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积60年艺术经验首次系统阐述中国绘画与书法美学,是其书画美学理论作品
范曾亲自开列传统名画录,精选33幅故宫博物院所藏绘画作品,纤毫毕现,临摹赏玩,典雅清晰
范曾自选代表作33幅,直观呈现其绘画艺术臻于至境之作
随书附赠缩微复刻版范曾名作《沧海行》《广陵散》,可裁下装裱,极具珍藏观赏价值
《中国画法研究》是范曾的新作,基于其60年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耕耘,这是他首次系统疏理和升华中国绘画理论,高度概括了中国画学的形上境界和形下处境。范曾认为中国画的根本立于中国文化,道家之大义,佛学之深旨,莫不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画的精神根本,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外在表现,所以中国画法必须从形而上学开端,闻道而后勤学,方有所成。
《中国画法研究》图文相辉映,作者精心挑选了三十余幅自己的代表性画作,同时又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绘画作品中精选出33幅,包括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展子虔《游春图》,徐渭《墨葡萄》等,作为本书的插图。整本书图文并茂,图片质量极高,印刷精美,收藏价值很高。
《中国画法研究》书末附录范曾的书学理论名篇《书道法自然》,集中体现了范曾先生在书学领域的系统思考和全新感悟。
范曾,1938年生,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巨匠,散文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鉴赏家,杂学家,讲演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诗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是画坛“新古典主义”的提倡者。
《中国画法研究》:
《论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诗经·卫风·硕人》)此《诗经》之句也,本不需笺注,而后之腐儒解经之普遍毛病乃源于子夏之执拗,子夏必问孔子,“何谓也?”其实如郑樵所云:“正犹入夜必寝,旦必食,不须告人也。”陋儒于此“不应识者”(即不借笺注而后知者,所谓自在之长物也)则详,愈详则愈迷。忽而告人日,吾夜已寝矣,旦已食矣,闻之者岂信其直如此耳,必日,是言不徒发也,若夜寝旦食,又何须告人,先儒笺解虚言,致后人疑惑正类此,因疑而求,因求而迷。因迷而妄,指南为北,俾日作月,欣欣然以为自得之学,其实沉沦转徙,可哀也哉!此患无他,生于疑尔;其疑无他,生于本来识者(前指长物)而作不识者解耳。”(《尔雅注序》)美人之未动也,“素”也;有轻颦浅笑,眼色轻流矣,“绚”也,何待子夏之问“何谓也?”亦如月出东山,必以指而后知乎?未出沧海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此必然之流转也,不待迂阔者询“何谓也?”当此之时,感动犹自不及,更无用笃笃其问。孔子不得已而回答子夏云“绘事后素”,是勉为弟子解耳。“绘”与“素”本合二为一,必分其先后,则“绘事后素”。明末清初大儒张岱谓,孔子之释,已是在无奈中“月外添指”;迂甚子夏更问之,“礼后乎?”孔子不欲再为指点矣。张岱之意,苟孔子再云“礼后乎德”,则“更非初月矣”。于此,我们知道孔子希望子夏者是“得月忘指”,而不希望子夏“见形着想”,德与礼、绘与素本无先后。张岱云:“说一‘先’字,已是‘后’了也。”亦如老子“有”“无”同出而异名,正无先后也。孔子又云:“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名卜商,故此处用‘商’字),引发我作了如此的解释(虽是勉为之),那么就让我们开始谈《诗》吧。”此段对后世谈《诗》重在会意,有指导的意义,使知“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至此,我们知道,原来“素”与“绘”异字而同义,大朴未散之时,“绘”何由哉,既“绘”矣,“素”存其中,非先后也,同体而异名,正如“无”“有”同出而异名也。
近世之画论家和画家,因国学之根基太差,望文生义,强作解人,对“绘事后素”作了自言自语、不论古人的种种曲解,其与孔子之言教,相去何啻天壤。有云“素”指素描,在中国则为白描。又云,白描以后,赋之以色,故云“绘事后素”。冈了这荒唐的诠释,我必须做上面的论述。孔子所云本为告后之来者,读诗切不可执象以求,而读诗之法门与作画之旨归,何尝有别?我们谈中国画法必须从形上之学开其端,否则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始于浑噩,终于浑噩。何以云中国画之前进?则背其道而行之,直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亦如骑驴觅驴,正不知所觅者在迩,故作高远追逐之态,如此荒唐可笑,犹飘飘然自得。如此,则宜先搁笔读书,以增其学养,然后“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果能如此,来者可追,是本书著述之大愿。
……
《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我心动的一本关于艺术的书。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冰冷的理论,而是将深奥的艺术哲学融入到生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笔墨精神”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握笔、如何用墨,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在作者的笔下,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生命的律动;每一滴墨的浓淡干湿,都饱含着情感的起伏。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写意”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写意就是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写意,是在深谙传统法度的基础上,以“心”去感悟、去表达,是一种高度提炼、高度概括的艺术创造。书中对于画家如何“师造化”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我们,艺术的源泉在于自然,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只有真正走近自然,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并将其赋予笔端。
评分这本书《中国画法研究》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越回了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作者对于中国画各个历史时期的梳理,以及对代表性画家的作品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我跟着作者的文字,一步步地走进了五代时期荆浩、关仝笔下的壮丽山河,感受到了宋代范宽、李唐那厚重而雄浑的气象;又随着元代文人画的兴起,领略了倪瓒的孤高,黄公望的洒脱。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中国画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山水的秀润,在书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他对每一位大师的赞誉,都显得那么发自肺腑,又那么有理有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意境”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画面景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产物。如何用最简练的笔墨,去营造出最深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也是本书着重探讨的宝贵财富。
评分《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生命力”。作者用极其生动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画是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这些灵感升华为艺术的。我之前对中国画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欣赏,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动态”之美。书中关于“应物象形”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提炼和概括,来展现物象的内在生命力,让我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虚实相生”的解读,在中国画中,虚的部分(即留白)并非是“没有”,而是承载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意境。如何将虚实巧妙地结合,以达到“计白当黑”的效果,是本书着重讲解的难点之一,也是中国画魅力的重要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已经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我开始能够体会到那些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哲学思考。
评分《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画”,更是关于“为何画”和“画什么”的深刻探讨。我一直觉得中国画是一种非常内敛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而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许多关于这种“内敛”与“表现”之间辩证关系的困惑。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绘画风格演变,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在绘画艺术中留下印记。比如,书中对唐代阎立本的人物画的解读,那种严谨的线条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似乎映射出盛唐时期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而到了宋代,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愈发凸显,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一点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被作者对于“留白”艺术的讲解所吸引。在中国画中,空白并非虚无,而是承载着无限可能和深层意境的空间。它需要画家拥有超越技巧的胸怀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从而营造出“可居可游”的画面。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画“意境”的大门,让我明白,中国画的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给予观者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而不是简单的形似。