼里有两场战争……”  102

“电话听筒可射不出子弹……”  112

“我们只获得了小小的奖章……”  130

布娃娃和步枪  136

血腥味和死亡前的惊异  142

马匹和鸟儿  147

“那已经不是我了……”  152

“我现在还记得这双眼睛……”  164

“我们没有打过枪……”  185

凯牌特殊肥皂和警卫室  196

烧坏的轴承和骂娘的脏话  207

“当然是需要军人……可我也还想做美女”  216

男人的靴子和女人的帽子  218

姑娘的尖叫和水手的迷信  232

沉默的恐怖和臆想的美丽  244

“小姐们!你们知道吗?工兵排长平均只能活

两个月……”  248

“哪怕让我只看他一眼……”  265

魔鬼女人和五月玫瑰  266

面向天空的特别沉静和一枚失去的戒指  283

孤独的子弹和人  294

“最后一点点土豆仔……”  298

装炸药的篮子和毛绒玩具  301

阿妈和阿爸  316

渺小的生命和伟大的思想  325

“妈妈,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336

洗澡的宝宝和像爸爸一样的妈妈  337

小红帽和在战场上看到一只小猫的高兴劲儿  348

那些已经可以说话的人们的沉默  358

“她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  363

战争的最后几天,杀人已经令人厌恶  364

写作文的幼稚错误和喜剧  376

祖国、斯大林和红色印花布  382

“突然间,非常想活下去……”  390

写战争,更是写人(创作笔记摘录)  402

译后记  441


精彩书摘

【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无闻的,更有很多人写文章评论这些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

女人们都沉默着,除我之外,没有谁去问过我们的外婆、我们的妈妈。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们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循规蹈矩,字斟句酌。

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蜜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不仅是我,对所有人都是陌生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成为见证者,是那些闻所未闻的全新故事的唯一倾听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的第一次太可怕了……害怕极了……

我们卧倒后,我开始观测。这时我发现有个德国兵从战壕里站了起来,我手指一勾,他就倒下了。结果您知道怎样?我一个劲儿地哆嗦,浑身发抖,都能听到自己的骨头咯咯作响。

我哭了。以前我是朝靶子射击,根本不在乎。可是在这里,我是怎么把一个活人给打死了?我,杀死了某个与我素昧平生的人。我对他一无所知,却把他打死了。

但这种惶恐很快就过去了,经过是这样的:我们已经反攻了,一次,我们行军路过一个小镇,大概是在乌克兰。到达那里时,道路旁边有一座既像板棚又像房屋的建筑,已经辨认不清了。 它刚刚遭到大火焚烧,火苗渐息,只留下一堆焦炭,剩下房基……很多姑娘都不敢靠近,我不知怎么就过去了。在焦炭里我们发现了人骨,还有烧光了珐琅质的五星帽徽。一定是我们的伤员或者俘虏在这儿被烧死了。从那儿以后,不管杀死多少敌人,我都无动于衷了,仿佛看到那些烧焦的五星帽徽……

我从前线回来时,头发全白了。我才二十一岁,却像个满头白发的小老太太。我负过重伤,脑袋也震伤了,一只耳朵听力很差。妈妈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我相信你准会回来的,我白天黑夜都在为你祈祷呀。”我哥哥已在前线阵亡了。

妈妈痛哭着说:

“无论生儿还是生女,如今全一个样。不过,他到底是个男子汉,有义务保卫祖国,而你却是个女孩子。我总在向上帝祈求:与其叫你受伤,倒不如被打死的好。我每天都要去火车站等火车。有一次看到一个被烧伤破相的女兵姑娘……我猛地一哆嗦,以为是你!后来我也一直为那姑娘祷告。”

我老家在车里亚宾斯克州,我家附近有各种金属采矿场。不知为啥总是在夜里搞爆破,只要爆破的炸药一响,我总是刹那间就从床上跳起来,头一件事就是抓起外套朝外跑,随便跑到哪儿去都行。这时妈妈就把我拽住,紧紧搂在怀里,像哄小孩一样地哄我:“睡吧睡吧。战争已经结束了。你已经回家了。”我好几次从床上一个跟头栽下来,去抓外套……妈妈的声音让我恢复意识:“我是你的妈妈呀,是妈妈……”她轻声细语地哄我,生怕大声会吓着我……


