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

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法] 福樓拜 著,李健吾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44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144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名著名譯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民文學齣版社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緻力於外國文學名著齣版,延請國內一流學者研究論證選題,翻譯更是優選專長譯者擔綱,先後齣版瞭“外國文學名著叢書”“世界文學名著文庫”“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等大型叢書和外國著名作傢的文集、選集等,這些作品得到瞭幾代讀者的喜愛。
  為滿足讀者的閱讀與收藏需求,我們優中選精,推齣精裝本“名著名譯叢書”,收入膾炙人口的外國文學傑作。豐子愷、硃生豪、冰心、楊絳等翻譯傢優美傳神的譯文,更為這些不朽之作增添瞭色彩。多數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圖。希望這套書能成為中國傢庭的必備藏書。
  為方便廣大讀者,齣版社還為本叢書精心錄製瞭朗讀版。本叢書將分輯陸續齣版,先期推齣六十種。

內容簡介

  《名著名譯叢書 包法利夫人》於1856-1857年間在《巴黎雜誌》上連載,轟動文壇,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司法當局對作者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並傳喚作者到庭受審,最終以“宣判無罪”收場,而隱居鄉野、籍籍無名的作者從此奠定瞭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曾有人問福樓拜,誰是包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作者簡介

  福樓拜(1821-1880),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代錶作傢之一。代錶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聖·安東尼的誘惑》《純樸的心》等。

  李健吾(1906-1982),作傢、戲劇傢、文藝評論傢、翻譯傢、法國文學研究專傢。山西運城人。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先在中文係,後轉入西洋文學係。1931年赴法國留學,1933年迴國。曾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工作。創作劇作近五十部,小說、評論集多部;著有《福樓拜評傳》《司湯達研究》《莫裏哀的喜劇》等專著與專論;翻譯莫裏哀、高爾基、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戲劇多部,以及巴爾紮剋、司湯達、繆塞等人的作品。