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中国画法研究》,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朝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绘画技巧的教程,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深度挖掘和梳理。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观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画史画卷。从古代先贤勾勒山川草木的初心,到历代大师笔下的意境天成,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次精心策划的展览,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赏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笔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韵生动”这一核心美学理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技巧的体现,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作者旁征博引,将历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五代的山水画巨匠,到宋代的院体画精髓,再到元明清的文人画风,层层剥茧,丝丝入扣。对于我这样一个初窥门径的爱好者而言,书中关于用笔、用墨、设色的讲解,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理解了这些技法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每一次的蘸墨、每一次的运笔,都不仅仅是为了在纸上留下痕迹,更是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过程。书中对于不同画种的分析,如花鸟、山水、人物,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展现了中国画体系的博大精深。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画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水墨淋漓,更在于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求知之路,让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评分《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积淀,为我讲述了中国画的千年故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将抽象的艺术理论,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变得通俗易懂。我一直以为中国画是很讲究“法度”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法度”,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规律和艺术精神的遵循,而不是死板的教条。书中关于“写意”的讲解,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写意,是在掌握了“法”之后,能够超越“法”,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笔墨精神”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更是一种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画是如何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哲学之美融为一体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欣赏和品味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评分终于读完了《中国画法研究》,心中百感交集。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全新认识的书。作者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对中国画的许多误解和浅薄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的渲染,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笔墨的运用,其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书中对于“以形写神”的阐释,让我尤为受益。它告诉我,中国画的重点不在于对物象的精细描摹,而在于捕捉物象的神态和精神。如何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山水的魂魄,花鸟的灵动,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也是本书所着力探讨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时代画风演变的分析,他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致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艺术课堂。这本书不仅教授了“法”,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道”,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如何通过绘画来得以体现的。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中国画法研究》。作者的文字功底和艺术见解都令人叹服。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技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画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匠”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创新的精神,不能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前人。如何将传统的笔墨技法与个人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悟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作品,这是中国画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书对历代名家的点评,既有赞誉,也有批判,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看到了它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画的“内在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艺术,更是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表达方式。
评分《中国画法研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宝库。作者以极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叙述,将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和发展脉络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离我很遥远,似乎只有专业的画家才能理解和欣赏。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这种隔阂,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画的温度和生命力。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中国画不仅仅是模仿,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传达。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注入到作品中,使得画面仿佛拥有了灵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绘画理论的引述,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语录,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中国画的“法”,并不仅仅是技巧的束缚,更是通往“神”的必经之路。它需要画家在掌握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精神的追求。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中国画法研究》之前,我对中国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比较浅显的层面,认为它不过是用毛笔在宣纸上涂抹水墨而已。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感性,为我们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中国画博大精深的内在逻辑。书中对于笔墨技法的剖析,绝非简单的“一笔是什么,一笔又是什么”,而是深入到笔墨的“性格”,如何通过不同力度、角度、墨色的变化,来赋予画面以生命力。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勾勒、皴擦、点染等基本技法的细致讲解,以及它们如何与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情感表达相互作用。例如,书中关于山水画中“皴法”的讲解,每一种皴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苔点、雨点、斧劈皴,它们不仅仅是技巧的名称,更是一种对山石纹理、质感的模拟和升华。读到这里,我仿佛亲眼看到那些古代大师是如何用他们的画笔,将山川的神韵、草木的生机,乃至风雨的声响,都凝聚在尺幅之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写意”,在于“传神”,而笔墨技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评分书不错,很好!
评分有自己的想法,太个性化。 可参考。但不很系统。
评分书不错,很好!
评分有自己的想法,太个性化。 可参考。但不很系统。
评分不错,快递很快
评分精美,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论述。值得收藏起来。
评分非常好看的书,非常划算,值得购买
评分中国画法研究
评分书质量好,老爸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