【屋子里暖融融的,可是玛丽亚·伊万诺夫娜裹着一条厚羊毛毯,还是浑身发冷的样子。她继续给我讲:】


我们很快就成了战士……您知道,那时候没有什么特别时间去想事情。心里的感觉,真是冷暖自知……有一回,我们的侦察员抓到一个德国军官,有件事他十分疑惑:在他的阵地上有好多士兵被打死,而且都是打在脑壳上,还几乎都是同一个部位。他说,普通射手是不可能专打脑袋的,那么准确。“请你们告诉我,”他请求道,“这位打死我这么多士兵的射手是哪一个?我补充了大量士兵,可是每天都损失十来个人。”我们团长对他说:“很遗憾,我不能指给您看了,那是个年轻的女狙击手,已经牺牲了。”她就是萨莎·施利亚霍娃,是在单独执行狙击任务时牺牲的。使她遭殃的,是一条红围巾。她非常喜欢那条红围巾,由于红围巾在雪地里太显眼,结果暴露了伪装。当这个德国军官听到这一切都是一个姑娘干出来的时候,非常震撼,不知如何回答,再也说不出话来……他似乎是一个大人物,在把他押送莫斯科之前,对他进行最后一次审问,他承认:“我从来没有和女人打过仗。你们都是一些美女……我们的宣传总是说在红军里面是没有女兵参战的,都是阴阳两性人……”他看来是百思不得其解……我永远忘不掉……

我们都是两人一组,从早到晚埋伏在战位上一动不动,眼睛酸痛流泪,手臂发麻,就连身子也由于紧张而失去知觉,真是难受极了。春天尤其难熬,雪就在你身体下面融化,整天就泡在水里。你就好像是在游水,可又经常被冻在土地上。天刚破晓,我们就得出发,直到夜幕降临才从前沿回来。我们通常卧在雪地里或爬到树梢上、蹲在棚子或被毁坏的房屋顶上,一连十二个钟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在那里伪装好,不让敌人发现我们的观测位置。我们会尽量靠近敌人选择监视点,与德军堑壕的距离只有七百至八百米,还经常只有五百来米。在清晨我们甚至能听到他们讲话和笑声。

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一点都不害怕…… 直到现在也想不通……

我们开始反攻了,推进十分迅速。但我们筋疲力尽,后勤保障又跟不上来,几乎是弹尽粮绝,连炊事车都被炮弹炸了个稀烂。我们一连三天三夜光吃面包干,大家舌头都磨破了,简直再也嚼不动那玩意儿了。我的搭档被打死了,于是我又带上一个新兵到前沿去。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在中间地带有一匹小公马。它真漂亮,尾巴特别柔软……它悠然自得地溜达着,好像周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也根本不存在战争。我们听到德国人已经嚷了起来,原来我们也发现了它。我们的战士也在吵个不休:

“它要逃走了,用它煮一锅马肉汤就好了……”

“这么远的距离,冲锋枪可打不着……”

大家看着我们:

“狙击手过来了。现在就请她们打吧…… 快打呀, 姑娘们!”

我想都来不及细想,习惯性地先瞄准后开枪。小马腿一软,横倒下来,我似乎听到它在细声细气地嘶鸣,也许是幻觉,但我感觉到了。

事后我才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么漂亮可爱的小马,而我却把它杀了,要拿它来熬汤!可是当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抽噎,回头一看,是那个新兵女娃。

“你怎么啦?”我问。

“我可怜那匹小马……”她眼睛里噙满泪水。

“哦哟——哟,好一副软心肠啊!可我们大家已饿了三天了。你可怜这匹马,是因为你还没有亲手埋葬过自己的战友。你去试试吧,一天全副武装赶三十公里路,而且空着肚子,是啥滋味?首先是要赶走德国鬼子,其次,我们也得活下去。我们是会心软的,但不是现在……你懂的,心软是以后的事……”