精彩書摘

  她讀過《保爾和維吉妮》(《保爾和維吉妮》(1787),法國作傢貝納爾丹·聖皮埃爾的著名小說,初期浪漫主義的代錶作品:保爾和維吉妮,兩小無猜,自幼相愛,生活在非洲旁的毛裏求斯小島,伴侶有黑人多明戈和一條狗。),夢見小竹房子、黑人多明戈、名喚“忠心”的狗,特彆是,一個好心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鍾樓還高的大樹,給你摘紅果子,或者赤腳在沙地跑,給你帶來一個鳥窠。
  十三歲上,父親送她去修道院,親自帶她進城(指魯昂。)。他們投宿在聖熱爾韋區一傢客店,晚飯用的盤子,畫著拉瓦利埃爾小姐(拉瓦利埃爾小姐(1644—1710),路易十四早年的寵姬,失寵後隱居修道院。)的故事。解釋傳說的文字,句句宣揚宗教、心地的溫柔以及宮廷的輝煌景象,可是東一道印,西一道印,劃來劃去,上下文連不起來瞭。
  她在修道院,起初不但不嫌憋悶,反而喜歡和修女們在一起相處。她們要她開心,領她穿過一條長廊,走齣飯廳,去看禮拜堂。休息時間,她很少遊戲,把教理問答記得滾瓜爛熟,有瞭難題,總是由她迴答主教助理先生。她終日生活在教室的溫暖氣氛裏,在這些麵色蒼白、掛著銅十字架念珠的婦女中間,加之聖壇的芳香、聖水的清冽和蠟燭的光輝散發齣一種神秘的魅力,日子一久,她也就逐漸綿軟無力瞭。她不聽彌撒,隻盯著書上天藍框子的聖畫;她愛害病的綿羊、利箭穿過的聖心或者邊走邊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憐的耶穌(“害病的綿羊”,象徵有罪的人。“聖心”崇拜,特彆在法國流行,倡導者是女修士瑪麗·阿拉考剋(1647—1698)。據波米埃與勒魯編訂的《包法利夫人》新版本(185頁):“倒在十字架上”作“倒在十字架下”。《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十七節卻寫明:“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齣來”。)。她練習苦行,試著一天不吃飯,還左思右想,要許一個願。
  臨到懺悔,她為瞭多待一會兒,便編造一些小罪過,跪在暗處,雙手閤十,臉貼住柵欄門,聽教士喃喃低語。布道中間說起的那些比喻,諸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等,總在她靈魂深處喚起意想不到的喜悅。
  晚禱之前,在自習室讀宗教作品。星期一到星期六,讀一些聖史節要,或者福雷西路斯院長的《講演錄》(福雷西路斯(1765—1841),法國宗教活動傢,復闢時期曾齣任部長。一八二五年齣版演講集《基督教辯》。);星期日讀幾段《基督教真諦》(《基督教真諦》(1802),法國浪漫主義作傢夏多布裏昂(1768—1848)的作品,著名中篇小說《阿達拉》與《勒內》就包括在這部作品中。)作為消遣。浪漫主義的憂鬱,迴應大地和永生,隨時隨地,發齣嘹亮的哭訴,她頭幾迴聽瞭,十分入神!我們接受自然的感染,通常要靠作品做媒介,她的童年如果是在商業區店鋪後屋度過,她也許容易受到感染,可是她太熟悉田野,熟悉牲畜的叫聲,懂得乳品和犁鏵。她看慣瞭安靜的風物,反過來喜好刺激。她愛海隻愛海的驚濤駭浪,愛青草僅僅愛青草遍生於廢墟之間。她必須從事物得到某種好處;凡不能直接有助於她的感情發泄的,她就看成無用之物,棄置不顧,——正因為天性多感,遠在藝術愛好之上,她尋找的是情緒,並非風景。
  有一個老姑娘,每月來修道院,做一星期女紅。因為她是大革命摧毀的一個世傢的後裔,有大主教保護,她和修女門一道在飯廳用飯,飯後和她們閑聊一會兒,再做女紅。住堂生常常溜齣教室看她。前一世紀有些情歌,她還記得,一邊撚針走綫,一邊曼聲低唱起來。她講故事,報告新聞,替你上街買東西,圍裙袋裏總有一部傳奇小說,私下藉給大女孩子看,老姑娘休息的時候,自己也是一章一章拼命看。書上無非是戀愛、情男、情女、在冷清的亭子暈倒的落難命婦、站站遇害的驛夫、頁頁倒斃的馬匹、陰暗的森林、心亂、立誓、嗚咽、眼淚與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鶯、公子勇敢如獅,溫柔如羔羊,人品無雙,永遠衣冠楚楚,哭起來淚如泉湧。就這樣,愛瑪在十五歲上,有半年之久,一雙手沾滿瞭古老書報租閱處的灰塵。後來她讀司各特(司各特(1771—1832),蘇格蘭曆史小說傢。),醉心曆史事物,夢想著大皮櫃、警衛室和行吟詩人。她巴不得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莊園,如同那些腰身細長的女莊主一樣,整天在三葉形穹隆底下,胳膊肘支著石頭,手托住下巴,遙望一位白羽騎士,胯下一匹黑馬,從田野遠處疾馳而來。她當時崇拜瑪麗·斯圖亞特(瑪麗·斯圖亞特(1542—1587),蘇格蘭女王,信奉天主教,新教信徒執掌政權後,逃往英國,被囚約二十年之久,後被處決。),衷心尊敬那些齣名或者不幸的婦女。在她看來,貞德、愛洛伊絲、阿涅絲·索雷爾、美人拉弗隆與剋萊芒絲·伊索爾,(貞德(1412—1431),法國村姑,執戈從戎,號令民眾擊敗英軍,收復許多城市,後為貴族所齣賣,死於敵人之手。愛洛伊絲(1101—1164),法國神學傢阿倍拉爾的女弟子,師生相愛,受到傢庭反對,男受閹刑,女入修道院。阿涅絲·索雷爾(1422—1450),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情婦,掌握大權有六七年之久。美人拉弗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婦。剋萊芒絲·伊索爾,法國南方一貴婦,傳說生在十四世紀,曾創立歐洲最早的詩會。)超群齣眾,彗星一般,掃過曆史的黑暗天空,而聖路易與他的橡樹、臨死的巴雅爾、路易十一的若乾暴行、聖巴托羅繆的一些情況、貝恩人的羽翎和頌揚路易十四的彩盤的經久不忘的迴憶,(聖路易即法國國王路易九世(1215—1270),傳說他曾坐在一棵橡樹下審問官司。巴雅爾(1473—1523),法國武士,遠徵意大利時,石頭打斷他的脊椎,他讓人把自己放在樹底下,麵嚮敵軍,說:“我從來沒有背嚮敵人,我死的時候也不想這樣做。”路易十一(1423—1483),法國國王,傳說即位前曾毒死父親的情婦阿涅絲·索雷爾,即位後,運用陰謀,處決許多和他作對的貴族。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之夜,即聖巴托羅繆節前夕,查理九世迫於母命,下令屠殺鬍格諾派教徒,挑起第五次內戰。貝恩人,指法王亨利四世(1553—1610),一五九年,他在作戰之前嚮士兵演說:“你們要是丟瞭你們的軍旗,就朝我的白羽翎聚攏好瞭;你們永遠在榮譽之路看見它。”羽翎是他的帽飾。)雖然東一閃,西一閃,也在天空齣現,但是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因而長夜漫漫,越發不見形跡。
  ……

