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王树增战争系列自200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有《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系列作品问世。他开创了全新的战争史写作范式,也为战争文学树立了新标杆。
这一系列作品所具备的坚实宏大的结构、国际的视角、对现实的关照以及详尽的资料,使他拥有了数百万忠实的读者,而万众期待的《抗日战争》将于2015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战争系列作品将完满收官。
《长征》基调乐观,以这一人类重大的精神事件展示信仰的力量;《解放战争》气势恢宏,写出民心向背之别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以对万千战士的悲悯之情,构建起对战争整体格局的无奈与戏谑;而《抗日战争》基调庄严,全景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这是七十年来第一部属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史!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
七十年来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1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作者简介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1人,中国战争题材第1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目录
第三 十章 剥开表皮露出红瓤
第三十一章 杜利特尔轰炸
第三十二章 把我等的血肉英名涂写在岩石上
第三十三章 不惜一切代价让中国继续打下去
第三十四章 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第三十五章 挫师失地,罪戾难辞
第三十六章 血腥之月
第三十七章 我们是否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
第三十八章 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
第三十九章 山川震眩,声折江河
第四 十章 “一号作战”到此停止
第四十一章 退后一步不是中国好男儿
第四十二章 漫山遍野杀鬼子
第四十三章 中华民族的胜利
精彩书摘
当远征军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艰难跋涉的时候,在中国北方河北省的东部,日军第二十七师团师团长原田熊吉,带领一个视察团从唐山出发向北抵达了迁安。原田熊吉外出视察原因有二:一是他刚由第三十五师团调任第二十七师团,需要尽快熟悉部队;二是第二十七师团自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在执行对东起滦河、西至潮白河、南迄北宁铁路、北达长城的八路军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任务。目前已经把冀东抗日根据地四面包围,战斗进行了数月之久,他有必要上前线安抚一下他的士兵。
视察团成员除了他的随从参谋福间之外,还有步兵团长铃木少将和他的随员炭江副官、天津特务机关长雨宫少将、第一联队联队长田浦大佐和他的随员田岛大尉、随军顾问鹰羽大佐等。护卫部队由一个步兵中队、一个重机枪分队和一个火炮分队以及伪军一个营组成。
自迁安向南,沿着野鸡坨到沙河驿的土路已被破坏得无法行车,视察团的汽车开进路边栽满低矮桑苗的田地里试图继续前行时,突然,前方一百米处升起两颗信号弹,步兵团长铃木少将立即跳下车,准备上前查看情况,就在这时,数百名八路军官兵已经冲到眼前,护卫部队的前卫和后卫都发生了激战。铃木的副官炭江带着几名士兵跑向桑苗林一侧的小土包,手榴弹随之下雨一样地飞来,他们被夹在了对射的弹雨中。往回爬到时候,一颗手榴弹砸在炭江的肩上,但手榴弹没有爆炸。伪军们开始逃跑,田岛大尉前去制止,可没有任何效果。八路军官兵一度冲到原田熊吉的跟前,福间参谋拔出战刀拼死护卫他的长官。桑苗地四周回响着喊杀声、白刃战的咒骂声以及受伤人员的呻吟声。为了尽力阻止护卫队的士兵后退,军官们四处奔跑大喊大叫,因此成为八路军攻击的主要目标。随军顾问鹰羽大佐、护卫中队的塚田湲中尉、山本庄五郎曹长、今井升兵长、田中广吉伍长和机枪中队的铃木正一伍长等都被打死了。战斗持续到下午,发动攻击八路军突然撤离,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视察团的汽车终于开出了地狱般的桑苗地,抵达沙河驿时已经夕阳西下。——“暗红色的云层笼罩着西方天际的山岭。视察团受到第三联队长小野大佐的迎接,并在该地宿营。当晚将战死者尸体火化。次日清晨,视察团携带骨灰返回唐山。”
原田熊吉的参谋们判断,攻击他们的是八路军冀东军分区李运昌的部队。
一九四二年,处于敌后战场上的八路军和抗日民众武装,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在敌后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后,经过大规模的“铁壁合围”和“梳篱清剿”,抗日根据地遭受巨大打击,八路军官兵伤亡严重,抗日民众被大量屠杀,根据地面积急剧缩小,财政供给空前困难。到一九四二年初,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面积比前一年缩小了六分之一以上。在华北,八路军控制的人口仅占四分之一,约二千二百多万人;而日军占领区内的人口多达六千余万,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八路军虽然占据着乡村一半以上的区域,但在华北的四百三十七座县城中,八路军占据的不足十座。且抗日根据地大多处于偏僻贫穷地区,相对而言日军占领区内物产富足、人口稠密。一九四二年初,华北日军总兵力约为三十二万五千人,伪军约十一万七千人,八路军总兵力约为二十六万五千人。虽然双方兵力相差不多,可八路军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战斗力的外在对比依旧敌强我弱。