说完话,我又转过身看看那帮男兵,他们刚才还在怂恿我,大叫大喊地请求我开枪呢。而现在才过了几分钟啊,就谁都不再看我一眼了,好像从来就没发现我似的,每个人都在埋头干自己的事。他们在抽烟,在挖战壕……也有人在磨着什么东西……至于我怎么样,他们才不管呢,哪怕我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就好像我是个屠夫,我动刀杀生就那么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的母牛病了,家里人把它宰了。为这件事儿我还不停地哭了两天。可是今天呢,我“叭”的一枪就杀了一匹孤苦伶仃的小马。可以说,那是我两年多来见过的第一匹小马……

晚饭送来了。炊事员对我说:“嘿,狙击手真棒!……今天菜里见荤啦……”他们把饭盒留下来就走了。但是我们这几个姑娘坐在那儿,根本没去碰一下饭盒。我明白是怎么回事,噙着眼泪走出掩蔽部……姑娘们跟着我出来,异口同声地安慰我。她们很快地拿走各自的饭盒,吃了起来……

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啊……我永远忘不掉……

每天晚上,我们照例都要聊大天。聊些什么?当然,要聊家庭,聊自己的妈妈,聊已开赴前线的父亲和兄弟。我们还畅谈战后要干什么工作,谈我们会嫁给什么样的人,丈夫是否会爱我们,等等。我们连长故意逗我们说:

“哎哟,姑娘们!谁都觉得你们可爱。可是打完仗一准没人敢娶你们。你们打枪打得那么准,要是摔盘子准会摔中人家的脑门心,还不把丈夫的命给要了!”

我和丈夫是在战争中相识的,是一个团里的战友。他负过两次枪伤,一次震伤,从头至尾整个战争他都坚持下来了,后来在部队干了一辈子。对他根本不用解释什么是战争。我的脾气他心里完全有数。如果我可着大嗓门说话,他或者毫不在意,或者默不作声。我也学会对他宽容。我们养大了两个孩子,儿子和女儿,供他们读完了大学。

再对您讲些什么呢?……嗯,我复员后到了莫斯科。从莫斯科到自己家要乘车,步行有几公里。现在那儿通了地铁,可当时还是一片连一片的樱桃园和洼谷。当时那儿有一道很宽的深沟,我得穿过去。等我好不容易赶到那儿时,天已经黑下来了。不用问,我不敢在夜里过这条深沟。当时我站在沟边上,不知怎么办才好:是返回去等第二天再说,还是鼓起勇气穿过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太好笑了:前线都过来了,什么没见过?死人啦,各种各样的可怕景象啦。至今我还记得尸体的味道,和烟草气味混合在一起……可是到头来还是一个小姑娘的心态。想起我们从德国返回家园时,在途中的列车上,不知谁的旅行袋里窜出一只老鼠,一下子我们全车厢的姑娘们都乱了套,睡上铺的人从高处倒栽下来,吱哇乱叫。跟我们同路的大尉惊讶地说:“你们个个都得过战斗勋章,居然还会怕耗子。”

算我走运,这时一辆运货卡车开了过来。我想,这下有车可以搭了。

汽车刹住了。

“我要去狄雅柯夫村。”我大声说。

“我正好也到狄雅柯夫村去。”车上的年轻小伙子打开车门。

我钻进驾驶室,他把我的皮箱拎到车上,又上路了。他瞧着我的装束和奖章,问道:“你打死过几个德国人?”

我告诉他:“七十五个。”

他嘿嘿一笑: “ 吹牛! 恐怕你连一个德国人都没有见过吧?”

我突然认出了这小伙子是谁。

“柯尔卡·契绍夫?真是你吗?你还记不记得,我给你系过红领巾?……”

战前我在母校当过一个时期的少先队辅导员。

“你是——玛露茜卡?”

“是我呀……”

“真的吗?”他停下了汽车。

“快送我回家吧,干吗在半路上停车?”我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看到他也是这样。多么意外的相逢!

到了村里,他提着我的箱子跑进我家,手舞足蹈地对我妈说:

“快,我给您把女儿送回家啦!”

此情此景,怎么会忘记呢?