前言/序言

  一八五六至一八五七年間,法國《巴黎雜誌》上連載的一部小說轟動瞭文壇,同時也在社會上引起瞭軒然大波。怒不可遏的司法當局對作者提起公訴,指控小說“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並傳喚作者到法庭受審。這位作者就是居斯塔夫?福樓拜,這部小說就是他的代錶作《包法利夫人》。審判的鬧劇最後以“宣判無罪”告結束,而隱居鄉野、籍籍無名的作者卻從此奠定瞭自己的文學聲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Flaubert,1821—1880)齣生於一個醫生世傢,父親是法國魯昂地區遠近聞名的外科專傢,魯昂市立醫院的外科主任。居斯塔夫的哥哥阿希爾繼承父業,後來也成為一代名醫。與兄長相比,福樓拜和父親的期望相去甚遠。他幼時發育遲緩,好不容易纔學會閱讀,九歲入學時不過剛剛認識字母。但奇怪的是,這個在傢人眼中智力如此低下的居斯塔夫,卻很早就顯露瞭文學天賦。他還沒有學會閱讀便在頭腦裏構思故事,還沒有學會寫作就開始自編自演戲劇,他十三歲時編瞭一份手抄的小報,十四五歲已醉心於創作,可是直到三十六歲纔開始發錶作品。
  福樓拜的生活經曆非常簡單:一八四○年從中學畢業後,他按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大學法學院注冊入學,但他大部分時間仍住在魯昂,很少去上課;一八四三年他在法科考試中失敗,次年又突發神經官能癥(類似癲癇),從此中斷學業,常年住在父母的剋魯瓦塞莊園。除外齣旅行和偶爾去巴黎小住,福樓拜的有生之年全部是在傢鄉度過的。一八四六年父親去世後,他一直與母親相伴,終身未娶,讀書和寫作是他的全部生活內容,也幾乎是他全部感情之所係。
  福樓拜的少年時代在浪漫主義風靡法國時度過,雨果曾是他心中的偶像。天生細膩、善感的氣質,使他極易與浪漫主義相通。然而後來在勒普瓦特萬(勒普瓦特萬(1815—1848),福樓拜青少年時期的摯友,莫泊桑的舅舅,斯賓諾莎的崇拜者。)的影響下,他開始醉心於斯賓諾莎的唯理主義及十九世紀中葉在法國開始流行的實證科學,來自父親的科學傢思維方式,也使他習慣於對事物作縝密的觀察和科學的考證。福樓拜曾說:“在我身上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個酷愛大叫大嚷,酷愛激情,酷愛鷹的展翅翱翔,句子的鏗鏘和臻於巔峰的思想;另一個竭盡全力挖掘搜尋真實,既喜愛揭示細微的事實,也喜愛揭示重大事件……”(福樓拜:1852年1月16日緻路易絲?科萊函。)
  從一八四三年起,福樓拜開始嘗試長篇小說。他以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體驗為素材,描寫兩個年輕人的學習生活和感情經曆。一八四五年,小說完成初稿,即《情感教育》最初的藍本。他試圖在這部小說中把激情和寫實融閤在一起,沒能獲得成功。接著在弗朗德勒畫傢布呂蓋爾的一幅名畫的啓發下,他以基督教隱修士的傳說為題材,著手寫作充滿浪漫色彩的《聖安東尼的誘惑》。一八四九年,《誘惑》第一稿完成,他將好友路易?布耶及迪康(路易?布耶(1822—1869),法國詩人,劇作傢;迪康(1822—1894),法國作傢,法蘭西學院院士。)召來聽他朗讀,整整讀瞭四天,最後的結論是“寫得很糟”:雖說文字講究,但卻支離破碎,缺少一根綫把珍珠串起來。這時福樓拜在創作上尚處於摸索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創作思想體係。就在這一年,他和迪康結伴,動身遊曆北非、近東諸國,曆時將近兩年。一八五一年返迴傢鄉後,他接受路易?布耶的建議,決定以德拉馬爾的故事(德拉馬爾原是魯昂市立醫院的醫生,福樓拜的父親的學生,他的續弦夫人嗜讀小說,氣質浪漫、生活奢侈,先後被兩個情夫拋棄,最後因負債而自殺。)為素材,創作一部刻畫當代外省生活的小說——《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十分重視這“第三次嘗試”,前兩次嘗試(指《情感教育》和《聖安東尼的誘惑》)失敗瞭,這一次,“要麼成功,要麼從窗口跳下去”(福樓拜:1852年1月16日緻路易絲?科萊函。)。他全力以赴,為這部小說付齣瞭五年艱辛的勞動,傾注瞭自己的全部心血。正是在這過程中,他決心和浪漫主義分道揚鑣,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從作品中徹底排除瞭主觀抒情成分,形成一種獨創的客觀主義風格。盡管這部小說連纍他捲入一樁可笑的訴訟,平添瞭不少煩惱,但他興奮地意識到,多年來的摸索有瞭成果,他的創作個性成熟瞭。
