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纪荣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3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6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R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in North China in 1920-30s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旨在促进乡村社会变迁且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运动。它最早把西方合作思想与中国农村有效“嫁接”,实现了二者的初步结合,开启了中国农村历史上大规模合作实践之先河。合作社成为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与经济组织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合作理论认为,通过组织合作社,在乡村社会确立合作经济制度,可逐步改良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化。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发生、发展,正是围绕在“救治乡村,复兴农村”的大前提下,努力改造乡村社会各种固有的生活方式,似乎朝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转化这一大方向发展,为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努力。这应该是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真正的旨归所在。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主要运用罗吉斯的乡村社会变迁理论,通过系统性考察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各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合作社内部的组织与经营、合作体系的运行机制等,力图详细剖析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之内在关系。

作者简介

  刘纪荣(1968-),男,湖南省茶陵县人。早年执教于家乡中学,后分别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任职于漳州师范学院(现闽南师范大学),2007年进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9年挂任贵州省纳雍县副县长。现任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史和农村合作运动史研究。迄今已在《中国农史》、《中国农村观察》、《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财贸研究》、《历史教学》及《中国合作经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摘。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等各级项目十余项。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述评
一 中外近代乡村社会的宏观研究
二 中观层面的近代华北乡村区域研究
三 近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辨析
一 合作与合作社
二 合作组织·合作经济·合作制度
三 合作运动·合作主义·社会主义
四 制度变迁·社会变迁·乡村社会变迁
第四节 方法论的探讨与分析架构
一 方法论的探讨
二 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五节 资料搜集与运用

第一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
一 合作运动在西方
二 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的合作主义思潮
三 早期合作运动——知识界的合作社团活动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与华北的乡村社会经济状况
一 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分析——“三农问题”的历史解读
二 华北农村“普遍贫穷”的社会生态

第二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华洋义赈会的合作防灾试验
第一节 华北大旱与华洋义赈会
一 “民九大旱”——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导火索
二 华洋义赈会——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播种机
第二节 河北合作防灾试验
一 组社基本过程
二 经营管理制度
三 华洋义赈会的合作教育
第三节 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一支独秀”
一 河北合作防灾实验的特点及其成功秘诀
二 初期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障碍或缺陷
三 华北农村初期合作事业的影响

第三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多元指导下的华北农村合作运动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政策
二 地方政府农村合作政策的初步实施
三 乡村建设团体的合作实验
四 农贷机关与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第二节 华北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合作
华北各省农村合作的实施概况
农村合作社的扩展——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
三 合作教育——农村合作运动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农村合作社的比较:华北和江南
一 数量落后
二 质量领先
第四节 中央及地方政府合作行政上的主要问题
中央及地方合作行政与促进机关的设立
……
第四章 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的空前发展
第五章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一)
第六章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二)
结语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华北农村合作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总之,“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合作主义思潮浸润在清末民初那种社会急剧动荡、变迁的社会土壤中,必与其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勿庸置疑,这种历史的际会造成了合作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途中表现出方方面面的特征或不足。西方合作主义思潮“东渐”,而中国知识分子使之与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努力使其“中国化”或“本土化”;并力图使之呈现出“由鼓吹而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解决民国元年以来越发严重的民生问题的一种尝试,也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民生主义的一种再思考。这种尝试或许并不那么完美,但毕竟为时代留下了新的“话语”,同时也给后来的合作运动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和群众基础,特别是合作主义启蒙思潮中的“合理内核”——合作社这一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为后来人们实现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及资本的社会化提供了参考。②这点是十分确切的;就在知识分子努力将西方合作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同时,华北农村的、'合作防灾“试验已初步启动。
  然而,无论是讲近代合作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还是促使农村合作运动的实践,都必须全面把握近代中国尤其是最早组织农村合作社的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才能够就此有一个更完整、全面的认识,真正理解近代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来龙去脉。
  三早期合作运动——知识界的合作社团活动
  清末民初合作主义思潮传播最盛阶段,人们在理论宣传的同时已开始注重转向合作社的实务活动;即合作知识界开始以各大城市为中心,按照西方的合作原理,结合中国民情的需要,积极地组织实验各种合作社。1918年3月30日北京大学消费公社的成立,此后各种实务活动不断增加,规模也渐渐扩大,至”五四运动“前后汇成了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力的合作主义新思潮,形成了所谓的”早期合作运动“。
  在1917-1923年间,中国知识界的”合作运动“主要以城市为活动区域,组设两大类合作社团,一种是直接组织的单位合作社,另一种是从事研究并推动合作的团体。前者又可分为消费合作和信用合作,也有少数生产合作及兼营合作;后者大都为小范围的区域团体,此时并未出现大型联合团体。虽因当时政治环境不佳,很多合作社很快就”踪消迹失“;但合作知识分子如薛仙舟、于树德等人以及平民学社等从事合作运动者机构团体艰苦卓绝的惨淡经营,都成为酝酿当时由城市转向农村、倡导农村合作运动的“发酵剂”。
  ……

前言/序言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合作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研究 [Cooperative Movement &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Society:The Study of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