我回到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先要学会穿便鞋走路,我们在前线穿了三年长筒靴。我们习惯于扎腰带,笔挺地站着,而现在的衣服就像口袋似的套在身上,感到很不自在。我呆呆地看着长裙和连衣裙,已经感到陌生,因为在前线老是穿长裤,晚上把长裤洗干净,然后压在自己身下,躺在上面睡觉,我们把这叫作熨裤子。其实,裤子常常干不透,就得穿上它到严寒中去,结果立刻冻出一层冰壳壳。怎么学习穿裙子出门啊?双腿都迈不动。别看我们回来穿上老百姓的裙子和便鞋,可是一见到军官,还是不由自主地想举手敬礼。我们吃惯了军队伙食,完全由国家供给吃喝,而回来后得自己到粮店去买面包,按规定的定量去买。可是我们常常忘了付钱,幸好女售货员熟悉我们,知道我们是怎么回事,但又不好意思提醒我们。

我们也就不付钞票,拿起东西就走。过后我们很难为情,第二天赶紧去赔礼道歉,再买上另外一些东西,付清全部钱款。我们需要重新学习所有日常生活,要找回平民生活的记忆,要正常过日子!去和谁学啊?跑去找邻里街坊,去问妈妈……

您听我说,我还想到这样的问题。战争打了几年?四年。

这么久啊……什么鸟儿啦,花儿啦,我全不记得了。其实,它们仍然是存在的,可是我确实想不起它们来。事情就是这般奇怪,是吧?……为啥要有彩色的战争电影啊?战场上一切都是黑色。要说有另一种颜色,那就是血色,只有鲜血是红色的……

我们在不太久之前,大概是七八年前吧,刚刚找到战友玛申卡·阿尔希莫娃。一位炮兵连长负了伤,她爬过去救他,一颗炮弹在她前头爆炸开,连长死了,她幸好还没来得及靠上去,但两条腿却被弹片削掉了,真是受尽折磨,我们全力为她包扎,竭尽所能地去救她。等我们用担架把她送到卫生营时,她却向我们哀求说:“姑娘们,朝我开一枪吧……我不想这样活下去……”她就这样哀求我们……苦苦哀求……她被送往后方医院后,我们又继续前进、反攻。等我们回来找她时,她已经音讯全无了。我们谁都不知道她在哪里,情况如何。许多年过去了……无论往哪儿写信询问,都没有回音。后来还是莫斯科七十三中的同学帮助了我们。男孩女孩们根据线索查找,在遥远的阿尔泰的一个残疾人疗养院里找到了她,当时已经是战后三十年了。这些年她住过许多残疾院,漂泊过多家医院,做过几十次手术。她躲避所有人,连亲生母亲都瞒着,不让她知道女儿还活着……我们接她出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大家都哭成一片。我们后来又安排她与母亲见了面……这是她们母女三十多年后的重新相逢啊。妈妈差点就疯了:“多么幸运啊,我的心脏早前差点没痛碎了。有福啊!”玛申卡反复唠叨说:“现在我不怕见人了,我已经老了。”是啊……简单说吧,这也是一场战争……

我记得我在夜里坐在掩体中,彻夜不眠,外面炮声隆隆,是我们的炮兵在射击……胜利在望,没人愿意死……我曾经宣过誓,军人的誓言,如果需要,我将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是现在真的不想去死了。从战场上,就算你能活着回来,灵魂也是受伤的。现在我常常在想:伤了胳膊或伤了腿脚都没关系,哪怕整个身子都受了伤也无所谓。但伤了心灵,那就伤害大了。我们离家从军时,还十分年轻幼稚,都是些小毛丫头。我是在战火中长大成人的。妈妈在家里给我量过身高……我在战争中长高了十公分……

——克拉芙季娅·格利戈里耶夫娜·科罗辛娜

(上士,狙击手)


