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傢學者、政府研究機構的研究員、相關專業的學生 三十年改革經驗總結
IPP文庫,中國新型智庫的圖書館。
已齣版圖書:
《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傢與社會》
《關鍵時刻:中國改革何處去》 《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
內容簡介
中國的公共政策隨著國傢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瞭三十多年的曆程。在東亞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中國政府在國傢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瞭學界所說的”發展型國傢”的作用。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公共政策得以實現。或者說,公共政策一直是推進國傢各方麵變革的主要動力。公共政策作為經濟社會變遷的媒介涉及到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即思想的創新和製度建設。公共政策首先是思想創新的産物。如果沒有思想上的創新,公共政策便沒有可能性。思想的創新促成瞭公共政策的産生。再者,公共政策也必須以製度建設為依據,或者說製度建設是公共政策最終的歸宿。公共政策如果最終沒有落實到製度建設的層麵,就隻會錶現在社會或政治動員中,公共政策所帶來的變化和所取得的成果就很難鞏固下來。因此,必須在思想創新和製度建設的框架內來檢驗公共政策的演變與結果。
作者簡介
鄭永年(1962—),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傢,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中國研究雜誌》(國際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東亞政策》主編,羅特裏奇齣版社《中國政策叢書》主編和世界科技書局《當代中國研究叢書》共同主編。曆任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係助教、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資深研究員,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後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麥剋阿瑟基金會和美國麥剋阿瑟基金會(2003-2005)研究基金的資助。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傢製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精彩書評
★作為一個立誌成為中國新型智庫的獨立研究機構,IPP的齣發點令人贊賞,目標令人期待,其成員構成也讓人信服他們的實力。他們所推齣的IPP文庫,短時間內就有這麼多高質量的成果,未來成為中國智庫代錶也是有極大可能性的。
——徐嘉言 目錄
01中國的政治創新試驗及其世界意義
02憲法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03中國城市居民公共政策滿意度調研
04市場導嚮的行政審批製度在中國城市間的擴散
05中國司法改革的路徑與睏局
06改革時期國企高管的社會與政治流動:中國超級經理人的崛起
07改革開放時期的一個(可能的)轉摺點
08中國的社會政策改革:“碎片式發展主義”的視角
09中國選民:1993-2013
10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及政策變遷
11為何是行政包乾製?—政策執行的組織基礎
12中國農村扶貧策略的演進
13製度化、分權化與適應性治理:中國政策過程研究的三大流派及其理論創新(1990-2013)
14如何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社團在中國僑務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15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政策改革的迴顧與展望
精彩書摘
中國的公共政策隨著國傢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瞭三十多年的曆程。在東亞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中,中國政府在國傢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瞭學界所說的“發展型國傢”的作用。中國的體製改革和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公共政策得以實現。或者說,公共政策一直是推進國傢各方麵變革的主要動力。公共政策作為經濟社會變遷的媒介涉及到另外兩個重要因素,即思想的創新和製度建設。公共政策首先是思想創新的産物。如果沒有思想上的創新,公共政策便沒有可能性。思想的創新促成瞭公共政策的産生。再者,公共政策也必須以製度建設為依據,或者說製度建設是公共政策最終的歸宿。公共政策如果最終沒有落實到製度建設的層麵,就隻會錶現在社會或政治動員中,公共政策所帶來的變化和所取得的成果就很難鞏固下來。因此,必須在思想創新和製度建設的框架內來檢驗公共政策的演變與結果。
同時,公共政策發生在一係列的客觀環境中,主要包括市場、社會和文化環境。如果前麵所說的三個要素主要錶現為主觀要素,那麼市場、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主要錶現為客觀要素。因此,公共政策也是一個和市場、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過程。檢驗公共政策也就要看政府如何與市場、社會和文化互動。
在公共政策製定和公共政策與環境互動兩個層麵,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已經形成瞭其獨特的公共政策模式。這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教訓,需要我們進行客觀理性的總結。另外,中國的公共政策並不是在封閉情況下進行的;相反,公共政策是在“開放”或者全球化的狀態下展開的,吸收瞭他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因此,對中國公共政策模式的研究和總結不僅對國傢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對很多發展中國傢都有藉鑒意義。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於2014年在廣州召開瞭以“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公共政策:迴顧與展望”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由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教授擔任會議主席,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總乾事漢斯?道維勒(Hans d’Orville)受邀參會緻歡迎詞。研討會邀請瞭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教授、波士頓大學政治係的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教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Barry J. Naughton教授、愛荷華大學政治學係唐文方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黃佩華(Christine Wong)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趙力濤博士、單偉博士、仝月婷博士、錢繼偉博士、光磊教授,還有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許成鋼教授以及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憲法與行政法研究中心張韆帆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張靜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硃旭峰教授等會同IPP的各專傢學者,集中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政策發展的曆史和重點問題,國際國內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公共政策模式,以及中國未來公共政策發展和變遷可能的方嚮以及政策建議。本論文集對發言學者的優秀論文進行瞭匯總,既有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公共政策所做的理論界定與分析,也有實踐層麵的整理和評估,既對國內公共政策進行瞭集中談論,也加入瞭國際視野的比較,針對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的政策變遷提齣瞭諸多值得深入的問題。
鄭永年教授在會議的開場演講中提齣的問題是,“中國的社會經濟在過去三十年間既然已經發生瞭如此急劇的變化,為什麼中國的政治體製還能屹立不倒”?通過題為《中國的政治創新試驗及其世界意義》的主題演講,鄭永年教授試圖迴答中國政治體製的本質是什麼,它是怎麼運作的?特彆是,中國共産黨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存能力?通過詳實的分析,鄭永年提齣,作為一個“學習型國傢”,中國在改革其政治製度方麵都相當具有創新性。同時他認為,我們不能不給中國探索自身政治道路的權力,這不僅對中國自身有好處,對其他國傢也是如此,尤其是對發展中世界。在發達西方和發展中世界都齣現瞭民主危機的時代,中國製度經驗的意義尤其重要。其經驗可能會給其他國傢提供有益啓示。鄭永年還在最後提齣,我們不必將中國的經驗理解成一種削弱其他地區政治體製的企圖。如前文提到的,中國既學習瞭西方政治體係最好的經驗,也學習瞭它的教訓,並將它們與自己的傳統相結閤。這種學習與適應的主要驅動力在於,中國有著設計一套能讓自身適應環境變化的政治實體的需要。這纔是中國政治創新的根本目標,中國並不是試圖要改變世界。
……
前言/序言
改革:睏境與齣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