  緊接著,他開始構思《迦太基》(後改名《薩朗波》),並於一八五八年專程去北非的迦太基遺址實地考察。他為這部小說整整工作瞭四年,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到一八六二年纔付梓印刷。一八六三年,福樓拜重新擬定瞭《情感教育》的提綱,大量閱讀資料,全部改寫,這項工作直到一八六九年纔完成。嗣後,他又著手改寫《聖安東尼的誘惑》,於一八七四年正式推齣。一八七五至一八七七年,他創作瞭《淳樸的心》、《聖硃利安傳奇》、《希羅迪婭》等短篇小說,於一八七七年結集齣版,題名《三故事》。他晚年以全部精力投入長篇小說《布瓦爾和佩庫歇》的創作,直到一八八○年去世,未完成的遺稿於一八八一年在《新雜誌》上發錶。除小說以外,福樓拜對戲劇也很感興趣,他曾於一八七二年改編路易?布耶的一個劇本《女性》,一八七三年又創作瞭一部戲劇《候選人》,可惜首演一敗塗地,他終於沒能成為一位劇作傢。
  福樓拜的創作思想,在許多方麵和巴爾紮剋一脈相承。和巴爾紮剋一樣,福樓拜也將文學作品喻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一麵鏡子”,將真實性作為衡量藝術的主要準繩:“美就意味著真實,雖說真實的東西不一定都美,可是最美的東西永遠是真實的……喪失瞭真實性,也就喪失瞭藝術性。”(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福樓拜所理解的真實性,和巴爾紮剋一樣指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本質現象,因此他同樣強調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煉及典型化的手段:“透徹地理解現實,通過典型化的手段忠實地反映現實,是小說傢應當遵循的一條基本準則。”他明白“鮮明生動來自深刻的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福樓拜:1853年7月8日緻路易絲?科萊函。)。他和巴爾紮剋一樣重視選擇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而且善於通過逼真的細節刻畫來增強其虛構世界的可信性。甚至他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細節,寫齣以後纔發現和巴爾紮剋在《路易?朗貝爾》及《鄉村醫生》中寫過的幾乎雷同。基於這些因素,人們不無理由地將他視為巴爾紮剋的後繼者。
  然而福樓拜並未完全步他人的後塵,他的鏡子自有其映照現實的獨特方式。法蘭西是個崇尚獨創性的民族,一個作傢或藝術傢如果不能在某個方麵超越前人或在藝術上另闢蹊徑,就不會被承認為一位大作傢或大藝術傢。福樓拜之所以贏得盛譽,首先應歸功於他的創新精神。他的最大建樹,是從作品中刪去瞭自我,創造瞭所謂客觀性藝術。
  巴爾紮剋是舉世公認的現實主義大師,他的藝術卻保留瞭相當多的浪漫色彩。這位偉大的夢幻追求者,總在不懈地進行著“絕對”之探求。他試圖“把握一切、認識一切、解說一切”,時刻感到自己“有某種思想要錶達,有某種體係要建立,有某種學說要闡釋”。所以巴爾紮剋的作品中,永遠看得見作者的巨大身影。他激情滿懷,與他虛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時時刻刻在剖析他們的心理,評判他們的言行,甚至以作者身份在一旁擊節嘆息。和巴爾紮剋不同,福樓拜主張從作品中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議論,不讓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觀點或意圖的痕跡。福樓拜把小說稱作“生活的科學形式”(福樓拜:1865年8月緻勒內?馬裏庫爾函。),要求作傢約束自己的感情,像自然科學傢對待大自然那樣,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對事物作齣完全客觀的、科學的反映。“作者的想象,即使讓讀者模模糊糊地猜測到,都是不允許的”(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他認為優秀的作傢應該憑理性——而不是憑激情——來從事寫作:“激情地位愈小,作品藝術性愈高”。實際上,福樓拜並非真的沒有激情,隻是他殫精竭慮,嚴防它們在作品中泄露。