【采访后告别,她笨拙地向我伸出滚烫的双手,拥抱了我,又说了声:“对不起……”】



前言/序言


《烽火红颜》 内容简介: 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大地,无数家庭在这场浩劫中破碎。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总有一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身影,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更是肩负起保家卫国使命的战士。 《烽火红颜》的故事,就围绕着这样一群女性展开。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过往,却在命运的洪流中,汇聚于军营,成为时代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小说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深入挖掘这些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探寻她们在战火纷飞年代所经历的成长、蜕变与抉择。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婉的年轻女子。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本应在安逸的生活中度过一生。然而,随着战事的逼近,家国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林婉毅然决然地抛下优渥的生活,投身军旅。她并非天生的战士,起初的训练是艰苦而枯燥的,体能的极限、严格的纪律,都让她倍感不适。但她骨子里的坚韧和对家国的责任感,支撑着她咬牙坚持。 在军营中,林婉结识了各式各样的女性战友。有英姿飒爽、经验丰富的女兵连长赵雪,她做事雷厉风行,对下属严格却也充满关怀,是林婉的榜样和依靠;有性格泼辣、直率爽朗的东北姑娘孙梅,她大大咧咧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刻逗大家开心;有沉默寡言、内心细腻的江南女子李华,她擅长护理,在后方的医疗队中默默奉献,她的双手抚慰着伤痛,也传递着希望。 小说将重点描绘这些女性在军营中的生活点滴。清晨的号角声、汗水浸湿的军装、操场上整齐的步伐、夜幕下的窃窃私语……这些场景构成了她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她们在这里学习射击、爆破、侦察,学习如何在硝烟中保持冷静,如何在绝境中寻求生机。除了军事技能的磨练,她们更要学习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何在压力下调整心态,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林婉在军营中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她曾因初次上战场时的恐惧而颤抖,也曾因战友的牺牲而悲痛欲绝。但每一次的磨难,都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她学会了如何掩饰自己的情绪,如何在需要时挺身而出,如何在战场上做出艰难的判断。她也逐渐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每一次胜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除了在战场前线的战士,小说还触及了后方女性的角色。她们可能是医生、护士,在条件艰苦的医疗站里救死扶伤;她们可能是通信员,在硝烟中传递着重要的军事情报;她们可能是后勤人员,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为前线战士提供有力的保障。这些女性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她们同样是战争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的奉献同样值得尊敬。 《烽火红颜》并非仅仅描绘战争的残酷,它更着力于展现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力与情感。林婉在军营中,也经历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她与一位年轻的军官,在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后,萌生了朦胧的爱意。这份爱情,在战火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和脆弱。他们曾有过短暂的温馨时光,也曾面对分离的痛苦和失去的恐惧。这份感情,成为了她们在残酷战争中,支撑彼此前行的动力,也为她们的青春增添了一抹亮色,但也更加凸显了战争对个人幸福的无情摧残。 小说的叙事结构清晰,以时间为主线,穿插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回忆。作者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她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例如,林婉在收到家人寄来的家书时,眼中闪烁的泪光,以及她偷偷藏起信件,继续投入训练的坚定,都深刻地描绘了她内心矛盾却又决绝的一面。孙梅在战场上,用一首家乡的歌谣,鼓舞士气,将粗犷的外表下,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友的关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战局的推进,故事的高潮逐渐到来。林婉和她的战友们,经历了多次惨烈的战役,她们的队伍不断减员,但她们的意志却越发坚定。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林婉和她的战友们,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她们需要深入敌后,完成一项至关重要的侦察任务。在任务过程中,她们遭遇了严峻的考验,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击,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 小说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力求真实而震撼。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但更强调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在生死关头,林婉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她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冷静的判断,带领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她也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女兵。 最终,战争走向了尾声。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们所在的阵营赢得了胜利。战争结束后,幸存下来的女兵们,离开了熟悉的军营,回归到各自的生活。林婉也告别了军旅生涯,带着满身的伤痕和不灭的记忆,重新融入社会。然而,军营的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生命中。她变得更加成熟、坚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烽火红颜》不仅是一部描写战争的作品,更是一曲赞颂女性坚韧、勇敢和奉献的赞歌。小说通过林婉和她的战友们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她们并非柔弱的摆设,而是同样可以顶天立地的英雄。她们的牺牲与奉献,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注脚。她们在烽火中绽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属于她们的,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 这本书希望让读者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个体的命运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在其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它探讨了女性在战争中的身份认同,以及她们如何平衡军人的职责与个人的情感,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保持人性的温度。它试图还原那个年代女性的真实生活,她们的挣扎、她们的坚持、她们的爱与恨,以及她们最终的成长与蜕变。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牺牲、关于爱,更关于女性在时代洪流中不屈生命力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硬朗又不失柔美的风格,让人立刻联想到书名所传达的双重身份。我一直对军旅题材的作品抱有很大的兴趣,但往往市面上的作品要么过于强调军事训练的残酷与阳刚,要么就是沉浸在部队生活的情感纠葛中。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时,内心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期待。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一个女性在军营中的成长,如何在纪律严明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女性特质,又如何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超越性别的坚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望无际的军绿色背景下,点缀着一抹温暖而坚定的色彩,让人不禁想要走进去,去感受那份别样的力量。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将“女兵”的职业属性和“女人”的内在身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预示着一段关于自我认同和多重身份探索的旅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鲜活的女性视角,去理解她是如何在集体主义的洪流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又如何在责任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句话仿佛是一种宣言,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肯定与接纳。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女性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定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女性在特定职业环境中,如何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多重身份。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展现女兵身上的“女人”特质,是那种在战场上依然不失温柔的关怀,还是在生活中依然保留的细腻情感?亦或是,她是如何在性别差异与军队的均等化要求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军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自我发现和女性力量的成长史。我希望它能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女兵形象,让读者看到,女性的坚强不等于没有眼泪,女性的职业能力也绝不逊色于男性,而她们的女性魅力,更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力量。