从中国抗战的全局上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能够把数十万日军拖在其占领区并不断地消耗,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敌后抗日武装的存在和作战,不但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极大地牵制着日军的兵力;更主要的是,八路军官兵的决死作战不但向日本而且向全世界证明:日本侵略者可以用武力占据中国的部分国土,但是他们从来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领,他们占据的每一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都犹如一个巨大的火山口,愤怒的复仇火焰随时可能猛烈地喷发,日本侵略者彻底征服中国的企图只是一厢情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防止部分兵力调走导致中国军队发动反击,特别是为防止八路军趁机扩大作战区域并壮大抗日力量,决定先发制人。一九四二年二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召开参谋长会议,传达了年度“肃正作战计划”内容,其要点是出动相当规模的兵力,首先把八路军的平原根据地冀东和冀中彻底铲平,然后向八路军的核心根据地太行山北部发动全面进攻。——“在本年度内,务期将河北省大部、山东和山西各省以及蒙疆的主要地域都变成治安区。”
根据这一计划,从四月开始,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从河北东部、第十二军和第一一〇师团一部从河北南部、第一一〇师团和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主力从河北西部,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以上的“扫荡”是更大规模作战前的一系列牵制作战,日军的最终目标是五月开始的对冀东和冀中作战以及对晋冀豫边区作战。
日军想重复中条山作战的前例。在中条山作战中,日军基本上肃清了在敌后作战的国民党军主力。但是,连日军也明白,接下来的作战会异常艰难,因为共产党武装力量是中国抗日军队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又是中国人中极其特殊的一群人,太行山绝不是中条山。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于一九四二年二月连续发出反“扫荡”指示,对八路军官兵提出了克服“三种情绪”的要求:不要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产生麻痹轻敌和盲目乐观的情绪;不要因为日军的残酷烧杀和亲人的不幸遇难而产生拼命蛮干的情绪;不要因为敌情的严重和根据地遭受损失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惊慌失措的情绪。面对残酷的斗争,领导机关须尽量精干,干部要适当分散到基层和前线去指导对敌斗争。反对部队拖着机关跑“扫荡”的现象、等扫荡之后再作善后处理的消极现象以及依据狭隘的经验钻固定的沟渠和窑洞的现象。要彻底发动群众,实行坚壁清野,组织民兵力量,密切军民团结。总之,发扬不怕一切困难的精神,保证党的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战斗力——“必须使一切党及政府群众团体的机构在战争环境中仍能工作,仍能更紧张的进行工作”。
“更紧张的进行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敌后顽强战斗下去,直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
前言/序言
血与火的交响: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壮丽史诗 本书并非对单一战争或事件的枯燥叙述,而是一幅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抵抗外敌入侵,最终赢得独立与解放的辉煌历程。它聚焦的,是从古至今,中华大地所经历的无数场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为了家园而迸发的殊死搏斗,是对无数英勇儿女不屈精神的深情礼赞。 序曲:民族危亡的警钟长鸣 中国,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璀璨的文明。然而,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当外部的贪婪之爪伸向这片富饶的土地,当古老的秩序被野蛮的力量打破,警钟便在沉睡的民族心中敲响。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那些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将看到,当外侮骤至,家国破碎,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一场场关乎生死的抗争,是如何在绝望中酝酿,又如何在希望的微光中燃起。 这不仅仅是关于甲午海战的屈辱,也不仅仅是关于八国联军的铁蹄,更不仅仅是关于日本全面侵华的炮火。它是关于每一个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百姓,是关于每一个在硝烟中挺身而出的士兵,是关于每一个在血泊中坚持抵抗的民族脊梁。我们将追溯那些导致民族危亡的深层原因,从政治腐败到军事落后,从经济贫弱到思想愚昧,审视那些让国家变得脆弱的土壤。同时,我们也将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民族内部始终涌动着一股不屈的洪流,一股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力量。 第一乐章:烽烟四起,全民抗战的洪流 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家园,当故乡的山河染上血色,中华民族被推向了抗击外侮的最前沿。本书将生动地展现,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是如何万众一心,前赴后继。 我们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关注战场外的坚韧与牺牲。从东北大地上最早的抗日火种,到华北平原的游击战风生水起;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的英勇斗争,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抗战的力量。我们将深入到那些著名的战役中,感受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体会战略战术的智慧博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在这些战役背后,是无数普通民众的默默支持和巨大奉献。 本书将细致描绘: 东北抗联的孤勇与悲壮:在冰天雪地的绝境中,如何用生命践行“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 正面战场上的决死之战:台儿庄的血战,长沙会战的坚守,无数将士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敌后战场的星星之火:如何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牵制敌人、打击敌人的重要力量。 