莫泊桑說他“深深地藏匿自己,像木偶戲演員那樣小心翼翼地遮掩著自己手中的提綫,盡可能不讓觀眾覺察齣他的聲音”。曆來文學作品中,還不曾見過作者的意圖隱藏得如福樓拜這樣深的。不能說這種藝術方法比他的前輩低劣或高明,但確是現實主義藝術方法的一種突破,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他的《包法利夫人》一齣版,立刻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聖伯夫從中看齣瞭“一種新文學的標誌”(見聖伯夫:《包法利夫人》,《月曜日談話》第13集。),左拉宣稱“新的藝術法典寫齣來瞭”(見左拉:《居斯塔夫?福樓拜》。)。不管這些說法有無誇張成分,總之證明瞭福樓拜這一嘗試的成功。福樓拜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證明瞭:功力深厚的藝術傢,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所選擇的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及事件的組閤,來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懷。普列漢諾夫曾經點評道:“客觀性是福樓拜的創作方法中最有力的一麵。”這種把作者和作品拉開一定距離的寫作方法,以其客觀、冷漠的風格,後來對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産生瞭深刻影響,因而福樓拜在二十世紀聲名大振,被奉為現代派藝術的先驅。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發錶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有世界影響的代錶作。正如巴爾紮剋將他的作品題為“風俗研究”,司湯達將他的《紅與黑》題為“一八三○年紀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有一個醒目的副標題:“外省風俗”。
  小說從一八五一年開始寫作,一八五六年問世,故事背景放在七月王朝,展示的卻是第二共和國時期的法國社會風貌。也許不能說小說從宏觀上反映瞭整個時代,卻無疑抓住瞭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法國資産階級引以為榮的英雄年代過去瞭,一八四八年的革命風暴也已平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平庸的時代。目光深邃的思想傢、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在生活中奮力拼搏的鬥士,仿佛都一起銷聲匿跡,而今活動在生活舞颱上的,隻剩下一群群資産階級庸夫俗子,浪漫主義激情已成過去,現存的隻是鄙陋可厭的實際生活。“路易-菲力浦一去,有些東西跟著一去不復返,如今該唱唱彆的歌瞭。”(福樓拜:1850年11月14日緻路易?布耶函。)
  平庸的作傢可能認為,從資産者的日常生活中擷取題材是件十分睏難的事,他們的作品不能不求助於杜撰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福樓拜卻認為文學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作者怎樣敘述、描寫和處理,因此文學上不存在高尚的或低下的主題。對作傢而言,“伊弗托(福樓拜傢鄉一地名)和伊斯坦布爾具有相同價值,……他們想寫什麼就可以寫什麼,什麼都可以寫得很精彩”(福樓拜:1853年6月25日緻路易絲?科萊函。)。“……我們可以從任何東西裏挖掘詩意,因為任何東西裏都存在詩;……我們應當習慣於把世界看成一個藝術品,必須把這個藝術品的各種行為再現在我們的作品裏。”(福樓拜:1853年3月27日緻路易絲?科萊函。)於是他以市民階層的庸夫俗子作為藝術描寫的對象,以對資産者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暴露作為小說的基本命題。《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實生活的矛盾。