评分

书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以一种非常直接且有力的方式,点明了故事的核心冲突与主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女性参军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在特定社会角色下,个体如何定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探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复杂人性和细腻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而这个书名恰恰预示了这本书将会有多么丰富的层次。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不少关于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责任、个人意志与集体纪律之间摇摆和抉择的描写。她或许会面临来自外部的质疑和压力,也会有来自内心的迷茫和挣扎。但正是这些挑战,才使得她的成长和蜕变更加令人动容。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一个女兵的内心世界,看到她如何在汗水与硝烟中,在战友的鼓励与支持下,逐渐坚定自己的信念,完成从青涩少女到坚毅战士的转变,同时又不失女性独有的柔情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文案,尤其是那句“在钢筋水泥的营房里,也有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瞬间击中了我的心弦。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女性的身份与柔弱、细腻划等号,而将军人的身份与刚毅、无畏划等号,仿佛这两种特质是水火不容的。但人生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对于身处特殊职业的女性而言,她们身上必然承载着更加复杂而深刻的多重面向。《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内在的张力与和谐。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主人公在严苛的军事训练下,如何保持自己女性的敏感与细腻,又如何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激发出比男性更强大的勇气与决心。这本书给我的想象空间很大,我想象着在一次次高强度的训练中,她的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次次与战友的并肩作战中,她的友情与爱情悄然萌芽,在一次次反思与成长中,她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压抑或割裂自己的不同面向,而是将它们融汇贯通,形成独一无二的自我。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身份标识,更是一种对自我定义的勇敢宣告。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女兵”这一带有强烈职业属性的身份,与“女人”这一更加普世且充满个体色彩的身份,融为一体,并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我想象着,书中一定描绘了一个不屈不挠、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但同时,她也一定拥有着细腻的情感,懂得关怀、懂得爱,也可能在某些时刻经历着脆弱与迷茫。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映出许多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与成长。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角色,她如何在军队的熔炉中淬炼,如何平衡刚与柔,如何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守护好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女性特质。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兵的故事,更是关于无数个在各自领域努力奋斗、定义着自身价值的女性的缩影。

评分

买东西的话,在京东购物是很不错的选择,活动多,货品多,各种服务都很到位,客服也很及时回应,更要说的就是京东的物流很快,而且送快递的小哥态度很好,所以在京东购物是很愉快的!!!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大概看了一下,准备静下心来细细看呢!一直在京东买书,活动多优惠力度大。就是现在包装不给力啊,无论多少书就是一个塑料袋子,把书脊书角都磨坏了。就差一个纸箱吗?!!!

评分

京东活动给力,一直购物车收藏,期待京东活动多发优惠券,送货速度快,值得表扬,退换货方便。

评分

伟大的作品,配的字体太难看。

评分

买书还是要在京东,快递特别快,书也保存的完好无损,每次搞活动力度还很大!

评分

虽然记不清她的全名,可是我还是非常喜欢她的书,这是第五部她的书,一路既往的厚重。每一部都是那么的沉甸甸。

评分

装帧印刷不错,用纸也可以,书名不怎么样,原书名很好,唉,编辑有问题。

评分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名作,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全球销量逾200万册。本书译者评价道:“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评分

以后买书就在京东了。以下是书柜里的书籍,读了有七八本。剩下的够一年的时间来读。慢点读,不争一些,平静一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