国共合作的曲折与坚持: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两个主要政党如何克服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 大后方的坚守与奉献:在沦陷区之外,后方人民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支援前线,保障国家的运转。 这一个乐章,是全民抗战的壮丽图景,是民族觉醒的时代回响,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第二乐章:血泪与牺牲,人民的坚韧与不屈 战争从来不是遥远的数字,而是切肤的疼痛,是无尽的牺牲。本书将目光投向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人民,记录他们在战火洗礼下的坚韧与不屈。 我们将深入到被日军铁蹄践踏的土地,感受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在日伪政权的残酷统治下,他们如何暗中传递信息,如何组织救亡活动,如何用微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 沦陷区人民的抗争:从拒绝合作到暗中破坏,从秘密营救到武装反抗,他们用生命谱写着不屈的篇章。 家庭的破碎与重塑:战争如何撕裂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又如何让人们在悲痛中相互扶持,继续生存。 文化教育的守护:在民族危机面前,知识分子如何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如何用笔杆子对抗枪杆子。 经济的重创与自救:战争对中国经济的摧残,以及人民如何在困境中摸索生存之道,发展生产,支援抗战。 妇女的力量:在男性奔赴战场的同时,妇女们如何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又如何投身到支援前线的行列,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儿童的成长与记忆:战火中的孩子们,他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认识战争,如何继承父辈的抗争精神。 这个乐章,是关于人民的苦难,更是关于人民的伟大。它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并不能摧毁一个民族的意志,反而能淬炼出更坚韧的灵魂。 第三乐章:黎明前的黑暗,走向胜利的曙光 胜利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场战斗、无数次牺牲、无数次坚持的必然结果。本书将描绘战争后期,中华民族如何承受黎明前的黑暗,如何一步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我们将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抗战的深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日益增加,但同时,日本侵略者也负隅顽抗,甚至采取更加残酷的手段。 战略相持阶段的艰辛: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如何坚持游击战争,消耗敌人,等待时机。 国民经济的维持与发展:在战争的重压下,如何努力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民用,为最后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国际援助的争取与利用: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如何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情报战线上的斗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之外,还有一场无声的战争,情报人员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赢得战争提供关键信息。 思想战线上的坚持:在战争的泥淖中,如何保持高昂的士气,坚定必胜的信念,抵御一切消极和动摇。 最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胜利的曙光,当日本侵略者被迫投降,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尾声:浴火重生,民族复兴的征程 战争结束了,但战争留下的创伤和留下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本书的结尾,并非简单的胜利宣告,而是对这场伟大胜利意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民族未来走向的展望。 我们将回顾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民族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不仅洗刷了民族的屈辱,更激发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的代价与遗产:无数的生命逝去,无数的家园被毁,但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 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战火的淬炼中,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勇敢、坚韧和牺牲精神。 走向新生的道路:战争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一切都已圆满,新的挑战和机遇摆在了民族面前。 历史的启示与警醒: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对于和平的珍视,以及对于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的永恒守护。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史诗,是一曲唱响在血与火中的生命赞歌。它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人物、宏大的叙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感受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体会那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伟大的未来。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