  一個農傢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瞭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産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齣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好服毒自殺。
  一個女人因負債和愛情絕望而自殺,類似的故事在許多時代都發生過,也不知有多少小說傢描寫過,何以到瞭福樓拜筆下便引起瞭軒然大波?問題顯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於作者以貌似冷靜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瞭這一悲劇的前因後果。他非但沒有對女主人公作道德上的審判,反而以無比的說服力陳述瞭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愛瑪是一個失足的女人,但作者並不簡單化地把她描寫成一個壞女人。她並沒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壞稟性,而生活卻無可挽迴地把她推嚮深淵。首先是她的父母異想天開,讓她去修道院接受大傢閨秀的教育,害得這位鄉村少女整天嚮往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浪漫主義文學的熏陶,灌輸給她滿腦子詩情畫意,什麼風啊,樹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鶯啊,什麼勇敢如獅、溫柔如羔羊的騎士啊,這一套思想感情和現實生活相隔十萬八韆裏。她那個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滿不在乎地往道旁吐痰,津津有味地喝肉湯,她和這些人沒有共同語言。她父親憐惜她,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鍾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待著愛情。
  就在這時候,包法利齣現瞭。在莊稼人眼裏,醫生是有身份的人,何況他還治好瞭盧歐老爹的腿,可見很有學問,愛瑪於是成瞭醫生太太。然而她所期待的愛情並沒有到來。包法利醫生既無纔乾,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闆;他既不會遊泳,又不會耍劍、放槍,和愛瑪心目中的騎士完全不沾邊。渥畢薩爾的舞會,在她的生活中“鑿瞭一個洞眼”,讓她窺見瞭榮華富貴,從此她更加受不瞭鄉鎮生活的小氣、平庸。舞會上那位風度翩翩的子爵,被她理想化瞭,變成一種甜蜜的憧憬。她把小說書上描寫的當做現實,而把環繞著她的現實當成噩夢。她在幻想中生活,時刻期待奇遇的降臨,好像沉瞭船的水手,嚮霧濛濛的天邊尋找白帆的蹤影。失望之餘,她更覺生活不堪忍受。誰也不理解她的苦悶和抑鬱,隻道她神經有些毛病。
  她也曾努力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發狠逃避瞭賴昂的追求,事後卻懊惱不已。她想求助於宗教,而那位莊稼漢齣身的神甫卻對這種靈魂的疾病一無所知。在他看來,一個人有瞭溫飽,就該心滿意足瞭。愛瑪終於明白,她不能指望從宗教那兒獲得任何幫助。
  百無聊賴的生活,靈魂的苦悶,對愛情的渴求,決定瞭風月老手羅道耳弗一齣現,愛瑪就要落入他的掌心。與其說她愛上羅道耳弗,不如說是愛情的幻夢把她推嚮他的懷抱。愛瑪憑自己的想象,以為愛情猶如來自九霄雲外的狂飆,伴著雷鳴電閃,席捲人的整個意誌。她按照幻想的模式投入愛戀,狂熱得叫羅道耳弗看不上眼,新鮮勁一過,他的態度便越來越冷淡。眼看偉大愛情的河床一天涸似一天,愛瑪的痛苦可想而知。她試圖斬斷私情,努力去愛丈夫和孩子,她甚至熱心支持丈夫的事業,攛掇包法利割治蹺腳,滿心希望丈夫一舉成名,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哪知丈夫不爭氣,幾乎斷送一條人命。愛瑪完全絕望瞭。她的尊嚴、她的自愛心,受到包法利這個姓氏的玷辱,從此連殘留的一點婦德也徹底崩潰瞭。她重新投入情人的懷抱,比已往更加癲狂。她想入非非,要和情人私奔,講求實際的情人乾脆甩瞭她。受到這樣的打擊,她大病瞭一場,卻不曾接受教訓。她依然被幻想牽著走,依然按照小說裏的模式設計自己的生活。她為體驗她認為理當經曆的愛情而愛賴昂,甚至當她“在通奸中發現婚姻的平淡無奇”,且已對賴昂感到膩味以後,仍像個鍾情的女子一樣繼續給他寫情書。不過她寫信時想到的並不是賴昂,而是一個理想男子的模糊幻影。她就這樣在幻想中生活,一生都受著幻影的欺騙,不知不覺犯下許多過失。她追求細膩的感情、豐富的精神生活,結果卻是耽於物欲和淫樂。她最大的錯誤是不理解貴族的“風雅”是需要財富作後盾的。她為之神往的那種愛情,需要莊園、彆墅、高車駟馬和華美的衣著打扮作陪襯,缺瞭這點富貴氣,“愛情”便失去瞭光彩。她是個鄉下人的妻子,卻嚮往貴婦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現實,如何能逃脫自我毀滅的命運。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浪漫主義幻想和現實生活發生衝突的必然後果。很難說作者是更多地批判瞭浪漫主義,還是更嚴厲地鞭撻瞭現實生活,他對前者的批判,正是對後者的控訴。愛瑪是個為人所不齒的女人,但她主觀上比周圍的人更嚮往崇高。她希望丈夫有所作為,希望有個聰明、勇敢的男子漢受她崇拜,然而她周圍隻有一些目光短淺、惟利是圖、毫無英雄氣概的資産者。她有弱點、有過失,她虛榮且不切實際,但她並不是罪魁禍首,她不曾加害於人,倒是人們常加害於她……福樓拜寫愛瑪,與其說是描寫一個失足的女性,不如說是塑造瞭一個在現實生活中慘遭摧殘的浪漫主義者。愛瑪的矛盾、痛苦,她的夢想和追求,她所受到的欺騙、愚弄和背叛,都深深打上瞭時代的印記。所以作者說:“就在此刻,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時在法蘭西二十個村落裏受苦、哭泣。”(福樓拜:1853年8月緻路易絲?科萊函。)
  福樓拜思想上,同樣存在理想與現實的深刻矛盾。他畢生都在批判浪漫主義的影響,恰恰反映瞭他對現實的厭惡與絕望。他不屑與資産階級庸人為伍,一直與社會格格不入。他認為一切嚮上的掙紮均屬徒勞,所以對一切欲望或追求均持否定態度。他曾告訴女友:“我所欣賞的觀念,就是絕對的虛無。”(福樓拜:1853年8月緻路易絲?科萊函。)這一觀念,定下瞭他全部作品的基調。福樓拜將自己對浪漫主義的批判熔鑄在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之中,他要讓讀者從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中領悟到,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追求會把人引嚮怎樣的誤區。無怪乎他意味深長地對朋友說:“愛瑪,就是我!”
  福樓拜畢生筆耕不輟,而成品數量並不很多,包括未完成的《布瓦爾和佩庫歇》在內,正式齣版的作品不過是五部長篇和三個短篇。但這為數不多的作品已足以使他超越許多同時代作傢而步入大師行列,成為十九世紀中葉繼巴爾紮剋之後聲望最高的小說傢。他的作品篇幅都不很大,但篇篇都是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他所追求的美以準確、簡練、樸實無華為最大特色。他的作品錶麵看去簡單、平實,細細領會方知韻味無窮。莫泊桑把他的藝術評為“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可說評得恰到好處。
  福樓拜是法國著名的文體傢,他的文筆清新優美、簡潔質樸而又鮮明生動,被公認為法語的典範。“離開文體無作品”,這句話充分體現瞭他對語言藝術的高度重視。他曾這樣教育弟子莫泊桑:“某一現象,隻能用一種方式來錶達,隻能用一個名詞來概括,隻能用一個形容詞錶明其特性,隻能用一個動詞使它生動起來,作傢的責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尋求這惟一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見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樓拜》。)不僅如此,他還要求散文能朗朗上口,和詩一樣鏗鏘有緻,具有節奏和韻律的美:“如果文句讀起來能適應呼吸的要求,纔能說文句是活的;如果文句可以高聲朗誦,這文句纔是好的。”(福樓拜:《路易?布耶〈最後的歌〉前言》。)因此他的語言抑揚頓挫、乾淨流暢,沒有一處纍贅的句子,文字錘煉到幾乎不能增減一字的程度。然而無人能想象他的創作過程是何等艱辛苦澀。福樓拜不屬於那種纔思敏捷的天纔,他的藝術造詣全仗嘔心瀝血的艱苦努力。他信奉布瓦洛的名言:“流暢的詩,艱苦的寫”。很少有人肯像福樓拜這樣不惜代價地在錘字煉句上下功夫,為瞭尋求精彩、和諧而又富於歌唱性的句子,福樓拜有時竟至纍得汗流浹背,真可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他終日伏案,一天至多能寫五百字。
  福樓拜從來不急於發錶作品。《情感教育》從初稿到定稿相距二十四年,除題目未變,其他均麵目全非;《聖安東尼的誘惑》三易其稿,曆時二十五載;他的甥女說《三故事》是他寫得最快的作品,但這部譯成中文不過八萬字的小集子,也花瞭整整一年半的功夫。他曾感慨萬端地說:“寫作是一種苦惱的事業,其中充滿瞭焦慮和令人疲憊的努力。”福樓拜是一位極苛求的藝術傢,他不圖功名利祿,也不需要靠寫作維生,他所孜孜以求的,僅僅是美。他懷著對美的“宗教式的虔誠”,不懈地追求藝術上的“盡善盡美”。福樓拜是有産者,原可以活得悠閑自在,而他卻像在沙漠中修行的苦行僧一樣,拒絕一切享樂,抵製著來自四麵八方的誘惑,年復一年地在藝術創作領域艱難跋涉。《聖安東尼的誘惑》其實也是寫他自己。他和聖安東尼一樣剋製欲望,心甘情願地遁世隱居。他為藝術拋棄一切,正如聖安東尼為宗教犧牲現世。
  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因為他的語言藝術幾乎達到無可挑剔的程度,往往三言兩語,便勾畫齣鮮明生動的形象。他寫查理前妻的乾癟:“寡婦瘦括括的,牙又長……骨頭一把,套上袍子,就像劍入瞭鞘一樣”;寫查理求婚,總共百十來字,把查理的怯懦、盧歐老爹的豪爽勾畫得活靈活現。福樓拜擅長白描,他寫老包法利浪蕩公子的習性難改,隻是客觀地陳述他的行為:“早晨他到廣場吸煙鬥,戴一頂漂亮的銀箍船形帽,居民還真讓他給唬住瞭。他喝燒酒有癮,一來就差女用人到金獅替他買一瓶,寫在兒子賬上。他要手帕有香味,用光兒媳婦儲藏的全部科倫香水……”;他刻畫羅道耳弗的花花公子稟性,隻需羅道耳弗幾句內心獨白:“傢夥,她打哪兒來的?那笨小子打哪兒找到她的?小可憐兒!巴望愛情,活像廚房桌子上一條鯉魚巴望水,來上三句情話,我拿穩瞭她會膜拜你!一定溫柔!銷魂!……是的,不過事後怎麼甩掉?……”
  福樓拜擅長刻畫資産階級中間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郝麥,便是他筆下最成功的典型之一。這位追名逐利、以進步人士自居的時髦人物,談起什麼都頭頭是道,開口閉口“科學”、“進步”,他在外行麵前賣弄學識,在內行麵前不懂裝懂,所有的名人他都拼命巴結,所有能揚名的事他都要插進一隻腳……他喜歡趕浪頭,崇拜一切新潮的人和事,連給孩子取名都要講時髦。所以他的四個孩子一個叫拿破侖,代錶光榮;一個叫富蘭剋林,代錶自由;一個叫伊爾瑪,也許是對浪漫主義的一種讓步;一個叫阿塔莉,卻是對法蘭西戲劇最不朽之作的敬意。福樓拜對此人未加褒貶,寫得既客觀又入木三分。在沒有利害衝突的情況下,郝麥並不想加害於人,有時甚至可以熱心助人;但他隻是對可資利用的人或事分外熱心,一旦有人妨礙其前程,他絕不手下留情。
  福樓拜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力不亞於巴爾紮剋,所不同的是,巴爾紮剋筆下的人物幾乎個個充滿激情,有著強烈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個個色彩鮮明、有棱有角;福樓拜卻重視中間色調,習慣於塑造中間人物或中間性格。他指齣“中間色調的真實性不下於鮮明色調”(福樓拜:1846年12月11日緻路易絲?科萊函。)。這與其說是他酷愛中間色調,不如說是他意識到這種色調更能錶現資産階級社會平庸瑣碎、空虛無聊的生活現實。雖然和“平庸”相處太久會使他感到膩煩,那時他便迫不及待地逃進曆史題材,從古代傳奇人物那裏尋求激越的感情和絢麗奇幻的色彩。
  ……
  艾瑉


用戶評價

評分

價格便宜送貨快,不錯不錯,贊一個!!!

評分

這次購書一如既往的好,希望以後有更多的優惠活動^_^

評分

經典名著。這一套書的翻譯都很有水平,值得收藏。

評分

正品,質量好,下單之後隔天早上就收到,喜歡!

評分

放到書架上,假裝以後會看,屯著屯著。

評分

最近的木樁上傳來一陣嘶啞的、莫名其妙的歌聲。綁在上麵的格斯塔斯經不住蒼蠅叮太陽曬,在死刑進行到三個小時時精神就錯亂瞭。現在他小聲唱著什麼葡萄呀葡萄呀的歌,纏著頭巾的腦袋還在搖晃著,那些蒼蠅懶洋洋地從他臉上飛起來又落瞭迴去。

評分

正版圖書,用優惠券超級便宜。送貨上門,包裝完好,贊一個!

評分

正版好書,李卓吾譯文,經典

評分

京東物流快服務好,書是送給朋友的,質量特彆好,相信京東,人民文學齣版社,上海譯文,譯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